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王立军</h3>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王家桥委在凤凰镇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结合本村的实际,以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着力打造以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梅若故里、名人轶事、党建引领为主题的乡村记忆馆,通过收集实物、照片、史料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让村民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目前,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b>【王家桥来历】</b>王家桥原名涌泉别墅。我村地处三面环山,东临溡水,芦苇鱼虾闻名遐迩,肥土沃野,村后地势高凸,气势磅礴,溡水环绕,自东南流向西北,泉眼甚多,水涌清澈,实为临淄难寻之处。</p><p class="ql-block"> 居孙娄店的我王氏十世豆祖好寻地理脉络,看重了这一物华天宝之地,在此建起别墅,以供闲住休养,故称涌泉别墅。至我十一世道行祖,更为欣赏此地,就常住与此。</p><p class="ql-block"> 暮年,自卜墓地于我村东北隅溡水西岸这一藏龙卧虎之地,逝后葬于此。光阴荏苒,时至我十三世廷英祖兄弟六人析产分爨(分家过日子),我廷英祖分到了这一方宝地,于明崇祯末年徙居于此,始成村落。尔后,我廷英祖后人连连登科,仅在清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五代人就有七人登第,廷英祖的四子帅、八子威中武举、孙玉林中武举,曾孙瀛中进士,友询联捷武进士,友谭中武亚元,玄孙启纲中武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乾隆皇帝后还有十九世孙引年、二十一世孙龙镶两位武举,鉴于当时这些不凡之士常往来省府县与老家孙娄店之间,为方便交通,便于周边村庄往来,时值康熙年间,以我王氏为首联合周边村民在我王桥村东南溡水之上建起了七孔桥,为表我村建桥功绩,经州县认同,自此,我村易名为王家桥。</span></p>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乌河“七孔桥”的来历】</b>一九八八年临淄区地名委员会给我村监制的村碑镌文“……清康熙年间,王氏为首联合邻村居民建石桥于村东南时水之上,此后,村名习称为王家桥”。此文肯定了王家桥的建桥功绩。 <b>【七孔桥踩桥会】</b>关于“七孔桥踩桥会”的来历,临淄《乡村记忆》一书中写得很翔实。“……元和寺内和尚欺男怕女,欺压善良,祸害百姓,为非作歹,民愤极大,众乡亲联名告官,当时,王家桥有位在京的官员,将状告元和寺和尚的奏折呈给皇上,皇上认定这是小事,不必重罚。一摆手说“罢了”。官员一心想要为民除害,在对执行官传达皇上口谕时,故意说成“耙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执行官带兵将元和寺内和尚绑缚旷野,宣布和尚罪行,将他们埋入坑内,直使头顶露出地面,让王家桥村民牵马套上铁耙,对恶和尚施以“耙刑”。这天附近村民赶来看热闹的却拍手叫好,他们聚集在七孔桥上,欢呼雀跃,高兴地扭秧歌,唱戏曲,玩玩艺……”,共同庆贺恶和尚得到严惩。 王友询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生于临淄区王家桥村的爱国将领,是淄博人引以为豪的历史名人。他历任侍卫、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先后驻守陕西、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甘肃、贵州等地,战功赫赫,名振一方。 乾隆七年(1742年)王友询以身殉职,归葬祖茔;次年(1743年)乾隆皇帝御赐祭葬,并亲笔御制祭文。这是旨门上唯一留存的下来的一块石碑,正面镌刻“绩茂黔南”,背面镌刻“大总戎”。 看着这些手推车、农具等老物件,非常眼熟,当年可是农民朋友的“宝贝”,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出了不少力,是老人们困难时期拼搏的见证。 乡村记忆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故事,都珍藏着一段美好的、难忘的回忆。这些承载着村民记忆和乡愁的老物件搜集起来集中展出,让年轻人过来亲眼看一看,感受一下当年的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我们坚持初心,记住历史,不忘过去,激励未来,为振兴王桥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