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城轶事(七)

思晓雲

<p class="ql-block">嘉定东门吊桥内路旁的碉堡,以及北门新沪玻璃厂桥下的碉堡,很多嘉定人都曾经记得,在嘉定的其他地方,有着很多这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的是淞沪抗战时、有的是解放战争时留下的,现今均已全部拆除。其实当年这些留下的碉堡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牢记历史,防止战争,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进入东门内,跨练祁河上的第一座桥:昌桥,本来就是座小石桥,向南走是当年的种畜场,现在这里新建了城区6.5公里步道上,一座漂亮的拱型高桥。东大街上的恒太毛巾厂和东门外的合成毛巾厂,都是解放前的私营毛巾厂,它们和嘉丰纱厂和永嘉纱厂一样,一九五四年转为了公私合营。现在这些工厂的原址,包括东大街上的民居,从秋霞圃向东,已经全部新建成公寓楼 :恒太毛巾厂旧址是悦华公寓,向西是东大街小区住宅,金沙路西是秋霞公寓,整个东门大街上竟然没有一丁点当年老街遗留下来的痕迹。曾记得,当年若骑自行車从环城路进入东门时,拐弯后就是一个很陡的斜坡,然后一百多米街道的两旁都是商店,在东门吊桥堍右边有条弄堂叫“新行弄”,是通往顾蔡湾等地的是石子路,许多人都讹传叫:苦草湾。现在进入东大街,放眼看过去:一马平川,东门大桥宽敞气派,整个东大街平坦整洁,街北面围墙内公寓林立,街南边的绿化带内,树木花草生机盎然,河道的两边的石驳上都安装了栏杆。沿着东大街向西,不一会就到了东大街金沙路的十字路口,想起当年大概就在这个位置,在街北侧曾经有一座杨王庙(也有人说是周家祠堂)住着人家,后面还有几井深的房子,住了好多户居民,杨王庙的对面有磚雕影壁和牌坊,影壁的主体图案现在已经忘了,但印象中相当精致。杨王庙右侧的小路,通往当年民政局办的聋哑五金厂,继续向东北方向的城墙边,曾经是武装部的打靶场,若经过环城路,就能听到打靶场传来的沉闷枪声。现在这里已经全部是李园一村的住宅群了。</p> <p class="ql-block">走过金沙路,大街的北面就是秋霞公寓,这里以前曾是文玉食品厂的大门,向西是文玉食品厂的一段围墙,围墙西面,原来是明代赵家的岁有堂,后归周性所有(周家祠堂),里边曾经有一座据说是花石纲留下的”翥云峰”,现已搬到汇龙潭公园。大街对面,河面上曾经架着一座缓拱的小桥“熙春桥”俗名小学桥,以前2吨的上海牌卡车正好能通过,小桥在21世纪已改建成石阶梯桥,桥侧面依稀写着“熙春桥”三个娟秀的楷字,桥对面现在是金沙路小区,所以桥已经封闭。只能退回到金沙路向南寻找过去。过了金沙路桥,路东边是金沙公寓,西边是金沙路小区。以前这里向南走约一百余米,在原精神病防治所的南边(现在的金沙公寓大门),曾经有条向东的小路通往集仙宫。童年时曾经跟着亲妈到集仙宫里去买水蜜桃,还依稀记得当年的情景。集仙宫四面环河,称之为玉带河,只有南面有一座进出的小桥叫玉带桥,我们走过玉带桥,就见到玉带河范围之内,四周绿树成荫、芳草遍地,里面除了茂盛的古树、纵横交错的小路,田里种的几乎全是桃树,树上结着色泽诱人的的桃子,有的已白中泛红晕、有的还仍是青色。这时里面有人过来领我们走进里面的殿堂,园林深处大约有10余间庙堂,在来去的人中间,还有人穿着道士服饰,趁亲妈在外边和人交谈之时,我趁机溜进庙堂里面,放眼望去:神座上供着大小不等的诸多神仙、佛道的塑像,佛祖低眉、天尊庄严、金刚怒目、雷神狰狞……小型的神像被安放在神龛里,感觉仿佛走进了电影”大闹天宫”神仙的世界。集仙宫建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当年的殿堂建筑十分显赫,元、明、清历代曾多次修建,清代后期,道院殿堂逐渐毁损。民国20年,集仙宫桃园占地约20亩,之后集仙宫桃园改良出一种新品种“集仙宫水蜜桃”在嘉定很是有名。1949年后集仙宫改作民居,1974年以后。集仙宫改建为嘉定县精神病防治所时,后埭尚有庙房6间,古银杏三株,1998年辟为金沙公寓,在二十一世纪,古银杏曾经遭遇过雷击,现在唯留下古银杏一株。</p> <p class="ql-block">走进金沙路西边的金沙路小区,在靠里头的河边找到了封闭的熙春桥,现在这里已全部建造了住宅,旁边是卫生协会和血液管理办,南面是卫健委的办公大楼以及普通小学的一部分。过去这里曾经是天尊堂巷两米余宽的石子路,路东是精神病防治所,路两边散落着部分民居,穿过路中间一座2米多宽的小桥,前面就是二黄祠(纪念黄淳耀、黄渊耀兄弟),二黄先生祠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祠内有碑4块,解放后这里已是民居,1980年前尚有祠屋三间,1994年建造普通小学时已全部拆除。在祠堂南侧面的一条小路住里走,就是盆山阁,盆山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91年),当年生员侯旭辟挖土为池,堆土为山,亭阁纵崇,故名盆山阁。1949年后盆山阁逐渐改为民居,现在这个位置大概是普通小学的操场。管家桥南边的管家弄,已经全部辟建为欧尚超市。</p> <p class="ql-block">秋霞圃是上海古典五大园林之一,若論始建年代(城隍庙),当属五大园林之首。现在的秋霞圃,由龚氏园 、金氏园、沈氏园和城隍庙合并而成。龚氏园初建于明成化年~弘治年之间,系明代工部尚书龚弘建造,明嘉靖年间,龚氏败落,地宅售于徽商汪某,明万历元年,汪某将第宅归还原主,清顺治二年,嘉定惨遭清兵反复屠杀,史称“嘉定三屠”,当时龚氏后裔:龚用园、龚用广兄弟,协助候峒曾、黄淳耀镇守嘉定北门,闻东门失守,兄弟俩相抱投水英勇殉节。此后第宅归还汪氏后裔,汪氐逐将宅地一并辟为园林,易名秋霞圃。金氏园和沈氏园都建于明万历年~天启年之间。城隍庙始建于宋嘉定年间,旧址在南门,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建于此。民国时期,城隍庙和秋霞圃曾先后成为启良学校和日伪侵占时期的公署用房。解放后,启良学校改名为嘉定城区第一初级中学,1963年学校在城隍庙大殿前建造了一憧二层教育楼。”文化大革命”期间,秋霞圃内花木凋零,破败不堪。二十世纪初的1980年,秋霞圃修复工程全面展开,1981年第1期工程竣工,1983年对外开放,同时1984年城区一中动迁,1987年,秋霞圃第2期工程竣工对外开放。如今的秋霞圃占地面积约45.36亩,包括城隍庙4个景区。原秋霞圃的西面是东大街348号,以前本是陆清献公祠,陆陇其:清康熙十四年~十五年任嘉定知县,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崇文重教,并在城隍庙西建清廉书院,康熙皇帝称它为”第一清官”,赐封谥号为”清献“。康熙五十年(1717年),清廉书院改名为陆清献公祠。解放前,公祠曾作嘉定法院办公室。解放后,公祠移作民居,当时尚存房屋13间。1991年公祠房屋动迁,建造陆俨少艺术院。曾记得当年有许多有识人士,呼吁保留这些文物,但到最后还是拆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东大街上的两栋洋房:一栋是现陆俨少艺术馆左后方的坦克洋房,另一栋是在现嘉定县博物馆后边的高家洋房,这两栋洋房许多嘉定人都知道:是民国时期的有钱人家留下的产物,也曾经代表了嘉定洋房的最高水准。如今连文物也都要拆了,洋房当然更不在话下。回想起建国初期,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为了北京古建筑的拆除,放声大哭时说过的一句话:“过了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现在北京城里留下的许多文物,都和两位前辈的努力分不开的。现在浦发银行后面通往秋霞圃后门的小路,曾是以前的管家弄,这条弄堂以前甚是有名,当年住在城一中西边的学生,多喜欢在这里进出,因为管家弄不仅通往东大街还和西边的義弄、三弄相通。在文革时期,秋霞圃前面的城隍庙,基本上都成了学校的用房,庙里的神像等也都被清理到在秋霞圃后门的小屋里,整个秋霞圃里面基本没人看守,很是荒芜萧条,看到废弃房屋里摆着近二米高的神象,晚上一般人不敢进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