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韵风 人文金谷

应卫强缙云

<h3>金谷古村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淳厚。这里曾是东瓯国与吴国刘濞的交汇点,章溪与永安溪至灵江是吴国与东瓯国的分界线,章溪与永安溪以北归章安县管辖,以南属闽中郡东瓯乡管辖。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令昭滑率军伐越,攻克越国都城吴,越王无疆战死。越国自此数万越民分崩离析,一路南迁经缙云东回岭、至东渡恶溪、跨越章溪,在数百里茫茫括苍山原始森林的荆棘丛中,踏出了一条谋生之路-即八叠岭古道入东瓯国。直至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国。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劈山为田,煮海为盐,经数十年的富国強民策略,国力空前实力大增,终于爆发了史无前列的七国之乱,东瓯国尾随其中,后被周亚夫战败,吴王逃奔东瓯被东瓯王所杀。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入侵东瓯,东瓯国率四万余众出八叠岭北上江淮,举国北迁规模之大,无不与八叠岭古道息息相关。近年附近方川村金盘出土双孔石刀与石斧足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此一带就有先民在此繁衍,今方坑、方溪、古方山是方雷氏从齐鲁东迁的过往信息。东夷族、缙云氏、越人、及东瓯国的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渔樵耕猎,繁衍生息,展示了金谷先民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蕴含了农耕时代传承文化的创造。浩瀚的历史长河,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无数英雄豪杰,都是匆匆过客,多少兴亡交替,终归衰草遍地,尘烟缭绕。唯有铁炉头与殿名山依旧,金谷至八叠岭古道悠悠,任凭岁月打磨,风雨洗练,依然铭刻着一串串远古的符号。<br></h3> <h3>金谷位于云台山尾段,发源于括苍山源流,村人睁眼望见大苍山,大苍山属括苍山脉,主峰与大洋山相绵延,海拔983米。因山形似金字,山前一片丘陵田园,覆盖着西坑口、梨仓、麻坪、石松、苍基、金谷众村,源流上第一座桥称金桥。云台山上天马尾与殿名山形成的峡口,从大苍源头西坑而来的小溪穿村而过,遂雅名金谷。据《列仙传》载:绢子上古轩辕黄帝之老师,黄帝曾求学于绢子,助黄帝升天。绢子主管括苍山三百里称北海洞主,因居金谷又称金谷仙人,金谷绢子。虽名姓不显,乃青童君弟子苏林之师也。少饵木黄精,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金谷由此而得名。云台山又名缙云台亦成道教名山,留传至今的铁炉头、寨坪、饭甑岩、火烧山、仰天灯盏等都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炼石,云岩古寨相关。黄帝炼石于缙云台,升天仙都鼎湖峰。今金谷村后天师园是绢子的法场道地,金谷先人为纪念绢子在此建绢子庙,而后屡建屡废。到宋代村人郑书在绢子庙上重建而名天师院。离天师院东近百米,有一土墩,村人世称大坟,是上古金谷仙人绢子墓。</h3> <h3>仰望大仓山,山体厚重,幽林茂盛,雨日岚烟飘渺,座势似泰山之稳。此地是永嘉、青田、丽水的通关古道-八叠岭古道经此而过。历代文武官员经此峡口,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乃觉似帝王之诞地。宋代地理玄学大师赖布衣经此,见谷口气势恢弘,说入谷不是大山乃出帝王。一进谷见上黄后山形似死尸,亦觉于帝王无缘。宋徽钦宗间,官政乡下洄陈训孙官至右言政,因与朝庭权宦不和辞官归隐金谷。至玄孙辈陈文焕放牛至峡口,登山顶憩息进入梦乡与神交语,而后赴试举秀才,林亦之曾赋诗赞陈文焕举秀才建西宅。宋嘉定间东阳陆惟先访兄上陆,途经金谷峡口,见峡口东山峰顶灵光普照乃最佳的庙宇福地,即与村秀才陈文焕商议,嘉定壬子1252年陈文焕祖处下洄被洪水冲没,为求神保佑二人一拍即合,在此建三真人庙,供奉唐葛周三尊大神护佑一方。庙毁于战火,据传附近一带庙宇祭祀贡品多能吸引到此,灵验冠及一时,后人以殿名山而称。</h3> <h3>远眺金谷,田野开阔,地随峰起,气顺脉畅。望野猫山环绕石松、方川、罗川、白彦一圈,似朱雀翔舞。天马尾与殿名山形成谷口,似玄武饮水。一条西坑而来的小溪,似青龙蜿蜒。源起麻弄村头的小山直挡中间,形成苍基岙与金谷岙二峡口,谓称仰天门,酷似白虎驯俯。真乃是风水堪舆学最佳境界,阴阳交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这得到完美的诠释。村前满目旖旎风光,令人迷醉的从低到高不匀称的田园,纤尘不染的空气。村旁阡陌清溪散布,上下水天一色,大地一片苍绿,人染指山水,则山水生气,一块天时地利人和的神奇方土,盈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古村先人。</h3> <h3>从古至今,大苍源头之水,这条母亲河,滋润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沃土。自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开垦出的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不再荒芜,斗转星移,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风烟,在这里改变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一个个彪炳的圣贤英杰,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金谷及八叠岭古道这片热土上,众多的历史人文古地名:如战躺畈、骷髅岙、仰天门、麻源、下王庄、恩坝、钟楼前、汪岙、厅丘、天师园、大坟、白龙坟等等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古老金谷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过往的文化讯息精神基因,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金谷人。</h3> <h3>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千百年来,金谷这块神奇的土地,随着历代战乱与更迭,村人一颇换了一颇,不知曾居住过多少金谷先民?中间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而分姓赵、姓应,八十年代在白龙岗建新美中学,村人移迁至此,形成了姓赵、姓应、白龙岗三足鼎立。古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村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山水潺潺,鸟语花香,无不荡漾着浓厚的人文风情。大仓山源流之水,几经交汇自西坑经金谷入章溪。看那涓涓溪流,清澈见底,让人心旷神怡。溪水纤细而又文静,清雅而又谦卑。 污浊在这里得到清洗,喧嚣在这里归于沉寂。</h3> <h3>夜幕降临,殿前五百磷傍的小溪在星光中闪烁,淡月轻飘在水面上,这是何等的优美。而当曙光初放,避暑岭前、殿名山下、野猫山上小鸟喳喳,小溪迟迟才睡醒过来,聆听古老神话传说,古村渊源,那又是何等的娴静。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新的时代,金谷这座沉睡湮没的千年古村。随着振兴乡村复兴潮流,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在此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兰舒省道,五白公路,新区到金谷——42省道,桥隧相连,通向缙云的西藏百亿富民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经此而过,仿佛一只金光灿烂的巨龙,以千钧之力将千年金谷之地,稳稳托起。美丽的田园风光,奔腾呼啸而来,预示新时代即将腾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