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将至</p><p class="ql-block">慎终追远</p><p class="ql-block">不忘来路</p><p class="ql-block">感恩父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母出生于上世纪初,于八、九十年代先后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生经历了举家迁徙逃避战难和社会变革等。</p><p class="ql-block"> 身为城市平民,父母靠自谋职业挣钱度日养家。在家里孩子较多,只有父亲一人挣钱的日子里,生活尤为艰难。</p><p class="ql-block"> 好长一段时间,家里有四个孩子同时在上学,每到开学报名时,就为学费着急犯愁。跑居委会,跑各个学校,到处求人办理缓交。</p><p class="ql-block"> 在物资缺乏,生活所需都凭计划票证供应的年代,那些票证往往不夠用。而我们家的布票有些时候却用不完,因为沒有钱扯布添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的父母,历尽艰辛,含辛茹苦把我们七姊妹拉扯大,供我们都读完了中学,使我们顺利地参加了工作并成家立业。后又不辞辛劳帮我们料理家务、带其孙辈。养育之恩,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 父母作为他们那辈家中的长兄大嫂,还撑起了孝老送终、扶助弟妹的责任,深受家人尊重。</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子女文化学习的重视,我体会特深。我读的高中是离家较远的县高,曾几度因各种原因差点辍学。由于父母的坚持使我完成学业,搭上了文革前高考的末班车考入军校。</p><p class="ql-block"> 父亲平时对我们很严厉,甚至我都有些怕他。读初中时,一天在上学与父亲同行一段的路上,当时是冬天,我说没有胶鞋,下雨下雪时鞋湿后坐在教室里脚很冷,特别到中午快放学时,真是又冷又饿,饥寒交迫。父亲没吭声,突然打了我一嘴巴,径自走了。我不敢哭,躲到一边,等他走远后才向学校走去。此后几年,始终想不通:我没做错什么,为什么打我?感到委屈。</p><p class="ql-block"> 直到读高中时,我住校,周日才回家,吃过晚饭还得步行二十里返校上晚自习。也是个冬天,父亲趁我回家,弄了些羊肉给我吃了暖身子。晚饭后我正要返校,没想到平时催我快离家的父亲,看到羊肉还没吃完,破例将我留下。第二天,父亲早早起床弄好早饭,我吃完就出门了。一会儿,父亲看天没亮不放心,赶来送我。陪我走出六、七里地后,天亮了他才停下脚步。我走了几百米回头看到,父亲还站在山岗上目送着我。</p><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一留一送,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子女深沉厚重的爱。一路上,又想起了初中时父亲打我的那记耳光。已读高三的我终于理解:当时正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买鞋要凭票。我们家也正是孩子都小,家大口阔的时候。父亲承载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心中烦燥。我的话可能正踩到了父亲心中的痛点,随手给了我一下。 我身上的那点苦,怎比父亲心里的苦和痛?!值得叫吗?真是太不懂事了,只想自己再给自己一记耳光。</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有读过书,一生也没参加工作,一直理家。母亲很能干,把一大家人的家居环境、衣食生活、子女管教都调理安排得妥贴有序,恰如其分。还几次不顾旅途劳顿,忍受晕车的痛苦到成都、昆明帮子女照看孙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不识字,但作为家庭主妇,心里亮堂明事理,非常贤惠,有自己的持家观。</p><p class="ql-block"> 平时她成天忙碌于烦琐的家务,却说:“家务就是要忙,有家务忙才好”。</p><p class="ql-block"> 过年前她更忙,则说:“忙年,忙年,不忙过什么年”。 </p><p class="ql-block"> 于此可知,在母亲心里:忙家务,天经地义;家务忙,家兴旺。 我们那任劳任怨,勤劳一生的母亲,想起就感动!</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少串门,反感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言碎语。总说:</p><p class="ql-block">“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和别人比”。还强调:“钱财不能比,妇人(指配偶)不能比,儿女不能比”。</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父母留给我们宝贵的家训遗产。</p><p class="ql-block"> 父母离开多年了,又好像仍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 恩无限,思无尽……</p><p class="ql-block"> 父母的养育之恩,终身铭记,永誌不忘。</p><p class="ql-block"> 可以告慰父母,我们现都生活得很好:衣食无忧,子女孝顺,三世同堂(大哥四世同堂),过着含饴弄孙,享受天伦的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 愿后辈们:牢记长辈恩德,善待家人,感恩之心,世代相守,不断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1958年冬</span></p> <p class="ql-block">1966年秋.成都</p> <p class="ql-block">1972年春</p> <p class="ql-block">1972年春.成都望江公园</p> <p class="ql-block">1972年夏.成都</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春</p> <p class="ql-block">1978年元旦.昆明</p> <p class="ql-block">1978年春.昆明</p> <p class="ql-block">1978年春.昆明某机场</p> <p class="ql-block">1978年秋.昆明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1978年秋</p> <p class="ql-block">1978年底</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春,大哥大嫂看望幺爹幺妈</p> <p class="ql-block">2016年清明节前,大哥携一家四代从外地回家乡与亲人们一道祭祖</p> <p class="ql-block"><b>后记:家族约定二O二一年三月十四日清明前去祭扫父母墓。我即编写此图文于三月十二日发到家族微信群,以供家人缅怀先祖。也遂了我多年的夙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