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县城北关观音寺旁住着一户张姓人家,老主人名叫张桂元,现在所住的几户都是他的儿孙们。小儿张爱玉和我同龄,一起渡过少年时光,花甲之年后常往来交谈,正是他给我讲述了他父亲鲜为人知的故事,每当提到他父亲,语言中无不满爱戴,敬佩,赞许之意。</p><p class="ql-block"> 张氏创家之人张桂元,是城郊张家沟人,少年时就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生来就有志气,有能力,不惧恶,不欺弱。从小就立志要进城当“城里人”。他虽然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但他智商很高,明辩事理,口才极佳,如若论事辩理,一般人和干部都不是他的对手。由于精明能干,处事有主见有担当,为人正气凜然善待邻里深得大家的尊敬,四邻都尊称他为张家爸!</p><p class="ql-block">张家爸18岁父母双亡,立志想当"城里人”的他,安葬父母后,带着两个妹妹一个兄弟进城谋生发展。初时借房居住,凭着勤劳奋斗,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取妻生子,婚嫁了两个妹妹,几年后买下了一片宅地,带着了女们修了一个三合头的院子,养了几头猪,十几头牛,驴,骡,马。在刘家山,张家沟等地耕种了几十亩的土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攒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过上了超过一般人的好日子。为此解放后土改时被定为富裕中农的成份。</p><p class="ql-block">张家爸年轻时精干,帅气,虽不识字但说话办事,却有超乎一般人的能力和水平。文县解放,大军进住,地方工作都由部队派人领导和组织,为了给南下部队筹措粮草,张家爸走家窜户发动群众,积极配合。圆满的完成了征集粮草,支援大军南下的任务,被部队领导看上。部队领导说;”你虽然没文化但有实干精神,说话办事能力强,干脆跟部队南下,一定会有前途的”由于家里已有妻儿他没有答应随队南下,当时的县军管会首长几次找他谈话,让他出任乡长都被他婉拒了,其能力和水平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她的妹妹识几个字,也泼辣能干,被推荐为县妇女主任。后来实际工作发现说实话领导不高兴,不接受,要让说昧良心的话,张桂元知道说“别干了!我们张家的人就要说老实话,不能说假话,说昧良心的话”。就此妹妹就辞去了“官职”,当起了一个普通诚信的老百姓。这充分体现了张桂元诚信厚道的做人原则。</p> <p class="ql-block">51年土改,按他家当时的土地、牲畜、财产、人口定了个富裕中农的成份。他说;”我不想别人的,我的别人也想不去,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吃苦勤快,我家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他说到做到,两年后不但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51年还给国家交售了1500多斤爱国粮,56年又交公购粮2000多斤。受到了区、乡、政府的表杨和奖励。这些交粮单据存放到80年末,做饭生火时不留意被烧掉了。</p><p class="ql-block">55年冬,全国号召实行农业合作化,要求土地入社,牲畜入社,大农具入社,几十家在一起走合作化道路。他想,兄弟多了都要分家,几十家捆在一起会相互依赖,偷懒耍滑肯定是种不好庄稼的。所以当大小队干部让他申请入社时被他推脱了,他说“我不想入,你们先入我后入,先来后到嘛”。农业合作化是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声势浩大,势不挡。不愿入社,不积极入社说明思想有问题,会受到批评“帮助”。”帮助”那天,全体社员高呼“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决走合作化道路,落后分子必须马上入社”等口号。张家爸头抬的老高,一点都紧张不害怕,像没事一样,各个干部们的发言他全当耳旁风。有些小孩向他扔石头,他高声骂道“我把你有人养无人指教的东西”!人们要他低头,他说“低头就是认罪,我一不偷二不抢,我抵的啥子头?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不是地主,不是反革命,我为啥要低头?干部们讲了入社自由,我现在还不想入,等明年麦收了再说!”当年他硬是没入社,又过了一年才勉强入社。</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干部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可是每天评工分就不怎么公平合理,偷尖耍滑出工不力的,和扎实肯干的一个样。他就给儿子说"做活用心思,别以为多劳就能多得!把你挣死,能给你多分几颗粮?还不是和别人一个样!</p><p class="ql-block">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队里集体办了食堂,个人家里不准私自做饭,厨具,农具,牲畜,收归集体,铁锅收去炼成了毛铁。"一大二公" "共产主义大协作"农业大跃进运动搞的轰轰烈烈史无前例,"亩千斤、万斤,拨红旗,放卫星全国都进入到疯狂的超英,赶美活动中。</p><p class="ql-block">大跃进中的浮绔冒进,弄虚作假让睿智清醒的张家爸看到了危机,预测到了即将到来的天灾人祸。他意思到集体食堂不会长久,便让儿子们把家里储存的粮食分散转移,藏到人们想不到的地方,他家离县背后"寄骨寺"和坟园一条小溪相隔,仅数十米距离,他们便悄悄将粮食埋在坟堆下,棺材里。那时人口稀少,那里一片荒芜,棺材放在城墙脚下,田边路头,堆堆白骨随处可见,显得阴森害怕,白天一个人都不敢步入,更别说黑夜了。</p><p class="ql-block">59年、60年大饥荒终于来了,集体没有了粮食,每餐一瓢清能见底的野菜汤,个人家里更无存粮。人人饿得面黄饥瘦,全身浮肿,光所县两城就饿死几十人。据张爱玉说;在家家都揭不开锅,饿死人的情况下,他们夜深人静时,就去坟堆棺材里掏出藏下的土豆,米,面,猪肉等,一家人才得以渡过难关,活了下来。言谈中无不流露出对其父一一张家爸的夸奖和称赞!</p><p class="ql-block">60年冬天集体食堂终于解散了,社员们生活稍微松动一些 ,儿子们先后娶了媳妇,劳动力增加了, 队里还允许私人开点荒,夜晚间还可以做点小工,挣点外快 ,通过辛勤的劳动,积攒了一些钱,不久便买了辆人力架子车,这在当时的城关各生产队是绝无仅有的事, 人人既羡慕又不服气 。</p><p class="ql-block">有了驾子车可以挣到比别人多的工分, 分到更多的粮,更来劲的是抽空打工,特别是为城关建筑工地上拉石头 拉沙土。可以挣到比别人多几倍的钱。 有人更眼红了, 更不服气了, 队里的干部和一些眼红的人,就想方设法要收拾这个富裕中农 。</p><p class="ql-block">63年大饥荒过去了不久,张家人口真多 ,住房紧张,他们趁政策松动,抓紧时机买了点瓦, 在关家沟拉了些石头, 又让儿子们在张家沟山上砍了些木头,椽棒, 用新买的架子车拉回来 ,盖起了三间大瓦房。这在刚死里逃生,脱离困境的人们眼中,又是一件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事 。</p><p class="ql-block">社教开始了,城关公社,城关大队 小队的干部都认为张桂元是个"冒尖人物"是一个十足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 ,在联想起他在入社时的种种表现,便集合十几个民兵开进张家院里,要张桂元交出私自拉石头,打土坯,做小工挣的钱来 ,否则 就要拆房溜瓦! 对此,张桂元面不改色,也不许家人说话,他说 一家大小十多口人要吃要喝要看病要住房,我们口里省肚里攒才修了几间房,都是我们没明没夜自己干出来的,等到亲友们帮忙把水放下来,就啥都花完了,我既交不出钱,也交不出物,你们要拆房溜瓦,随你们的便 ,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这是不符合党的政策和国家宪法的 。民兵们干脆不听他的话,个个奋勇当先搭上梯子上房便溜瓦,呯呯喷喷一会就溜下了一地,全都比打烂或踩碎了,看着一院子的烂瓦残景,干部们突然说;" 让他们自己折自己溜,我们还没工夫,还有别的事情嘞"。张桂元说;“好!麻烦你们了,我们抽功夫自己折,自己溜瓦!不过这可要给我们记工分哦,慢走,不送!”</p><p class="ql-block">人走了 院子里留了些烂瓦和土疙瘩,好像土匪来过一样,儿子们要打扫 ,张桂说 ;"不要扫,等会儿还有人来看热闹, 扫干净干啥 ?"</p><p class="ql-block">这天张桂元不吃不喝睡了半天,想了半天,蓝花烟灰抖了一大堆,他突然跳下炕,对家人说 ;"该干啥干啥,要不了我们的命 !我没偷没抢, 没犯王法 "!</p><p class="ql-block">在哪个极左的年代,事事都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掛勾上纲上线,遇到政治运动都拿这些人开刀。记得他们在当“冒尖户"时经常在大队、小队挨批挨斗,有一次还在马家街露天广场上,由于公社和县上组织批斗。我作为小学学生,在学校的组下参加了那次批斗会,亲眼目睹了那个场面,当天张桂元夫妻俩和大儿子被围在人群中间挨批斗,主持人讲了他们所谓的罪行,高呼打倒之类的口号,发动人们进行揭发批判,妻子和儿子面对这种场面有些胆怯害怕低下了头,任其凌褥。可刚毅的张家爸却举目四望,豪不畏惧。有些家境好、缺教养的、不懂事的小孩对他投石子,吐口水,他怒目而视,心里却原谅娃们小不懂事,心里也不记恨。但对年龄大已懂事的人的作为却记恨在心,不予原谅。</p><p class="ql-block">如他的亲外甥当时20出头已算“大人”了,可在批斗会上和别人一起高呼打倒张某某的口号,并让他站端、站好,老实交待罪行。对此他记恨多年不搭理这个外甥,直到后来外甥认了错才罢休。</p><p class="ql-block">折房溜瓦的事过去了半年,他想了半年,想来想去,他想上面绝不会有拆房溜瓦的政策,这一定是下面几个极左的"半吊子" 的土政策,是专门整人,糟蹋人的坏人、恶人干的。</p><p class="ql-block">他决定找个信得过的人 为他写申诉书 。他不识字,但却是非分明 见识过人 ,他说 别人写,写完后再念给他听,再修改 ,如此三番五次 是直到他满意为止 。</p><p class="ql-block">申诉书写好了,他知道当时要寄出去很困难,寄的单位又是国务院办公厅和甘肃省政府 ,那就更会引人注意遭到拦截。他想起与文县近邻的南坪有个熟人 ,让他从四川南坪寄出一定不会误事 ,他想得周到,很精明 !</p><p class="ql-block">几个月过去了, 不见回复他有些失望 。突然有一天有人叫门,进来的是县委,城关公社,城关大小生产队的干部,他以为又有什么事找上门来了。领头的和颜悦色的说明来意,原来是他的申诉告响啦 !国务院办公厅,甘肃省政府,责成他们亲自登门向他赔情道歉,说去年随意拆老百姓的房,随意上房溜瓦是极其错误的,房要修复,还要赔偿张家的一切损失。据说这个申诉材料是当时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陈伯达亲自批示下办理的。张桂元听了十分激动,但他喜怒不形于色,他要看干部们的实际行动如何 !</p><p class="ql-block">至此,城关大小队的干部再无人直呼张桂元的名字了,都不约而同的尊称他“张家爸!”他说;“就叫名字 我是一个普通社员老百姓,叫啥张家爸”?!</p><p class="ql-block">有一次 城关公社的一位白书记,仍然端着有以势压人的架子和张桂元说话,张桂元很反感 ,他说“白书记 ,你是书记,我是不识字的社员是个不懂事的白人,我看你也是个不懂政策的“白书记!上面给我落实了政策,我很高兴,感谢上级的英明,可你却不高兴,看起来你还是驴死了架子还在!去去去,你认认真真把党的政策好好领会了再来!” 白书记干气没奈何。从此,公社、队干部 再不敢来张家院里找事了 !</p><p class="ql-block">张桂元能通天,县委书记 和县长们都知道了。成了县里的知名人物 !</p><p class="ql-block">1968年全国执行中央文革遣送地、富、反、坏、右到边远农村改造的指令,勒令这些人限期迁到农村去,后来又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动员城镇居民也要下放农村。说是动员,其实都是由那些极左的当权者,指定那些无权无势的老实人充当人数,完成任务。一时间搞的县城人人不安,户户自危。</p><p class="ql-block">家住北关的邻居张宁声老师,其父张海观清末民初在西宁辖区任三任县长,解放后属开明民主人士,已去逝多年,家有60多的老母亲和多病的妻子,及年幼的子女。因为父亲的历史原因,这种家庭就是被遣送的首选对像。接到遣送指令后一家人诚恐诚慌,相拥而泣,以泪洗面。对前景悲观,对人生绝望。“能说会道”的张家爸知道后上门安慰鼓励,对他们说;“这是一场运动,一次浩劫,既然躲不过就要坦然面对,你们要留下一两件房子,把家具锁在里面,剩下的房子可以借给别人,千万不要变买家产和房子,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走了走了又来了,你们还轻,相信我,三五年后你们一定会回来的!”张家爸的安慰宽心,鼓起了张声宁一家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在农村渡过了艰难的几年,正如张家爸分晰的那样粉碎四人帮后,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县城。</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段经历,张宁声老师到现在都感念张家爸在他们困惑无助时给予的安慰和帮助。</p><p class="ql-block">同样,北关的邻居王姓一家被下放到石坊柳园村劳动,当时王大娘已近花甲,年老体弱,子女身体单薄从小没有劳动过,突然被遣送到农村生活,感到担心害怕,一家人个个伤心愁容满面,在南桥河坝候车时遇到了张家爸,张家爸见状对王某年高的母亲进行了耐心的劝解和安慰,使他们增强了战胜困难,企盼未来的勇气和信念!</p><p class="ql-block">上世际80年代,张家因一块地皮纠纷被别人告到法庭,因这家人“朝里有人”背靠子硬。不识字,但精明过人的张家爸,却胸有成促,自有对策。当审判官读完诉状,让被告发言时张家爸说;“我是个老百姓,不识字,讲不来话,站在这里都浑身发抖,你们是官,官说啥就是啥,人家说他们家里有官,是管你们法官的官,所以才把我告到这里,你们看到判,咋判都行,我一个当老百姓的只有干看”。他说完再也一言不发,再问他时都说一句话“官说,官说,官们说”。弄得审判官无奈,又还不敢明显偏判。</p> <p class="ql-block">月岁远去,记忆中的张家爸却还在印像中;1.7米左右的个子,由于身材挺拨精干,看着显得高大,(也可能是我还小看他就高大)鼻梁挺直,眼小眸明,棱角分明、呦黑透红的脸庞中透露出的是聪明和睿智,刚毅的农民汉子型像,像张丰毅、高仓健!</p><p class="ql-block">常年穿着对门襟的土布挂子和大襟棉衣的他,闲时就座在他家厅房台子的趟椅上,端着茶缸,拿着汉烟锅,与人谈天说地,说古道今。他憎恨蔑视昏官,小人,不向权势恶人低头,对贫弱和困难的人却常常施以援手。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已去世多年离我们远去,可当人们聊起他时都充满了仰慕和敬意!</p><p class="ql-block">张桂元是文县上一代十分精明的好农民 ,是最能吃苦不屈不挠的硬汉子 ,不幸的是多年来无端的遇到了许多许多的折腾。</p><p class="ql-block">他终年83岁,没有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物资才富,却留给后人和世人刚直不阿,精明助人的精神风范。他去世后,儿子请文县书画名人叶培根老师为其布置灵堂,撰联祭祀。因为张家爸的为人、品行、道义很受叶老师的崇拜敬重,故而为其写了;</p><p class="ql-block"> 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留后世,</p><p class="ql-block"> 克勤克俭正直为人在人间。</p><p class="ql-block">横额是:中国农民</p><p class="ql-block">叶老的挽联概括总结了张家爸的一生,代表了认识张桂元,了解张桂元经历的人的共同评价和定论!</p><p class="ql-block">(文中内容由其小儿张爱玉提供,部分内容摘自叶培根老师的(硬汉子张桂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