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0日(星期三)</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遗迹考(之九)</p><p class="ql-block">仪凤门-太平军攻克金陵之战</p><p class="ql-block">一南京明城墙8(定准门一狮子山东门)</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考察之行将近尾声。今天下午的路线是:定淮门一华严岗门一挹江门一仪凤门一阅江楼一狮子山东门一钟阜门,城北已开放可登城的古城墙到此为止。这一段城墙是包山墙,围绕狮子山之北形成一个大“∩"字形,经过修整是完整的,从定淮门登城直到狮子山东端下。挹江门一仪凤门560米,仪凤门一狮子山东门1300米。其中挹江门和仪凤门两城门处不能直通,需下城门绕行再上城墙。</p><p class="ql-block"> 余下的新民门、金川门、中央门,这三段的城墙和城门遗址,最后接上神策门,将成为南京明城墙考察之行的封笔之作。</p><p class="ql-block">今日步行16408步</p> <p class="ql-block">定准门大街一定淮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定淮门城墙登城口</p> <p class="ql-block">定淮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临近城内的马鞍山而命名为马鞍门。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发生水患,为求秦淮安定,马鞍门易名为定淮门,并置千户所。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于外秦淮河河道淤积,定淮门随之停止使用。1958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定淮门被拆除,地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定淮门的确切位置,应在定淮门城墙北端登城口之南,现定淮门大街上,向西是秦淮河定淮门大桥,再往西就通往过江的定淮门隧道。</p> <p class="ql-block">定淮门北端处</p><p class="ql-block"> 该段城墙位于定淮门至挹江门之间,属于“包山墙”。据说当时建造城墙时,先沿着山体用黄土夯成土墙,再在土墙外用城砖垒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白衣少女戴着白口罩牵着两只大白狗在走城墙,好温馨</p> <p class="ql-block">小桃园段城墙</p><p class="ql-block">从定淮门北端登城口到华严岗门小桃园,长约1500m</p> <p class="ql-block">城外小桃园</p> <p class="ql-block">华严岗门</p><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1日,南京察哈尔路西延工程竣工通车,丁山脚下的明城墙修造了一座新的城门——华严岗门。</p><p class="ql-block">察哈尔路西延工程主体完工,明城墙上新建的“华严岗门”已经向车辆和行人开放。据了解,这座新城门是在明城墙缺口处修建的,为四座拱门,中间的两座拱门高度为9.38米,外侧的两座拱门高度为6.22米。</p> <p class="ql-block">起名“华严岗门”是因为这一带历史上并没有城门,所以建设单位因为其地靠近华严岗,所以便叫了这个名字,并题上了门头。这一带确实叫“华严岗”,只不过这个地名只有当地居民叫得多,在全市范围内没多少人知道。</p> <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民间就流传城北华严岗上有一条很深的暗道,传说暗道是清代后期僧侣们为躲战乱兵火而秘建。另外,抗战中后期沦为亲日大汉奸的李长江曾藏身于华严岗的古寺之中,寺中和尚冒险救护了他。后来日寇进山搜杀,寺中方丈让李长江等人藏匿入寺中暗道得以死里逃生。或许此地曾有华严寺,岗因寺得名,但这也缺乏明确的文字佐证。</p><p class="ql-block">小桃园(华严岗门)</p> <p class="ql-block">察哈尔路西延线</p> <p class="ql-block">城墙外护城河与小桃园</p> <p class="ql-block">小桃园段城墙旧影(1932年)</p> <p class="ql-block">四望山碑坊</p> <p class="ql-block">四望山与四望亭</p><p class="ql-block">八字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挹江门内,古名四望山,南京地方志有载此山:“吴大帝尝与仙者葛元(玄)共登涉之,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也。” 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北路经过,当时的国民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从此改称此山为“八字山”。1949年后,变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八个繁体字。至“文革”期间,再次修改了八个大字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以前,八字山下是滔滔长江,山为“大江屏障”,是天然的军事要地,成为历朝历代兵家防守的重要基地。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就是在八字山下的城墙下挖地道,炸毁城墙而入的。至今八字山腰,还有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留下的碉堡。</p><p class="ql-block">四望亭</p> <p class="ql-block">挹江门</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位于今南京市鼓楼区西北段城墙,架两山之间。著名的中山大道-中山北路由此进入南京城,是旧时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今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21年(民国十年)将城墙凿开,时为单孔城门。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p><p class="ql-block">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江门,</p><p class="ql-block">1929年,为准备奉安大典,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城门周边有绣球公园、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道胜堂旧址)、国民政府海军部旧址、八字山公园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登城口</p><p class="ql-block">挹江门城门楼子不能穿行,须绕行登城</p> <p class="ql-block">绣球公园</p><p class="ql-block">绣球公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406号,始建于1952年,因园内有绣球山而得名,绣球山是狮子山余脉,独兀狮子山南,与之形成“狮子盘绣球”之势。公园占地面积9.56公顷,其中水面3.61公顷。山水城林,涵于园内,造景紧凑,明秀轻盈,是优雅的江南山水园林。</p> <p class="ql-block">挹江门一仪凤门 560m</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一太平军攻克金陵之战</p><p class="ql-block">攻克金陵,太平军早期战斗之一。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九日,太平军放弃武昌,以50万人之众,船万余艘,水陆并进,夹江东下。于连占九江、安庆、芜湖后,三月七日抵达金陵(今江苏南京)板桥镇。九日,水师驶抵金陵江面,控制长江水道。十二日,太平军大队赶到,包围金陵。</p> <p class="ql-block">前奏</p><p class="ql-block">长沙一战后,太平军连战连捷,控制了长江江面,接连攻克武汉三镇,一路烧杀劫掠,直至金陵,咸丰任命周天爵管理防务,周天爵高价大量购买“断肠草”,想毒死太平军,结果石达开自己找一万斤卖给周天爵,还获得了大量军火。</p> <p class="ql-block">围城</p><p class="ql-block">太平军包围金陵后,百姓组织民兵试图抵抗太平军,在城外申请陆建瀛支援,陆建瀛不分青红皂白对着百姓一通猛打,回头上报咸丰打死太平军多人。</p> <p class="ql-block">抵抗</p><p class="ql-block">金陵城内的满洲人抵抗最为激烈,死战到底,连女人都上城墙与太平军血战,但螳臂当车无能为力,南京城破次日,太平军占领满城,城内两万余人被杀。</p> <p class="ql-block">攻克</p><p class="ql-block">太平军在四面环攻的同时,选定在北城仪凤门旁由静海寺开掘地道,穴地攻城。十九日,地雷轰发,太平军蜂拥而入。</p><p class="ql-block">定都</p><p class="ql-block">太平军攻克金陵,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金陵全城被占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p><p class="ql-block">(仪凤门旧影 1922年摄)</p> <p class="ql-block">斩杀</p><p class="ql-block">攻下满城,太平军完全控制南京,林凤祥功不可没。此战,林凤祥担任前敌总指挥,主持南京攻坚战,斩杀四千八旗兵马,战功赫赫。</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林凤祥继续率大军东征,夺取扬州,控制江北占战略要地。可惜,杨秀清太过自信,夺取扬州之后,便让林凤祥率两万兵马北伐,孤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p><p class="ql-block">仪凤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坐东朝西,与钟阜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现为阅江楼景区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取有凤来仪之意而命名为仪凤门,与钟阜门相对而建,有龙凤呈祥之形胜。</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初年,仪凤门始建。因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风水),故建有钟阜门(向东)、仪凤门(向西)两座城门。因为地处长江南岸,卢龙山下,仪凤门是进入南京城的要道,明朝的南京在筹建都城初期时规划城北范围为军屯区,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史书记载朱元璋在修建此门时曾下令:毋得役民,因此这座城门完全是由南京守军自己修筑的。</p><p class="ql-block">仪凤门旧影(摄于清末)</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旧影</p> <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59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仪凤门被拆除,但两侧城墙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200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复建仪凤门,为三孔拱门。</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一狮子山东端 1300m</p> <p class="ql-block">通住阅江楼景区的门封闭,敬请绕行</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下建宁路</p><p class="ql-block">建宁路在民国初年,东段称民生街、长平路、栅栏门;西段称仪凤门大街。民国二十七(1938)年以中国北方省名绥远为路名,时称“绥远路”。</p><p class="ql-block">建宁路修筑于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之际,将原绥远路、民生街等小路拓建而成。1970年,为配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将该路拓宽,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南京之义,因南京简称“宁”,故名“建宁路”。</p> <p class="ql-block">阅江揽胜一牌坊</p><p class="ql-block">阅江楼景区 门票40元</p> <p class="ql-block">南门</p> <p class="ql-block">狮岭雄观一大照壁</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楼一阅江楼</p> <p class="ql-block">狮岭阅江一浮雕</p><p class="ql-block">在半道休息平台上,有一面由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创作的青铜浮雕墙,高2米、宽8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铜浮雕群像图,名日《狮岭雄观》。浮雕表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率领文武大臣来此巡查江防要势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晋元帝司马睿因北方“八王之乱”逃往金陵,初渡长江时,“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以比此地卢龙(河北长城线上卢龙),故名“卢龙山”。</p> <p class="ql-block">卢龙山更名为师子山</p><p class="ql-block">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赐名卢龙山(因其形似塞外卢龙,故名)卢龙山之名历经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宋、元等九个朝代达1000多年。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太祖在此山指挥伏兵八万大败劲敌陈友谅四十万军队,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驾临卢龙山,将其更名为“狮子山”。</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停建原因</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一视频</p> <p class="ql-block">完成建设</p><p class="ql-block">2001年建成此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的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新建的阅江楼没有使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和国内之前的大多复建名楼的古建筑一样,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以保证建筑的稳固与日常维护,但让这座名楼缺失了一丝古韵。</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p><p class="ql-block">“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这副绝妙的对联,是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它位于狮子山主峰上,面对滔滔扬子江,是南京地标古典建筑之一。它是与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齐名的”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但历史上,却只是一座存在于纸上的”空中楼阁“。”有记无楼“的独特身世终究让世人感到遗憾,好在600年后,一座真正的锦绣楼阁终于真正矗立在狮子山上。</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顾毓琇题词“阅江楼”</p><p class="ql-block">落成的这一年,顾老先生恰逢百岁寿诞,欣然命笔题词“阅江楼"。</p><p class="ql-block">顾毓琇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师从门下,堪称“帝师”。</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有座“阅江楼鼎”,它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戊鼎,重达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p> <p class="ql-block">天气很好,云淡风轻,,从阅江楼观景台上极目四望,大江东去,浩浩荡荡,一览无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天妃宫 静海寺</p><p class="ql-block">从主楼所在的平台望向西南,远处有一大片黄墙黛瓦的古建筑,那是“静海寺”和“天妃宫”。 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扬七下西洋的郑和而敕建的皇家寺院,郑和晚年曾经在此居住,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有关郑和的重要历史遗迹。静海寺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议约地,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景区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观江亭、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静海寺、五色土等三十多处历史遗迹,是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明史金陵碑廊》,以图文碑刻形式,反映了明朝在金陵建都时期,业绩卓著的皇帝、大臣的爱国、勤政、清廉等历史典故,及流传至今的科学与文化精品,通俗易懂,短小精炼,便于记忆。</p><p class="ql-block"> 明史碑廊的碑刻作品,是从描述著名的卢龙江战役开始,刻画的是1360年夏闰五月,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以八万兵力的弱势大败陈友谅四十万大军。卢龙山即现在的狮子山,正是这一战役奠定了明王朝胜利的基石。这也是明史碑廊选址于此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记》碑亭</p><p class="ql-block">碑亭内有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记》朱元璋版</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记》</p><p class="ql-block"> 宋濂版</p><p class="ql-block">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p><p class="ql-block">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p><p class="ql-block">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观江亭</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11日起,孙中山先后多次登临狮子山,与黄兴等人在这里视察江北形势,研究北伐事宜,并对山上的炮台、地道、险要处的防御一 一查看。</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景区导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沿狮子山北阅江楼后台阶下山,继续走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地藏古寺</p><p class="ql-block">地藏寺是供奉中国佛教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王的佛教场所,寺庙面积约250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及部分生活附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向东门出入口前行</p> <p class="ql-block">城墙根下护城河(卢龙河)景观秀丽</p> <p class="ql-block">登城点</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东端</p><p class="ql-block">仪凤门一狮子山东端 1300m</p> <p class="ql-block">东端城墙终点</p> <p class="ql-block">卢龙河桥</p> <p class="ql-block">下城墙往东门</p> <p class="ql-block">东门游客中心 售票处 40元</p> <p class="ql-block">东门有电梯可上阅江楼平台</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 4A景区</p> <p class="ql-block">钟阜门</p><p class="ql-block">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东南侧,坐西朝东,与仪凤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p><p class="ql-block">钟阜门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形制特殊呈“内凹式”,且门外无桥梁联通。</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东端处</p><p class="ql-block">根据明城墙方位图可以判断狮子山的东南隅这里应是钟阜门的原址所在,与仪凤门形成“龙凤呈祥“的形胜之势。多年疑惑的“钟阜门之谜”终于可以破解了。</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即紫金山)正式定名为钟阜门。据明朝《南都察院志》记载:钟阜门东至金川门界,西至仪凤门界,长514.5丈(1715米),有垛口750座。</p> <p class="ql-block">钟阜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初名东门。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即紫金山)而命名为钟阜门,与仪凤门相对而建,有龙凤呈祥之形胜。明朝成化年间,因守备兵力不足而被堵塞,后未重开。1959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钟阜门段部分城墙拆除。1962年,钟阜门城门被拆除,地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学思兄提供的1936年南京地图,图中准确地标示出“小东门”(即“钟阜门”)的位置,与“仪凤门”相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势,两相呼应拱卫狮子山。两门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钟阜门与仪凤门之间作一划分,南为“南斗六星”,北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颗星座以聚宝门(中华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隐喻;“北斗星”的七颗星座以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隐喻。</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东端 朱元璋牵马出征塑像</p> <p class="ql-block">卢龙胜境一牌坊</p> <p class="ql-block">建宁路上“狮子山"大照壁,公交“大桥饭店"站(10/21/54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