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一到冬天,我和姐姐就都穿上妈妈做的棉袄、棉裤。妈妈的手很巧,总是给我们做的很合身,穿在身上又暖和又好看,贴身穿件秋衣,外边再套个“褂子”,下边配上软和得体的棉裤和裤罩,就是一冬天的装备了。有时候妈妈会准备两套:一套薄点的,一套厚点的。天气太冷了或者去上晚自习的时候,就套上大人的棉大衣。为了我们上学路上不冻手,妈妈还特意给我们做了棉手套和“暖袖”。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我们就包在厚厚的棉衣里,好像是妈妈温暖的怀抱 时刻包围着,心里美美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空调、暖气。一家人就是靠了做饭时烧火的那点热气储存在炕头上。在炕头上睡觉的还好,褥子被子是热的,可炕头就那一点的地方,多数人到了晚上,冰凉的被窝难以钻入,就用输液的玻璃瓶子灌了热水先放在被子里暖着。一钻进去,脚丫蹬着瓶子就不愿放开,蜷缩在被窝里,生怕跑走一点热量。这时候,奶奶就会劝慰道:在被窝里打个滚吧,打个滚就暖和了。后来搬了新家,不在屋里做饭了,也就没有热炕头了,就开始用炉子取暖了。几间屋子就一个小煤球炉子,不过炉膛里常有煤火,散发着热量,烘烤的屋子不再冰冷。冬天从外边走进屋子,凑近炉子烤一烤,可是无比的舒适呢。这炉子在冬天可是农村人的“香饽饽”,也是我们喜欢的———不仅能做饭,烧水,取暖,还能给我们做美食呢:晚上封炉子的时候,在盖子上放几块细长的红薯或者切几片馒头,经过一宿的烘烤,第二天早上伴随着一股股香喷喷的气味,烤红薯和馒头片,被“小馋猫”一抢而光,那种味道比现在买的烤红薯和馒头片要好吃几百倍。在那个年月,满足着我们的味蕾,充填着我们的辘辘饥肠。是少年的冬天特有的香甜。</p> <p class="ql-block"> 冬天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寒冷,还给我们带来好多乐趣。尤其是下大雪后的日子,飘飞的雪花聚集个两三天,在地上冻成厚厚的地毯。上学时就有了“咯吱,咯吱”的节奏了,还是按照惯例,我们几个伙伴要找到一起去上学。上学的小路曲折漫长,经过一个个小胡同,还要经过一个大坑,需小心翼翼地下坡,再艰难地往上爬。我们说笑着,有时谁脚下一滑,摔个“屁蹲儿”,别人哄笑去扶起来。有人穿了塑料底子的棉鞋在冻雪的土路上是没法儿走的,我们就两个人一组,架着她的胳膊,她做出后蹲的样子,拉着她前进,好不快活!爬坡的时候则需要几个人相互拽着,一点点的向上,谁脚下打滑了或歪一下,还不至于摔倒,过了难走的路段,我们就跑着去学校了。在校园里老师会组织我们扫雪,男生们把雪堆成大堆,女生就拿了条帚扫清路面,或找些塑料袋和小木棍儿,把雪堆打扮成漂亮的“雪人”,现在想想那时候纯真的友谊、在一起的快乐,真的是难忘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