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晚景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早春的二月,东风徐徐送暖,广场上的柳条变得柔韧,柳条上的柳芽即将抽丝。草色远远望去一片新绿,待你去仔细寻它的时候,看到的仍是一丛丛的荒草零星夹杂着一点点嫩芽。儿子放学后,我和老公带着孩子们去往黄河岸边的路上放风筝,田野里看到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来的路上路过人家屋的门口,惊喜地看到了几株桃花。</span>这个斜阳残照的傍晚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 </p><p class="ql-block"> 似乎每一个场景都有对应的古诗,古人总是让人如此惊喜。在《长安春望》里唐代诗人卢纶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p><p class="ql-block">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p><p class="ql-block">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p><p class="ql-block">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p><p class="ql-block">在《泊船瓜洲》中,宋代诗人王安石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在《村居》中,清代诗人高鼎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p><p class="ql-block">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p><p class="ql-block"> 前两首诗思乡情浓,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沉重,而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欢娱和沉醉的、真正的春天。这是传神而又典型的春天,人们对春的第一感受是色彩。度过漫漫冬夜,见惯了萧瑟与单调,突然有一天,一抹浅绿跃入我们的眼帘,心也随之畅亮起来——春来了!二月早春,花草繁盛,黄莺飞舞,在千里莺啼中,春风轻拂着堤岸的杨柳,远远望去,水汽与杨柳的青色交织在一起,如烟似雾,沉醉迷蒙。诗人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春光,二月春光的主要特点就是有声有色。草长、莺飞、响彻青云,风儿拂动,柳儿摇曳,有如沉醉春色的美人若隐若现于烟雾迷离之中,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诗人极其准确,极其传神地捕捉到了二月早春万物萌生的特点,把明媚的春光表现得流动、欢畅、生机勃勃。然而,真正体现着春的生机的是人,是明媚春光中的孩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乡间的孩子早早就放学了,归来的路上他们沐浴着金色的霞光,三五成群,迎着春风,互相追逐着,愉快的放起风筝,这是一个天性勃发的场面:黄莺在欢唱,孩子们在欢笑,鸟儿和孩子共同应和着春之交响。一个“趁”字更是把孩子们追逐春风、追逐春光、追逐欢乐、追逐希望的天真烂漫极其传神的表现出来,也道出了春之生机的根本原因。既道出孩子们的忘情畅怀,天真烂漫,又使人有一种童心萌动,想和孩子们一起追逐东风、放飞希望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二首 》把我们带到了江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p><p class="ql-block">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p><p class="ql-block">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p><p class="ql-block"> 春天总是这样让人惊喜,这样令人愉悦和欢快。春天带给人希望,也带给人惆怅,但更多的是喜悦和希望。这个早春,我一直在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