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西南古村落探幽(六):松阳杨家堂村。3月7日中午12点到达杨家堂村口,村口前方是一大山坳,山坳间是层层茶树田,勤劳的村民冒雨在采摘新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有“杨家堂村简介”,先阅读再进村,杨家堂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至于为何改为杨家堂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板路走上三十米就望见前方枝繁叶茂的古香樟树下一片马头墙和土坯墙相互交融的村落,这就是杨家堂村了。走近环顾左右,村庄是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全部为黄色土坯房,且阶梯式层层铺开,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3米,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个村落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民间有金色布达拉宫之称。今细雨蒙蒙,杨家堂村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远看有些朦胧感。</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落里一条条狭窄的石板路,上上下下,基本上把杨家堂村走了个遍,多角度欣赏杨家堂村。</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杨家堂村最早叫樟交堂。走近细看三棵古樟下供奉着神像,有香烛残留,立有功德碑一块,是为了不忘记这些在前些年杨家堂村改造时出资捐款人。村子里有樟交堂一座,关着门,不知道这樟交堂是民宿还是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村落里野柿子树比较多,进入视野的就是这四棵,尚未开芽发叶的野柿子树在黄色土坯房子里显得比较突兀,想象着深秋时节这些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果实,那杨家堂村更有韵味了。</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村子里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村子有几家民宿,散落在不起眼的老房子中,走近才知。门口布置得比较精致,但并不显眼,与一旁的土坯房吻合。</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小学旧址。门口墙上挂了块黑色的牌子“张明艺术工作室”。走进去,地方不大,工作室可能已撤走,不过有一块张明的人物介绍牌子,墙上挂了几幅张明的作品。看介绍张明还是苏州美校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由宋姓人先祖定居建立而成,因此村里有一处“宋兆旧家”,即宋氏宗祠,现在是宋氏家训馆。看介绍,从宋氏宗谱“京兆宋宗谱”可以看到,来杨家堂村定居发展的宋显昆的祖先是宋濂,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宋濂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一代名相,宋显昆是宋濂的第十一世孙。走进宗祠石门,因地势原因,门前院落并不宽阔,墙上是杨家堂村两位宋氏的故事记录。进入家训馆,地方不大但很气派,感觉非常厚重,布置得也非常紧凑。中间是天井,厅堂正中供奉着宋氏先祖的画像,看官帽应该是宰相之类,两侧墙上都是从杨家堂村走出去的一代代宋氏名人介绍。厅堂对面是一座戏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村中闲逛时,发现村中几乎没有年轻的村民,剩下的只是老人和狗了。途中碰到一位老妪,作了采访,说儿子孙子现在都出去打工了,都在县城买房定居了。这些留下来的老人,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村中生活,也或许他们不愿去城里,和小辈们一起生活,老人们在村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党政经基层组织健全,带领全村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