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吃水不忘胡耀邦</p><p class="ql-block">——旬阳自来水的千古奇缘 </p><p class="ql-block">文图|潘全耀</p><p class="ql-block"> 旬阳县城自古以金线吊葫芦闻名于世,旅游开发后又以太极山城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县城南依汉江,北偎旬河,三面环水,形成天然的护城河,有人称其为“水城”;但在过去生活在“水城”里的人,吃水反而成了最头疼的事。</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山城,每户都有一个大水缸和一担水桶,大人挑水,学生抬水,老人小孩用罐罐提水。</p><p class="ql-block"> 有句谚语:“旬阳三大宝,油桐柿子龙须草”;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又加了一句“罐罐提水吃到老”,道出了人们企盼改善吃水条件的无奈心声。</p><p class="ql-block"> 出门一担桶,进门一挑水,是山城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副好身板的家庭,吃水便成了最大的问题,于是,挑水卖水的行当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一方卖体力,一方买水吃,虽然双方都需要,但卖水人与吃水人都有一肚子的心酸,包括机关单位也一样。</p><p class="ql-block"> 县上每年开三干会、四干会,都要请好几个人挑水,供会议用水;吃水成了县里工作生活中最麻烦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什么时候才能吃上自来水?这是山城人共同的企盼。</p><p class="ql-block"> 直到 1965年,在时任陕西省代理第一书记胡耀邦的关心支持下,旬阳人才实现了吃自来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亲切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1965年2月8 日下午约5 时,胡耀邦一行从安康乘坐机动船到达旬阳县城上渡口,他们一行过套河,顺柳树林、草房街进六家巷,沿垭子口拾级而上,直向龚家梁的县委、县人委大院走去。</p><p class="ql-block"> 在衙门口前,胡耀邦发现有两个脸上脏兮兮的小孩在玩耍,便问小孩怎么不洗脸,同行的人告诉他:旬阳人吃水很困难,要爬几百个台阶到旬河去挑水,所以,这里大部分小孩都不是天天洗脸,当时,旬阳县城都是一家人用一盆水一条毛巾洗脸。</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胡耀邦记在心里了。</p><p class="ql-block"> 当晚,在召开的县委委员、县部局主管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上,副县长马凤来汇报旬阳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但是,汇报没有提到解决吃水问题。会议结束前,胡耀邦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马凤来接过话茬说:从县城到小河的公路要修,河街的河堤整修得16万元多。</p><p class="ql-block"> 韩志德说:我们香水沟有个煤矿要开采,请批给我们4万元钱就可以开工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又提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胡耀邦给予了答复。</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又进一步追问:还有什么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要求?与会干部一时不知怎么提要求。</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讲了一进城看到的情景,说我看你们这山上、这县城得修一座水塔,建自来水厂,有了自来水,大人不再爬几百个台阶去挑水了,小孩不至于几天才洗一把脸了?</p><p class="ql-block"> 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胡耀邦的这番话感动了。</p><p class="ql-block"> 据旬阳县自来水公司退休老职工祝庄清回忆:胡耀邦离开旬阳不久,给旬阳拨了一笔专款,县上派人到哈尔滨采购的钢管、接头和水泵等设备,开始修建抽水站。</p><p class="ql-block"> 抽水机房建在后城半山腰上,用柴油机带动电动机发电,直接从旬河里抽水,在龚家梁顶修了一座500吨的水塔,迈开了改变历史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某一天,哗哗的自来水流进了旬阳县城,也流进了人们的心田。十多年后,自来水普及到了老城的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挂靠发电厂</p><p class="ql-block"> 据祝庄清老人回忆:1966年11月,他分配到抽水站工作时刚满22岁,抽水站已建成运行了一年多时间。那时抽水站没有牌子,挂靠在旬阳发电厂名下。发电厂厂长叫柯玉发。</p><p class="ql-block"> 祝庄清去时,抽水站没有正式职工,只有两个临时工。临时工离开后,抽水站只剩他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因受资金限制,当时水管只铺设到县人委大院机关及县招待所,主要任务是,每天把500吨的水塔抽满,待水下到一半时再抽满,忙不过来时,电厂就会派人支援。</p><p class="ql-block"> 1970年,抽水站从西安灞桥分来了一个叫陈罗棋的年轻学生,当时正赶上管网扩建,要把自来水业务拓展到居民组,在城区设立多处集中供水点,目的是让全城的居民都能吃到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大约在1970年底安装完毕,当时集中供水点有衙门口(老县医院门前)、西门、后城、炮台、碾子场等处,后来在运行过程中,用户自发摊钱,又增加了几处供水点。</p><p class="ql-block"> 供水点非常简陋,像个小炮楼子,一个门,一个小窗户,有的上面只缮几片牛毛毡。放水工都是中年妇女,工资由抽水站发,一个月大概是十二块钱。</p><p class="ql-block"> 用水者凭票供应,水票由抽水站印制发放,面额为二分钱,一票一担水,发出多少票,收回多少钱。</p><p class="ql-block">遇到洪水暴涨,水塔里抽上来的水全是泥浆,这时候,有一部分人会在河坝掏沙窝子挑清水回家。</p><p class="ql-block"> 据何志良回忆,他家院坝有个大木稍,浑水挑回来先倒在木稍里淀清,如有谁上门买清水,他们也会出售。</p><p class="ql-block"> 集中供水点大约持续了10年。1980年后,有家庭条件较好的用户,只要向抽水站申请,自己掏钱便可率先将自来水安装到户,到八十年代中期,老城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到户的覆盖。</p><p class="ql-block"> 提起集中供水的日子,老城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记忆。</p><p class="ql-block"> 据当年的亲历者回忆,虽然供应点早晚都开放,但早上人们要上班或出去办事,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在下午接水,先让家里的小孩拿上水桶排队,接满水后,再由大人挑回家。</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后是供水高峰期,而中午或者更早就有人开始放水桶排队,衙门口和炮台供水点经常排出几十米的长队,而炮台的水桶独具特色,从垭子口的台阶一直摆上去,夕阳西下,那是一幅美妙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放水员一来,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站在自己的桶边,有时发现水桶被人移动了位置,就会发生口角,甚至肢体碰撞,这样的事时常发生。</p><p class="ql-block"> 正常情况下,人们下河担水的木桶一只装水50多斤,一担100来斤,二分钱一担水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开始还好,时间一长各种投机现象就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有的小孩挑不起满桶水,接两个半桶算一桶,一张票挑两回,本来无可厚非,可接水时,每次都接两个大半桶,两回下来就要多挑一桶水。</p><p class="ql-block">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专门购买大铁桶,有人请人做了超大桶,他们的一桶就相当以前的一担水,而付水票还是一张。大家伙也觉得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衙门口很多人家的厨房都设在板楼上,楼上开着窗,妇女们在窗前吃饭,也在窗前观景,为了方便接水,她们还给楼上安上滑轮,先把水桶从楼上吊下来,接满水后又吊上去;每到下午,站在街头,就会欣赏到七上八下的吊水桶奇景。</p><p class="ql-block"> 从老城到新城</p><p class="ql-block"> 1978年,计委决定在菜湾新组建旬阳自来水厂,计委副主任到后城的抽水站找到祝庄清说,计委安排你一个人先上菜湾做前期筹备工作。 就这样,祝庄清在菜湾新组建的旬阳自来水厂一直工作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原来,“三线建设”期间解放军在菜湾驻扎了一个营,部队1974年撤走后,留下了一段自来水装置,水管从旬河一直铺到二小底下,上面还有个水塔。这便是菜湾自来水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从1983年开始,旬阳自来水厂也开始在菜湾筹建。</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到1985年的二十年间,旬阳自来水没有正式单位名称,俗称抽水站。人员也只有一至三个,1985 年7月1日,旬阳县自来水厂在菜湾(今天的鲁家台村天池路8号)正式挂牌成立。迈开了规范化管理的新步伐。</p><p class="ql-block"> 旬阳自来水先后隶属县工业局、水电局、城建局、水电局,历经55年的风雨艰辛,经过几代供水人的不断创新发展,才有今天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 1998年8月,投资1200万元,启动县城第三期供水工程:冷惠渠建设。从张坪乡冷水河中游取水,建设输水渠道18公里,配套管网2.3万米,形成日供水1.25万立方米供水能力,2002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后经2004年和2006年两次修整完善,冷惠渠年引水供水量由90万吨提至140万吨,</p><p class="ql-block"> 目前供水范围扩展到草坪、宋家岭、大河南等城区16公里的区域。今天的旬阳自来水基本实现了抽水与管控的自动化。</p><p class="ql-block"> 沿后城街下一面坡,看到的丁字型排列的两座瓦房,就是昔日旬阳县抽水站,旬阳县自来水公司的工作人员李准和鲁攀说,这个抽水站在八十年代将其改为深井抽水。</p><p class="ql-block"> 深井的水无论什么时候抽出来都是清的。虽然老城人吃的是冷水河的水,但这个抽水站承担着应急补水的任务,这里安排有工作人员,按时巡查维护。</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18日完稿</p><p class="ql-block">本文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李大斌著1965:耀邦早春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中国共产党旬阳县历史大事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新版旬阳县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旬阳文史第二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潘全耀,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安康市文史研究员。出版有散文集《悠悠兰草花》《此岸彼岸》,著有中篇小说《不爱》《尿茶》《认爹》,长篇小说《沸腾的山乡》;文史类作品多篇,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