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兰

拙人

<p class="ql-block"><b>最美人间四月天,赏蕙正当时。</b></p><p class="ql-block"><b>兰如君子,蕙似士大夫</b>。蕙以士大夫著称,花开绽放时气势雄伟,令人振奋。蕙兰亦名“九节兰”。根粗而长,假鳞茎不显著。叶比春兰长阔壮大,叶片长25—80厘米,且叶面较粗糙。一葶五六花至十多花,花葶比春兰粗长,一般高约30—80厘米。花浅黄绿色,花色类似春兰。唇瓣亦比春兰发达,上面所缀点块密集度大,大多呈现紫红色。每朵花之小柄基部有一圆珠状露点,味甘醇。花开香气馥郁。蕙兰经人工栽培之后,往往叶片变短、变宽。传统的蕙兰品种有老八种和新八种之分,栽培历史悠久,古书记载约60—70个品种。在传统上,和春兰一样,将瓣形分为了梅瓣、荷瓣、水仙瓣、奇瓣等类。此外,结合鞘、花轴与苞片的颜色及其筋纹又分为绿壳类、白绿壳类、赤壳类、赤转绿壳类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蕙兰的“蕙”字,在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已出现。其辞曰:“既滋兰兮九畹,又树蕙兮百亩。”在屈原的历史时代和当时的栽培技术条件下,要种植这200多亩的兰蕙是不可能的。能确认为今天人们所说之蕙兰的“蕙”的,是后来宋代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书幽芳亭》中的“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的蕙。宋代人栽培春兰、蕙兰作为观赏植物已很风行,有必要对这类香草作些区分,黄庭坚这两句话一锤定音,成为后人区分春兰与蕙兰的根据,现代植物分类学也据此把这类春末开花的一干多华的兰定名为蕙兰。如果说黄庭坚对兰与蕙只是从其性状上加以区别的话,清代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已注意到兰与蕙的不同的栽培方法了。他说:“蕙性喜阳,须得上半日三时之晒……至兰,则朝暾一二足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蕙兰已有不少名品,如大一品、程梅、关顶、上海梅、潘绿梅、荡字等。</p><p class="ql-block">这些蕙兰名品,有的在清代同治年间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中已有记载。如著名蕙兰老八种之首大一品,《兰蕙同心录》中称之为上品,相传清嘉庆年间,发现于浙江省富阳县,为嘉善人胡少梅选出,在苏州展出,周怡庭以三千金购去。“大一品”为传统老八种之首位。且有诗赞曰: </p><p class="ql-block"> “士夫气概谪仙才,</p><p class="ql-block"> 座上争夸领袖来;</p><p class="ql-block"> 自入江南重声价,</p><p class="ql-block"> 千金不易此花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清初鲍薇省在《艺兰杂记》中对兰蕙瓣形的区分与阐释,则为蕙兰花朵形式美审美开启了门径。直至改革开放年代大量蕙兰蝶花类、奇花类出现之前,近一二百年,蕙兰花朵的审美均特别重视瓣型,且影响甚广,成为蕙兰审美的一个传统观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12年(1923年)余杭人吴恩元编撰的《兰蕙小史》,对蕙兰的传统品种和当时的新种作进一步的汇集总结,并将之分为赤壳蕙、绿壳蕙和赤绿蕙三大类。1959年杭州艺兰家姚氏所写的《兰花》一书,又在这些基础上增补了蝶花类、素心花类。20世纪80年代后,蕙兰新种大量开发,各地兰家又据新发现,增补了蕙兰的奇花类和色花类。至此,蕙兰已林林总总地成为中国兰花中一个庞大而有特色的支系。</p><p class="ql-block">蕙兰在清代、民国时已传至日本、韩国,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到中国大量收集中国的蕙兰,销往日本栽培。而中国由于连年战乱,建国后几十年又有两三次人为的大破坏,到上世纪末,国兴兰旺,国内涌现爱兰热潮时,有的蕙兰传统品种在中国本土已找不到,要靠从日本返销回国,所以说一部蕙兰的发展史也从侧面反映出民族的兴衰史。</p> <p class="ql-block">余谓兰蕙二花先不当分,蕙亦为兰之。便如我若为士大夫,或独不可为君子乎?</p> <p class="ql-block"> 文字:拙 人</p><p class="ql-block"> 摄影:六月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