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灯笼》解读八下语文

青云闲话

<p class="ql-block"><b>《灯笼》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p><p class="ql-block">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p><p class="ql-block">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p><p class="ql-block">【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1.朗读法和点拨法。</p><p class="ql-block">2.品味分析法。</p><p class="ql-block">3.合作探究法。</p><p class="ql-block">【课时安排】</p><p class="ql-block">1课时</p><p class="ql-block"><b>一、教学导入</b></p><p class="ql-block">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二、教学步骤</b></p><p class="ql-block"> 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p><p class="ql-block">知识卡片</p><p class="ql-block">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档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基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字词注音〖=QCHZ〗焚身(fén)溺炕(nì)神龛(kān)皎洁(jiǎo)犬吠(fèi)乡绅(shēn)斡旋(wò)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g)裴公(péi)燎原(liáo)司马懿(yì)熙熙然(xī)夜深星阑(lán)霍骠姚(piào)〖=JCHZ〗</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音字注解〖=QC〗吓(hè)恐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xià)吓人骠(piào)骠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āo)黄骠马宿(sù)宿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xiǔ)一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xiù)星宿〖=JCHZ〗形近字集锦〖=QC〗磷(lín)磷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鳞(lín)鱼鳞嚷(rǎng)喧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壤(rǎng)土壤讼(sòng)诉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sōng)松树烛(zhú)烛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蚀(shí)腐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dú)独立褪(tuì)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腿(tuǐ)腿脚焰(yàn)火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谄(chǎn)谄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馅(xiàn)肉馅〖=JCHZ〗</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点词释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庞大:表示形体、组织、数量或程度大大超过惯常的范围或标准。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静穆:寂静肃穆。思慕:怀念;追慕。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彻夜:整夜;一夜。辉煌:光辉灿烂;(成绩等)显著;卓著。华贵:华美而贵重。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夜深星阑:夜将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JCHZ〗近义词辨析〖=QCHZ〗辉煌——璀璨都有光彩夺目的意思。“辉煌”指事物或物体散发出的外在的光辉灿烂,也可以指在某些方面做出有所成就的事。“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例句:①入夜,人民大街灯火辉煌,车水马龙。②海南岛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华贵——高贵这两个词都有富贵、出众的意思。“华贵”指豪华富贵,华丽珍贵。一般指物。“高贵”用于描述人物品行、地位、思想等各方面的出众品质。用于描述人时,是指人的心灵境界高尚尊贵;用于描述物时,是指高雅不俗。例句:①他们都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穿着华贵的长袍,戴着冠冕。②这些古色古香的家具,高贵典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疑难鉴赏展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句解:回忆祖父在路上和自己讲述的故事,表现祖父的慈爱和自己对祖父的怀念。]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句解:独句成段,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句解:清清楚楚地记住了母亲给自己预备的纱灯,实际上是记住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句解:挂灯笼也是乡俗的一种。]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句解:灯笼给夜行的人照路,带来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句解:写和灯笼有关的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师释疑解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句解: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句解:回忆自己在纱灯上写字的事情,表现自己和灯笼的关联。]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句解:表明自己也愿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自己和灯笼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第12段):发表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文导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旨归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难导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色品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后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来源:伊人频道 中学语文同步教学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一、吴伯箫的传奇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人。1919年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应聘到孔府,任孔府第77代嫡孙孔德懋、孔德成的英文教师,人称“师爷”,朋友们戏称他为“万世师表师”。1925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先入理预科,后转入英语系,同时开始在《京报》副刊发表散文作品。1931年冬~1935年春任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校长办公室事务员,并在《民国日报》兼职编副刊,得以结识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李广田等。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教务处主任兼国文教师,并与老舍、洪深、王统照、臧克家等十二位文友创办《避暑录话》。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二乡师)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他带领一批学生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4月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赴山西长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文艺工作组组长。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参与编辑《文艺突击》,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教师。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新文字运动委员会委员(主任为吴玉章)。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得到毛泽东亲笔题词“努力奋斗”。1945年11月,随延安大学干部队支援东北,任华北联合大学(张家口)中文系副主任。1946年5月,任东北大学(佳木斯)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编《东北文化》。随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后又易地长春,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先后任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1949年1月,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秘书长(因有学校工作未到职)。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党总支书记。1953年,毛泽东主席指示,要多调人编写中小学教材,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据说周扬先生曾称赞他又懂文艺又懂教育。[1]吴伯箫于1954年1月被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同时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并担任《文艺学习》《语文学习》编委。1956年,吴伯箫参加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作家参观团,任南团团长。10月,出访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6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69年,随人教社干部职工下放到安徽凤阳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他曾因非议《文学》《汉语》课本的停用受到批判,在整风运动中被开除党籍。但他仍鼓励当时尚年轻的顾振彪“要永远向前看,希望总在前面”。[2]1978年2月,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任副所长,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81年10月当选全国文联理事。其一生创作散文二百多篇,出版有散文集《羽书》(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潞安风物》(香港海洋书局1947)、《黑红点》(佳木斯东北书店1947)、《出发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烟尘集》(作家出版社1955)、《北极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吴伯箫选集》(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忘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吴伯箫文集》(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吴伯箫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等。研究和纪念性著作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吴伯箫研究专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吴伯箫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吴伯箫的语文教育实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1. 叶圣陶的得力助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4年2月,吴伯箫调到人教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成为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叶圣陶在日记中有详细记录。如1954年1月18日:“教部请调吴伯箫来我社编辑中学之文学课本。吴自东北来京先了解一下,再回东北师院交代,解副院长之职。余与吴虽相识而不太熟,话题不多,共谈半时许而别。”2月15日:“下午到社中,与吴伯箫谈。吴今后主持语文室编辑文学课本之工作,聆其所谈似颇有办法。余老实告以余之短处即在不会组织力量,不善作领导。”2月22日:“吴伯箫领导中学语文室,似颇有办法,亦复可慰。”9月22日:“至文叔室,与安亭、伯箫、仲仁共谈中小学语文编辑事。最困难者仍为选材。得可诵之文篇供学生阅读,为语文编辑首要之事,而其难得实非局外人所能意料。”[3]叶圣陶在《〈吴伯箫散文选〉序》(1982)中回忆说:“他为人诚恳朴实,表里如一,是全社同志共有的印象。我们俩经常讨论语文教材的编撰,有时似乎谈得极琐屑,近于咬文嚼字。其实绝非咬文嚼字,准确的意思和准确的记载非由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不可,所以一个词也不能随便,一处语法错误也不能容许。在这方面从严些,对学生的语言、认识、品德都有些好处:这是伯箫同志和我共同的信念。”[4]刘国正回忆说:“伯箫对工作全心投入,一丝不苟,与叶老配合得很好。比如编辑初选的课文以及注解、练习等文字,一一亲自审阅,经他同意再送叶老审定。伯箫不光审阅,还自己推荐课文。他推荐的课文,不是在书本或报刊上标出所选的文章给大家看,而是亲自抄写一遍,用毛笔写成优美的行楷,抄件本身就是艺术品。”[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事实上,吴伯箫不仅负责中学语文室,也分管其他学科,而且亲自审阅修改书稿。董振邦《在人教社成长》(2006)说:“1955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分管物理学科的副总编辑吴伯箫同志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每一章里都有伯箫同志的修改笔迹”“伯箫同志特意找我到他的办公室,用一句‘怎么这几章的笔迹跟其他章一样呢’委婉地激励我努力胜任工作”“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审稿子、改稿子,深入到编辑室、组,从思想上、业务上给编辑干部以指导和帮助,是我社的好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6]王占春曾回忆20世纪50年代听吴伯箫读书辅导报告的情形(2006):“很多人对苏联的文艺小说近乎狂热,而且经常组织读书报告会,吴伯箫同志的读书辅导报告总是很受欢迎。他用那富有诗人、文学家气质的语言,解说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中苏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形以及描绘女主人公共青团员丹尼娅在白雪皑皑的山上风驰电掣的情形,至今还深深烙在我的印象中。”[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即使对没有分管的学科,他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叶圣陶日记》1954年1月21日:“致书安亭、萃中,谈数学课本事。薰宇、蔡德祉等按计划编三种课本,而教部调来之吴君谓不宜用,可用东北译本。同人中亦以为吴言可据。余意则以为此是变更计划,宜经详商,何去何从,则最后当由教部决定之。”[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2. 汉语、文学分科教材一线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语文教学改革,花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集中优秀力量最多,中央领导最重视,改革力度也最大。中央指定胡乔木负责,教育部副部长、人教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直接领导,吴伯箫是一线总指挥。吴伯箫不仅亲自推荐课文,审阅教材,还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作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初级中学文学课本》《高级中学文学课本》,他与叶圣陶、朱文叔是校订者。《初级中学汉语课本》,他与叶圣陶、吕叔湘、朱文叔是校订者。《叶圣陶日记》1955年3月18日:“与吴伯箫、朱文叔、张毕来、蔡超尘、王微、刘国正等人开会,开始审读中学文学课本的文稿。”5月28日:“始与吕叔湘、吴伯箫讨论初中汉语课本。”[9]吴伯箫在《关于教材的几点意见》(1979)中谈到“解放以后哪套教材比较理想”时说:“理想的教材不容易编。被全国采用并得到一致赞扬的教材,不但解放以后三十年没有,就是从辛亥革命以来七十年也没有。若从集思广益,研究的时间比较久,付出精神劳动量比较大来考虑,就觉得解放之后,新中国领导编的第一套语文教材,可以提一下。”[10]在刘国正看来,吴伯箫对这套课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花的时间最长,耗的精力最多,同他的志趣最相符,给他的打击也最大”,称赞他是“中国语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是应图画凌烟的功臣”。[1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即使在汉语、文学课本停用以后,吴伯箫仍然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汉语知识》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对此,张中行追忆道:“文学、汉语出生不久就都停止,合为语文一种,已编成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成为新古董,陈之高阁了。勉强说,汉语课本还有余韵,是汉语课本停止以后,人(郭翼舟和我)和书(课本)废物利用,由吴伯箫(领导语文室的副总编辑)布置,编了一本《汉语知识》,正式出版发行,也许有一些人买了看看吧。”[1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3. 语文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吴伯箫虽然后来离开人教社,但对语文教育仍然情有独钟,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用他的话说,就是“对从事四十年的教育工作藕断丝连,不胜留恋”[1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是出任全国中语会副会长。1979年12月25日至31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简称“全国中语会”,即“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前身)在上海成立。吴伯箫应邀赴会,并且在发言中就语文课本、语文的教读和作文谈了他的看法。罗竹风《悼念吴伯箫同志》(1982)曾回忆他们参会时的情景:“当时所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从调查归纳到理论上加以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以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所遵循。”[14]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叶圣陶被聘为名誉会长,吕叔湘被选为会长,吴伯箫、苏灵扬、张志公、罗竹风、陈哲文、于漪、刘国盈为副会长。吴伯箫在《谈语文教学》(1979)中说:“董纯才同志曾体谅我参加编写中学语文课本廿年而调离了教育战线,安慰我说:‘不要紧,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你当特级研究员。’苏灵扬同志(即周扬夫人)从教育部打电话给我,要我跟着吕叔湘同志参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调到文学研究所以后,周扬同志要我跟学校多联系。这是这些老同志对我的鼓励,我怎么好辜负他们?”[15]毕竟他在人教社工作近三十年,众多老领导、老朋友忘不了他。对他来说,参加语文教育学术活动也有“飞鸟恋旧林,游子思故乡”之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是担任中国写作研究会(“中国写作学会”的前身)首任会长,并兼任《写作》杂志主编。1980年12月24日~27日,中国写作研究会在武汉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吴伯箫被选为会长,聘请叶圣陶、朱东润为名誉会长,陈荒煤、吕叔湘、叶至善等九人为顾问。会议决定成立编辑委员会,吴伯箫任主编,负责会刊《写作》和《写作研究丛书》。1981年,中国写作学会在北京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吴伯箫特约叶圣陶、吕叔湘到会讲话。他还应邀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兼职教授,希望写作课教师“一方面教课,一方面练笔。自己要会写文章,说话才有根据,体会才深切,课才能教好”。[1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是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有关的其他活动。1977年9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与支持下,教育部组织人教社编写“文革”后的第一套中小学各科教材,以“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的形式在北京西苑饭店、香山饭店租房办公。吴伯箫这时已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班,仍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1981年,《语文学习》杂志举办中学语文教师议论文竞赛,他应邀担任评委。另外,他的《写真情实感》(1979)是为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编辑的《作文选评》所写的序,《特级教师笔记序》(1980)是为沈阳师范学院《特级教师笔记》所写的序,《一封复信》(1980)则是给《中学生作文选评》读者的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作为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对语文教育还有一项独特的贡献,就是他有不少作品曾被选入不同时期的各类语文教材,滋养过亿万青少年。如《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北极星》《猎户》《难老泉》《“早”》《窑洞风景》。《灯笼》入选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刘国正有诗云:“雪压青松知健劲,笔干星斗仰巍峨。青衿堪慰八千卷,岁岁深情诵《纺车》。”[17]吴伯箫的《就〈歌声〉答问》(1977)就是因他的散文《歌声》选入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广播过,应教师、学生和听众要求写的创作谈。《吴伯箫散文选》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书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吴伯箫的语文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有关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收录在《吴伯箫文集》(下卷),如《文学——教育的有力武器》《写作杂谈》《试谈文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语文的选材标准和范围》《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要结合》《写真情实感》《谈语文教学》《关于教材的几点意见》等。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二是语文教学,三是作文教学。</p><p class="ql-block">1. 语文教材</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认为,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本教材。用这些课文作蓝本告诉学生:别人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记叙事物、发表议论、表达思想感情的,自己应该学习怎样去做。因此,课文有示范的性质,编入课本的课文必须是精选的范文。关于选文,他说:就每篇课文说,要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就全书的课文说,要包括的知识范围广。概括成九个字就是:思想新,文字美,知识广。课文既然必须是范文,选文就特别要求文字合乎规范。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分段谋篇,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还提出教材编写的专业化问题,今后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最好专业化。人员要相对稳定,不要调来调去。从事编写工作的同志,要安下心来,集中力量,研究古今中外相应的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调查,必要时对自己编的教材进行试教,一定把这项工作搞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语文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箫认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应当包括四项要求:识字,写字,阅读(包括朗读和优秀篇目的背诵),表达(说话、写作)。学生在小学阶段大约认识3500字,初步练习阅读和表达。进入中学之后,还要继续识字,并且要学一些语法修辞等知识,但主要是学习阅读和写作。学语文像工人学开机器一样,只学机器操纵法是不行的,必须动手去操作。练习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要结合起来,不能分开。他也不赞成对经典名著进行长篇累牍的分析,认为讲读课中“分析课”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讲、读范文或经典,最好把功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评讲,分析,帮助读者去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是可以的,但不大可能超出原文,给作者原意增加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作文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箫认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仅在课堂上,在正常的工作时间,而且在夜晚灯下,在星期假日,都要勤奋劳动。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得明白通顺(把花木侍弄得枝叶扶疏),不容易,要付出心血。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看(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多练(能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使学生养成说老实话的习惯。事想得明白,话说得清楚,才知道作文应该怎么写,怎样写得好。……学作文,开头走就要把路走正。知道什么写什么,懂得什么写什么,实践什么写什么。他在《文风不是私事》(1958)中说:“好的文风,一要表达正确的思想,二要抒发健康的情感,三要文字准确、鲜明、生动,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句子要短一些,去掉每一个多余的字;篇幅不要太长,删节任何多余的话。”[18]这在今天看来,仍能启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公正的。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着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吴伯箫以其优秀作品和高尚人格,受到后人景仰和崇敬。诗人公木说他是“文章百代师,煦煦老褓姆”。在吴伯箫的家乡山东莱芜,如今建有吴伯箫纪念室、吴伯箫学校,在泰山长安园、青岛百花苑均有吴伯箫塑像。他为我国语文教育所作的贡献,必将为后人所铭记,激发催人奋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顾振彪. 中语会前辈给我的教益[M]//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编. 我和中语会.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68~16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8]叶圣陶. 叶圣陶日记(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521、1527、1588,15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叶圣陶. 吴伯箫散文选·序[M]//亓勇,主编. 吴伯箫纪念文集.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5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1][17]刘国正. 忆吴伯箫同志[M]//刘征文集·续编二文章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06~2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董振邦. 在人教社成长[M]//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五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6~3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王占春. 我是人教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五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课程教材研究所. 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中学语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13][15][18]吴伯箫. 吴伯箫文集(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43,583,613,4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张中行. 流年碎影[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25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罗竹风. 悼念吴伯箫同志[M]//亓勇,主编. 吴伯箫纪念文集.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7~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傅德岷. 在燃烧着热情的书简里:怀念吴老[M]//亓勇,主编. 吴伯箫纪念文集.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5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顾之川: 浙江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0年6月(上半月)]</p><p class="ql-block">(微信编辑:徐南;校对:张兰)</p> <p class="ql-block"><b>创作风格</b></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象他亲身经历的延安生活,是15年之后才写成散文的。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海波专栏】陈海波:“灯笼”高高挂 情义在心间——《灯 笼》教学设计(主题型文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灯笼”高高挂 情义在心间 </p><p class="ql-block">——《灯 笼》教学设计(主题型文本)</p><p class="ql-block"><b>一、学习目标</b></p><p class="ql-block"><b>1.理清写作思路,明确作者围绕“灯笼”写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b>2.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b></p><p class="ql-block"><b>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二、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p><p class="ql-block"><b>1.导语:</b></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物、一些事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印象不仅仅是物品、事件本身带给我们的,更是因为物品和事件承载着一种情感,一种回忆。就像我们刚刚学过的《社戏》,它是如此难忘地留在“迅哥儿”的记忆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作家,看看他借着“灯笼”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2.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一生舌耕笔耘,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吴伯箫散文集》《吴伯箫选集》。散文《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曾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其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深厚,描绘朴实动人,结构严谨缜密,语言清新简练。</b></p><p class="ql-block"><b>(二)朗读课文,感知“灯笼”之貌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后,</b></p><p class="ql-block"><b> 明确:</b></p><p class="ql-block"><b>1.积累词语,掌握字音、字形、词义。</b></p><p class="ql-block">神龛 司马懿 幽悄 争讼 裴公 斡旋 静穆思慕 熙熙然</p><p class="ql-block">褪色怅惘霍骠姚 垂珠联珑 犬吠 蕴藏燎原 马前卒</p><p class="ql-block"><b>2.了解“灯笼”,概括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 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眼中,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和富贵。</p><p class="ql-block"><b> 你觉得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围绕这个题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b>明确:</b></p><p class="ql-block"> “灯笼”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它串起了作者对“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灯笼”的各种怀念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被激发的爱国之情。</p><p class="ql-block"><b>(三)跳读课文,寻找“灯笼”之事</b></p><p class="ql-block"><b>作者说:</b></p><p class="ql-block"><b>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b></p><p class="ql-block"><b> 跳读课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与哪些“灯笼”结缘?围绕这些结缘的“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b></p><p class="ql-block"><b> 按照句式说发现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发现了第______节,作者写到了__________灯笼,围绕这样的“灯笼”,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b></p><p class="ql-block"><b>学生交流后明确:</b></p><p class="ql-block"><b> 第4节写到了照明灯笼,挑着去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第7节写到了纱灯,小时候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b></p><p class="ql-block"><b> 第8节写到了红灯,村口挂红灯,为夜行的人照明;</b></p><p class="ql-block"><b>第9节写到了跑马灯,元宵节看灯笼;</b></p><p class="ql-block"><b>第10节写到了官衔灯,族姊远嫁,轿前后挂灯显富贵;</b></p><p class="ql-block"><b>第11节写到了纱灯,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b></p><p class="ql-block"><b>第13节写到了宫灯,遥想宫灯的孤寂;</b></p><p class="ql-block"><b>第14节写到了营帐中的灯笼,和后来的火把、探照灯,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愿做马前卒,豪情满怀。</b></p> <p class="ql-block"><b>(四)细读课文,感悟“灯笼”之情</b></p><p class="ql-block"> 链接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散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形散而神聚”,所谓的“形”,是指文章的选材,刚才同学们找到了那么多作者结缘的“灯笼”,以及与“灯笼”相关的那些事;“神”则是指蕴含在表象“事”“物”中的思想情感,因为思想和情感,那么多的材料被“聚”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1.细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p><p class="ql-block"> 透过第____段_______文字中描写的这个“灯笼”,这件事,我读到了________的情感。</p><p class="ql-block">交流后明确:</p><p class="ql-block">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p><p class="ql-block">灯笼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灯笼是一种民俗,寄托着作者的乡情;</p><p class="ql-block">灯笼寄托着作者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更温暖作者;</p><p class="ql-block">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着作者愿做马前卒的爱国热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2. 细读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看“灯笼”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诸多的记忆和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灯笼”的意义。但主要从两大方面,即个人情感和文化层面,明确如下:</p><p class="ql-block"> 个人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祖父,祖孙情;</p><p class="ql-block">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p><p class="ql-block"> 跟着龙灯跑,青春情;</p><p class="ql-block"> 村头挂灯笼,邻里情;</p><p class="ql-block"> 族姊远嫁,想起官衔灯,岁月情;</p><p class="ql-block"> 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民族情。<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nbsp;</span></p><p class="ql-block"> 文化上的:&nbsp;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雅致;</p><p class="ql-block">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b>(五)研读课文,学习写“灯笼”之法</b></p><p class="ql-block"> 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思想情感,需要恰当的写作方法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从本文看,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借鉴。<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61, 170, 214);">从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说一说你所悟到的写作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 明确:</p><p class="ql-block"> 1.本文结构严谨。</p><p class="ql-block">开头两端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诸多回忆。</p><p class="ql-block">结尾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来一个“壮”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由个人情感上升到爱国情怀。结构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p><p class="ql-block">挑灯接祖父,接过母亲的纱灯上下灯学等,用的是记叙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像“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等句,用的是抒情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文中多处运用了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营造了意境,抒发了浓烈的情感。</p><p class="ql-block">3.语言特色</p><p class="ql-block">生动形象:运动修辞手法,如:“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夸张和比喻,表达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我”对灯笼的喜爱之情。</p><p class="ql-block">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是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p><p class="ql-block"><b>(六)总结课文,传承“灯笼”之意</b></p><p class="ql-block"> “灯笼”在作者的记忆里,蕴含着太多的美好,是对家国情怀的无限热爱,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 以“灯笼”是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句话。 </b></p><p class="ql-block">示例:“灯笼”是小时候最心爱的玩具;</p><p class="ql-block">“灯笼”是网在记忆里说也说不完的乡情;</p><p class="ql-block">“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灯笼”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p><p class="ql-block">“灯笼”是族姊远嫁的沧桑;</p><p class="ql-block">“灯笼”是纱灯上描红的惬意;</p><p class="ql-block">“灯笼”是汉武帝处境可悯的泪滴;</p><p class="ql-block">“灯笼”是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p><p class="ql-block">“灯笼”是萧萧班马鸣“马前卒”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灯笼”是火把,是明亮的探照灯,是燎原的烈火!</p><p class="ql-block">……里凑过热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品简介】</b></p><p class="ql-block">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表达对家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引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言,表达了爱国热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表达上也由舒缓的回忆转而悲壮激越和现实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先生,1906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县(今济南市莱芜区)吴家花园村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在家乡读书,后来先后就读于山东省立曲阜第二师范和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山东青岛、济南、莱阳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带领几千个学生长途行军到临沂,后来学生各投生路,吴伯箫自己则投笔从戎,最后辗转到了延安根据地从事文化和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又随延安大学干部到东北“打前站”,先后在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教育学院担任教师和学校领导工作。1954年调到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辑当时的中学《文学》课本。晚年,吴伯箫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还兼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1982年因病去世。吴伯箫先生从上大学时就开始散文写作,一生不辍,是重要的现代散文名家。先后出版过《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和《忘年》等散文集,还曾把德国诗人海涅诗集《波罗的海》从英文版转译为中文。这部最新版的《吴伯箫散文选》,一共选入吴先生38篇作品,这些作品分别选自《羽书》和其它几部散文集,也选了数篇集外的散文。从这些散文中,其本上能领略到吴伯箫不同时期散文的内容、风格和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38篇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几个系列。第一个“乡土”系列,如《灯笼》《马》《啼晓鸡》《猎户》,多写童年时代的家乡生活和其他地方的乡村;第二个是“市声”系列如《野孩子》(属于这个系列的,在吴伯箫早期散文集《街头夜》里不少);第三个是“风物”系列,主要是《话故都》《岛上的季节》《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难老泉》,透过这个系列,可以领略吴伯箫笔下青岛、延安等地的风土人情;第四个是“人生”系列,如《山屋》《天冬草》《海》《海上鸥》《客居的心情》《论忘我的境界》《向海洋》《歌声》《“早”》《打前站》《布衣》《天涯》,多表达吴伯箫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还有一个“历史”系列如《羽书》《我还没有到过长城》《夜发灵宝站》《响堂铺》《潞安城》《神头岭》《夜摸常胜军》《微雨宿渑池》《马上的思想》《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黑红点》《化装》《出发点》《火车,前进!》,这个系列所说的“历史”,指的是吴伯箫亲身经历的抗战以来的国家历史,从他这些散文中,可以感受到现代中国艰难跋涉与积极奋进的脉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伯箫先生的散文富有激情,昂扬向上,而且又特别讲究布局谋篇和字句的推敲。在富丽多姿中保持着一份内在的质朴,既充满诗情,又清俊蕴藉,相信会继续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p>

吴伯箫

灯笼

语文

课本

中学语文

作者

文学

教材

叶圣陶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