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文学院夜航船读书会第十四次活动简报 领读人:汤丽芸

紫岩

<p class="ql-block"> 早春的三月七日,“夜航船”的新年首航(第十四次读书会)在绵绵春雨中扬帆。徐风老师应邀出席,大家济济一堂,相聚于氤氲在浓浓文化气息中的“云上茶空间”。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聚会,大家回顾了夜航船读书会一年以来的心路历程和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徐风老师首先肯定了大家为此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也指出存在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夜航船读书会的活动在新的一年里要有新的气象,要突破固有模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大胆走出内循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要面向社会,获得人文、历史、掌故、风土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来扩大视野,丰富内心。为了今后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更进一步,大家通过协商,确定了夜航船读书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完善了组织形式。</p><p class="ql-block"> 在徐风老师的建议下读书会会长选举要求如下,首先要热爱读书,有担当,同时必须是陶都文学院当届学员。因此大家一致通过了推选林乃纯为“会长”。会员的要求则必须是往届或当届陶都文学院学员,加入时由已有会员投票决定,原则上一个月一次,一次半天,一年缺席5次则自动退会。</p><p class="ql-block"> 由此陶都文学院夜航船读书会制定了入会与退会的规则,保留轮流领读、制作简报的学习方式。</p> <p class="ql-block"> 读书会上,“船员”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对前阶段的阅读心得与习作经验作了充分而有效的总结交流。徐风老师部分作了精彩点评。下面是部分“船员”的交流发言</p> <p class="ql-block">沈燕</p><p class="ql-block"> 这一周花了六个多小时分三次看完了《人生海海》,从一开始的慕名阅读到今天的爱不释手,书算不上厚但却是很久以来看得最快的。第一次读麦家的书,谍战作品只是听闻,没有看过,但是看过这本人生海海,却是五味杂陈。第一遍读,算是粗读,文中句子优美,语言精准,细节描写也很到位;但说实话,按照我的阅读水平,记住不多,只是对文中塑造的鲜活人物印象很深,上校、我、爷爷、父亲、老保长、小瞎子还有后来出场的林阿姨。故事环环相扣,紧扣心弦,感触最深的还是上校这个人物,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坚强,他学什么像什么,唯独那身上的印记成了他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执念,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人群的围观下,他终于疯掉了。临终时,林阿姨的陪伴,守护,并选择与他同日死,这是他最好的结局了。最后,摘抄书中的精彩句子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人家的眼;生活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还是兴高采烈地活着。无论生活的真相多么残酷,无论眼前的路途多么坎坷,我们都应懂得,人生似海,潮落之后,还会有潮起,潮平。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难事,记住,大呼一声,人生海海!</p> <p class="ql-block">朱华英</p><p class="ql-block"> 春节假期看了些书,《苏轼十讲》看完,因为平常苏轼诗词看得比较多,本书就差不多是对苏轼的生平总结,所以看得还是比较轻松,并不是很艰难。 最近在读第二遍《静静的顿河》,区别于第一遍的震撼于那恢宏的战争场景与背景,现在重读,特别关注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述。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所有的景物与心理描述都是为了衬托当时的情景背景,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起伏而变化。摘抄一段景物描写:春风沙沙作响,吹皱了水洼里的积水。已近黄昏。一团团沉重的白云,就像在夏天一样,天鹅般地、慢悠悠地从南方飞来。融化了的土地湿润的芬芳气息令人神爽。篱笆边的草已经返青一切都好像是在梦里一样,像顿河上有漂浮的轻雾,随风逝去。只剩一座有雕栏的阳台和褪色的彩檐的老宅作为纪念了。至于今年的打算,想读一些有意义的书。手术室工作二十年,想记录一下别人眼里不知道或者说不一样的手术室。</p> <p class="ql-block">刘丽蓉</p><p class="ql-block">读《中国文脉》</p><p class="ql-block"> 过年期间读了徐风老师推荐的《中国文脉》,印象较深,收获颇丰。首先这本书比较容易读,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并善用排比帮助理解,同时也能从简单的语言中看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简单贴切富有魅力。通篇读下来感觉学了一遍中国历史,从没有文字记录的黄帝到商代的甲骨文,先秦诸子百家,汉赋,《史记》,魏晋时竹林七贤陶渊明,南北朝世界文明大融合,促进了唐朝政文俱旺,混乱的五代十国成就了李煜的诗情和宋代的文官当道,一大批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都是同事,元明清时期文脉渐弱,一是外族统治二是明朝对文化的扼制。读完中国文脉,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在脑海中有了清晰的概念。仿佛能看到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叱咤文坛。诸子百家在齐国稷下学宫学术争论,百花齐放;屈原穿着飘逸的长衫在汨罗江畔流连;司马迁伸能直言进谏,屈能忍辱记史,完成使命相忘于江湖;嵇康临刑前的一曲广陵散余音袅袅……每个文人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也成为其中一员,他们大多被生活打压,不合时宜,正是这些置生死于度外的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提高了我们的审美,他们使历史不是平面枯燥而变得生动有趣,他们记录历史并被历史记录。文章并不是单一的记录中国文脉,在叙述中联系同时期的世界文明。有的时候我们与世界并驾齐驱,比如诸子百家时期正是古希腊文明时代,孔子庄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家并存;有的时候我们领先于世界,比如唐宋时期是地域文化和世界文明大汇聚,而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有的时候我们落后于世界,当欧洲文艺复兴时,中国正处于独裁全国行政强化的社会管制,实行特务政治,文化被迫服务官僚系统 ,奴才与鹰犬同时登场,文人禁言,滋生了戏曲小说体裁的兴旺,演绎亦真亦假的生活众像。</p><p class="ql-block"> 六百年的文化断层也让我们走入了挨打的近代,欧洲中世纪的蒙昧眼神转移到千万个以血馒头为药引的国人中,个人视野与格局的局限让中华民族举步维艰。纵观全书,既是对中国文学载体的梳理,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与民族兴衰的关系。文学是文人们记录的历史,文学也能在历史中指引我们,多一些情趣,多一些洒脱,多一些使命。</p> <p class="ql-block">汤丽芸</p><p class="ql-block"> 过年其间读了《六姐妹》作者伊北,安徽人。读后感觉颇具现实感很有感染力!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头十年的皖淮小城淮南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悲喜剧。新中国成立后,老何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携家带口从扬州江都移居安徽,在淮河边上扎下了根。作为异乡人,老何渴望生个儿子顶门立户。谁承想在二十年中,他连得六个女儿,并最终在一场车祸中告别人世。何家的“儿子梦”始终未能实现。何家老太太带着儿媳妇刘美心和六个孙女,开启了女人当家的时代。六十年沧海桑田,何家六姊妹经风历雨,见证纯真,遭逢巨变,守护美好,在生活的磨砺中,她们渐渐明白父亲生前反复强调的“家”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将寻常百姓家的起落,亲情,爱情,永恒的主题,几代人的沉浮写透了。人物众多却个个生动丰满,各色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清楚,虽不是文学名著却紧抓人心。心里想这样的长篇,结构,布局,人物的出场次序,安排的精彩纷呈,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很精彩,可是我还远远没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写出这样作品,唯有多读书多读书!</p> <p class="ql-block">陆奇</p><p class="ql-block"> 最近的假期过的比较懒散,感觉少了文学院的课和读书会的督促,生活又恢复了平常,缺少光亮。没有正儿八经读上一本书,都是东翻几页,西翻几页。我想书读不进去,除了因为我内心的浮躁,另一部分也是因为我阅读能力的薄弱。近期,找到一本《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这种带着品读经典的方式,对我目前的阅读现状是有帮助的。其中,第一讲 《诗经》里的想念——《氓》和《采薇》里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读一首《诗经》的作品,不一定瞬间就带给你生命的感发,灵魂的成长,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更本质的变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有些东西会一直作为符号存于你的记忆中,有一天你邂逅了一种相识的环境, 也许就引发了你对生命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戴群</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了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黑暗中的笑声》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柏林时候写的是一部小说,写一个生活阔绰受人尊敬的中年男人出轨爱上一个年轻的电影院引座员,为了所谓的“爱情”抛妻弃子,最后走向毁灭的故事,内容并不出奇,普通的婚外恋故事而已,但纳博科夫却写得荡气回肠,读来发人深省。鲜明的镜头式的场景感,细致的心理描写,无处不在的哲学意味……,让人一路追随他的文字,一路心惊一路叹息一路欣赏。在平凡的生活寻找和抓住不平凡,常常难免盲目,难免疯狂,作者以冷酷的扣人心弦的文字书写了最为疯狂的热烈和盲目,以及最后的毁灭。故事戛然结束,却让读者几乎气为之窒,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我与父辈》是阎连科前几年写的一本书。或许因为同是在农村长大,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路走过来,我几乎熟悉和理解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情感。《我与父辈》书写非常平淡,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家仇国恨风起云涌……,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平常的人物,在平常的岁月中平常地长大,但是他却写得有血有肉入骨三分,父亲、伯父、四叔……乡村男人的胸怀、深情和担当,对自我诚实的审视和剖析,甚至勇敢地直面社会的不公……,作者对幸福的领悟,对亲情的诠释……,无一不打动人心。读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许多时候,都禁不住泪眼朦胧。但文字背后的深情,农民对土地的爱与恨,那难以解开的乡土情结……处处都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开卷有益,读书使人充实,使人思考使人明辨是非……,以后我会继续认真读书。</p> <p class="ql-block">王丽琴</p><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扬雅致,细腻婉转,明快绵长,潘向黎的《穿心莲》这样被评价。我自己读来,竟也感受到那种提着长长的裙裾缓缓踱步的优雅以及冷不丁转一个圈的俏皮,当然并不排除胸口偶尔的憋闷以及鼻酸和眼热。小说名为《穿心莲》,意思是“人生的许多感情,就像去掉了莲心的穿心莲子,你可以一直珍藏着,但不能指望它真的发芽。”也有意思为:有心皆苦。这部小说讲述了自由撰稿人深蓝的情感历程。那是一个深爱着又害怕被深情伤到的女子,她的情感透彻又混沌,浓烈又寡淡。文章的结局并不圆满,却能接受那样的失落和悲凉。而且谁说这就是深蓝的结局呢?</p><p class="ql-block"> 尤其喜欢文章的最后一段话,借深蓝之口说出:其实所有的花开,都是一场大任性。不问人看还是不看,懂还是不懂,自顾自开个尽兴,然后也就随意谢了。必须这样倾其所有、全力以赴、一往情深、义无反顾,才能纵情绽放一次。多好。这么明亮,这么自在,无阻无碍。仰头对着这样一树花,我轻轻说:要好好开。我们自己的人生,不也该这样吗?</p> <p class="ql-block">耿国良</p><p class="ql-block"> 读阎连科的《她们》似乎看到了中国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美。作者把她身边的女性写了一个遍,不但有与之曾经相亲的女性、还有妻子、更有家族成员,大姐、二姐、嫂子、大姑、三姑、小姑、二婶、三婶等等,一个个活生生的现代女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甚至又把河南的一些我们不知的山水风景、人文小吃、地方风俗也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更可贵的是作者提供给我们一个写作的视角,一个二个女性写不出她们生活的普遍性,而写一群女性,就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中女性生活中矛盾与现状。同时也融入和连接一些古代、近代女性的事例。所以我领悟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过渡到从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的思考,这是我们切实的写作需求和方向。阎连科写《她们》也帮我打开了一扇门。我们身边的他们,是非常之多的。不仅有个体的,更有群体的。认真地去发掘出来,其实是不缺乏素材的。再读了徐风老师的《江南繁荒录》,其中的一辑,女人何必江南,何尝不是江南女人的精彩,也是更多的江南的《她们》。同时地域文化中鲁讯笔下祥林嫂,沙家滨中阿庆嫂等。我也曾写过的《表嫂》。同样阎连科笔下的有关军旅生活,我也受到了启发。所以多读好的作品,才有参照物。就如临贴,要找到好贴,那么起点就会高一点,写作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针对耿国良的写作心得,徐老师特别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要在语言上下更多的功夫,取得语言上的突破;挖掘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并对要描述的事或物作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要“化”,要有理解力,用独特的语言传递与众不同的情感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孙晓明</p><p class="ql-block"> 在分享了阅读《平凡的世界》的心得后,提出了写作中遇到的几点困惑。对于在政界与商界沉浮半生的孙总而言,阅历可谓极其丰富,有励志的故事,有令人目眩的高光时刻,也有困境中的不甘与孤独,遇到过不公也承受过委屈。如何把这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说,文学的功能是捕捉故事背后的人性光亮,纯粹的铺陈事实,表达有委屈要伸张的浅层意思不是文学。在每个故事背后的每个心路历程的挣扎是文学;从故事中挖掘出真善美的东西是文学。文本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精神气质,这才是重要的。作品要有调性,要有人格力量,自身要有光亮,你能发多亮的光就能照亮你多远的路。这光亮来自你平时的阅读,来自你的积累,来自你的价值观,所以才要读书会。要善于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取舍,表达对事件的态度与深层思考,而不是借这支笔来发泄情绪,要用文学的眼光与笔力叙述更深层次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徐风</p><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又重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再次看《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改变了之前的一些观点,对于爱情的忠贞这个主题,东方作家的下笔,受到五千年文明的影响而有所束缚,而文中男主是个典型的拉美男人,文中写到他可以有无数个情人,每个人都逢场作戏,却以此来体现对心中最爱的肯定和念念不忘,这样的感情可以长达五十多年,在这五十多年里每天给女主一封情书,这样的文字结构读来博大,苍凉感觉如大雨倾盆而下,来不及盛装。更而感觉自己写作时还是语言苍白而缺少调性。阅读需要阅力,一本好书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其感受是不一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