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粤东会馆

老广东

从明清时期开始,广东地区不仅商品贸易发达,广东籍商人经商的足迹更是遍布海内外。而在频繁的广东广西商贸往来中,大批的广东商人活跃在广西各地,为了方便同乡聚集以及洽谈生意,广东籍商人便在当地建立起了一座座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粤东会馆”。 <br>   然而,“粤东会馆”的“粤东”与现今所特指广东省东部的“粤东”不同,此“粤东”指的是广东省,实际“粤东会馆”就是广东会馆的另一个称谓。明代前,“越”和“粤”是通假字,泛指长江以南大片地区。明清以后这两个字的含义才开始有所区别,前者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则开始了作为岭南两广地区的统称。这时期两广地区又有别称为“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即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br>   现今,广西很多地方仍都存有“粤东会馆”相关建筑古迹,作为名副其实“两广情谊”的历史见证。 百色粤东会馆<div>位于市区右江区解放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会馆坐东向西,以前殿、中殿、后殿三大殿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厢房和庑廊。整座会馆建筑,布局完整,雕梁画栋,融古建、书法、雕塑、绘画艺术于一体,展现了岭南建筑的艺术特色。<br>1929年百色起义时,这里是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起义后,红七军军部设在这里。现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对外开放。</div> 北流粤东会馆<br>位于市区永安路一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庆二年(1797年)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扩建。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年)修复重建。建筑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坐西向东,布局依次为门楼前座、左右厢房、中座、后座神楼以及两侧巷道和庑廊。<br>现今中座、后座及走廊等均已被拆毁,仅存前座门楼和东面厢房的两进一厢。 大安粤东会馆<br>位于平南县大安镇镇大街。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道光二年(1822年)迁建于此。建筑原为三进,设左右侧门。主体为头门、中座、后座,前后天井,井翼有廊房。石、砖、木穿斗式结构,门前为六组木雕,馆内四壁檐下有画廊。咸丰年间,后座、天井、廊房毁于战火。仅存两进三间。现馆内大殿及新建后楼被作为大安寺。 贵港粤东会馆<br>据相关资料记载,贵港共有三座粤东会馆。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贵港郁江沿岸东端的东津圩建造东津圩粤东会馆,主要作转运谷米,似为粮仓。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贵港沿江水源街建粤式风格粤东会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贵港覃塘圩中街,将建于(1812年)的粤东书院,改建为粤东会馆。<br>水源街粤东会馆,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到贵县后进驻,并称为天国翼王府。同治三年、民国元年进行过重修。1931年会馆内戏台改为广福医社。1957年县文化馆迁入。1968年因武斗被炸,化为灰烬。<br>东津圩粤东会馆,为单层砖木结构,纵深两进13米,面宽两间,原有门口早已拆毁,后进檐墙有浮雕、彩墨画。现门面已被改装,曾由东津乡粮管所管理。<br>覃塘区粤东会馆,单层砖木结构,现为覃塘社区老年协会活动中心。 河池怀远粤东会馆<br>位于宜州区怀远古镇老街,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广东潮州籍商人捐资修建,初命名为恭和堂,后更名潮州会馆、粤东会馆。1930年红七军两次经过怀远,军部指挥所就设置在此。现为红七军军部指挥所旧址对外开放,内留有红军标语、漫画。 贺州粤东会馆<br>位于贺街镇河东街。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二年重修,由前、中、后三大殿及两侧廒屋组成。占地62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斗拱结构,石柱支撑,雕梁画栋,壁画和木石雕塑精美。 南宁粤东会馆<br>位于市区西乡塘区壮志路。建造于清乾隆初年,建筑由前、中、后三座建筑组成。坐北朝南,左右两侧配有厢房,门楼为硬山阁桁,四根前檐花岗岩石柱,次柱间有额枋相连,额枋中各立石狮一只,步梁上雕饰有人物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会馆的中、后两进先后被拆除,现仅存一进门楼。 平乐粤东会馆<br>位于桂林平乐县平乐镇大街。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修复。建筑为砖、石、木结构,由前厅、天井、大殿、侧殿等组成。会馆建筑上的雕画,文革中被毁。现会馆大殿作为天后宫,内奉妈祖。 英家粤东会馆<br>位于钟山县英家镇英家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布局。穿斗、叠梁,砖木石结构,融合古建、雕刻、书画于一体。民国时期被用做地方粮仓,1947年成为英家起义的重要地址之一。 玉林粤东会馆<br>位于市区玉州区大北路,坐西向东。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城内西北隅迁建至现址。光绪四年(1878年)扩建成三进两厢两天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边上的大北路小学扩建,使会馆第三进及北厢房被拆除。 梧州龙圩粤东会馆<br>位于梧州龙圩镇忠义街,是一座带有明代建筑特征的清代早期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占地面积613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现存建筑有门楼、中殿、后殿和连廊。现会馆内中殿设为武圣殿,后殿设为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