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北山的岁月

边关军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辽阔美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天然盐湖额吉淖尔( 蒙古语意为母亲湖 )盛产优质大青盐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额吉淖尔的天然优质盐哺育了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无数生灵,青色的盐如同大地母亲的乳汁撒向四野,滋润着华夏大地和炎黄子孙。</p> <h3>额吉淖尔盐湖位置图</h3> <h3>辽阔美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h3> <h3>额吉淖尔周边的天然牧场</h3> <h3>额吉淖尔盐湖一角</h3> <h3>晚霞映照下的盐湖</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额吉淖尔盐湖( 当地人习称为盐池 )位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西南约 50 公里处。盐湖周边地势平坦,植被茂盛,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天然牧场。 </p><p class="ql-block">  春秋季节,有很多珍禽候鸟光临盐湖补充能量、休养生息。洁白的天鹅、高飞的大雁、美丽的丹顶鹤、长颈灰鹤、大嘴苍鹭、吉祥的鸿雁、成双的鸳鸯、漂亮的绿头鸭、赤麻鸭,大群的红嘴鸥、遗鸥……构成了鸟类的天堂,使额吉淖尔盐湖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p><p class="ql-block"> 大青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辽代,元朝年间产量渐增,年开采量达 8350 吨。民国三年 ( 1914年 ) 产盐 15000 吨。民国三十五年,额吉淖尔盐场由当时的锡察盟政府接管。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的 50 年间,额吉淖尔盐场累计产原盐230余万吨。1986年,盐场建成年产 5 万吨洗精盐生产线,结束了盐场只开采原盐的历史,各种品质和配方的精盐开始走向国内外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p> <h3>盐场用于生成原盐的盐池</h3> <h3>盐场内堆积如山的原盐</h3> <h3>原盐生产现场</h3> <h3>机械传送原盐堆成盐山</h3> <h3>额吉淖尔盐场盛产的大青盐产品</h3> <h3>额吉淖尔盐湖鸟类的天堂</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额吉淖尔盐场所在地属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公社管辖( 即现在的苏木 )。 </p><p class="ql-block">  那时,除盐场的生产设施、场部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和一座简陋的职工礼堂外,额吉淖尔公社仅有一处土坯平房院落。此外,公社院落的旁边有一个供销社和邮电所,供销社是当地的主要建筑,门前常有人员和车辆流动。 </p><p class="ql-block"> 盐场职工和公社居民都居住在自建的土坯房子里,在仅有的一条土街道旁的电线杆上,时常栓有到公社办事和购物的牧民骑乘的骆驼、马匹和勒勒车( 草原牧民的牛车 )。 </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商品很少,多为砖茶、白酒和简单的日用品。邮电所是周边职工、牧民、知青和驻军联系外界的唯一窗口,报刋杂志和信件都要从这里发出和接收,小小邮电所在人们心目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p><p class="ql-block"> 在额吉淖尔盐湖通往内地的多条道路上,每当夏秋季节都会见到许多前来拉运原盐的马车。赶车的人们在装满原盐的马车上搭建一个席蓬,携带锅灶和被褥吃住在马车上,一路风餐露宿异常辛苦。那时,运盐马车和赶车人成为这片草原上独特的风景。</p> <h3>远眺盐池</h3> <h3>现今盐场职工和当地居民新建的房舍</h3> <h3>现今额吉淖尔盐场的职工俱乐部</h3> <h3>当年内蒙古草原上公社(苏木)所在地的供销社</h3> <p class="ql-block">民间运盐的车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额吉淖尔盐湖正北方约 二十公里处,是一片呈东西走向的群山丘陵,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幅员广阔、便于机动。最高处海拔达两千多米,距东乌珠穆沁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约 45 公里。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这片山地被军方确定为边防战备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指挥机关战时转移的预定地域。当地边防部队指战员习惯称之为盐池北山。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盐池北山与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的指战员结下了不解之缘。盐池北山这个在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地名,成为那个年代边防指战员们最熟悉的地理坐标,记载着战友们的青春岁月和难忘的回忆。</p> <h3>盐池北山所处位置图</h3> <h3>盐池北山卫星地貌图</h3>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边防三团司令部绘制的军用地图上才能见到标注的盐池北山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两党、两国由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争,演变为边界武装冲突。苏联边防军先后在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边界地区发动武装挑衅,我军边防部队被迫发起自卫还击。随后,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频繁演习,声称要对我国发动“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战争一触即发。我国与苏联、蒙古交界的“三北”地区被笼罩在严冬般剑拔弩张的战争氛围之中。 </p><p class="ql-block"> 迫于战备形势需要,党中央、国务院调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西部额济纳等三个旗分别划归甘肃和宁夏两省。当地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和沿边布防的边防部队也随之转隶沈阳和兰州军区指挥。内蒙古军区调整为省军区,归属北京军区统一指挥。 </p><p class="ql-block"> 驻守中苏、中蒙边界的边防部队全部由边防工作体制转换为边防作战体制。内蒙古军区所属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三个边防军分区所指挥的川井、二连、乌里雅斯太边防总站,分别整编为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一、二、三团,所属边防站均整编为边防连。</p> <h3>苏联边防军侵犯我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图示</h3> <h3>我国领土珍宝岛</h3> <h3>苏联边防军侵略暴行</h3> <h3>苏军在边境地区大量陈兵对我国进行战争威胁</h3> <h3>我国“三北”地区</h3> <h3>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图</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 年的冬天,国家破例提前征兵。我和战友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告别故乡和亲人,参军来到驻守在祖国北疆前哨东乌珠穆沁旗的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 </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气温达零下30度以上。茫茫大雪覆盖着草原,寒风卷着积雪扑面而来,瞬间便可将人的暴露部位冻伤。牧民的草场和蒙古包被风雪掩埋,牛羊在冰冻和饥饿中挣扎生存。备战打仗和抗寒保畜成为边境军民的首要任务。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东乌珠穆沁旗地广人稀,全旗总人口约3万人,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常住居民仅3千余人。乌里雅斯太镇北山上,沈阳军区空军雷达部队两部高大的雷达天线日夜不停地旋转,监视着当面敌情。 山脚下,在“文革”运动中被拆毁的喇嘛库伦庙的残墙断壁及大片废墟,在风雪中显得分外凄凉和恐怖。街道两侧的墙壁和电线杆上,随处张贴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等标语口号,备战的气氛浓烈。 </p><p class="ql-block"> 迫于边防一线哨所兵员补充需要,我们这一批刚入伍的新兵仓促接受了13 天应急训练,进行了56式半自动步枪实弹射击和手榴弹实弹投掷后,便被匆匆补入边防连队。记得我所在的新兵连班长是曹石柱,他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是我参军后遇到的第一位班长。新兵连炊事班长王文义也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他在炊事房寒冷的雾水中披着雨衣为新战友做饭的身影,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他是我在四连时的老排长,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很大。 </p><p class="ql-block">  12 月下旬的一个凌晨,夜暗中,西北风卷着解放牌汽车发动机的浓重尾气扑面而来,寒冷呛鼻。全体新兵集合整队等待分配,大家穿着羊皮军大衣,戴着皮帽和皮手套,背着各自的背包,听候点名。被分往边防一线连队的新战友,在连队干部的指挥下迅速登车奔赴各自的边防哨所。夜幕下,一辆辆运送新兵的军用卡车在茫茫雪原中渐渐远去,红色的汽车尾灯在风雪中时隐时现……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刚入伍的新兵,还没有更多地适应军营生活,彼此还不曾熟悉,便在时刻准备打仗的紧急状态中匆忙分别了……那个极寒的凌晨和紧张的气氛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却。</p> <h3>东乌珠穆沁旗位置图</h3> <h3>空军雷达天线日夜不停</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司令部机关旧址</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先后两任团长杨树清和刘桐</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16名新兵被分配到团部驻地的四连,分别是:伊秀、伊拉力图、黄世伟、门海峰、云振科、赵文、王勇智、禄福友、段面焕、白杰、铁命、永和、张满金、郭凤洲、云亮、甘春声。 </p><p class="ql-block"> 四连是边防三团的机动作战分队,编制人数 96人,有两个步兵排、一个机炮排,重武器有连用重机枪和八二迫击炮。 </p><p class="ql-block"> 四连是由原乌兰察布、塔日根敖包两个边防站合并整编而来。人员由两个边防站和原边防总站勤务连部分人员组成。连首长和排长都是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参军的老兵。连长刘恩山、指导员黄春田不仅从军资历老,而且军政素质好,很受连队战士尊重。连部还有副指导员李毛东、司务长郭白小,军医陈万拥、文书齐振国、通信员董瑞雪、卫生员仰全义。 </p><p class="ql-block"> 连队每天都在进行战备教育和战备训练,落实各项战备制度和战斗方案。紧张的生活容不得我们这些初离家门的新兵有任何想家的念头。 </p><p class="ql-block"> 四连由两个边防站合并组建时间不长,从装备物资、营产营具到官兵议论的话题,老边防站的精神文化氛围无处不在,边防老兵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使我们这些新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边防精神的熏陶,十分尊崇这些为国戍边的边防老兵们。 </p><p class="ql-block"> 那时,边防总站和下属边防站整编为边防团和边防连后,老边防站的部分领导没有纳编,他们服从组织安排,执行上级赋予的临时任务。我们入伍时的接兵首长刘满生就是原乌兰察布边防站的副教导员。这些边防老兵与我们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们的思想作风和举止言行,对我们这些刚踏入边防军营的新兵却影响很深。 </p><p class="ql-block"> 连队营房在团部院落的东侧,是边防总站时期建设的三栋土坯房屋,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很破旧。团部的围墙均为干打垒建成的土墙,司政机关东侧是团部家属院。团机关和家属宿舍为砖砌平房。团部营门南侧是一片开阔地,有当地居民的蒙古包,不时有牧民和牛羊活动。 </p><p class="ql-block">  我和白杰、门海峰三名新兵被分配到二排五班。班长王庆山是1968年由伊克昭盟入伍的老兵,和蔼可亲、带兵有方,使我们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很快,团里决定在四连一排三班组建侦察班。我被抽调至三班(侦察班)。侦察班编制 8 人,每人都配备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班长杨金文是1968年由伊克昭盟入伍的老兵,精明强干,军政素质好。副班长图伯扎布是蒙古族,1969年入伍。战士有王吉祥、常振永、周占杰、铁命、永和、甘春声。 </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在的一排排长白丹巴是蒙古族干部,1961年入伍,汉语不很流利,工作严肃认真。不久,白丹巴提升为副连长,班长杨金文担任一排代理排长,连队文书齐振国任三班班长。那时,一班长为王文义、二班长为郝文英,他们都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连队经验丰富,个人素质好。</p> <p class="ql-block">新兵连颁发帽徽和领章后,我在东乌珠穆沁旗照相馆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新兵连班长曹石柱和炊事班长王文义</p> <h3>1970年与四连五班王庆山班长合影</h3> <h3>1970年与四连三班杨金文班长合影</h3> <p class="ql-block">老班长杨金文在东乌旗四连老营房</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边防站的老兵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 年新年刚过,我们连接到上级命令,全连向盐池北山开进,为团部机关和直属队向盐池北山战备转移打前站。 </p><p class="ql-block"> 全连进行短暂的准备后,便乘车向茫茫雪原开去。经过大半天踏雪行车,我们在群山中部的一条山谷中停下来搭建营地。上级为连部配发一顶棉帐篷,其余每班一顶蒙古包,连队有一顶大蒙古包,用作后勤仓库和集体开会学习兼用。炊事班在山坡上用蓬布搭建了操作间,支起行军锅为官兵做饭。全连指战员奋力在积雪和草丛中清理场地,搭建帐篷和蒙古包。各班支起炉灶化雪取水,供炊事班做饭和全班生活饮用。融化的雪水中有树叶、草根和羊粪等杂物,呈黄红色并带有苦涩味道,捞去杂物烧开后,便是饮用水。第一次喝雪水、吃炊事班用雪水煮熟的面片汤时,是平生少有的新奇、犹豫和难以下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连队官兵吃水困难,团部派遣运输车装上水罐到草原上就近的水井拉水。驻地公社主动派出知青民兵在连队营地东侧山沟打井。知青民兵中还有两名女知青,他们在井口旁搭建两座蒙古包居住和做饭。使用大锤和钢钎冒着严寒顽强施工。终于在春天到来之时,就近打出了一口甜水井,及时解决了我们全连人畜用水的困难。连队官兵十分感谢地方领导和知青民兵们对边防部队的大力支持,战士们发自内心地称这口井为“拥军井”。</p> <p class="ql-block">  为了应对北部边防战备形势需要,1969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对内蒙古实行分区全面军管。由北京军区第六十三、六十九、六十五军分别对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实行军事管制,盟市旗县各级均有军管指挥组进驻。 </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第六十五军一九五师五八五团奉命全面接替边防三团边境执勤任务。我团机关、直属队、特务连及 4 个边防一线连队后撤至额吉淖尔盐场驻地实行整训。 </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的部队整训工作,完全依照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行新式整军运动的模式进行,在官兵中普遍开展“两忆三查”运动。即:忆阶级苦、民族恨,查思想、查斗志、查作风。根据整训要求,战士们纷纷写信了解各自家庭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写成诉苦材料。各班都建立了苦情账和幸福账,张贴在学习专栏内,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激发保家卫国的斗志。 </p><p class="ql-block"> 为了配合诉苦教育,炊事班专门做了忆苦饭,把平日闷饭烧糊的锅粑与烂菜叶子炖成菜粥,连续几日供战士们当作忆苦饭吃。排长白丹巴还要求战士们在诉苦教育期间保持严肃态度,不准嘻笑、唱歌,不许开玩笑。 </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是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墙报组成员,我利用连队黑板报积极宣传整训要求,还在连部帐篷的外墙上设置了墙报专栏,配合“两忆三查”教育,丰富学习氛围。在整训中,我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同年入伍的战友禄福友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之后,我还担任了连队团支部宣传委员。</p>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在盐池北山,手枪是侦察班战士的装备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忆三查”教育开展的广泛深入。团部经常在额吉淖尔盐场简陋的礼堂举行忆苦思甜大会,指战员代表纷纷上台发言,会场气氛热烈,官兵情绪激动。1969年入伍的蒙古族战士胡宝林,在大会诉苦发言时胸前被泪水湿透,情景非常感人。每当召开大会,团部都要派军用卡车到北山接我连全体人员参加,会后再乘车返回北山驻地,往返需奔波50余公里。 </p><p class="ql-block"> 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全连集中授课只能在山坡上唯一而且破旧的大蒙古包内进行。蒙古包内可挤入一个排的战士,其余人员均围坐在蒙古包的外面。指导员在蒙古包内讲课,战士们在外面隔着蒙古包听讲,并且认真记着笔记。遇到刮风天气,围在外面听课的战士们会落得满身尘土。 </p><p class="ql-block"> 在历时三个半月的整训中,连队战备和训练同样抓得很紧。每日坚持“天天读”、“天天练”和“天天听”,即每日集中读书学习1小时,军事训练1小时,听新闻广播1小时。每天晚上8时,全连整队围坐在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lt; 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 &gt;。国家大事、时事政策和国内外新闻等,都要依靠这台半导体收音机获知。 </p><p class="ql-block"> 那时,连队虽然驻扎在山沟里,但是一日生活却非常紧张繁忙。大家形象地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战士们很少有专心思考和处理个人事情的时间。新战士白杰曾经要向班长王庆山请10分钟假,静下心来想一会儿家。当时,大家都曾以此事善意的取笑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连队工作生活的紧张程度。</p> <p class="ql-block">边防三团四连战士文艺演唱组,成员有:王永山、门海峰、云亮、赵文、永和、任俊亮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训中,战备和训练仍然是四连的首要任务。1970 年上半年,上级时常有敌情通报传达到连队。情况紧急时,团部配属连队4 辆战备运输车,连队支边作战携行的弹药装备和给养均装在车上,这些战备车辆每两小时发动预热一次,保证遇有情况即可随时出动。 </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武器装备不离身,夜晚睡觉不脱衣服。各类战斗小组落实到位,连队各级指挥员都指定了代理人。战士们每人都写了决心书和家信,并按上级要求除作战携带的被装外,将个人多余衣物全部打包寄回家中。连队党团组织分别开会进行战前动员,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坚定官兵战斗意志。全连时刻准备支援一线连队作战。</p> <p class="ql-block">  每周的班务会主要内容就是讲评战备观念和战备工作落实情况。连队各级战备检查很严格,规定个人携带的装备和战备物品一样都不能少,而且要捆绑好,跑步行军时不能发出声响。干粮袋里装满炒米,医用急救包发到个人,军用水壶里随时装满水。每天都要擦拭武器,每人要携带自身武器1个基数的子弹,4 枚手榴弹,还有战备锹镐、防毒面具等。这些装备和个人的背包背在身上,对于当时仅16岁的我来说真的有些吃不消。但是,我顽强地挺过来了,而且体质还得到了增强。</p> <p class="ql-block">  在战备训练中,我经受了军旅生涯中的很多第一次…… </p><p class="ql-block"> 在新兵连第一次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实弹射击中,我为了打出好成绩,在严寒中不戴手套操枪射击,致使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严重冻伤。经治疗一个月后,这3 个手指的皮肤连同指甲整体脱落,手指新生成的细皮嫩肉一时不能触摸物体。 </p><p class="ql-block"> 侦察班在风雪中进行夜间侦察潜伏训练,我的双脚遭冻伤后流水生疮,我每天涂抹冻疮膏进行包扎,而后照常坚持训练。 </p><p class="ql-block"> 搭建在风雪严寒中的蒙古包,只能抵挡一时的风雪,蒙古包内四周及床铺下结滿冰霜、寒冷潮湿。由此,我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肩关节和腿关节红肿疼痛,无法用力。夜间执勤归来缩在冰冷的被窝里全身疼痛无法入睡。疼痛难忍时,连队卫生员仰全义便为我针灸治疗。每次针灸之后膝关节会发热,疼痛也减轻许多。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我非常感激连队卫生员及时有效的针灸治疗,使我没有因伤病而影响执勤和训练。 </p><p class="ql-block"> 连队为指战员分配战马,我第一次学会为军马套龙头、戴缰绳、备马鞍,为军马饮水、喂料和洗刷皮毛。第一次骑乘训练便跟随全连马队奔驰而去……第一次感受到由马背上摔落雪地的滋味。由此,我逐渐掌握了军马骑乘技能,为日后的执勤训练和边防军旅生涯打下了必备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在团教导队举办的班长骨干军事集训中,团司令部卫兆贵副参谋长亲自主持进行步兵枪榴弹的操作训练和实弹发射。用步兵武器发射的枪榴弹是建国初期被誉为“把一切献给党”的我国兵工专家吳运铎发明创造的,弥补了当时单纯依靠炸药包对付敌人火力点和装甲战车的弱项。用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发射枪榴弹后坐力非常大,操作要领把握不好会有危险性。当时,边防连队并未装备枪榴弹,指战员对这种武器很陌生。集训中,我被选定第一批试射枪榴弹,既感到荣幸也有些担心。我按照所学射击要领沉着大胆实施射击,第一次真实体验到枪榴弹的爆炸威力和产生的后坐力,准确命中了目标。 </p><p class="ql-block"> 为了战时应对苏军众多的坦克和战车,上级决定为边防连队培训能够驾驶坦克和操纵坦克火炮射击的战斗骨干。我被连队指派与兄弟连队的战友一同赴内蒙古军区坦克团学习59式中型坦克驾驶和火炮射击技能。经过严格紧張的学习训练,我第一次驾驶坦克在凉城县郭县夭村的河槽内奔驰,熟练操纵坦克火炮瞄准射击,取得了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p><p class="ql-block"> 为了在战场上瓦解敌军的需要,连队派我参加军分区在锡林浩特牧机校举办的战场外语喊话集训班。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这些学员第一次靠强行记忆,熟练掌握了常用的战场俄语和蒙语喊话内容。回到连队后,我担任了战场外语喊话小教员,利用晚上时间开展教学,使连队指战员普遍学会了常用俄语和蒙语战场喊话内容,认真落实了上级的战备要求。 </p><p class="ql-block"> 连队侦察班组建后,全班第一次随同第六十五军直属侦察连进行侦察兵战斗科目训练。摸爬滚打、捕俘格斗、夜间依图行进,多种武器射击,所训科目均按实战要求进行,使我们受到了野战军侦察分队实战训练的锻炼。</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向侦察连的战友们学唱了《侦察兵之歌》,还记得歌词的内容 “来无影去无踪,如闪电似清风,单枪匹马闯敌阵,捕捉俘虏探敌情。水深千尺能泅渡,山高万丈敢攀登,汗湿军衣功夫硬,血染匕首显才能。你要问我是哪一个,咱是人民的侦察兵……” </p><p class="ql-block"> 在盐池北山紧张的战备训练中,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率军区前指人员赴边界地区看地形,特意来到盐池北山连队驻地看望全连指战员。那天,5 辆北京牌军用吉普车风尘仆仆急驶而至,同行的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携带手枪、地图和望远镜跟随其后,连队全体人员在山坡上集合整队接受各位领导接见,聆听首长指示。这是我们入伍后,在边防连队驻地见到的军队最高首长。 </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备形势严峻,上级要求边防连队官兵手中武器必须全时装填实弹,夜间执勤哨兵子弹上膛关闭保险,以防备敌人偷袭。一天晚上约十点钟,我们三班居住的蒙古包后方突然响起枪声,大家瞬间起床携带武器准备冲出蒙古包。班长杨金文沉着冷静根据枪声判断为哨兵操作不当发生枪走火,及时制止了我们的盲目行动。这是我参军后第一次经历枪走火现场,也目睹了老班长的冷静和机敏,内心充满了钦佩。</p> <h3>在盐池北山连队驻地山坡上执勤</h3> <p class="ql-block">连队进行骑乘训练</p> <p class="ql-block">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1971年在盐池北山进行四O火箭筒射击训练</p> <p class="ql-block">1970年夏季侦察班战土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侦察兵训练匕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团整训任务完成后,边防三团与第六十五军步兵第五八五团重新整体交接边界防卫任务。我团4个边防一线连队互相交换原边界管段,重新接管边界管控任务,指战员们由额吉淖尔盐池的临时驻地出发,分别奔向各自边界管段的一线哨所。 </p><p class="ql-block"> 整训结束后,全团随之开展了“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半年初评活动。连队被评为“四好连队”,我们三班全体战士均被评为“五好战士”。 </p><p class="ql-block">  1970 年 4 月24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当晚,我们在蒙古包前收听完广播后,全连指战员欢欣鼓舞激动万分。黄春田指导员组织全连战士们敲锣打鼓、挥舞红旗在连队驻地的山坡上游行。那个晚上夜空晴朗,大家看到了天空中运行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聆听着收音机里卫星传来的清脆响亮的东方红乐曲声,都为伟大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加坚定了扎根边防、保家卫国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边防一线连队官兵在边界线巡逻</p> <h3>上世纪七十年代边防一线观察哨</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 年春季天气渐暖,团部机关、直属队和特务连在盐池北山的营建施工任务迅即展开。团机关因地制宜,统一建设窑洞式营房。四连、特务连与边防一线连队、班排哨所统一建设铁架式简易营房。 </p><p class="ql-block"> 我团四连、特务连、骑兵第二团 1个连以及驻地知青民兵和内地雇请的民工,在施工现场多个工地同时展开施工。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爆破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鼓舞士气的标语牌布满山坡,军民携手干劲十足。各连炊事班为大家烧好绿豆汤,为工地军民送午饭。中间休息时,战士们和知青民兵主动围坐在一起读报学习互相鼓励,纷纷表示为早日完成营建施工任务而奋发努力。 </p><p class="ql-block"> 军分区通信连也在现场架设有线通信线路,一条条银线由盐池北山通向各方。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施工场景非常鼓舞斗志,繁重的施工任务并未使指战员们畏惧,而是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p><p class="ql-block"> 四连驻地在团部营建工地的北侧山后,由于战备需要,每天早上战友们都要全副武装并且扛着施工工具徒步翻山到施工现场。各班将武器架放整齐后,便进入施工场地作业。晚上收工后,再次携带武器装备和工具徒步翻山原路返回营地。劳动和行走强度很大,但是指战员们没有一人叫苦怕累,甚至在轻伤和患病时,也要到营建工地坚持劳动而不愿掉队。 </p><p class="ql-block">  根据团部指示,四连先参加团部营建施工,完成既定任务后再开始自建本连营房。记得转入自建连队铁架房时,天气已经进入晚秋,早晚气候很凉,草木已开始结霜。为了抢时间在入冻前完成自建营房任务,我们采用大药量爆破法劈坡开辟架设铁架房的场地。尔后迅速平整场地搭建房屋铁架,顶部用柳条片盖顶再用干草和泥抹平压实,铁架房内墙壁用干草拌泥抹平再贴上报纸,我们连队的铁架子营房就算建成了。 </p><p class="ql-block"> 铁架房虽然十分简陋,但在寒冷的冬季比帐篷和蒙古包暖和多了。每个班一间铁架房,三个排和连部分别沿山体环形布局搭建的十几间铁架房,构成了四连在盐池北山的新营地。战士们在山沟里开辟了蓝球场和训练场,修通了前往水井拉水的道路,布置了政治宣传环境,抢在冰冻前连队安营扎寨了。我们四连官兵在团部北侧山沟的这个简陋营房居住了三年时间。</p> <h3>1970年夏天与老班长王庆山在盐池北山留影</h3> <h3>1970 年冬季在四连一排自建的铁架房前留影,身后“时刻准备打仗”的标语为笔者所书</h3> <h3>边防三团一线连队在自建铁架营房前合影</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 年入冬前,团部及直属队、特务连入住盐池北山营房新址,团机关按上级要求进入指挥位置,展开各项工作。寂静的山沟里有了人员车辆活动,气氛活跃起来。 </p><p class="ql-block"> 团部弹药库及周边警戒任务由四连承担,连队在驻地北山上设置了警戒观察哨。每晚派一个战斗班携带武器和背包入住团部弹药库旁边的铁架房,执行团机关和弹药库的警戒任务。每到夜晚团部驻地灯火明亮,往日荒寂的大山里有了生机和灵气。 </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三班经常执行团机关和弹药库的警戒任务。执勤铁架房内没有电灯,夜间我们点蜡烛照明。班长齐振国是1968 年入伍的老兵,文化程度高,很注重学习。每次在铁架房执勤,班长总是抓紧时间在烛光下看书记笔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h3>盐池北山团部驻地东山</h3> <h3>现今盐池北山团部驻地南侧山谷景象</h3> <h3>现今盐池北山团部驻地营房遗址</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团机关及直属队进驻盐池北山后,我们连队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连队配发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夜晚至熄灯时间可定时供电,学习和生活方便多了。 </p><p class="ql-block"> 团部经常放映电影,每当接到团机关看电影的电话通知,连队通信员都会高兴地告之各班。连队除留守哨兵外,指战员们都会提前打背包做好准备。全连人员携带武器装备和背包集合整队翻过山梁去团部看电影,到达放映场地战士们放下背包席地而坐。正片放映之前加映的《新闻简报》也不愿放过,总是盼望放映员多演几部片子,如饥似渴的心情表露无余。放映结束后,我们在夜暗中爬山返回连队营房,途中尽管要求保持肃静不许讲话交谈,但是大家都会沉浸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 </p><p class="ql-block"> 每周的休息日,战士们都会轮流到团部驻地去放松心情。在战士们的心目中,团机关所在的山沟如同繁华的城镇一般。设在山沟窑洞里的团部军人服务社尽管只有很少量的日用品,战士们也会抱着“星期天进城逛商店”的心态满足一下自己年轻的渴求。归来后,又会安心地投入紧张的战备训练之中。 </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连首长先后调离,新任连长张建功、指导员苗林东、副连长胡福群、副指导员陈文国到任。曹石柱任司务长、王文义任一排长。 </p><p class="ql-block"> 年底老兵退役后,我所在的三班班长齐振国调任团政治处干事;副班长图伯扎布提升为干部到团后勤处营建办公室工作;战士永和调入团后勤处任军械保管员。 </p><p class="ql-block"> 新任班长为1968年由伊克昭盟入伍的老兵王吉祥,老班长忠厚善良、言语不多、吃苦在先、以身作则。他入伍前曾学做木工,有一手好木工手艺,在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受大家尊重爱戴。记得,后来老班长复员回乡后生活遇到了困难,全班战友纷纷捐款和粮票邮寄给他,大家都牵挂着自己尊敬的老班长。</p> <p class="ql-block">  1971 年春季,奉团部指示四连接替在我团边界管段西端的边防五连遂行边防管控任务。一排随连部驻防阿德拉嘎乌拉哨所,派出一个班接防阿巴嘎罕乌拉哨所。三排进驻吉日嘎朗图哨所并担负前方观察哨花敖包的国防施工任务。二排留守盐池北山营房。 </p><p class="ql-block"> 不久,团司令部调四连侦察班随团首长参加沿边界全线巡逻,担任武装警戒任务。借此机会,我们随团首长乘车沿边界线巡逻,检查国界标志、熟悉边界走向,到访了我团所有的边防一线哨所。此行,使我们得到了实际锻炼,收获很多。 </p><p class="ql-block"> 下半年,四连担负边防二连珠恩嘎达布其哨所坑道和永备火力点施工任务。由坑道掘进到钢筋混凝土被覆,工程任务艰巨,现场施工和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任何工程机械,只有大锤钢纤。大家奉不顾身、迎难而上,终于在年底前圆满完成了国防施工任务。奉团部指示,全连指战员全副武装顶风冒雪野营拉练,由珠恩嘎达布其徒步行军两天返回盐池北山连队驻地。 </p><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至1973年,四连连续执行国防工程和营建施工任务,足迹遍布边防三团720余公里边境线。从边防一线的沙尔沟特、朝不楞、乌兰察布、塔日根敖包、亨干楚鲁、珠恩嘎达布其、吉日嘎朗图、花敖包哨所到团部北山坑道工程及盐池北山团机关直属队营房,还承担了乌里雅斯太团部新建营房的採石任务。四连成为边防三团国防工程和营建施工的重要突击力量,战士们熟练掌握了各项施工技能,成为遂行国防施工任务的行家里手。 </p><p class="ql-block"> 1971年,边防三团在盐池北山团部驻地组建六连。范玉忠任连长、龚福任指导员,我连部分指战员调往六连。六连与四连同为边防三团机动作战分队,共同承担千里边防线的支边作战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28日,连队党支部在盐池北山连部铁架房内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了我向党支部提交的入党志愿书,指导员苗林东和战友门海峰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支部大会上,连队全体党员对我提出了殷切希望,同志们的教诲至今仍记忆在心间。经团党委审核批准,这一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这一天也成为我的政治生日,半个世纪不曾忘却牢记心间。</p> <p class="ql-block">  1972年,连长张建功、副连长胡福群先后调离连队。苏圣礼任四连连长、李连生任副连长、王建荣任司务长。 </p><p class="ql-block"> 连长苏圣礼朴实谦虚,吃苦耐劳,待人和蔼。他身体并不健壮,却在组织连队完成国防工程和营建施工任务中,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奋战施工现场,为全连指战员作出了榜样。 </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苗林东是在连队任职时间最长的连首长。他熟悉连队的全面情况,准确把握干部战士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引领连队全面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在连队工作和生活中,他善于团结干部战士共同努力,一视同仁,不搞远近亲疏,是连队建设的主心骨,受到全体干部战士的拥护和尊重。 </p><p class="ql-block"> 年底,一排三班老班长王吉祥退役后,我接任三班班长,此时三班老战士有陈国印,其余都是1971年入伍的战友,记得有杨玉林、蔺虎义、张埃晓、巴图。第二年,又补入1973年入伍的四川籍新战友廖启富、黄定顺。</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和1975年,根据四连所担负的支边作战任务的需要,上级连续两年赋予四连全训任务。连队干部、班长和战士骨干分批参加团和军分区组织的各类集训。 </p><p class="ql-block">  1974年也是我参加各级军事培训最多的一年。年初,先是在团部参加班长“四会”教练员培训;而后赴军分区教导队参加连排干部(预提干部)军事政治集训;下半年又参加内蒙古军区参谋业务集训。这一年,我连续参加团、军分区和内蒙古军区的军事集训,使我的军政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了在连队组织军政训练和带兵备战的自信心。 </p><p class="ql-block"> 团机关和直属队、特务连、六连撤回东乌旗乌里雅斯太镇原营区后,由于盐池北山营区相对集中和封闭的环境适合组织新兵集训,加之四连是团全训分队,军事训练骨干队伍较强。因此,从1972年冬季开始,四连在盐池北山驻地连续三年承担全团年度新兵训练任务。连队在完成年度施工和训练任务的同时,抽调连排干部和班长骨干参加团部组织的赴内地接兵和新兵集训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72年冬季,我和门海峰随六连范玉忠连长赴包头市昆区和固阳县接兵。完成接兵任务后,我留在团部担任新兵班长,负责固阳县15名新兵的训练任务,直至春节前才回到连队。 </p><p class="ql-block">  1973年冬季,我在团教导队担任新兵连排长,负责河北省承德地区围场县和内蒙古当地入伍的新兵训练工作。那年冬天气候寒冷,新兵连训练和生活条件很艰苦,不仅缺少蔬菜,烤火煤也不足。我们与新战友团结互助、克服困难,严格按纲施训,圆满完成了年度新兵训练任务。 </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冬季,四连二排排长孙继承调离连队,组织上任命我到二排担任排长。当时,二排四班长为1969年入伍的老班长邸树兴;五班长为与我同年入伍的战友任俊亮;六班长为1971年入伍的老兵白井泉。翌年老兵退役后,与我同年入伍的战友张承业调任五班班长,1971年入伍的张埃晓任六班班长。 </p><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我任二排排长不久,军分区前指对我团进行支边作战拉练。四连奉命向绥和查干边境哨所机动,支援边防三连抗敌突袭战斗,并在阿拉坦合力公社野战宿营。全连按作战方案整装出动,圆满完成了冬季严寒条件下支边作战实兵演练任务,展示出边防团全训分队良好的战斗素质。 </p><p class="ql-block">  1975年夏季,连队奉命前往边境地区执行抓捕境外潜入特务的任务。二排留守营区并负责大面积维护窑洞营房顶部的任务。我带领全排战士拉土合泥抹顶大干两个月,将全连营房修缮完毕,为连队过冬做好准备,出色完成了留守任务。 </p><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季,东乌珠穆沁旗边境草原发现鼠疫传播,大量鼠类死在洞口,边民群众人心惶惶。疫情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各级均派出医疗防疫人员来到边境地区调查疫情,指导军民开展防疫工作。内蒙古军区后勤部防疫队董德医生一行随即进驻盐池北山考察周边地区疫情。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徒步行走在山地和草原,逐洞察看死去的鼠类尸体,调查疫情发展程度和传播范围,指导连队指战员及时正确投放灭疫鼠粮。他们与连队官兵吃住在一起,工作之余还为连队建设出谋划策,与战士们共同娱乐,教唱革命歌曲。军区防疫队的老大哥们在盐池北山与四连官兵共度难关的经历永久难忘。 </p><p class="ql-block"> 四连二排是一个团结互助、和谐进步的战斗集体。全排战友对我来二排工作非常支持,无论是老兵还是当年入伍的新兵,大家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战友们互帮互学、携手并肩,出色完成了政治教育、战备拉练、留守维修营房、助民劳动等多项任务。在二排工作的时光,是我军旅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年初,内蒙古军区所属边防部队进行“以点建连”整编。作为边防三团机动作战分队的四连建制撤销,四连二排随连部组建新的边防第五连,进驻中蒙边境哈丹沟巴润布敦地区。我奉命调任团司令部作训参谋,也成为盐池北山四连二排最后一任排长。</p> <h3>1975年夏季在盐池北山</h3> <p class="ql-block">1975年在盐池北山任四连二排长</p> <p class="ql-block">边防连队连排干部指挥信号旗</p> <p class="ql-block">边防部队干部装备的 五四式手枪</p> <p class="ql-block">连队装备的四O火箭筒、五六式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和班用轻机枪</p> <p class="ql-block">连队装备的六五式八二无后坐力炮</p> <p class="ql-block">六五式军服及单兵装备</p> <h3>上世纪七十年代边防连队装备的磁石电话机</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边防三团干部使用的工作手册</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军区政治部边防慰问品</h3> <p class="ql-block">当年在盐池北山连队用过的针线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连在盐池北山的六年时光里,先后有五个年度的战友加入到这个光荣的战斗集体。指战员们团结互助、以老带新、并肩战斗,在艰苦的环境中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出色完成了上级交赋的战备训练、边防执勤、国防工程及营建施工、捕捉境外特务、新兵集训等各项艰巨任务,为四连这个具有边防光荣历史的老连队增添了新的荣誉。同时,盐池北山和老四连的战斗岁月,也深深印刻在了每一位四连指战员的心坎里。</p> <h3>珠恩嘎达布其边防哨所</h3>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老边防站营房旧址</p> <h3>珠恩嘎达布其边防哨所国防工程</h3> <h3>珠恩嘎达布其边防哨所自卫工事</h3> <p class="ql-block">1971年四连在珠恩嘎达布其边防哨所战备施工时的部分官兵</p> <p class="ql-block">1972年在亨干楚鲁边防哨所战备施工时与王文义排长</p> <p class="ql-block">晚霞映照下的亨干楚鲁边防哨所国防工事( 摄于1989年冬季 )</p> <p class="ql-block">1973年四连在乌里雅斯太北山构筑的永备火力点( 摄于1989 年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2年下半年,团机关、直属队及特务连、六连陆续由盐池北山驻地撤回东乌旗乌里雅斯太镇团部原址。 </p><p class="ql-block"> 当年冬季,四连由边防一线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返回盐池北山驻地后,奉命进驻团机关盐池北山营房。由山后铁架房搬入山前的窑洞式营房,不仅营房质量得到提升,而且使用面积扩大、使用功能改善。连部、兵舍、食堂、仓库、发电机房、厕所、马厩、篮球场、训练场等一应俱全。全连上下欢欣鼓舞喜迁新居,这个冬季对于四连官兵而言充滿了新意。</p> <p class="ql-block">1972 年在盐池北山窑洞营房</p> <p class="ql-block">1973 年冬,团首长率四连在盐池北山战备拉练( 左起:汤世忠团长、三班战士甘春声、陈国印,指导员苗林东 )</p> <p class="ql-block">1974年冬,高春生团长在盐池北山与四连干部和二排全体战士合影(身后标语为笔者所书)</p> <p class="ql-block">1975 年与连队指导员苗林东在二排营房前</p> <p class="ql-block">四连一排部分战友在盐池北山窑洞</p> <p class="ql-block">四连给养员张满金、一排长王文义、司务长曹石柱</p> <p class="ql-block">1975 年四连一排长王文义、二排长甘春声、三排长门海峰在东乌旗</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与战友张承业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张承业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1970年张滿金、白杰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1969年入伍的老班长邸树兴</p> <p class="ql-block">1971年入伍的战友孙三娃</p> <p class="ql-block">1987年在罕乌拉哨所与张埃晓</p> <h3>四连二排蒙古族战士东吉</h3> <p class="ql-block">1973年在盐池北山连部窑洞前</p> <p class="ql-block">1975 年四连部分战友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荒僻寂寞的山沟生活中,指战员们也有很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和往事…… </p><p class="ql-block"> 团机关、直属队和特务连、六连由盐池北山撤回东乌旗乌里雅斯太镇原团部营区后,团党委和机关非常关心仍驻守在盐池北山的四连官兵,团首长和机关业务部门经常来连队检查指导工作。团长高春生、汤世忠、副团长苏日和木、参谋长吳殿魁、作训股长杨玉明、军需股长岳国信等领导先后来连队蹲点,指导年终总结、政治教育和战备训练工作。司令部参谋于长才还担任四连代理连长,组织连队军训和换装六五式八二无后坐力炮的实训工作。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四连没有装备机动车辆,连队有两辆大马车是全连唯一的运输车辆。1968年入伍的老班长柴永财和1971年入伍的孙三娃、李喜喜战友担任马车驭手。他们常年赶着马车奔波于盐池和乌里雅斯太镇,为连队拉粮食、运马料、拉水、外出购物、取送报纸信件,热心为山沟里的连队官兵服务。每当连队的马车外出归来,战友们总是围过来帮忙卸车,盼望能有蔬菜给养、报刋信件和外界的信息。孙三娃战友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热心为战友办事,很受大家喜欢。那时,三排八二迫击炮班装备有三辆马拉铁质炮车,也成为连队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主要运输工具,马拉的绿色铁质炮车很具有军队特色。 </p><p class="ql-block"> 连部人员的调整总是受到战士们的关注。 </p><p class="ql-block"> 为了恢复我军优良传统,团部组织了司号员集训,1973年入伍的孙永利参加培训后担任了连部司号员。从此,司号员的号声代替了连队值日员的口哨声,盐池北山的连队驻地增添了新的气象。 </p><p class="ql-block"> 记得连部通信员董瑞雪调到战斗班后,先后由张埃晓、杨栗和廖启富担任;给养员张满金调往团后勤处后,先后由宝锁和盛贵平接任;文书门海峰提任排长后,宋培武接任文书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入伍的老兵邸树兴担任炊事班长,他勤恳敬业、任劳任怨,热心为大家服务,受到全连指战员好评。后来担任二排四班班长,我们在一起工作非常开心和谐,我和全排战士都很尊重他。 </p><p class="ql-block"> 连队配发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之后,1973年由包头市入伍的刘新担任了连队发电员。刘新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入伍前即掌握了电工技术。只见他精心设计、规范施工,将一条条供电线路通向连部、各班兵舍、食堂和仓库。土窑洞里有了电灯,为指战员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连队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时,刘新又配属我们为坑道发电照明,维修空压机和风钻,他是连队不可或缺的技工。同时,他又是连队的文艺骨干,为活跃战士们的文化生活而尽心尽力。 </p><p class="ql-block">  连队进行八二无后坐力炮实弹射击时,1973年入伍的炮班战士刘守龙,因火炮发射时的声浪冲击,耳膜受伤导致听力很长时间得不到恢复。刘守龙意志坚强,不被伤痛压垮,坚持训练和工作,受到连队和团首长表扬,并被上级荣记二等功。我将他的事迹写成报道投往《锡林郭勒日报》,被报社选用刋登。当年,刘守龙的事迹在全团广为传颂。 </p><p class="ql-block"> 为了边防战备需要,上级确定边防连队每周星期五为休息日。星期四便是连队的周六,上午各班擦拭保养武器,下午为党团日。连队值日员通常会习惯性的宣布“党员到连部、团员到二排、青年绞肉”,意思是党员到连部学习,团员到二排兵舍旁的会议室团日活动,非党团员战士出勤务到炊事班用手动绞肉机绞肉馅,为第二天连队吃饺子做准备。 </p><p class="ql-block"> 休息日连队通常会安排吃饺子,这是山沟里指战员们每周最欢快的日子。各班排都会早早起床,派人到炊事班领饺子面和拌好的饺子馅。 </p><p class="ql-block"> 那时,山沟里没有鲜菜,冬储菜也有限。经常用牛羊肉做饺子馅,煮熟后饺子里是一个纯肉丸子。这时,有心的战友会将平日里在室内栽种的蒜苗剪下来拌到饺子馅里,以改善饺子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准备一口大锅烧好开水,用来为各班排自行煮饺子用。这时,饺子还没有包好,各班便派人端着先包好的少量饺子前来排队占锅。因为只有一锅煮饺子水,战士们包的饺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而且极易煮烂,几锅下来煮饺子的水就成了一锅浑汤。不仅无法再煮,而且重新换水烧开也费时费力。所以,各班都力争早包早煮早吃。 </p><p class="ql-block"> 抢锅大战颇有意思,常有上锅饺子尚未捞尽,后面的饺子便已下锅,还会把垫饺子的报纸也一并下到锅里。炊事班的操作间里一片叫喊声和喜笑声,这个场景常会使人笑的弯腰落泪。 </p><p class="ql-block"> 连部人少事多,连首长忙于工作,包饺子缺人手,每当这时总是落到最后。率先包好下锅的班排早已吃完饺子收拾停当,连部人员才端着包好的饺子去炊事班下锅。争得第一的班排长,此时都会各处走动洋洋得意地吹嘘一番。 </p><p class="ql-block"> 山沟里的休息日带给大家的心理调整和身心放松,全部寄托在指战员们共同包饺子的快乐之中。 </p> <p class="ql-block">连队发电员刘新</p> <p class="ql-block">连队发电员刘新在盐池北山窑洞</p> <p class="ql-block">1973年入伍的刘守龙战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 1970年,连队有一匹军骡。听老兵们说,它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志愿军部队驮运迫击炮。它不仅有档案记载,还有生活费标准。苍老的军骡很受官兵尊重,军马饲养员每天都会精心照料它的生活。连队从不让它拉车或干活。在我们这些新兵的心目中,军骡的身世不仅感人而且很神圣。 </p><p class="ql-block">  1970年元旦刚过,我们连队奉命先行进入盐池北山战时地域。随后,连队后勤饲养的军马和牛羊猪等相继转入盐池北山驻地饲养。大山深处荒无人烟,只有我们连在此驻防。炊事班便将十几口猪散养在山沟里,在沟口放置了一排猪食槽。每到喂食时,饲养员将猪食倒入食槽后,便敲锣召唤猪前来吃食,锣声一响只见猪从山沟的草丛里、巨石下和沟壑中奔跑而出,一边叫着一边跑着过来抢食,场面非常热闹。草原上的狼没见过猪,所以不必防卫被狼袭击。 </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司务长、炊事班长和饲养员谁也说不清楚连队到底有多少口猪,只能在猪群吃食时大概清点一下。时常有母猪率领一窝小猪仔出现在官兵面前。每到需要杀猪时,往往是抓到哪头算哪头。时间长了,这些猪实际上已经近似于野猪了。对于无法捕捉到的成年猪,只好用枪击伤后再抬回来宰杀。 </p><p class="ql-block">  1976年,连队一分为二组建边防五连和边防十二连时,只把能捕捉到的猪带到了新的连队驻地继续饲养。多年后,我听到东乌旗的军地朋友讲,盐池北山的山沟里时常有野猪出沒……听到这一消息后,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我们连队当年在山沟里饲养的猪。应该说这里的野猪群,它们的祖先是我们边防四连的军猪。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冬天,我们入伍刚分配到四连时,连队有两条老边防站时期战士们饲养的军犬。一条白色的大犬和一条黑色的小犬,战士们分别称之为“大白”和“小黑”。“大白”沉稳持重,“小黑”灵敏活跃。两条军犬实为战土们自己饲养的狗,不属于纯种训练列编的军犬。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大白”和“小黑”就是连队的军犬,而且是连队的重要成员。 </p><p class="ql-block"> 在盐池北山的冰天雪地里,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大白”和“小黑”与连队指战员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不仅陪伴战士们站岗执勤,还昼夜守护营地,不允许连队以外的人畜进入。两条军犬互相配合默契,在荒僻的山沟里很有震慑和杀伤力。夜间站岗时,有两条军犬跟随身后,对于我们这些刚入伍的新兵来说是很重要的陪伴。对“大白”和“小黑”的记忆与留恋,至今仍在我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  盐池北山地域广阔,纵深地带草高沟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夏季绿草鲜花遍布山坡。红彤彤的山丹丹花最惹人喜爱,花开的季节,战士们采来插栽于瓶子里,连队营房随处可见艳红的山丹丹花,一片喜庆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 山沟里时常见到草原狼、狍子、狐狸、野免、刺猬、山鹰、百灵鸟等许多野生动物的踪影。有一年,战士们在山里发现并收养了一只小狍子和一只小山鹰,它们与战士们熟了,小山鹰飞走又飞回来,不愿离去。战士们还把长壮了的小狍子放归于大自然。 </p><p class="ql-block"> 山里蛇类很多,而且我自幼怕蛇。在盐池北山的日子虽未曾被蛇咬,但是时常与蛇相会。 </p><p class="ql-block">  1970年夏天,连队都住在蒙古包里。一天我们到炊事班战士的蒙古包里说话,偶然发现战士的床单下有一团物体在活动,掀开床单看发现是一条乌黑色的蛇盘在褥子中间,蛇头朝向我们,不断吐着舌头,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刚入睡。伸胳膊时手指碰到一节发凉的肉体,感觉不对劲。打开手电一照,顿时惊坐起来,是一条蛇盘绕在蒙古包的哈纳墙上,蛇头就在我的枕头上方……随后,大家共同努力才把这条“不速之客”请了出去。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骑马从山上顺坡而下,突然马向旁边躲闪,我被惯性摔下马来,起身一看在我落马之处有一条大蛇匆匆而过。原来,马也怕蛇,而我差点摔落在蛇身上。 </p><p class="ql-block"> 入秋后,连队为军马备冬草。我们在驻地前边的草滩上用铁扒子搂草。中午休息时,大家都在搂好的草垛上躺着晒太阳。突然听到身下草垛中有响动声,起身一看是被我们惊动的几条蛇从草垛中窜出。原来是战士们搂干草时连同蛇一并搂到草垛中了。大家顿时失去了休息的念头,装车运草时也小心谨慎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1970 年在盐池北山与连队军犬“小黑”站岗执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连队进驻盐池北山时,每个班只有一座蒙古包。8名战士居住,个人衣物被装没有地方存放。我们只好在蒙古包后面的山坡上挖个存放衣物的坑,集中打包放置后盖上雨布并用土埋起来。每隔两周再把衣物刨出来进行晾晒。当年这种存储衣物的方式,恐怕世间不曾多见。 </p><p class="ql-block"> 夏秋两季,山沟里蚊虫非常多,上级发的防蚊帽、防蚊油似乎不起作用。连队集合整队点名时,战士们既要遵守队列纪律,又要不时抽打脖子、脸和手等暴露部位的蚊虫。在队前讲话的连队干部也不时驱打眼前的蚊虫,否则蚊虫会飞入口内。很多战士被蚊虫叮咬后皮肤感染生疮,甚至留下了疤痕。 </p><p class="ql-block">  山里缺水,洗衣服受限,战士们不能更换内衣,每个人身上都生了虱子。晚上,全班战士围在蒙古包的火炉旁,借着马灯和炉火的亮光捉虱子,那种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p><p class="ql-block">  艰苦寂寞的山沟生活里,官兵们也会自行寻找快乐。每逢夏季休息日,战士们会相约翻山越岭到就近的牧民饮牲畜的水井旁洗澡、洗衣服。先到水井旁把饮牲畜的水槽里打满水,让太阳光把井水晒温后先洗澡,而后再洗衣服。把洗干净的衣服搭在草地的高草上,战士们便在草原上奔跑玩耍。待衣服晾干后,便穿好军装返回驻地。这样的休息日是战士们最惬意的,只是一年之中这样的机会屈指可数。 </p><p class="ql-block"> 在山沟的斜坡草地上踢足球,是战士们的爱好和强项。不论施工和训练多累,饭后大家都会相约踢一场足球。战士们脱下军装做球场标志,圈成足球场地和各自的球门,尽情奔跑在山坡草地上,足下生辉颇有乐趣。战友伊拉力图和张承业是足球场上的猛将。伊拉力图体力好善于奔跑抢球,张承业很有足球天赋,是担任足球二道的角色,一脚下去常将足球踢到山下很远的地方,使捡球的战士往返山下累的气喘嘘嘘。在山地草原踢足球是盐池北山四连官兵的乐趣,更是边防官兵的创意和专利。 </p><p class="ql-block"> 四连官兵与驻地牧民和知青的关系很密切。每次团部电影组来连队放映电影,连首长总会及时派人骑马通知周边的牧民和知青来看电影。在牧区最忙碌的季节,连队经常组织官兵进行助民劳动,支援集体经济,密切军民关系。每逢八一建军节和传统春节,驻地公社和生产大队的领导都会带着牛羊来慰问连队指战员,使连队官兵感受到边防军民的鱼水深情。</p> <p class="ql-block">  在祖国的千里边境线上,戍边指战员守边防、望家乡。在艰苦的环境里默默坚守,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与寂寞相伴。靠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靠的是理想和信念的坚强支撑,靠的是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靠的是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p><p class="ql-block"> 我和战友们在盐池北山的老四连,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战友,又迎来一批又一批新同志。直到连队撤编而告别盐池北山。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年初,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统一实施“以点建连”整编。边防三团老四连编制撤销,人员分为两部分组建边防第五连和边防第十二连。指导员苗林东、副连长李连生带领连部及二排全体人员组建边防第五连,进驻东乌旗哈丹沟巴润布敦边境地区;连长门海峰带领一排、三排全体人员组建边防第十二连,进驻阿巴嘎旗扎日阿乌拉边境地区。一排长王文义提任新组建的边防第八连副连长。副指导员陈文国、司务长王建荣,先后调到新组建的边防连队任职。我也调任团司令部作训参谋。 </p><p class="ql-block">  至此,随着四连指战员的告别离去,盐池北山结束了驻军的历史。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官兵在盐池北山六年驻防的岁月被永久尘封在记忆的长河中…… </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后的四十余年中,边防三团四连的部分老兵们,曾先后从全国各地陆续回到盐池北山的老连队营房遗址追忆往日时光。老指导员苗林东特意委托家人专程去盐池北山回望老连队遗址,孩子们在现地将高山、沟谷和老连队营房遗址拍照后带给他看,以安抚这位边防老兵晚年的特殊心愿和对军旅人生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1976年初,四连一、三排官兵组建边防十二连进驻扎日阿乌拉边境地域时在驻地帐篷前</p> <p class="ql-block">1975年在盐池北山</p> <p class="ql-block">1976年在边防三团中蒙边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方边界会晤人员由蒙古境内拍摄的界标和边防巡逻车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目中,盐池北山不仅是边防部队战时转移的重要地域,也是一处安静养心、学习修身的好地方。我非常留恋当年在盐池北山的年轻时光和难以忘怀的连队生活。 </p><p class="ql-block"> 盐池北山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在盐池北山走过了由一名新兵到老兵、班长、排长这一完整的连队生活的路程。经历了由一名热血青年到一名胸怀崇高志向的共产党员的磨砺。在那里,我确立了边防军人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开启了扎根边疆、热爱边防、献身边防的心路历程。也为日后长期的边防军旅人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进行了多方面的必要准备。盐池北山的岁月带给我的教益影响了我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光阴如箭,岁月悠悠。盐池北山的群山沟壑依旧矗立,当年的边防官兵却已步入古稀之年。一些战友先后离我们而去,昔日连队的小兵,如今也已奔向七十。望着战友们满鬓的白发,总是为人生的短暂而感慨万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来,盐池北山的日日夜夜从未忘却,我常常在睡梦中回到当年的记忆中。群山、沟谷、铁架房、窑洞、军犬、战马以及战友们熟悉的身影和面容……</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王文义、黄世威、张承业、甘春声于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阴一年年在流转,我们一年年在变老。翻看那些发黄了的老照片,不变的是战友们纯真的笑脸。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也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当年。 </p><p class="ql-block"> 过去一天天变的遥远,回忆也在一点点的增添。打开尘封的思绪,如烟的往事会重现在我们眼前。时光改变了战友们的容颜,却加深了我们对青春年华深深的怀念。 </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盐池北山的老首长和老战友们,当我们在花甲和古稀之年,携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时,我们一定会为八千里边关奋斗奉献的光荣经历而自豪欣慰…… </p><p class="ql-block"> 今天,跨入新时代的千里边关日新月异。边防道路畅通无阻,功能性营房整洁布局,新式巡逻车纵横驰骋,科技控边彰显威力。新一代边防军人前赴后继,谱写着强边固防新的业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注边关不遗余力。 </p><p class="ql-block"> 祝福八千里边关欣欣向荣、日益强盛。 </p><p class="ql-block"> 祝福新一代边防军人精忠报国、茁壮成长、建功立业!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这一代边防老兵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战友张承业手书“军魂”</p> <p class="ql-block">战友王永山手书“戎马生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老兵</p><p class="ql-block"> 甘 春 声</p><p class="ql-block"> 2021 年 3 月于呼和浩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