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邵华:共和国女将军邵华,与毛岸青相濡以沫47载,为纪念毛主席笔耕不辍

福全

<h2><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和国女将军邵华,与毛岸青相濡以沫47载,为纪念毛主席笔耕不辍</span></h2><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红巷13号举行开学典礼,毛主席主持了开学典礼并做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讲话。新婚燕尔的刘谦初与张文秋夫妻也有幸参加,感觉到获益匪浅,决定去毛主席的家里与主席深入交流。</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而杨开慧正怀有身孕,第三个孩子即将临产。毛主席夫妻热情地接待了刘谦初与张文秋夫妻。5岁的毛岸英与4岁的毛岸青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上蹦下跳地跑进屋去端花生、瓜子招待客人。</p><p class="ql-block">一不小心,花生与瓜子撒了一地,刘谦初与张文秋看到两个娃娃挺活泼可爱,十分喜爱。毛主席知道他俩刚刚新婚,就幽默地说:“我有几个儿子,我祝你们早生几个姑娘,我们好对亲家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文秋把话记在心里了。</p><p class="ql-block">1929年,刘谦初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张文秋也调任山东省委任妇女部长(常委),他们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谦初与张文秋不幸先后被捕,被一同关进了监狱。而这时,张文秋已经怀有身孕。</p><p class="ql-block">1930年,张文秋被组织营救出狱,并生下一子叫刘思齐,也就是思念齐鲁之地的意思。但刘思齐刚刚出生才一个月,她的父亲刘谦初就英勇就义了。随后,张文秋被派往敌后从事谍报工作,幼小的刘思齐被留在后方,由组织安排专人照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9, 67, 78);">▼杨开慧与儿子岸英、岸青</span></p> <p class="ql-block">1937年,张文秋和陈振亚再次组成家庭。据说在他们结婚之前,陈振亚的老领导彭德怀还特地送给他60个大洋,以筹备婚礼与生活,婚后一起在115师工作。1938年秋天,张文秋再生下一个女儿,随母姓,取名张少华,后来改名为邵华。</p><p class="ql-block">1938年,陈振亚因战斗负伤,组织安排陈振亚前往苏联疗伤,张文秋、刘思林、邵华陪同。但他们在途经新疆时,遭到国民党新疆督办盛世才软禁。1941年,陈振亚被人暗算下毒身亡,而张文秋又有了身孕,在狱中生下第三个女儿张少林。</p><p class="ql-block">1942年,盛世才与我党彻底决裂,邵华与妹妹张少林、姐姐刘思齐、母亲张文秋及在新疆工作的100多名共产党员,全部被逮捕入狱。正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却不得不在狱中饱受磨难。正是这段经历,共产主义信仰在4岁的邵华心中萌芽。</p><p class="ql-block">望不到边的高墙,冰冷的铁窗,邵华在监狱中一呆就是4年。而这4年当中,天天吃不饱,睡不好,饥寒交迫,找不到一丝童年的欢乐。为了与敌人抗争,小邵华与同志们一起绝过食,曾亲眼看到了身边的狱友在敌人的迫害下突然地离世。</p><p class="ql-block">直到1946年,在组织的营救下才得以重见天日,回到延安。张文秋在延安再次被委以重任,基本上没有时间来照顾三个小孩,8岁的邵华与姐姐刘思齐、妹妹张少华渐渐地养成了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这也是邵华独立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儿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却说当初张文秋与刘谦初与毛主席夫妻见面后不久,杨开慧就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毛主席前往湖南组织秋收起义,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则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湖南老家,先后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14日,由于叛徒告密,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在组织的营救与安排之下,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被舅妈李崇德送到了在上海工作的叔叔毛泽民处,毛泽民将他们三兄弟都安排在大同幼稚园念书。</p><p class="ql-block">大同幼稚园其实是中共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幼儿园,由革命互济会(又称会和赤色互济会)出资,主要收养革命烈士遗孤与革命领导的子女。地下党员董健吾是幼稚园的园长,利用牧师的身份掩护,保护与照顾这些革命工作者的后代。</p><p class="ql-block">济难</p><p class="ql-block">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进入大同幼稚园不久,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地下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负责大同幼稚园工作的董健吾接着通知后,紧急转移躲在杨度家里,来不及安排幼稚园的事情,小孩失去照顾,四处走散,甚至露宿街头。</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也只得忍饥挨饿,四处漂泊,甚至帮人推黄包车赚一点点钱买食物充饥。而三岁的毛岸龙,就在这期间不幸染病身亡。由于董健吾正被通缉,不能露面。他的妻子郑兰芳找到了毛岸英与毛岸青,并带回家养育。▼毛岸英和毛岸青</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毛岸青邓颖超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但董健吾的岳母不愿抚养两个非亲非故的孩子,董健吾做不通岳母的工作,没有办法,只好将两兄弟送到他的前妻黄慧光处照顾,由中共地下组织每个月支付生活费,而黄健吾每月还私人补贴20块大洋给黄慧光,日子好歹暂时安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1933年,党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了江西瑞金,由于各种原因,党组织提供的资金被迫中断了,而这时董健吾也没有收入,不能及时支付两个孩子的生活费。而黄慧光离异之后,本身自己也有四个孩子,加上毛岸英与毛岸青两个,生活拮据。</p><p class="ql-block">生性善良的黄慧光没有放弃养育他们,就带着几个孩子四处打零工,捡废纸皮,卖报纸,以维持生计。但有一天,毛岸青在卖报纸时,收到了假币,造成当天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本了。没多少文化的黄慧光气得掉下眼泪,还打了毛岸青。</p><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一个人跑出去生闷气,他回想很可能是有几个外国水手给了他假钱,就在马路边的电线杆上写了“打倒洋人”几个大字。但不巧被印度巡捕逮了个正着,将他一顿毒打。毛岸青的头部受严重伤,留下后遗症,痛苦从此伴随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937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被送到了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次年,毛岸青也回国,在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的工作。1949年,毛岸青调回了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工作,担任俄文翻译。</p><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的毛岸青</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的童年也是不幸的,7岁时母亲遇害,10岁时头部留下永久性创伤,14岁被送到苏联,在异国他乡孤苦伶仃地生活了10年。因为童年受伤,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甚至有时生活不能自理,以至20多岁仍然是孑然一身,不懂感情。</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5日,22年前毛主席与张文秋“幽默式”的口头亲事变成了事实,27岁的毛岸英与19岁刘思齐举行了简朴而又隆重的婚礼。这一年邵华11岁。由于种种原因她还没有上学,因此经常往姐姐家跑,特别喜欢跟大哥哥毛岸青说话。</p><p class="ql-block">26岁的毛岸青本身对感情方面的事情反应比较迟钝,毕竟与邵华相差了15岁,所以那时各自没有向感情方面去想。邵华生性活泼,喜欢唱歌跳舞,而毛岸青在苏联多年,自然也是会跳华尔兹的,所以有空就教邵华跳华尔兹,玩得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也许就是那时,一种说不清的情愫已经滋生暗长,只是相互没有意识到而已。连大人们也以为这就是一种纯粹的兄妹之情,没往深处考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喜欢诗词与书法,因此主席的书房里面经常是挂着很多自己的作品。11岁的邵华跟着姐姐刘思齐在主席家里串门时,有时也会调皮钻进主席的书房,很认真地看着主席写字。主席就会放下笔来,跟她说话,后来发现邵华居然没上学。</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邵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过了几天,毛主席的秘书送给张文秋一封介绍信,让她将邵华送进中央直属机关的育英小学读书。邵华在解放时期是马背上、硝烟中度过的,当过小宣传员,扭过秧歌,演过“兄妹开荒”和“血泪仇”,所以学习进步很快,还加入了少先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婚没有多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上前线,但不幸的是毛岸英在美军的空袭中牺牲,没留下一男半女。毛主席遭受丧子之痛,十分悲伤。张文秋也非常难过,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萌生了让二女儿邵华嫁给毛岸青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是,这时候邵华只有12岁,而且邵华还只是个小学生,而毛岸青已经参加工作了。因此,虽然心里有撮合他们的想法,但也没有正式提出来。而且,由于毛岸英已经牺牲,刘思齐也去了苏联,邵华跟毛岸青见面的次数就渐渐地少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邵华酷爱文学,喜欢读《卓娜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前苏联名著,也喜欢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因此也向往书本里面那种,没有年龄与阶级差别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邵华进入高中后,才华就逐渐显露,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诗歌《黄继光》、《节日的夜晚》等作品。邵华在文学方面的爱好,也让她日后为毛主席思想宣传而创造了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1959年,21岁的邵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而36岁的毛岸青由于童年时期的创伤,加上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工作担任俄文翻译时,经常熬夜,用脑过度,旧病复发,被送到旅大(今大连市)疗养,住在南山宾馆。</p><p class="ql-block">邵华虽然童年饱受磨难,但她生性活泼,少年时期跟着军队南征北战,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她酷爱文学,渴望书本上浪漫的、不拘一格的爱情际遇,因此,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也为后来邵华会与毛岸青能走在一起,打下伏笔。</p><p class="ql-block">却说毛岸青来到旅大疗养,旅大市委相当重视,他们为毛岸青请来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虽然毛岸青的身体渐渐有些好转,但他始终精神郁悒,很少看到笑容。当时毛岸青已经属于大龄未婚青年,有人建议为他介绍个对象,或许有帮助。</p><p class="ql-block">恰恰医疗工作组里有个小护士,人长得挺漂亮,背景可靠,关键是她对毛岸英还似乎有点好感。于是,大伙努力撮合他俩。可时间过了几个月,他们之间却仍然没有点燃爱情的火花,毛岸青对小护士根本就不来电,慢慢地小护士也没热情了。</p><p class="ql-block">张文秋正好也在旅大疗养,居住的地方离南山宾馆不远。有天,正好邵华来到旅大看望母亲,张文秋就带着女儿去看望毛岸青。而这时,邵华与毛岸青差不多有七八年没有见过面了, 21岁的邵华听到母亲要带她去见毛岸青哥哥,心情激动。</p><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与妻子邵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文秋带着邵华在市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南山宾馆,在会客室等候。毛岸青听到张文秋带着邵华来看望他,就急忙来到会客室,与张文秋打了招呼后,就与邵华一见如故似的聊开了,俩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毫无年龄代沟的隔阂感。</p><p class="ql-block">张文秋与市委的工作人员,看他们聊得如此投机,就去到另一个房间谈话,张文秋正式跟旅大市委提出,想促成毛岸青与邵华的婚事,市委正好也有此意。当晚,市委特别举办了舞会,邵华很喜欢跳舞,就拉着毛岸青开心地跳了一曲又一曲。</p><p class="ql-block">后来,邵华感觉有点饿了,又拉着毛岸青去厨房找东西吃。南山宾馆的厨房到点熄灯,而且按制度厨房之地,闲人免进,毛岸青当然不愿去,但又拗不过邵华,俩人悄悄地钻进厨房偷吃晚餐剩下的饭菜,把寻找他们的警卫人员惊得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邵华在旅大陪伴母亲的期间,其实大部分时间是陪着毛岸青度过,与毛岸青一起在海边散步,一起聊文学,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一起去参加市委举办的周末舞会。两人的感情在这期间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地都有了更加亲近的想法。</p><p class="ql-block">邵华回到北京大学后,俩人之间的书信就更加频繁了。邵华给毛岸青讲北京大学里的点点滴滴,毛岸青给邵华讲旅大的风土人情,但始终未捅破感情这层薄纱。感情就是这样,明明就在眼前,却又像隔阻了千山万水,一日不见却又如隔三秋。</p> <p class="ql-block">其实张文秋这次带邵华来看毛岸青,就是带有相亲的意思,自从大女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之后,张文秋就想将邵华嫁给毛岸青。但恋爱毕竟是两个人的事,若两人之间没那种意思,旁人再努力也白搭,因此想亲自确认下他们之间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张文秋自从跟旅大市委提出促成毛岸青与邵华的感情之后,也跟毛主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毛主席担心毛岸青的身体原因,条件太好的对象有可能反而对毛岸青不好,因此还写信劝毛岸青要求不要太好,应该找一个普通的工人或者农民结婚。</p><p class="ql-block">张文秋主动提起了婚事,而邵华又是看着从小长大,知根知底的,毛主席当然很乐意。但毛岸青对感情反应迟钝迟不表态,毛主席也很着急。这时刘思齐刚从苏联回国,准备与邵华去旅大看望毛岸青,毛主席就让刘思齐带给毛岸青一封信。</p><p class="ql-block">岸青我儿:</p><p class="ql-block">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妹妹邵华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邵华带回。以后时时如此,不要别人转。此外娇娇也可以转。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祝愉快!</p><p class="ql-block">父亲</p><p class="ql-block">邵华喜欢毛岸青博学多才,而毛岸青喜欢邵华热情活泼,其实他们早已心照不宣。现在他们的爱情还得到了主席支持,于是公开宣布恋爱了。为方便邵华与毛岸青在一起,旅大市委还特地将邵华从北京大学转到辽宁师范学院,做一个插班生。</p><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结婚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在南山宾馆的会客厅,37岁的毛岸青身着藏青色中山装,22岁的邵华身穿鹅黄色连衣裙,两人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朵小红花,两人幸福地牵着彼此的手,在旅大市委第一书记郭述深的亲自主持下,举行婚礼。</p><p class="ql-block">婚礼简单而庄重,却来了很多的各界宾客。邵华面对所有来宾深情地说:“我和岸青真诚相爱,我们的结合只是爱情漫长旅途的开始,生活的路有阳光也有风雨,但只要我们携手同心,互爱互助,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毛主席因公务缠身,没有亲自参加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却让人送来了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邵华晚年的时候,手表早已走不动了,收音机也老化了,但邵华不舍得丢掉,一直用心珍藏,让手表与收音机成为了时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婚后的生活,两人的性格恰恰能互补,毛岸青不好动,喜欢看书,偶尔与工作人员打打克朗棋。而邵华好动,喜欢摄影,经常拉着毛岸青一起照相,一起参加舞会,无形当中增加了毛岸青的运动量,舒缓脑部疲劳,对他的身体康复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性格内向,甚至不会与女孩子搭讪的毛岸青,与邵华相处十分融洽,他们经常在晚饭过后手拉着手到公园散步,冬天散步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披着一件大件,美美地享受着旁人羡慕的目光。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毛岸青邵华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儿子岸青、儿媳邵华</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毛岸青邵华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儿子岸青、儿媳邵华</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与儿子毛新宇在湖南老家。</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与毛新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61年,与毛岸青在旅大生活了一年之后,邵华返回北京,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次年,毛岸青也回到了北京,从此开始了相守不分离的生活。他与邵华一起去看望毛主席,主席跟他们说:“新儿媳还是应该回去,回韶山见一见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这也是邵华的心愿,毛主席还特地在毛岸青与邵华临行前,送给他们一幅亲笔书法“我失杨花”,以寄托毛主席对前妻杨开慧的思念。毛岸青带着邵华专程来到湖南长沙,先在板仓为母亲杨开慧扫墓,接着又去了韶山看望老家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邵华的悉心照顾,无微不至,让体弱多病的毛岸青生活倍感幸福。毛岸青由于童年的创伤容易忘记事情,邵华就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唠叨,每次出门都精心准备好各类所需的物品,而毛岸青对邵华的依赖也很高,无论去哪里,都要邵华结陪同。</p><p class="ql-block">1970年,47岁的毛岸青与32岁的邵华喜得一子,毛岸青十分喜爱。而毛主席暮年白首始得长孙,更加乐不可言,亲自为其取名“新宇”,即“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毛新宇的来临,让毛岸青与邵华的婚姻更加完整。</p><p class="ql-block">婚后邵华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巅峰,她先后发表了《刘谦初传》、《陈振亚传》、《重读‘远望’志更坚》、《爸爸希望我们壮健和进步》、《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两个九十诞辰》、《歌》、《滚烫的回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站在妈妈的塑像前》、《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秋思》、《无尽的思念》等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毛新宇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共赏梅花。</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又名毛永寿、毛远义,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教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70年代参观钢笔厂)。</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与儿子在一起打球。</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和儿子毛新宇</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与邵华回湖南老家看望九十高龄的外婆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与儿子一同悼念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一家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邵华和儿子在瑞金市沙洲坝镇“红井”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她与毛岸青合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编入中学语言课本。邵华晚年,将创作重点放到了党史研究与毛主席思想的传播上,贡献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画册,及影视作品。为回忆历史,曾与毛岸青、毛新宁重走长征路。</p><p class="ql-block">1990年,在杨开慧烈士诞辰90周年之际,邵华主编了《娇杨画册》。并与湖南的家乡父老乡亲一起修复了杨开慧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1993年,在毛主席百岁诞辰之际,邵华和毛岸青主编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画卷》;与薛启亮主编《我们的父辈丛书》;与毛岸青主编出版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计27册600多万字;不久前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风雨情》她担任总监制及文学顾问。</p><p class="ql-block">1995年,在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任职的邵华,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15个女性将军之一,还被评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成为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而且邵华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她策划主编了七集电视专题片 《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还策划了影视剧《杨开慧》、《寻觅娇杨》;还和毛新宇主编了《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辑录。▼邵华和儿子。</p><p class="ql-block">邵华,1938年10月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其父陈振亚,湖南石门人,是1927年参加平江起义的老红军。</p> <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出版发行了散文集《红杜鹃》。</p><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又出版了《我的祖国》摄影集。</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邵华不仅照顾毛岸青的生活,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钟爱党史学习。利用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长,精心整理毛主席和革命先辈珍贵史料。为传承毛主席思想文化,笔耕不辍,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主席及毛主席思想进行宣传。</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24日18时28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将军因乳腺癌扩散,在北京301医院去世,终年69岁,而她的丈夫毛岸青在2007年已先她而去。</p><p class="ql-block">邵华与毛岸青一生相濡以沫,相依相守,但她却没有因为家庭而放弃事业。邵华不仅成为了少有的共和国女性将军之一,晚年仍然笔耕不辍,出版了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60余部1800余万字,摄影专辑、影视作品20余部,为毛主席思想传播不遗余力,其无私奉献与努力拼博的精神让人永世缅怀。</p><p class="ql-block">▼2005年夏天,邵华和孙子毛东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岸青1923年11月23日生于湖南长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三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和安排下,秘密转移至上海,不久毛岸龙因病早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被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要求参军上前线,毛岸青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7年,毛岸青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跳舞</p> <p class="ql-block">邵华(1938年10月-2008年6月24日),女,汉族,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湖南常德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6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6月入党,大学文化,研究员。邵华是毛岸青夫人,少将军衔,是共和国15个女将军之一。</p><p class="ql-block">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副军职),第七、八、九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军事百科学会副秘书长、广州松田职业学院院长、中国花卉协会名誉副会长、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p><p class="ql-block">邵华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入文学和摄影领域,毕生钟爱党史学习,精心整理毛主席和革命先辈珍贵史料。出版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60余部1800余万字,摄影专辑、影视作品20余部。其散文代表作《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毛泽东之路》荣获中国图书奖。</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24日18时28分,邵华将军因乳腺癌扩散,在北京301医院去世,终年69岁。</p> <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毛岸青82岁寿辰,祖孙三代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一家和母亲邵华</p> <p class="ql-block">▼邵华刘思齐三姐妹和母亲张文秋</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在长沙</p> <p class="ql-block">▼经中央批准,毛岸青、邵华同志骨灰昨日下午由北京迁葬杨开慧烈士陵园,永远地留在了妈妈杨开慧烈士的身边。“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7, 245, 253);">2008年12月22日)</span>我和妻子刘滨以及你们的孙子东东,终于把你们送到了开慧奶奶的身边,实现了你们的遗愿!”在骨灰安葬仪式上,毛岸青、邵华的儿子毛新宇动情地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向毛岸青、邵华同志敬献了花篮。</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与妻子刘滨、儿子毛东东缓缓走向父母毛岸青与邵华同志的陵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