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琥珀》是第二单元以"科普"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作者根据琥珀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重点介绍了它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 课文开头就说这是一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接着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苍蝇和蜘蛛被包裹在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文中对于琥珀形成过程,并没有进行科学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采用生动讲故事的形式。这种形式,既贴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 <p class="ql-block"> 在小组讨论,提出疑问,互相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根据琥珀的形成条件,推测出前面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推测的故事,有没有其他可能呢?"话题一出,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老师,有可能是先粘住了蜘蛛,苍蝇也来凑热闹,这时候又掉下来一滴松脂,把苍蝇也粘住了!""老师,有可能也是先粘住苍蝇,蜘蛛在犹豫要不要去捕捉食物的时候被粘住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教室里一片喧腾,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奇特的想象让我忍俊不禁,我接着引导,"看,有可能当时就是你们说的这种情形!我们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新版的《琥珀》,说不定下次教材改编,你的文章就被选中啦!"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显然,动笔写一写的热情已被我调动起来啦。</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提醒孩子们,"科普类的文章一定要严谨,注意故事的创作一定要符合琥珀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每一处环境描写都是为后面的故事发生做铺垫。"</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一篇篇有意思的《琥珀》新版诞生啦!</p> <p class="ql-block"> 站到讲台,读一读自己的大作,在老师和同伴的好评中享受创作的成就感,也提高了写作的自信心。这种激励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 于永正先生的"五重"教学观第一条,就是重情趣,我想在这节课中也算是一种践行吧。儿童的语文,应该是有趣味的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