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纳西族人。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5A级旅游景区。1997年12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纳入世遗保护范围的除大研古镇外,还包括白沙、束河等两处民居建筑群。</p> <div><br></div><div> <b> 大研镇</b><br>丽江古城(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明朝洪武年间,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又遭到很大破坏。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城南旧设土司衙署,周围建宫室苑囿,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br></div> <b>俯瞰古城</b> <b>高原水乡</b><br>丽江古城的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方位、朝向、气候、水源等因素。因水的活用,呈现出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古城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的美学意韵。丽江是一个日日夜夜和淙淙流水相约的城市,就像威尼斯那样。不过大研镇的水道,是经过设计用人工挖掘的。原始的河流只有一条,就是穿城而过的中河。<br> <b>四方街</b><br>古城里的街道与建筑物依山就水,形成了以四方街为城市中心,以四条主要街道——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黄山路为主要道路骨架的自由放射系统。<br>“四方街” 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以彩石铺地。其前身为莲花池,后由木氏土司仿其府印之状填池为市,几百年来,一直繁荣兴旺。四方街之名暗含了“权震四方”之意。<br>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br> <b>古城街巷</b> <b>关门口</b><br>中国传统的都邑四周都有作为防御的城墙,丽江古城古时却没有城墙。传说原因有二:一曰统治纳西的土司为木姓,木字加口即为“困”字,此乃大忌,故木氏土司不筑城;二曰,古城四周青山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城墙”,通往外地的要隘,都有天然的关口,起着防御的作用。古城后来也曾筑起城墙,那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以后,木氏土司被降为土通判,由中原王朝直接派任流官知府行统治之后,由流官建了一道土城。当时的城墙范围只限于府署四周,古城大部分地区如土司木府、四方街等均未包括进去。城墙后因地震倒塌,如今已荡然无存,而今只有从北门坡、南门桥、营盘洛等地名看到城的印记。<br>关门口,又叫官门口。在古代,关门口是达官贵人与穷人的分界线,里面是富人,外面是穷人。<br> <b>古城民居</b><br>丽江古城的民居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它有机的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基本单位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设独立式门楼,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的基本单元,组合成多变的院落,组合规划和方法不尽相同,形成多种模式化的平面格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丽江民居引水入户、活水绕屋,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br>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不仅在天井里养花种花,满院常驻春色,而户外门前、河旁井边植树种花,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br> <b>古城里的纳西人</b> <div><br></div><div><br></div> <b> 木 府</b><br>木府是丽江土司衙门的俗称,位于丽江古城西南隅狮子山下。纳西族最高统领木氏自元代 (1253)世袭丽江土司以来,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共22世470年。木府“略备于元,盛于明”,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华与恢宏,并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据《丽江府志》记载,从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严谨,仅中轴线就有369米长,中轴线上分别有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大殿,两侧房屋罗列,楼台亭阁,数不胜数;花园回廊,风格别致。其总体建筑风格为“仿紫禁城而建”。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室"。因此可以说,木府就是丽江古城中的“紫禁城”。<br>丽江木府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 <br>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现在看到的木府,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又可看见白族和纳西族传统的民族特色。有学者指出,“不到木府,等于没到丽江”。讲述丽江木氏土司风云故事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br> <b>外照壁</b> <b>忠义坊</b><br>木府门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石牌坊"栋梁斗拱,通体皆石,坚致精工,无与敌者",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br> <b>义门</b><br>木府正门内有皇帝钦赐的“辑宁边境”匾额。<br> <b>议事厅</b><br>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宏,是土司议政之殿。<br> <b>土司宝座</b> <b>万卷楼</b><br>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br> <b>护法殿</b><br>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br> <b>光碧楼</b><br>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br> <b>玉音楼</b><br>玉音楼是接圣旨的场所和歌舞宴乐之地。<br> <b>玉音楼(左)与三清殿</b> <b>三清殿</b><br>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祖,祭天,祭大自然神"署"的杜宗教活动场所。<br> <b>狮山古柏</b> <b>配殿</b> <b>阁楼与走廊</b> <div><br></div><div><br></div> <b>黑龙潭公园</b><br>黑龙潭公园也叫玉泉公园,位于丽江古城北面的象山脚下。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绪十八年均有重修记载。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嘉庆、光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后改称黑龙潭。<br>黑龙潭内随势错落的古建筑有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和后来迁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br> 一座五孔石拱桥,长虹卧波一般将潭一分为二,玲珑俊美的一文亭、得月楼分别屹立内外潭心,四面临水,有桥与岸上相连。<br><b>五孔石拱桥</b><br> <b>一文亭</b> <b>得月楼</b><br>此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楼名取自古人对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三字。1963年重建时,郭沫若为该楼题写了匾额“得月楼”三字及两副对联。<br> <b>五凤楼</b><br>五凤楼又称法云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该楼高20米,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根柱子落地,其中四根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此楼融会了汉、藏、纳西各民族的建筑特点,是纳西古代建筑中的佼佼者。五凤楼原建于芝山福国寺内,1979年迁至黑龙潭。福国寺建于明代,原是木土司的别墅及家庙,木土司曾在寺内会见过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br> <b>游园的纳西人</b> <b>游园的儿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