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一次去美国

静静小河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初期,我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仪征化纤工程是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引进的22个重点项目之一,重点解决当时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项目聚酯装置是从德国进口,纺丝装置是从日本进口。</b></p><p class="ql-block"><b> 依据与外方签订合同, 1983年3月23日至5月27日,我们第二批出国人员30人在美国北卡罗莱州蒙丘工厂进行培训。这个工厂也是德国的聚酯装置和工艺技术。</b></p><p class="ql-block"><b> 出国前需要在国内做大量的准备工作:</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这批人员出国前都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我先后去过北京燕山、上海金山、天津石化等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及引进装置调研考察。因为这套装置引进的是德国的,所以我还被派往上海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德语口语培训。在出国前都要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1月11日下午4时,在公司13幢大会议室召开了出国人员会议,副董事长龚伦兴主持,宣读纺织工业部1982年12月22日经(82)纺137号文件,以及费淼等30人赴美国培训人员名单,明确涤纶一厂厂长费淼负责带团。会议对出国人员进行了思想教育并提出了要求,还就当前工作作了安排。最后,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薛庆成就出国具体事宜进行布置。费淼团长宣布了30人出国人员分组名单:</b></p><p class="ql-block">第一组:杨志定、叶宗善、王汝栋、郭赣平、张惠明、黄有兴</p><p class="ql-block">第二组:吴训、丁小平、曹勇、肖维箴、沈林虎、王豫安、施一宁、徐建宁</p><p class="ql-block">第三组:吴仁杰、黄塔、吴香涛、邓元、詹剑锋、刘学东</p><p class="ql-block">第四组:张守琴、叶志强、沈云飞、姚巧云、季国栋</p><p class="ql-block"><b> 当晚,费淼团长召集出国人员会议,成立生活、财务、外事3个行政小组,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团支部,这些全部都是兼职工作。并就出国口语、美国工厂情况的熟悉及生活物资的准备都一一作了安排。我和王树森在财务组兼职,我记账、王出纳,我们并负责国内国外出国人员的生活后勤以及物品发放工作。这些具体的内外联系发放等都是我们两人的工作。现在出国简单多了。但我们那时出国是公派、国家全包,每人发服装费350元,每人补助布票3丈,这在与当时几十元的月工资相比可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企业还专门安排我们去南京专门的服装店定制或购买西服、皮鞋、领带、内衣等。我是在定点的南京新街口的李顺昌服装店购买了西服一套、领带两条、皮鞋一双等。</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2月 日(周一),会议对去美国培训的岗位作了具体安排:</b></p><p class="ql-block">热媒岗位:叶宗善、肖维箴、张万和</p><p class="ql-block">PTA/EG料岗位:王汝栋、施一宁、詹剑峰</p><p class="ql-block">酯化岗位:郭赣平、王豫安、黄塔</p><p class="ql-block">缩聚岗位:张惠明、曹勇、丁小平、邓元</p><p class="ql-block">中控岗位:陈世恒、沈林虎、吴香涛</p><p class="ql-block">翻译岗位:季国栋、 黄有兴、刘学东、姚巧云、徐建宁、叶志强</p><p class="ql-block"><b> 成立临时党支部:书记费淼,由费淼、杨志定、沈云飞组成支部。</b></p><p class="ql-block"><b> 成立临时团支部:书记郭赣平,由郭赣平、王豫安、吴香涛组成支部。</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3月14日上午1 0时召集第一、二批出国人员会议,费淼主持、龚伦兴讲话,会议总结交流第一批出国培训情况,对第二批出国人员的准备工作提出了要求。</b></p> <p class="ql-block">纺织工业部文件及批复(当时复印机稀少,这是我亲手模仿复制留存纪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83年3月20日下午3时从仪化生活区出发去南京办事处,晚南办住宿。</b></p><p class="ql-block"><b> 3月21日7时55分91次特快列车离开南京去上海,当晚住宿上海黄浦路15-17号浦江饭店。</b></p><p class="ql-block"><b> 3月22日上海虹桥机场乘波音747去美国。</b></p> <p class="ql-block"><b>  我记得,那时我国去美国的航班很少。我们乘坐的从上海至纽约的中国民航班机波音747,这种型号的宽体客机在当时可时最大最好的,飞机中间有二个过道,过道之间有4个座位。飞机是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的。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兴奋。在飞机上,除供应餐饮、发放纪念品以外,每人都发了一件眼罩,用于睡觉。这在国内航线一般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其实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干啥用的,后来知道了也根本不习惯使用。我没有用就把它放在旅行箱里带回国了。飞机经东京、夏威夷、洛杉矶,经过17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美国纽约国际机场。接着换坐美国国内航班直接飞往北卡罗莱州,飞机小一些、时速也不快。到达北卡罗莱州机场后,工厂用大巴士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蒙丘工厂。这个厂是引进的德国装置设备和工艺技术,也是德国人帮助建设的。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工业虽然比较发达,也不是什么都先进。但它能够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b></p><p class="ql-block"><b> 3月23日晚住宿中国驻美国纽约领使馆(20层大楼)。</b></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驻纽约领事馆楼顶平台留影</p> <p class="ql-block"><b>  3月24日下午到达北卡罗莱州蒙丘工厂</b></p><p class="ql-block"><b> 工厂实习时,厂方发给我们每人一双劳保皮鞋和一顶安全帽。这两样东西质量是非常棒的,质量当时远远高于国内的同类产品。实习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由中美德三方组成协调小组负责这次实习,第一至三周介绍基本情况,第四至九周分各专业岗位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工厂实习住宿安排在六节拖车,其中四节为住宿,一节为用餐并配备相应的厨具,一节为娱乐。每个住宿车有4个被隔开的房间,每间房间两张床位,有电加热暖气。</b></p> <p class="ql-block">共四个培训小组,这是培训团长费淼与我所在第二组人员合影(组长吳训、翻译徐建宁)</p> <p class="ql-block"><b>  在美国65天,实际实习54天。每周一天休息,有时休息日工厂安排我们去海边及附近的城市乡镇休闲游览,我们游览了大西洋海滩、博物馆、公园及名胜古迹等,平时除看看技术操作规程等业务资料外,如有空闲在餐厅看看美国电视。那时香港的武打功夫片在美国盛行,喜欢看的人比较多。周末我们还喜欢在住地周边的树林、山坡、小溪、河边漫步。那时,都要求3-5人一起行动。我们有时在小河边看看老外钓鱼,特别对他们的钓鱼杆感到挺新奇。他们的钓鱼竿可高级了,不锈钢的,还可以伸缩和手摇。我们也带一些小礼品走访美国工人师傅的家庭。这些都加深了我们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对工人师傅的感情。那时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团里经常组织政治学习,过组织生活,要求提高思想觉悟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蚀思想的侵蚀等。我们出国期间,正是当时的中国女子体操金牌获得者胡某留在美国不回国了,说她“叛国”,这在当时国内外可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时我们团的团长更加重视组织出国人员学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b></p> <p class="ql-block">乡镇休闲游览</p> <p class="ql-block">参观二战时期一艘军舰。</p> <p class="ql-block">在大西洋岸边游览,并与代表德方参与培训工作的专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走访工人师傅家庭,与师傅下中国象棋。</p> <p class="ql-block"><b>  那年代出趟国不容易,我们出国的同志思想都比较单纯。国家那时外汇很少,所以我们在美国很注意节省开支。我们在美国是自己烧饭烧菜。这既节省了费用,也适合我们吃中餐的习惯。我们五个组轮流值日,每个组一个星期。值日的这个组不仅负责煮饭炒菜,还要负责去超市买菜购物。那个时候大家虽然累了一些,但可开心了。我们每次利用去超市购物的机会到街上逛逛,特别喜欢往商店、书店去。主要是抱着猎奇的心理,看看美国的东西到底有多好,美国的书刊杂志到底有多黄。有时在书店里悄悄地翻阅,还不能多看,担心有人回去向领导打小报告。我当时在团里还兼了个帐务会计,也就是记帐员;另有一老同志兼现金会计,就是保管美元,整天把美元系在裤腰带上。每次采购回来都要及时凭购物票到我这里报帐。为防止丢失,我们团每人的往返飞机票及护照证件,也都集中保存在我这儿。 30人的出国总费用99000美元,我们支出52900美元,节省费用46100美元(占比46.60%)。我们那时出国比较早,国家还没有实行费用包干制,所以节省的费用全部给国家。</b></p> <p class="ql-block">我笔记本记载的拍照片报销、发放布票、领用物品等统计签字登记。</p> <p class="ql-block">我经手的外汇领用报销表</p> <p class="ql-block"><b>  两个多月的实习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直接了解和认识美国的社会。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制度体制不同,工厂建设的思路、观念不一样。一是美国的工厂占地面积较小,利用率较高,厂房外表简单不装饰。中国的工厂占地面积较大,利用率较低,厂房外表漂亮。二是他们的装置及仪器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也很高,工作的计划性特别强。三是人们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公共场所很安静没有噪音,同事间交谈还是电话联系业务,说话都轻声细语、彬彬有礼。四是工厂的技术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般的要害岗位及重要部门是不让我们去。在国外,同行的相互竞争是很激烈的。五是工厂对安全生产是非常重视的。工人的劳保福利很好,工作服、工作皮鞋质量很好。职工每年的年休假一定要执行,工人们休息好、体质好、精力充沛,不出安全事故就是对企业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外方很注意礼节,在我们来工厂和结束实习时,都安排欢迎和欢送餐会,地点一般都选择在当地的华侨开的餐馆。并把餐会活动的情况摄制下来,制成照片赠送给我们留作纪念。</b></p> <p class="ql-block">培训结束厂方举行欢送宴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回国前在纽约的日子。5月25日结束在工厂的实习返回中国驻纽约领使馆,在纽约休整二天,那时的团长还挺有人情味,考虑到大家第一次来美国不容易,所以平时工作抓紧些,少休息,在回国前集中在纽约休假三天。我们团的所有人都住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内。三天里,我们先后游览了自由女神像、华尔街、曼哈顿唐人街,参观了联合国总部大厦、世贸中心,路过了帝国大厦、百老汇大街、洛克菲勒中心等。人们熟悉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国家的纪念碑。今天,它已成为全世界“民主自由”的象征。她造型宏伟,令人瞩目。塑像拔地而起,高达152英尺,垫座89英尺,腰围420英寸。我们是坐渡船登上自由女神像的小岛,然后依次排队坐电梯到垫座顶上的了望台,这儿是理想的观察地。我拍了几张照片,再徒步登高12层(共有168级台阶),直达塑像顶端。 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的广场上,飘扬着世界各国的国旗,参观几个厅后,我在底层的购物中心购买了一些联合国邮票。在国贸大厦感受最深的是世界第一高楼110层的英姿。大楼内的电梯很多、速度也很快,感觉象坐飞机有些难受,要到达顶端一定要换乘。可惜,现在再去美国已看不到了,当日的“姐妹”楼,“9.11”事件后已成了历史的废墟。</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毎到一处都注意收集游览的图片资料。不少图片资料在回国后经过我的整理翻译,陆续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如《联合国邮票的由来》刊登在当年的《南京日报》。我对所到之处都感到那么新奇和新鲜,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有时又感到是不是在做梦,中美两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了。在纽约逛商店,我们是清一色的着西服、打领带,只看商品不买商品,售货员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中国大陆来的。现在的出国人员就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了。我们那时尽管没有钱,但还要注意“脸面”,用官话说就是形象、觉悟。尽管当时出国人员出国费用不高,但我们还要注意节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姐妹楼),该楼在美国“911”事件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参观联合国大厦</p> <p class="ql-block"><b>  5月27日回国。国外发的零用钱少的可怜,回国时购买纪念品,我们4个人的零用钱仅能购买收录机3台,所以4人中拿到收录机的3人每人支付100元人民币,给不拿收录机的那人。</b></p> <p class="ql-block">国外购买的收录机</p> <p class="ql-block"><b>  40年前美国培训的经历是难忘的,当时美国特别是纽约大都市的道路、高楼大厦等繁华景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这些在我国大都市都可见到不觉为奇。仪征化纤工程经过一、二、三、四期的建设,为亚洲最大的生产企业,其规模及生产能力位于世界前列。我们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我们的青春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化纤事业。当时培训的30人现都全部退休了,其中在厅局级岗位退休的有4人,有的人已去世了。为此,我的记述在某些方面比较祥细,主要是怀念当时那个艰苦岁月为我国的化纤事业一起工作的同事,想留下当时那个年代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42frdew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仪征化纤》邮票发行的故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