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杭州西湖六公园北边,绿树浓荫之中掩映着一座风格迥异的“摹烟别墅”,主人是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名昆剧大师级名票。</b></p><p class="ql-block"><b> “摹烟”是徐凌云舞台上的名号。当年,南方昆曲界有“俞家的唱,徐家的做”之称誉,徐与俞,指的就是他和俞粟庐、振飞父子;他家又有“徐氏一门三杰”之美誉,因为他的两儿子也精通昆曲场上的唱做艺术。</b></p> <p>(1920年舞台剧照:徐凌云饰吕布)</p><p><br></p><p><b>“虎口拔牙”引来昆曲雅集</b></p><p><br></p><p> 徐凌云于1885年生于浙江海宁盐官镇。父亲徐棣山擅画花鸟,青年时在海宁、上海等地卖画,壮年时在上海开设“怡成丝栈”,又在著名的“怡和洋行”任董事,富拥资财,声名远扬。徐棣山逝世后,徐凌云继承父业,喜好莳花种树,建园筑苑,因常到杭州,便在西湖边选址筑屋,在1912年盖建了“摹烟别墅”。</p><p> “摹烟别墅”是一幢西式洋房,块石垒砌,洋瓦盖顶,壁炉、阳台、厅室一应齐全;室内木板铺地,雕饰精致,东西南北有窗采光。小楼前为两层,后为三层,有大小10余个房间,面积约300平方米。楼外,徐凌云又依湖筑有一精致小园,轩外栽花,阁前叠石,推窗望湖,凭栏观鱼,一俯一仰,饶有诗情画意。</p><p> 一日,他忽发奇想,竟在自己园内养了一只小老虎当宠物。太危险了,老虎可是要吃人的,岂不要闯大祸!遭到家人一致反对后,他灵机一动,请来牙医师,先把老虎麻醉了,然后把虎牙全部拔除。自此以后,便把老虎在园内放养,连那铁笼子也取消了,那老虎则从此与人和睦相处。</p><p> “虎口拔牙”的事儿一传开,许多朋友不邀而来。徐凌云在此候朋会友,举行花会、诗会、琴会、曲会,极一时之盛。</p><p> 朋友中不乏昆曲票友,一意研究起昆曲艺术来。沈斌泉、沈月泉、周凤林等前辈名家来了,俞粟庐、穆藕初等同辈艺友来了,“摹烟别墅”无意中成为了昆曲票友的雅集之所。</p><p> 当时昆曲界有“北溥南徐”之称,“北溥”指溥西园,其号为“红豆馆主”。“南徐”的徐凌云18岁登台,上得台来,生旦净丑,无所不能。在《小宴》中饰王司徒,与俞振飞饰的吕温侯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又擅长工架繁重的《安天会》、《闹天宫》等剧,演孙猴子跌扑腾翻,令人叫绝;饰丑角则极尽姿态,对趋炎附势之流以辛辣的讽刺。他会演戏100余出。</p> <p>(左为徐凌云 右为傅侗)</p><p><br></p><p><b>“传”字辈在徐凌云宅演出</b></p><p><br></p><p> 苏州昆剧传习所学员出科前,曾至上海三次演出,均在民国十三年(1924)。第一次在徐府唱堂会,时间为新年阳历元月2日下午,在台湾路徐凌云宅第进行。徐凌云的两位公子子权与韶九,也表演了折子戏《看状》。这次来上海演出仅十余人,有顾传玠、朱传茗、沈传芷、张传芳等。</p><p> 第二次为穆府堂会。穆藕初太太做寿,演唱堂会戏三天。徐凌云率“传”字辈学员全体莅临,住南市大富贵酒家。该酒家客房有三楹,相当宽畅,条件优越,又有人服侍,且演出也在酒家内进行,学员无奔波之劳,故大家有乐不思蜀的感慨。三天演出中,学员各自呈献拿手剧目,没有一次重复。其中有张传芳的《天门阵·产子》,顾传玠、朱传茗的《牡丹亭》(全部)等,穆太太也很喜爱这批小演员,演出结束后向各人赠送了红包。 </p><p> 第三次在上海广东路笑舞台,为上海曲界筹集传习所经费而举行的昆剧大会串,传习所全体学员来沪演出。事先,《申报》发表《昆剧传习所学员将来沪表演》一文,称“昆剧传习所,设于苏州五亩园,招收清贫子弟,课以昆曲,并授以初高小学必修科目。成立以来,已逾三载,所习各剧,尽态极妍,精彩发越,尤于音律考究精当。屡经试演,曲界前辈同声赞许,即未谙昆曲者亦津津乐道,谓为创剧界之模范,艺术之曙光,均不诬也。沪上绅商如徐凌云、穆藕初君,正在筹备一切,入座券由各绅商悉数认领。”</p><p> 演出时剧场分发场报,刊载主要折子戏剧本及剧目的详细说明,以及曲家及评论家的论述文章。演出的剧目有《浣纱记》、《千金记》、《邯郸梦》、《连环记》、《烂柯记》、《嫁妹》、《请郎花烛》诸出。演出获得好评。</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40年,左起,俞振飞、言慧珠、马公愚、徐凌云</span>)</p><p><br></p><p><b>“昆曲传习所”新校园</b></p><p><br></p><p> 徐凌云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戏曲。从殷桂深、严连生习曲,从周凤林、邱凤翔、沈月泉、沈斌泉、沈锡卿等学戏。并不拘门户,对宁波、永嘉、金华、北方诸昆剧,甚至京剧、滩簧、绍兴大班等悉心研究,博采众长。18岁登台,坚持长期练功不辍,生、旦、净、末、丑各行兼演,“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每戏颇有特色。</p><p> 二十年代初,昆剧“全福班”解散,昆曲艺术濒临湮灭之际,徐凌云会同上海著名实业家昆曲名票穆藕初等人组织起“昆曲保存社”,由穆出资在苏州城郊创办了昆曲讲习所,由徐凌云等人按新式学校形式广招学员,培养昆曲接班人。今昆曲界“传”字辈老艺人大都出于这所学校。</p><p> 为了保存昆曲名家“叶堂正传”俞粟庐的传统清曲艺术,穆藕初、徐凌云在西湖灵隐寺后山建造了“韬庐”别墅,请俞粟庐等昆曲名家前来传授昆曲艺术,灌制昆曲唱片,以保存昆曲之精华。</p><p> 1925年,穆藕初辞去上海三爿纱厂的总经理职务,到南京去做官当“工商次长”了。“昆曲传习所”断了经济来源,“传字辈”得自谋生路。那时,京剧艺术发展很快,昆曲观众越来越少了,而“传字辈”的学员,大部分还是十几岁的大孩子,学艺尚未出师,刚刚能够唱戏演出。在苏州唱,戏馆剧场不要,因为票子卖得少,只能借会馆唱,而会馆里又没有电灯,只得唱日场戏,收入少得可怜,日子非常艰难。</p><p> 1926 年夏季,“传字辈”欲卷铺盖回家的当儿,徐凌云将他们请进了“摹烟别墅”,权作实习演出。 徐凌云不但不收房钱,还出钱搭了个戏台,雇了一名帐房先生帮他们卖戏票,总算将 “传字辈”——这个当年全国唯一的行当齐全、水平一流的昆曲班子保存了下来。</p><p> 徐凌云的演唱讲究字音,注重声情,嗓音虽不佳而能运用罕字、气口、叫头、哭头等方法让过高腔,行腔亢坠闪赚,别具一格。建国后,徐凌云一再应邀赴北京,为学习戏剧的青年演员讲授戏剧理论和技巧。由俞粟庐之子俞振飞主持的上海戏曲学校,也聘请他为顾问。梅兰芳演《风筝误》时,一再请他配演,经常和他商榷讨论,备极推崇。</p><p> 徐凌云是很早就到剧团为“继”字辈传授昆剧的,那时,老人已七十高龄却没有一点老态,身子还很灵活,他特别爱和年青人在一起,经常从上海来苏州教戏。对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拍曲之外,“踏戏”亦很重要,但徐凌云、俞振飞及“传”字辈老师都在上海、浙江工作,对传承昆剧有不小的困难。无奈,只好先把唱念学会,待周末或节假日或上海戏校放寒暑假时,再去邀请“传”字辈演员来苏教戏,有时也派演员到上海戏校学戏。</p><p> 徐凌云晚年定居上海,由周恩来总理特意批复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整理了数十出昆剧折子戏的表演经验,著有《昆剧表演一得》三集,为昆曲表演艺术专著,书中除了对各戏剧情、服饰化妆、梨园掌故等都有扼要得叙述外,特别对人物性格,表演身段作了详细分析和说明,对优秀传统剧目得发掘和保存作出了重大贡献。另有《看戏六十年》(未定稿)一书,为徐凌云先生看戏几十年的所感所想,全书记录了昆曲传统剧目二十几出,为研究昆曲艺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p><p> 1966年2月,徐凌云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病危时,他还托人将个人的丝绒幕布、练功带、喷火嘴等演出用具送给苏昆剧团。</p> <p><b>(原载《杭州日报》2000年9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