<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董朴垞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董朴垞少耽文史、笃学好古。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瑞安中学,在校四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旧制)</span>,在周小苓、黄龄伯等名师教导下,学习成绩优异,1922年再以第一名成绩从瑞中毕业,人称瑞安“才子”。同年负笈杭城,考入浙江工专,因专业与个性爱好不合,又转学法政专门学校。1925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居家自修旧学。其时,适逢民国财政部次长项骧辞职回归瑞安故里,礼聘他为家庭教师,教其子女诵读经书。在长达4年半时间里,他在项家开设课程:上午读经,下午读史,午间读古文,学字。每天教读,书声琅琅,教学相长,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学业。家教结束后,经项骧推荐赴上海大同大学任讲师。</p> <p class="ql-block">1930年,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招收首批研究生,在项骧的鼓励下,他将撰写的《永嘉耆旧传》《敬庵文内外篇》寄去投考,其文章言辞典雅,具有独特风格,颇受国学大师陈垣所长的赏识,经审核破格录取,免费入学深造,声名鹊起,誉满全城。在陈垣、张尔田、顾颉刚等名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博览群书,学识益增,成为燕大国学研究所首届毕业的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1932年,董朴垞受聘为厦门集美专科学校教员,面对学校宏富藏书,他如饥似渴,利用空暇时间,浏览了大量古籍名著,亦搜集整理不少史料。回到浙江任杭州高级中学教员后,又利用浙江图书馆的借书之便,边教学边研究史学,编纂《中国史学史》,全书20余万字,开我国史学有史之先声。敢于凭一己之力率先编写此书,他在书中这样解释:“民国十八九年时,予赴北平,研究国学于燕大,固亦欲继章氏遗志,以纂成之。后又读近人梁启超所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篇》,与夫何炳松所译《西洋史学史》,俱怪无人肯编《中国史学史》,故而简略而续之。”他苦费十数年编纂《中国史学史》,晚年又撰写了《中国史学史长编目录》,可见其治史情怀和刻苦钻研之决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在《瑞中校刊》发表《瑞安文风与瑞中》)</span></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回归故里,受聘为温州中学国文教员,执教长达10多年,在温州教坛享有盛名。他学识渊博,热心教学,严谨朴实,深怀家国情怀,与学生一起参与抗战救亡运动,其爱国敬业精神深受学生敬佩。为弘扬永嘉学派之学说,1942年他发起组织“永嘉学会”,研究乡先哲陈傅良、叶适的经制之学,搜集整理乡土文史,编著《乡邦文献集》,为瓯越文化颇有贡献。其中为纪念瑞中建校40周年而作的《瑞安文风与瑞中》一文,发表在1942年的《瑞中校刊》上,约1.6万字,内容翔实,概述瑞安文风的历史渊源,分述近代瑞安孙、黄、林、洪诸世家和人才崛起的陈、项、许等家族的简况,以及瑞安中学创办和人才培养,颇有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董朴垞书法条幅)</span></p><p class="ql-block">他喜文史,爱书法,是温州著名书法家,师法两代帝师翁同龢,得其精髓,功底深厚。笔力苍劲,纵横跌落,气势雄健,自成一体,声震浙南,当年温州五马街、府前街多家商店和瑞安城关许多商店的招牌字都出于他的手笔。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瑞中毕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崇涛)</span></p><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董朴垞受聘为瑞中国文教员。曾在瑞中初、高中就读六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崇涛,在《润物细无声——追忆我的两位语文教师》一文中这样回忆:</p><p class="ql-block">董先生的开堂课给我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班长喊完“起立”“坐下”之后,董先生微笑道: “大家先认识认识吧!”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疾书“董朴垞”三个龙飞风舞的大字。接下来是一次很特别的“点名”:凡点到一位同学的姓名,他总要在姓名上头“推敲”“诠解”一番。当点到我的姓名时,他说:“名字不错:崇涛,有高山,有大海,高山仰止,大海无边,有气派!姓孙则更好……”于是他就从孙中山一直说到孙仲容,称赏他们的了不起,敬慕之情,溢于言表。当他点到汪焕澄同学的姓名时,一位调皮的同学在下面搭腔道:“汪精卫的‘汪’!”课堂上哄然大笑。董先生正色道: “不能这样说。中国自古英雄出少年,你们知道春秋鲁国有个少年英雄叫汪琦的吗?他姓汪。”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回想着董先生这开堂课上很特别的“点名”。它不仅使我感受到了董先生的博学,而且使我体味到了先师的善导,如“汪琦”一名,就连《二十四史》中也没法找到。董先生竟即兴道来,可见其胸藏的丰富。董先生就是在这种在别人看来毫无课堂教学章法的轻言慢语中,把知识和人品的甘露灌注到每位学子的心田之中。</p> <p class="ql-block">1952年春,他和林炜然、陈仲坚老师发现申明亭巷一座楼房里存放着一批古籍,立即向学校及县领导汇报,最后经温州地委和瑞安县委决定,这批古籍除复本给温州图书馆外,其余三万多册全部划归瑞中,为瑞中成为今日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1956年,他调至浙江工学院执教,兼任图书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作为燕大国学研究所首届研究生,他一生淡泊明志,以满腔热忱和执着信念,默默无闻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没有怨言,没有却步,教书育人,桃李芬芳。至今许多学生还记得:博古通今、谆谆善诱、和蔼可亲的董老师,身穿蓝布长衫,黑框眼镜,轻言慢语、浅浅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董朴垞纂述的《孙诒让学记(选)》</span></p><p class="ql-block">学存文献,功在乡邦。20世纪40至60年代间,他在执教空暇,著述编纂,笔耕不辍,对乡邦文献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致力于孙诒让的学术思想、著撰论述及活动史事的整理与研究,不愧为研究孙诒让学术思想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数十年如一日,纂成洋洋百万字的《瑞安孙诒让学记》书稿,叙述了孙诒让的家世、传略、交游、学术、著述、治学方法举例、名家评论诸方面,为孙诒让学术思想研究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丰富史料,堪称史学佳作。2000年11月,为配合在瑞安举行的孙诒让学术国际研讨会,瑞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董朴垞纂述的《孙诒让学记(选)》,作为《瑞安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尚未出版的《中国史学史长编》)</span></p><p class="ql-block">董朴垞毕生潜心于国学研究,坚持唯物史观,既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又吸收西方史学方法,造诣精深、著述甚丰,共有著作15部,出版的著作有《清代学术编年》《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瑞安孙诒让学记(选)》等,未出版的有《中国史学史长编》《民国史稿》《桐城古文研究》《中国整史编纂法》《乡邦文献集》等。他对乡邦文献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受史学界赞许。《瑞安市志》有传。</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董朴垞(1902—1981),名允辉,号敬庵,以字行,瑞安县城人。1922年瑞中旧制毕业考入杭州工专,后转法政专门学校。1930年被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破格录取,为首届毕业的国学研究生。先后执教厦门集美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温州中学、瑞安中学,后调浙江工学院任教兼任图书馆馆长。一生从事教育,潜心国学研究,著有《清代学术编年》《中国史学史》等。《瑞安市志》有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