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属游禽,大型鸭类。体长47-62厘米,体重大约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雄鸟嘴黄绿色,脚橙黄色,头和颈辉绿色,颈部有一明显的白色领环。上体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两对中央尾羽亦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钩状;外侧尾羽白色。胸栗色。翅、两胁和腹灰白色,具紫蓝色翼镜,翼镜上下缘具宽的白边,飞行时极醒目。雌鸭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脚橙黄色和具有的紫蓝色翼镜及翼镜前后缘宽阔的白边等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越冬在欧洲、亚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带。</p> <p class="ql-block">斑嘴鸭(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萨哈林岛、中国、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p> <p class="ql-block">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p><p class="ql-block">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区及东北部的湿地。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p> <p class="ql-block"> 黑腹滨鹬(学名:Calidris alpina)是鹬科滨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6-22厘米。嘴黑色、较长,尖端微向下弯曲,脚黑色。 夏季背栗红色具黑色中央斑和白色羽缘。眉纹白色。下体白色,颊至胸有黑褐色细纵纹。腹中央黑色,呈大型黑斑。冬羽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胸侧缀灰褐色。飞翔时翅上有显著的白色翅带,腰和尾黑色,腰和尾的两侧为白色,野外特征甚明显。特别是夏羽,仅通过腹部大型黑斑和栗红色的背,就很容易的与其他鹬类相区别。但冬羽和弯嘴滨鹬、阔嘴鹬非常相似,野外鉴别较困难。不过弯嘴滨鹬嘴较长而细,向下弯曲弧庋较大,脚亦较长,腰白色, 两侧不为黑色;阔嘴鹬体形较小,脚亦较短,具双道白色眉纹,野外容易区别。 </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冻原、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河口等水域岸边和附近沼泽与草地上。黑腹滨鹬常成群活动于水边沙滩,泥地或水边浅水处。性活跃、善奔跑,常沿水边跑跑停停,飞行快而直。有时也见单独活动。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往东到楚科奇半岛和阿拉斯加。越冬于欧洲西部海岸、北非和东非、亚洲南部、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湾和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p> <p class="ql-block">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p> <p class="ql-block"> 红胸秋沙鸭(学名:Mergus serrator)属中等食鱼鸭类,体长53厘米。嘴细长而带钩,捕食鱼类。丝质冠羽长而尖。雄鸟黑白色,两侧多具蠕虫状细纹。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色暗而褐,近红色的头部渐变成颈部的灰白色。生活于河流,湖泊,海洋,苔原。常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偶尔也见有单只的。食物主要为小型鱼类,也吃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分布于全北界、印度、中国,越冬于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 矶鹬(学名:Actitis hypoleucos)是小型鹬类,体长16-22厘米。嘴、脚均较短,嘴暗褐色,脚淡黄褐色具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并沿胸侧向背部延伸,翅折叠时在翼角前方形成显著的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尾两边的白色横斑和翼上宽阔的白色翼带,飞翔姿势两翅朝下扇动,身体呈弓状,站立时不住地点头、摆尾。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小群。常活动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和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繁殖于欧亚大陆,南到地中海、伊朗、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东到日本;越冬于欧洲南部。</p> <p class="ql-block">凤头潜鸭(学名:Aythya fuligula)体长40-47厘米,翼展67-73厘米,体重550-900克,寿命15年。是中等体型矮扁结实的水鸭。头带特长羽冠,雄鸟亮黑色,腹部及体侧白。雌鸟深褐,两胁褐而羽冠短。飞行时二级飞羽呈白色带状。尾下羽偶为白色。雌鸟有浅色脸颊斑。雏鸟似雌鸟但眼为褐色。头形较白眼潜鸭顶部平而眉突出。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p> <p class="ql-block">扇尾沙锥〔拉丁名:Gallinago gallinago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台湾称田鹬。全长约27厘米。背部及肩羽褐色,有黑褐色斑纹,羽缘乳黄色,形成明显的肩带;头顶冠纹和眉线乳黄色或黄白色,头侧线和贯眼纹黑褐色;前胸黄褐色,具黑褐色纵斑。腹部灰白色,具黑褐色横斑,次级飞羽具有白色宽后缘,翼下具有白色宽横纹。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微缀皮黄白色羽缘。上体纵带较窄。虹膜黑褐色。嘴长而直,端部黑褐色,基部黄褐色。脚和趾橄榄绿色,爪黑色。在中国东北和西北新疆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春季于3-4月,少数迟至5月上旬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8-9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少数迟至10月才往南迁。常成松散的小群迁飞。</p> <p class="ql-block">反嘴鹬(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是一种腿特别长的涉水鸟。东西两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湿地和靠近海湾碱性的湖里。背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标志,腹部灰白色,体长约38~45厘米。它在沼泽中行走,嘴晃动镰刀一样向上弯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虫、小鱼、贝类和两栖动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上体白色部分大多缀有暗褐色、灰褐色或皮黄色斑点和羽缘。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细长,显著地向上翘。脚蓝灰色,少数个体呈粉红色或橙色。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外。</p> <p class="ql-block">黑脸琵鹭亚成(学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俗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属于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共六种,其中以黑面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已知六种琵鹭当中唯黑面琵鹭属濒危物种),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于故当黑面琵鹭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时,东南亚观鸟者会到处观测关注其过冬状况并统计数A。黑面琵鹭现时只活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仅见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p> <p class="ql-block">白腰草鹬(学名:Tringa ochropus)为小型涉禽,体长20-24厘米,是一种黑白两色的内陆水边鸟类。夏季上体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仅限于眼先,与白色眼周相连,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冬季颜色较灰,胸部纵纹不明显,为淡褐色。飞翔时翅上翅下均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认。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以蠕虫、虾、蜘蛛、小蚌、田螺、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分布于欧洲、中亚、阿尔泰、外贝加尔湖、中国、蒙古、俄罗斯、地中海、非洲、波斯湾、伊朗、日本和菲律宾。</p> <p class="ql-block">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体长42-49厘米,翼展72- 82厘米,体重700-1100克,寿命10年。雄鸭头顶呈红褐色,圆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部分大都为淡棕色,翼镜大部呈白色。雌体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白。幼年雄鸭下部羽色较深,与雌体颇相似。雄体覆羽与雌性同,但头和颈部的红色比较浅些。眼鲜红色或红棕色;喙蓝黑色;脚青灰色或铅灰色;蹼关节和爪黑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有很好的潜水技能,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繁殖于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欧洲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和中国。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和日本等国家。</p> <p class="ql-block">斑头秋沙鸭(学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鸭科秋沙鸭属的水鸭。全长约420毫米。雄鸟体羽以黑白色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色。两翅灰黑色。雌鸟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头顶栗色。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地带,善游泳和潜水。以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5-7月,巢营于绝壁上,也有的在洞穴中,每窝产卵6-10枚。栖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库、河口、海湾和沿海褐泽地带。食物主要为小鱼,也大量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石蚕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分布于欧洲和俄罗斯北部,往东到西伯利亚东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往南到伏尔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龙江一带。</p> <p class="ql-block">西伯利亚银鸥(学名:Larus vegae,英文名:Vega Gull)属鸻形目鸥科鸥属,又名织女银鸥、休氏银鸥(注意:织女银鸥和休氏银鸥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被描述为两个独立的鸟种)。分布在俄罗斯北部及西伯利亚北部。南方越冬。注:以往被作为银鸥L. argentatus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1994)。又或为灰林银鸥的一亚种(参见Stepanyan,1990;Beaman;1994)。</p> <p class="ql-block">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是小型鸭类,体长37厘米,体重约0.5千克。嘴脚均为黑色。雄鸟头至颈部深栗色,头顶两侧从眼开始有一条宽阔的绿色带斑一直延伸至颈侧,尾下覆羽黑色,两侧各有一黄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时,极为醒目。飞翔时,雌雄鸭翅上具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翼镜和翼镜前后缘的白边,亦非常醒目。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黑颈鸊鷉(pìtī)(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型水鸟,分布于美洲地区和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个体较角鸊鷉稍小,体长25~34cm,体重不到0.5kg。嘴黑色,细而尖,微向上翘,眼红色。夏羽头、颈和上体黑色,两胁红褐色,下体白色,眼后有呈扇形散开的金黄色饰羽。冬羽头顶、后颈和上体黑褐色,颏、喉和两颊灰白色,前颈和颈侧淡褐色,其余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杂有灰黑色,无眼后饰羽,野外易识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5~8月,营浮巢,每窝产卵4~6枚。和其他鸊鷉一样,游泳时,黑颈鸊鷉亲鸟有时会将雏鸟放到背部。在中国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p> <p class="ql-block">罗纹鸭(学名:Anas falcata)是中型鸭类,体型略较家鸭为小,体长40-52厘米,体重0.4-1千克。雄鸭繁殖期头顶暗栗色,头侧、颈侧和颈冠铜绿色,额基有一白斑;颏、喉白色,其上有一黑色横带位于颈基处。三级飞羽甚长,向下垂,呈镰刀状;下体满杂以黑白相间波浪状细纹;尾下两侧各有一块三角形乳黄色斑。明显有别于其他鸭类,野外容易鉴别。雌鸭略较雄鸭小,上体黑褐色,满布淡棕红色‘U’形斑。下体棕白色,满布黑斑。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子、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在西伯利亚东部、远东、中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国、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北部。</p> <p class="ql-block">翘鼻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a)是大型鸭类,体长52-63厘米,体重0.6-1.7千克,体形比赤麻鸭略小。体羽大都白色,头和上颈黑色,具绿色光泽;嘴向上翘,红色;繁殖期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红色瘤状物。自背至胸有一条宽的栗色环带。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条宽的黑色纵带,其余体羽白色。飞翔时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绿色翼镜,黑色的头、飞羽和腹部纵带、棕栗色的胸环和鲜红色的嘴和脚形成鲜明对照。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翘鼻麻鸭食性很杂。繁殖区从挪威海岸、瑞典、英国、法国、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以及中亚,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蒙古。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朝鲜、日本、中南半岛、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斑背潜鸭(学名:Aythya marila)体长42-47厘米,翼展68-75厘米,体重750-1350克,是中等的体矮型鸭。雄鸟体比凤头潜鸭长,背灰,无羽冠。雌鸟与雌凤头潜鸭区别在于嘴基有一宽白色环。与小潜鸭甚相像但体形较大且无小潜鸭的短羽冠。飞行时不同于小潜鸭处在于初级飞羽基部为白色。 求偶炫耀时雄鸟发出咕咕轻声及哨音;雌鸟回声生硬粗哑。其他时候极安静。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动;有时光顾淡水湖泊。合群且以群栖居。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带、苔原森林带和西伯利亚北部开阔的泰加林带。 分布范围包括全北界,繁殖于亚洲北部,越冬在温带沿海水域包括东南亚及菲律宾。是罕见冬候鸟。</span></p> <p class="ql-block">斑脸海番鸭(学名:Melanitta fusc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是中型水鸭,身长51-58厘米,翼展79-90厘米,雌鸭体重1100-1250克,雄鸭体重1200-2000克。寿命13年。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深色矮扁型海鸭。属于潜水鸭类。雄鸭全身披黑褐色羽毛,上嘴基有红、黄、黑色的肉瘤;眼后有一新月形白色斑。雌鸟头、颈棕黑色;上嘴基及耳部有一淡白色块斑;无肉瘤。下体色泽较淡;胸部中央和腹的两侧白色。极善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行走就显得笨拙,除繁殖期外多见于海洋中,主要以贝类为食。</p> <p class="ql-block">凤头鸊鷉(学名:Podiceps cristatus)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千克。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在既是开阔水面又长有芦苇水草的湖泊中,极善水性,它们时常把头部朝下没进水里,接着完成一个前滚翻动作,然后在水下作一段高速度潜泳,再在远处露头冒出水面。建造浮巢,建筑材料是水生植物的叶子,能随同水位上涨而漂起,不但不会往巢里渗水,还可以因为湿草发酵产生热量,有助于鸟蛋的孵化,使性喜贪玩的亲鸟在孵卵期间也能忙中偷闲,到巢外去嬉耍片刻。吃昆虫、昆虫幼虫、虾、喇咕、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p> <p class="ql-block">鹊鸭(学名:Bucephala clangula)中型鸭类,体长32-69厘米,体重0.5-1千克。嘴短粗,颈亦短,尾较尖。雄鸭头黑色,两颊近嘴基处有大型白色圆斑。上体黑色,颈、胸、腹、两胁和体侧白色。嘴黑色,眼金黄色,脚橙黄色。飞行时头和上体黑色,下体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雌鸟略小,嘴黑色,先端橙色,头和颈褐色,眼淡黄色,颈基有白色颈环;上体淡黑褐色,上胸、两胁灰色;其余下体白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平原森林地带中的溪流、水塘和水渠中,尤喜湖泊与流速缓慢的江河附近的林中溪流与水塘。泳时尾翘起。白天活动成群游泳在水流缓慢的江河与沿海海面,边游边不断潜水觅食。善潜水,一次能在水下潜泳30秒左右。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蛙以及蝌蚪等。分布于北美北部、西伯利亚、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琵嘴鸭(学名:Anas clypeata)属中型鸭类,个体比绿头鸭稍小,体长43-51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头至上颈暗绿色而具光泽,背黑色,背的两边以及外侧肩羽和胸白色,且连成一体,翼镜金属绿色,腹和两胁栗色,脚橙红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扩大成铲状,形态极为特别。雌鸭略较雄鸭为小,外貌特征亦不及雄鸭明显,也有大而呈铲状的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英国、欧洲大陆、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岛,越过白令海到美国阿拉斯加,往南到加利福尼亚,往东到大西洋沿岸。越冬在欧洲南部、亚洲南部、菲律宾、日本、非洲北部和东部、北美南部、墨西哥,也有少数在加里曼丹北部和夏威夷越冬。</p> <p class="ql-block">青脚鹬(学名:Tringa nebularia)是鸻形目鹬科的鸟类。体长30-35厘米,翼展53-60厘米,体重140-270克,寿命12年。上体灰黑色,有黑色轴斑和白色羽缘。下体白色,前颈和胸部有黑色纵斑。嘴微上翘,腿长近绿色。飞行时脚伸出尾端甚长。栖息于苔原森林和亚高山杨桦矮曲林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以虾、蟹、小鱼、螺、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常单独或成对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深水中。繁殖于欧洲北部、俄罗斯,往东一直到西伯利亚,往北到北极附近,往南至爱沙尼亚、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下游。越冬于地中海、波斯湾、非洲、阿拉伯、伊朗、印度、斯里兰卡、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中南半岛和中国台湾、海南岛、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西达西藏南部。</p> <p class="ql-block">长尾鸭(学名:Clangula hyemalis)体长约58厘米,是中等体型的灰、黑及白色鸭,中央尾羽特长,雄鸟胸部的黑色斑块为特征。分布范围遍及全北界。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冬候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上的水塘和小型湖泊中,也栖息在流速缓慢的河流及河口地区。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在沿海水域,海岛和海湾,偶尔到内陆大的湖泊与江河中。以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以淡水动物如石蚕等昆虫的幼虫、虾、甲壳类、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冬季则主要以海生动物为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北极地区,包括北美洲北部、格陵兰岛、冰岛、欧洲和亚洲北部和白令海中的一些岛屿,南到芬兰南部、阿拉斯加南部和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p> <p class="ql-block">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属中型鸭类,个体较家鸭小,和罗纹鸭大小差不多,体长41-52厘米,体重0.6千克左右。雄鸟头和颈棕红色,额至头顶有一乳黄色纵带。背和两胁灰白色,满杂以暗褐色波状细纹,翼镜翠绿色,翅上覆羽纯白色。在水中时可见体侧形成的显著白斑,飞翔时和后面的绿色翼镜形成鲜明对照,容易和其他鸭类相区别。雌鸟上体大都黑褐色,翼镜暗灰褐色,上胸棕色,其余下体白色。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或沼泽地上觅食眼子菜、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和西北部、埃及北部、中南半岛。偶见于格陵兰、北美、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p> <p class="ql-block">红胸秋沙鸭(学名:Mergus serrator)属中等食鱼鸭类,体长53厘米。嘴细长而带钩,捕食鱼类。丝质冠羽长而尖。雄鸟黑白色,两侧多具蠕虫状细纹。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色暗而褐,近红色的头部渐变成颈部的灰白色。生活于河流,湖泊,海洋,苔原。常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偶尔也见有单只的。食物主要为小型鱼类,也吃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分布于全北界、印度、中国,越冬于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鹤鹬(学名:Tringa erythropus),是鹬科、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6-33厘米,夏季通体黑色,眼圈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具白色羽缘,使上体呈黑白斑驳状,头、颈和整个下体纯黑色,仅两胁具白色鳞状斑。嘴细长、直而尖,下嘴基部红色,余为黑色。脚亦长细、暗红色。冬季背灰褐色,腹白色,胸侧和两胁具灰褐色横斑。眉纹白色,脚鲜红色。腰和尾白色,尾具褐色横斑,飞翔时红色的脚伸出于尾外,与白色的腰和暗色的上体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鹤鹬栖息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带,单独或成分散的小群活动,主要以甲壳类、软体、蠕形动物以及水生昆虫为食物。鹤鹬在中国仅繁殖于新疆,中国以外繁殖于欧洲北部冻原带,从挪威横跨西伯利亚北部,往东一直到楚科奇半岛,越冬于地中海、非洲、波斯湾、印度和中南半岛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鹤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琵鹭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p> <p class="ql-block">环颈鸻(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全长约16cm。属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p> <p class="ql-block">针尾鸭(学名:Anas acuta)是中型游禽,属水鸭类。体长43-72厘米,体重0.5-1千克。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头暗褐色,颈侧有白色纵带与下体白色相连,翼镜铜绿色,正中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雌鸭体型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杂以黄白色斑纹,无翼镜,尾较雄鸟短,但较其他鸭尖长。飞行迅速。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牵牛子、芦苇、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部分散落的谷粒。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中美洲,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p> <p class="ql-block">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腰和尾上覆羽黑色。胸浓栗色,两胁栗褐色,上腹白色,下腹淡棕褐色,肛区两侧黑色,尾下覆羽白色。侧看头部羽冠高耸。栖居于沼泽及淡水湖泊。冬季也活动于河口及沿海泻湖。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p> <p class="ql-block">青头潜鸭(学名:Aythya baeri)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鸟体羽纯褐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p> <p class="ql-block">赤膀鸭(学名:Anas strepera)中型鸭类,个体较家鸭稍小,体长44-55厘米,体重0.7-1千克。雄鸟嘴黑色,脚橙黄色。上体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状细纹,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宽阔的棕栗色横带和黑白二色翼镜,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嘴橙黄色,嘴峰黑色。上体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纹,翼镜白色。以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繁殖于冰岛、英国东南部,往东横跨欧洲、亚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岛,往南到荷兰、德国、俄罗斯中部、里海、中亚、加拿大和美国;越冬在欧洲南部、中国南部、日本、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范宁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