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说的墙碱,是墙体上隔断盐碱侵蚀的材料,不知用字对不对。抑或是老人们口口相传,把“防碱”演变成“房碱”、“墙碱”。</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以前,保定平原农村土质盐碱化严重,几年时间能把普通砖块墙体侵蚀成粉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祖先盖房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地基以上大约高1米的房基部分(我们叫根脚),用烧制火候大甚至变形的耐腐蚀砖块(我们叫钢砖,质地坚硬能当砂轮用)垒砌。二是在房基和上面墙体之间放置耐腐蚀的隔绝材料,阻断盐碱向上腐蚀。</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家乡池塘众多盛产芦苇,人们把它当做隔断盐碱的材料,用铡刀铡成与墙体等宽,平铺一圈在房基上,厚度大约15厘米,上面再用火候小品相好看的砖块(我们叫面砖)垒砌墙体。 </p><p class="ql-block"> 上下两层墙体之间,没有固定连接,相当漂浮状态。神奇的是上百年的房子没有因此而倒塌,从我记事起,老房子经受住了邢台、唐山地震波及,和63年大洪水,大概是厚厚的芦苇层有减轻震动的缓冲作用吧。</p> <p class="ql-block"> 进入80年代,随着清水灌溉土质盐碱化几近根除,也由于持续干旱池塘干涸芦苇绝迹,人们用几层油毡代替芦苇做盐碱隔断材料,再加翻建新房子老房子几乎拆除殆尽,芦苇墙碱再也难觅踪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地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建筑物危害极大,但也不是一无是处,那时候人们刮取收集盐土,用来熬制做火药的硝、点豆腐的卤水,甚至食用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