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三国演义》,年轻时狼呑虎嚥,只关注精彩的故事情节,老了退休了,则是细嚼慢咽,读出其中的奥秘。常常在想,《三国演义》描写最传神的,无疑是围绕诸葛亮的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是分水岭。战败的曹操,退据北方;胜利的孙权,保住了江东;而有了诸葛亮的刘备,占有了荆州,继而夺取西川,三国大格局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刘备三顾茅庐)</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着墨最多也是最精彩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取荆州益州,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章章节节故事引人入胜;呼风唤雨,巧布八阵图,甚至能妆神弄鬼,作法镶命,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诸葛亮的人生经历。我以为,诸葛亮先后有四位贵人相助,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从而把他推上了吒咤风云的人生巅峰。</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第一位贵人,是他的叔父诸葛玄。汉朝末年,门阀观念极强,名门望族在朝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刘氏是开国皇帝的子子孙孙,刘表刘璋等自然成为一方诸侯(荆州益州);朝廷中当官的显贵多出自袁氏(袁绍袁术);东吴则由淮泗集团(周瑜张昭)江东集团(陆逊顾雍)轮流把持;连当年的曹操,也不得不找了一个宧官为继父,才谋得一官半职。而诸葛家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许多人都在汉朝或曹操孙权刘备手下当官。</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祖藉瑯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但诸葛亮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不贫苦(这一点,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展开),想必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诸葛家族,更有一位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悉心教诲的好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在投奔荆州刘表为官时,把14岁的诸葛亮带在身边,定居于襄阳隆中,让诸葛亮过着衣食无忧,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同时结交了一批满腹经纶胸富韬略的朋友,其中就有走马荐诸葛的徐庶。</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第二位贵人是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汉末的中国,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战乱频频。刘表也许是诸多群雄中的另类,是身为一方诸侯中的一位大儒。刘表执政荆州十余年,在这块四战之地,北抗虎视眈眈的袁绍袁术曹操,南防孙坚蚕食。刘表不好战,没有扩大地盘的野心。他保境安民,鼓励耕读,荆州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逃避战乱的百姓和读书人纷至沓来,人口骤增,仓廪富足。据记载,粮库里的存粮,可供荆州百姓食用十年。</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就生活在刘表的庇佑之下,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得以专心治学,为他日后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一点上,我把刘表列为诸葛亮的贵人,并不为过吧!尽管当时的诸葛亮与刘表没有见过面,甚至没有一点交集。</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第三位贵人,不言而喻就是刘皇叔刘备。刘备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才华的平台,诸葛亮成就了刘备的一代霸业。杜甫的名诗“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精练地概括了诸葛亮杰出而又悲壮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第四位贵人,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刘禅之好,在于他有自知之明,管理军国大事都放手交给诸葛亮,自己乐得做个安乐皇帝。更难得的是,他从不横插一杠,一切任凭诸葛亮裁决。即使刘阿斗眈于玩乐,也只囿于皇宫之内,从来不给治国的诸葛亮出难题。尽管到了这个时候,蜀汉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但从诸葛亮的工作环境和内心而言,由受到先帝刘备羁绊的“王佐”,一跃成为后主刘禅的“帝师”,一言九鼎,也许是他最舒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的重点在于关注诸葛亮与第三位贵人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p><p class="ql-block">初出隆中的诸葛亮才20岁,嘴边只有嫩稚的几根鬍须,还没有到羽扇纶巾,坐着轮椅,挥斥方遒的时候。而这时候的刘备,已经40岁;他的二弟关羽已开始蓄须明志,有“美髯公”的雅号了。刘备当时尊诸葛亮为军师。汉末的军师是个什么官?据查:军师泛指三国时期一批为主公出谋划策的人,也称为谋士,没有实权,谋士的计谋可用可不用。由此推理,诸葛亮最初的地位并不高。</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有过人的战略头脑,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究竟怎么样?刘备心里没底。所以,一开始,刘备安排诸葛亮帮他练兵。当诸葛亮训练士兵队列,操练作战阵法时,不要说刘备,就是关羽张飞也不以为然,这些将军也没有出现在练兵场上的记录,更多的时候,是冷眼旁观。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根本不懂练兵,也不理解诸葛亮在干什么。</p><p class="ql-block">接着是曹操派遣夏侯惇攻打刘备。这是一次试探诸葛亮指挥能力的好机会。也许刘备心里想的,万一失败,大不了继续逃亡,这是刘备过去作战的常态。刘备甚至关羽张飞,对诸葛亮还是将信将疑。未曾想到,依靠诸葛亮的排兵布阵,关羽张飞赵云带着经过诸葛亮调教训练有素的士兵,居然火烧博望坡,以区区几千兵力,战胜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刘备这才对诸葛亮刮目相看,也第一次没有逃跑。新野是个小地方,但至少是刘备得以立足之地。于是,刘备第一次给诸葛亮一个实质性的官衔:军师中郎将。从这一天开始,诸葛亮才结束与刘备“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的客卿生活,有了自己的官邸,有了少量亲兵,也有了指挥军队的话语权。</p><p class="ql-block">(赤壁大战)</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击败夏侯惇只是一个小战役,诸葛亮的大手笔,是鼓动东吴孙权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又乘周瑜与曹操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先机占领了以荆州襄阳为中心的一块大地盘,刘备才得以挤身三国诸侯之列。</p><p class="ql-block">但一州之地还是很小,既然向东打不过孙权,向北更胜不了曹操,诸葛亮就伙同庞统,窜掇刘备,乘同宗兄弟刘表病亡,事实上占有荆州以后,又紧锣密鼓地打另一个同宗兄弟益州刘璋以及汉中张鲁的主意,决定进军西川。这是实现诸葛亮战略构想的关键一步,有了湖北四川的广袤地盘,刘备诸葛亮才有抗衡曹孙的底气。</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站稳了脚跟,形同第二号人物。这时候的刘备,产生了想法。何以见得?当刘备带上副军师庞统,统领大军进兵西川时,他对荆州防务作了布置。《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写道:</p><p class="ql-block">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p><p class="ql-block">透过这样的安排,就应该明白刘备是怎么想的。正常的情况是,既然委任诸葛亮总守荆州,那么荆州防务安排是不是应该由诸葛亮说了算?刘备没有这样做,而是留下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三员大将,委关羽驻襄阳北拒曹操,赵云屯江陵公安防孙权,张飞巡天堑长江汉水。说到底,刘备与其相信刚入伙的诸葛亮,不如说更相信自己的过命兄弟,间或含有监视诸葛亮之意,我们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是出于荆州太过重要,刘备派诸葛亮坐镇,还是所有战功都不能由诸葛亮独占的考虑,以免功高盖主?刘备入川,没有带上诸葛亮,而带上了庞统。</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庞统命陨落凤坡,刘备进退失据,困在大山之中。不得已,刘备只能请诸葛亮,带着张飞赵云星夜驰援。在诸葛亮天才的谋划下,终于夺得西川,刘备自领益州牧。西川战事结束,刘备没有放诸葛亮回前线荆州,关羽成为事实上的荆州牧。谋取荆州益州功劳最大的诸葛亮,什么都没有得到。但诸葛亮只能接受,因为在刘备集团,刘皇叔永远是老大,他说了算。</p><p class="ql-block">接着四川烽烟再起,诸葛亮击退曹兵,占得张鲁汉中一半江山,刘备的地盘达到高峰。得知曹操晋升魏王,孙权自立为吴王,以皇室正统自居的刘备,岂能矮他们一截!在手下的劝进下,刘备羞羞答答地成了汉中王。刘备然后的大封功臣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大事。</p><p class="ql-block">刘备如此封赏,极富心机。许靖是西川地方势力的代表性人物。初得西川,人心未定,刘备必须借重许靖。三国时的太傅,一旦主公不在首都,他可以代管之,如同现代的“代总统”,许靖就是如此重要的角色。法正在刘备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时出过奇谋,是刘备新看好的谋士。而尚书令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秘书长,更握有“密奏封事”的大权,刘备需要在诸葛亮上面安插一个主管国家安全的人。然而毕竟诸葛亮能力超群,定邦安国,军事外交,刘备都离不开他。刘备也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大,让他位列三公之末,上面安排两个人以分享他的权力。总之,刘备对诸葛亮,这时候是限制着使用。</p><p class="ql-block">蜀汉由盛转衰的根本性转折,是失荆州关羽丧命。这时候的曹丕,废了汉帝,自立为大魏皇帝;东吴的孙权,也乘机自立为东吴大帝。自以为汉室正统的蜀汉,岂容汉祚断绝,刘备马上登上蜀汉皇帝宝座。从大道理来说,刘备这时候是不是应该首先伐魏,声讨曹丕“篡汉”的大逆不道之罪?所谓国仇家恨,应该是国仇大过家恨。但刘备没有这样做,而是本末倒置,起兵伐吴,先为二弟关羽报仇。这个时候,刘备正式封诸葛亮为丞相,留守成都。刘备已经把所有的蜀汉军队精锐都带走了,诸葛亮再有能耐,手上无兵,掀不起大浪,刘备对诸葛亮有恃无恐。</p><p class="ql-block">(刘备白帝城托孤)</p> <p class="ql-block">置诸葛亮苦劝甚至哀求而不听,结果被东吴陆逊击败,刘备无颜回成都,龟缩在长江孤岛白帝城一病不起。在刘备弥留之际,诸葛亮赶到白帝城,聆听刘备的临终遗言。</p><p class="ql-block">这是刘备诸葛亮君臣之间的最后一场对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字斟句酌地写道:</p><p class="ql-block">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淹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告之。”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王。”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p><p class="ql-block">细细琢磨刘备的临终遗言,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刘备承认诸葛亮才能出类拔萃,是曹丕的十倍,更何况我刘备,远远比不上。我死了以后,没有人驾驭得了你。第二层,知子莫若父,刘备很清楚儿子刘阿斗的才能。他是告诉诸葛亮,你尚存忠于我的恻隐之心,就让刘禅继续当蜀汉皇帝,如果实在扶不起,你看着办,我已无能为力了。第三层是“君可自立为成都王”九个字,其中的含义太有意思了。所谓“成都王”的话外音,是告诉诸葛亮,普天之下,只有刘姓才能做皇帝,这才是正统。你再有本事,也只能当个王。这是刘备在露骨地警告诸葛亮!</p><p class="ql-block">诚然,今天我们能想到的,聪慧过人的诸葛亮当时也会想到。他可能有满肚子的委屈,认为刘备弥留之际,还在怀疑他对主子的忠心耿耿,也清楚地明白,此时此刻自己应答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诸葛亮立即从冷汗直冒手足失措中醒悟过来,他用泣拜,叩头,到额头鲜血淋漓,死表忠心,才度过这一关。</p><p class="ql-block">然而好戏还没有完,我们继续往下看:</p><p class="ql-block">(先主)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p><p class="ql-block">不得不叹服罗贯中先生的用词之精细,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是嘱托后事,刘备称诸葛亮为“君”,称赵云为“卿”;同样是托孤,一个是“辅之”,一个是“早晚看觑”,关系孰亲孰疏,一目了然。很明显,刘备向诸葛亮交代的“心腹之言”不过是场面上的事,向赵云交代的是刘氏子孙的身价性命。骨肉总是第一位的,也因为刘禅是赵云长坂坡乱军中保住的,是从刘备后妻孙尚香怀中夺来的,赵云才是刘备真正放心的托孤重臣。</p><p class="ql-block">(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p> <p class="ql-block">终于,刘备诸葛亮21年的君臣关系划上了句号,我们不妨就此作些总结。</p><p class="ql-block">首先,刘备与诸葛亮为什么会走到一起?从刘备来说,很简单,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的谋划正中下怀,从内心深处需要这位天下第一智囊成就自己的事业。而以诸葛亮经天纬地的能力,完全可以有其他选择,如在曹操袁绍孙权麾下谋得显赫的一席之地,并非难事,也许成就会更高。但他最终选择了刘备,那是因为诸葛亮一直有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匡扶汉室”是他的追求。刘备有帝胄血脉,汉家正统有吸引力号召力;刘备礼贤下士感动了他;刘备手下有一批过着流浪乞丐日子仍不离不弃的死党和勇将,有成就霸业的基础。所以俩个人惺惺相惜,各有所需,各有所图。</p><p class="ql-block">其次,诸葛亮的加入,彻底改变了刘备集团的命运。以前的小军阀刘备,郁郁不得志,过着颠沛流离东奔西逃的日子,先后依附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寄人篱下,甚至打仗也得借兵,一直没有解决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是诸葛亮智谋超群的运作,先后囊括了荆州西川,有了大片根据地,刘备集团的红旗,才插上了成都城头。</p><p class="ql-block">再次,诸葛亮有清晰明确的战略构想,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可惜刘备是个“浑不吝”,一次又一次的偏离了诸葛亮制订的正确航道。</p><p class="ql-block">刚有了荆州立身之地,刘备置荆州防务治理于不顾,喜滋滋地去东吴招亲,编草席的第一次过上了锦衣玉食温香窃玉的生活,“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是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将刘备骗回荆州(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刘备的“乐不思荆”与他儿子刘阿斗的“乐不思蜀”是不是有遗传基因?)。</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劝刚回到荆州的刘备进军西川。刘备既想扩大地盘,又想顾全脸面,犹犹豫豫不肯向昏庸的同宗兄弟刘璋下手。诸葛亮晓以大义:“予若不取,西川之地必为曹操所得。”等到刘备想通了,已经错失良机,不得不以断送庞统性命为代价,在诸葛亮挺身而出运筹下,才占得西川,成为汉中王,继而当上蜀汉皇帝。</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也不是每次规劝补台,都能被刘备接受或回心转意的。当刘备执意为二弟关羽复仇,倾蜀汉之兵进攻盟友东吴时,再也听不进诸葛亮的苦苦哀求。这时候的刘备,根本不像一国之君,活脱脱是一个只懂兄弟义气的江湖黑老大。陆逊的火烧连营,刘备大败,再加上先前的关羽丢掉荆州,刚雄起的蜀汉只剩下西川一席之地,地瘠民贫,迅速由盛转衰。不作死不会死,刘备作死了自己,也导致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彻底失败,“匡扶汉室”也逐渐化为泡影。</p><p class="ql-block">作为《三国演义》塑造的正面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通篇《三国演义》,没有出现过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句重话,也没有作为忠臣代表的诸葛亮,对主子刘备的一丝丝不敬。但透过文字背后,我们还是能察觉到刘备对诸葛亮的猜疑,限制和防范,同时更佩服诸葛亮“伴君如伴虎”时的高超情商。</p><p class="ql-block">(后主刘禅与丞相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总之,诸葛亮尽管也有不足,但他肯定是一代忠臣,古今名相,刘备只是个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君主,但肯定不是一位英明领袖,他的致命伤就在于把兄弟情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真难为了诸葛亮,他服侍了蜀汉两代君主,一个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还有一个是阿斗他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