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热播,正好看到某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中都有这么一道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p><p class="ql-block">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p><p class="ql-block">C.上海是法租界,因此出版时附上法语</p><p class="ql-block">D.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陈独秀到底为什么会使用La Jeunesse这个法语刊名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其实不曾去法国留学,也不会说法语,但他为《青年杂志》取法语名La Jeunesse却并不是出于偶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多次赴日,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时接触到法国等西欧文化。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创办了《青年杂志》(La Jeunesse),自任总编辑。这期杂志共刊登18篇文章,有时政评论文章,着力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评介和中西文化之比较,如高一涵作《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汪叔潜作《新旧问题》等;有阐述西方近代化历史的文章,如《现代文明史》、《世界说苑》等;还有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以及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封面人物)的长篇传记,作为“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的典范。这期杂志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先解释了法语La Civilisation(文明)的含义,然后指出近代世界有三大文明: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陈独秀认为:“此近世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陈独秀对法兰西文明的赞誉溢于言表,几乎达到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境地。文章中多处引用了法语原文,La Civilisation.(文明)、La de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s(人权宣言)、La communaute des biens(共产)等,说明陈独秀虽不会讲法语,但是有一定阅读能力,所以陈独秀为《青年杂志》取法国刊名La Jeunesse也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虽然对法兰西文明推崇备至,但是却在1921年10月5日(此时陈独秀已经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被法租界当局逮捕,理由竟然就是出版遭到查禁的《新青年》杂志。陈独秀被捕的消息传出,与陈独秀政治立场不同但是直言陈独秀是“我的一个心直口快的朋友”的胡适积极参与营救,他在第2天(1921年10月6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间得顾名君电话,说独秀昨夜在上海被捕。打电话与蔡孑民先生,请他向法使馆方面设法。法国人真不要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向温文尔雅胡适竟然骂出“法国人真不要脸”的粗言,说明此时法兰西在中国文化人中的完美形象已经开始改变。事实上,在1920年中共筹备发起组决定将《新青年》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刊登启示宣布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杂志的封面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请注意,这时的《新青年》封面上已经没有法语La Jeunesse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