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滩镇是中国著名的古镇之一,素以“漕粮兑运,商贾云集”闻名于世,是中国漕运主要线路中转地之一,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为镇政府驻地。位于大名县城东北十七八公里处的卫河东岸,金滩镇原为一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管理,合并西门里“柳园村”,将古镇划分金南、金东、金中、金北4个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 金滩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解放前金滩镇外围西临卫河,南、东、北三面建有寨墙,六座寨门,五个寨豁,三条南北大街,六条东西大街,七十二个胡同(俗称过道、巷子、拐儿),三十六座庙宇,二十八个大坑(池塘),以应天、地、人三才以及天罡、地煞、二十八星宿之数,既表达了美好的安全愿望,以及古镇青龙街中段高耸四周地势低的形成的“龙脊城”,大雨来时雨水会随地势排到池塘里,也起到了实际的抗洪防内涝、方便通行、祭祖拜神的作用。民间用“坑坑相连水连水,茼麻芦苇荷池美”来形容此地胜景。</p> <p class="ql-block">原址复建的金滩镇山陕会馆,历史上就是与聊城山陕会馆按一张图纸而建。</p> <p class="ql-block"> 金滩镇自聚村建城二千多年以来,格局从未有变动,分区明确,路网清晰。三条南北大街(青龙街、二宝街、黉门街)成川字形分布,以青龙街为中轴线,二宝街、黉门街与龙须街(或芙蓉街)、三元街形成双“井”字形道路骨架,南北各有两门(北门、西北门,南门、东南门)东西各有一门,朝廷派出机构的衙署居城中心位置,符合古代郡城布局风格。现在因河道逐年向东侵蚀(卫河故道挖出过古砖井即是证据),为防止水从此进城不但西北门被堵门建墙,该部区域还进行了加高,被老百姓称谓“西北寨角”。金滩镇整体格局是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隆起,形似凤凰。它的格局被人们称作“南文北商中衙署、运港通明不夜城”。</p> <p class="ql-block"> 金滩镇枕沙麓、襟卫水、处齐鲁晋赵之间,为燕豫等四省通衢,形胜甲诸邑,据清源上游,平原旷野利于车骑,卫水南接卫豫,北通京津,水陆码头,是为胜概。因“滩弯舣舟、漕运重镇、商贾云集、日进斗金”而得名,诗曰:“大河滩湾平,商漕舣舟停。帆樯憬波淩,日进斗金盈”</p> <p class="ql-block"> 古镇依河而建,中间的南北大街,自南门至北门蜿蜒曲折如一条蟠卧的巨龙,俗称“青龙街”,原为古黄河大堤,是金滩镇的主街道,除有林立的店铺、朝廷设置的衙门外,还有传说为破张家风水而建的穿心店、火神庙、翘翘庙等,现遗址尚存;东门至西门的东西大街俗称“三元街”,是科举时代,希望村里人出状元、会元、解元,乃祝愿之意,青龙街和三元街交汇处俗称大十字街,为金滩镇古城的中心,古时四个方位分别为户部分司衙署、河南布政分司衙署、魁星楼、邮驿等公共建筑所居。</p> <p class="ql-block"> 郭隆真(1894—1931年),原名郭淑善,化名石衫、石珊、林一、林逸。回族,1894年3月18日出生,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是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1931年5月4日凌晨,她和邓恩铭等同志一起被敌人杀害。</p> <p class="ql-block"> 西大街南起炮市坑东侧链接青龙街,北至西北门俗称二宝街,经卫河千年冲涮已断,现南北仅靠可过两人的羊肠小道联通,和“三元街”交汇处俗称西小字街,北行是古运河南桥口“皇帝渡”码头,俗称二宝街口,在古代靠水路行运时期,是镇上最繁华地带,昼夜灯火通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