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崖摩天赤白相映 七星八斗芙蓉古村

簪花郎

<p class="ql-block">  芙蓉古村属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离岩头村约1公里,芙蓉古村在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始建于唐代末年,始祖陈拱从瑞安长桥迁来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距今已有1000多年,为陈姓聚居之地。因村西南山上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故名芙蓉村。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共 18 座,为单一陈姓村落。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演变过程,还可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鹅卵石砌成的寨墙,鹅卵石铺制的小街。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质结构,参差错落的屋顶,家家石砌矮墙,户户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 芙蓉村,最有代表性的的是“七星八斗”建筑布局。星,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七星呈翼轸形分布,八斗为八卦形分布。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成为完整的体系。 另外,七星八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犹如天上的星斗一般。 </p> 东面的寨门入口处有一芙蓉古村导览图。 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两边开二小门,寨门为砖木结构,两侧有砖砌围墙相连,整个寨门保存完好。 走进寨门便是“陈氏大宗祠”,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院的南北各有一门,这是南门“光宗门”,寓意子孙可以“光宗耀祖”。 这是北门“耀祖门”。正好有一柱杖老伯蹒跚而来。 院的前方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照壁后有一水池,取名“地利池”。 祠中的大戏台很精美,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在全国也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一副:<div><br></div><div> 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div><div> 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div><div><br></div><div> 说的就是美蓉村的好风水。</div> 进了寨门,过了“陈氏大宗祠”便是卵石铺成的主街,取名“如意街”,寓意吉祥如意。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西头直对芙蓉峰。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街心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而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 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湖水清冽,名曰“芙蓉湖”,水中莲叶团团,睡莲朵朵,湖中建有一芙蓉亭,状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亭内设有美人靠,有石桥与岸上相连。这里是村民聚集、休闲的好去处。 亭子里的老人安闲地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他们或许有过辉煌或辛酸的过往,或许也曾在外面的大千世界里来来往往,但他们终将在这里老去,岁月的磨砺终使他们懂得每一颗漂泊的心灵都有属于自己的驿站,而他们的归宿就是这生他养他的芙蓉古村。 村内沿寨墙、道路引溪水,宅边、道旁清流涓涓,倒影如画。村妇在池边浆衣洗涮,老人在亭内闲话家常,这里记录着芙蓉古村的日常,我走在石板上、依在美人靠上、坐在竹椅上……仿佛穿越了时空。 村中民宅大多是木质结构,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白墙青瓦,色调明快,家家石砌矮墙,户户绿树成荫,使整个村落构成一种和谐美。 芙蓉池边围墙高高的古建筑就是“芙蓉书院”,南宋时创建,后被元军烧毁,现存的是明晚期重建的书院。它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明伦堂即明白伦理,后壁中央供奉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语录。<div>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br></div><div> 古时候,芙蓉村里采取宗族公产为贫寒学生交学费的方法,为家族培养人才。南宋建都杭州以后,倡导耕读,加上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文人谢灵运和王羲之都曾在永嘉当过太守,他们寄情山水心忧国事的品格,对当时的民风世俗影响很大,认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永嘉学派的重商思想得到很好传承,《论语》与算盘相得益彰,这是芙蓉书院最鲜明的文化特色。</div><div> 芙蓉书院教化过精通翰墨经史的进士举人,教化过为民族舍生忘死的仁人志士,最值得一书的是陈虞之,(1225—1279),永嘉芙蓉村人,南宋进士,善画、工墨竹。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长驱而下,进犯温州。在元军进攻芙蓉村时,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八百余人在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坚守阵地,与元军持续抗战达三年之久。终因弹尽粮绝,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国,族众余下七、八百人紧随其后,全部跳崖牺牲。后人为纪念陈虞之的英雄事迹,在村中修建陈虞之纪念馆,供后人参观瞻仰 。</div><div> 一个柔弱的小村,一群文弱的人,骨子里有其坚硬的一面,含而不露,当家国危难之际,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出明净的书房,用缚鸡之力的双手拿起兵械抵抗外辱,不由得心生崇敬。<br></div><div> 每一个历史气息浓厚的地方,总会有文化角落,作为楠溪耕读文化的代表之一,遗留在古建筑上的点点装饰正是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其特有的文化。</div> 随着红灯笼的指引穿过一个小门来到一个古老的榨油作坊,展示了一台古代油车,由一个巨大的石头推磨、一个古老的灶具、一具巨大的木质油车构成,木头是不易开裂的枫树,这个巨型油车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村子的道路基本都是用大小不同的鹅卵石铺制而成,石缝间长满青苔,鹅卵石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光滑。 村子里另一个亮点:将军屋,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原任国民党少将后率部起义的陈毓秀将军故居。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豪华气派,精美无比,庭院内四面高墙,地面由鹅卵石铺砌。前后二进,整座建筑技艺精湛、别具匠心。<br>  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div><br><div> 礼门义路家规矩</div><div> 智水仁山古画图</div><div><br></div><div> 将军屋内现在还有陈毓秀将军的后人居住,看到我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陈毓秀将军的事迹,领着我们各个房间一一走遍,将军就是在这里成婚的,雕花的木质婚床还在,虽然有些斑驳,但这种“床中床”的古时婚床现在看起来依然十分豪华。<div><br></div></div></div> 司马第大屋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一般来说,“司马第”中的“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第”,就是“宅邸”,说明本屋主人曾经担任过“州司马”一类的官职。据说规模宏大,木料考究,凝重坚实,雕刻精美,我们来的时候整个建筑正在维修 ,不能入内参观。<br> 整个街区串联起了芙蓉村古往今来的历史岁月,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台阶、一座座古老的门庭、一面面斑驳的墙壁,或者是随意走动的小鸭大鹅,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彰显楠溪江建筑的特色,跨过这道门就是另外一个世界。<div>  徜徉在芙蓉古村里,穿行于一座座老宅、细数着一段段时光,这里独特的历史积淀、街巷风貌、以及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虽经风雨侵蚀,虽历沧桑变换,却不褪色,反而愈加鲜活。</div><div> 古村流逝的光阴、古村沉淀的历史、古村传颂的人物、古村祥和的生活 ……芙蓉古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绵延着岁月,古朴,沧桑,安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