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共沙河历史资料汇编》上是这样记载他的:“1948年春,施长金、杨更金等在代桥一带配合剿匪,活捉匪首王亚庆及土匪多人。李银锁、施长金在后闫湾活捉匪首秦共善及匪30余人”。短短数语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彻夜难眠!有一种使命和责任促使我翻遍与他有关的资料信息,并谨以此美篇献给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以及后辈子孙。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脚踏实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沙河县1945年8月获得解放,是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工作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从1947年6月到1949年2月,按照中共中央和区党委安排部署,先后有100多名干部、3000多名战士分三批奉命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的各项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7年6月底,第一批干部随刘邓大军深入到国民党的腹地,开辟大别山根据地。1947年10月,根据前线的需要,再次进行南下干部动员,县里选调了包括姥爷在内的40多名优秀干部带领新兵营400多人,在县救联会主席胡文(邢台县先于人)带领下,于11月初到达临城县进行正规集训整顿。姥爷当年25岁,就这样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的告别家乡,随军南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姥爷他们被编入新兵团三营(500人),驻扎在祁村乔家店一带。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学习军事技术、战术、指挥等内容;在政治方面,主要学习解放战争的形势、南方民俗民情、少数民族的政策、新区土改政策、俘虏政策、战场纪律、群众纪律、群众工作教育等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集训一个多月后,从临城启程南下,行军到邯郸时部队配发了服装、鞋和武器等,所谓武器即是步兵每人一颗平射炮弹。过黄河后驻张掌一带过春节,并向家里写了信、报了平安。接着又经巨野、郓城、成武、曹城、砀山、永城、亳县、界首到了河南省沈邱县、项城县小塞一带,经过短暂休整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整编不久上级又来了新的指示精神,凡在原籍本县区担任过村长、武委会主任及排长以上的地方干部,全部分配到地方搞土地改革。姥爷来之前在功德汪村担任的就是村长,正好符合条件,故被重新分配到了土改工作队。带着党的使命,姥爷他们来到泉阳县(安徽省属)代桥一带,开始度过了近两年的土地改革和剿匪的战斗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8年代桥一带刚被我军解放,社情复杂,土匪活动十分猖獗,群众基础又薄弱,初始的工作充满艰辛。为了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姥爷(任队长)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挨门挨户去访贫问苦,讲形势、讲光明前景,给群众做主、撑腰……逐渐赢得詳众信任后,便组织召开小型忆苦会,尔后由小到大,从思想上激起群众共鸣。广大群众看到有工作队为自己做主,又得到了实惠,便纷纷自觉行动起来,由此土改工作得到迅速开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土地改革筹措军粮、建立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支前运输。姥爷他们的工作队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忙碌一天、晚上还要召开碰头会,研究方案对策、解决一些问题,很少能睡个囫囵觉。虽然非常劳累辛苦,但大家伙儿热情高涨,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因为大家都明白自己的使命和担当,都知道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伟大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土改期间,姥爷他们还要同土匪进行斗争。其中有两次被载入史册,一次是活捉匪首王亚庆及土匪多人,另一次是活捉匪首秦共善及土匪30余人。原安徽省泉阳县地处比较偏僻,一些匪徒与地方上的国民党残余势力相勾结,打着维护社会治安的名义成立联防区,实则进行的是反共活动。他们烧杀抢掳,欺压百姓,祸害乡邻,无恶不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8年2月中旬的一天,得到群众举报,说多名土匪聚集在后闫湾村阴谋暴动。姥爷他们立即研究部署围歼方案。该村三面临水、一面为路,易守难攻。为了迷惑麻痹敌人,他们把配备有六五式枪的八九个民兵分成一队,作为主力队;把配备有七五式手枪的民兵分为两组,把守住村子东西两头;让司号员在村西头待命吹冲锋号,把指挥部设在村北边。战斗打响后,让东西两头的民兵分别成一排,统一开枪射击,每人连射三发子弹,效果是让土匪误认为机关枪的声音,来的是大部队;让司号员在村西头吹冲锋号,使土匪误认为指挥部在村西头,按常识一般是在哪里吹冲锋号,指挥部就设在哪里,起到声东击西的作用。再者县区大队都没有号,只有大部队才有,这样也会使土匪误认为参战的是大部队,给其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恐惧心理。一切布置好后,第二天黎明时分,突然枪声大作,号声此起彼伏,土匪们乱作一团,四散逃窜,完全放弃了组织抵抗,从而一举抓获了30多名土匪及头目秦共善。消除了一定的社会危害,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为此,他们土改工作队及全体参战人员(共50人),受到县政府领导的嘉奖表彰,并记了大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抓获匪首秦共善不久,姥爷他们又抓获了当地一带恶名远扬的大土匪头子王亚庆。其依仗黑恶势力和国民党政府的撑腰,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老百姓早就盼望铲除这个恶霸。抓捕王亚庆还颇费了一番周折。第一次在代桥村将王亚庆抓住,其扮作商人模样,稍不留意让他跑掉了。第二次把其抓住拘押在区政府,当天晚上土匪前来诈降,趁大家去清点上缴的手枪和子弹时,打伤看守人员劫走了王亚庆。第三次接群众举报,说王亚庆返回临泉县小王庄老家,准备向地主富农索要钱财盘缠,计划外逃重整旗鼓。姥爷他们研究决定,挑几个精干人员化妆成便衣进村,让民兵们在村外远处接应,以免人多惊跑他。次日上午十点多,姥爷他们五人把王亚庆堵在家,可能是精神高度紧张,打开了机头,保险并没有打开,结果让其翻墙而逃。但他跑了一段又折回来,怕村外有埋伏,窜到村旁水沟的柳树行里,很快就被赶过来区干队民兵逮住。十几天后,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公判大会,围观群众有数万人之多,宣读完王亚庆的种种罪行后,将其当场枪毙。后来《皖北日报》还登载了活捉王亚庆及公审枪决的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解放后,姥爷被调到淮南某地(阜阳专署、淮南煤矿或某县区)工作。1950年正月因家中失大火而返乡,后担任村干部多年。1984年10月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1岁。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册井村杨文林,1957年任颖上县副县长,1982年任沙河县人大副主任,1985年离休;马峪村朱梦臣,1964年任祁门县委书记,1970年后任徽州地区粮食局长,1982年离休;山西左权县李银锁,1956年任凤台县委常委农工部长,1982年任阜阳行署专员,1983年任阜阳地委顾问等等。但也有好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再也没能踏上家乡的土地,再听一次熟悉的乡音。姥爷生前很少提起“南下”的事,生活再难也没向组织上张过口、伸过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4年至2021年,姥爷已离开我们37年了。他的一生虽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遗产,但精神遗产却是一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财富,是“敢于奉献、砥砺前行”的巨大力量,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了解姥爷那一代人的烽火年华,记住他们立下的丰功伟绩,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时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