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十二 辽宁舰

沉静

<p class="ql-block">  <b>【渔洋绝句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b></p><p class="ql-block"> 渔洋法十二与前面的十一法都不同,不是针对某一句,而是针对一联的。其实就是一般诗法中的对偶起或对偶结。</p><p class="ql-block"> 绝句不要求对仗。若使用对仗,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可使诗脉更紧凑而流畅。这就是徐晋如教授所言: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p><p class="ql-block"><b>灞桥寄内二首之一(清·王士祯)</b></p><p class="ql-block"><b>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b></p><p class="ql-block"><b>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b> 【注释】:</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渔洋十二法之三读过<b>《灞桥寄内二首之二》</b>,也是王士祯寄给妻子的诗。 </p><p class="ql-block"><b>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b></p><p class="ql-block"><b>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b></p><p class="ql-block"> 两首诗写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据作者《张宜人行述》:“予奉使入蜀时,两丧爱子,宜人病骨支床。初秋朔日出都,宜人强起门内送予,反袂拭面,意若永诀者。予途中寄诗,次灞桥再寄诗云云,宜人见之,揽涕而已。”(宜人:明、清为五品官之妻的封号。此处指王士祯之妻) </p><p class="ql-block"> 长乐坡:今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长乐坡村,位于西安市城东的长乐东路上。隋文帝杨坚曾在路北侧建长乐宫,并于长乐东路南侧(今华山厂北),建望春亭,亲自命名浐河岸坡名长乐坡(今长乐坡村)。 </p><p class="ql-block">少陵原:少陵原又作少陵塬,是西安市城区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于浐河、潏河之间,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镇、大兆乡之间,汉代称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的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因为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p><p class="ql-block">沾巾:化用【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nbsp;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句,表达思妻之情。 </p><p class="ql-block">渡水人:渡过霸水之人。指离别之人。 【舰长试译】: </p><p class="ql-block">长乐坡前细雨飘洒像烟尘,</p><p class="ql-block">少陵原上的我离泪沾汗巾。</p><p class="ql-block">灞桥两岸垂挂的千枝柳条,</p><p class="ql-block">送尽了灞水上东往西去人。 </p><p class="ql-block">【手法】:</p><p class="ql-block"> <b>一、全诗脉络:</b> &nbsp; </p> <p class="ql-block">全诗以“雨”、“泪”、“柳”、“人”四个物象为主线,用“似”、“沾”、“送”、“渡”四个动词,加上形容词“尽”,点出内心所想。 <b>二、手法:</b></p><p class="ql-block"><b> 1、首联对偶:</b></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用对偶手法,“长乐坡”对“少陵原”,地名对地名;“前”对“上”,方位对方位;“雨”对“泪”,名词对名词;“似”对“沾”,动词对动词;“尘”对“巾”,名词对名词。虽然不算很工,却也对得巧妙。 </p><p class="ql-block">转句则用灞桥柳这个送别之物,带出合句“送人”,这正是“泪沾巾”的缘故,是因为离愁。 </p><p class="ql-block">七绝以首句入韵为正格,而五绝则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据有人统计,历代七绝首二句对仗不如五绝首二句对仗的数量多。 </p><p class="ql-block">当绝句首句入韵,句尾平仄为上平下平,不满足对仗声律的要求。所以徐晋如教授归纳此法表达为:“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p><p class="ql-block"> 如何理解徐晋如教授的这句话?格律诗首句入韵,而前二句又是对偶的时候,能不能称为对仗?我们先来看看对偶与对仗的定义: </p><p class="ql-block">【对偶】:《汉典》:是一种修辞格。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p><p class="ql-block">【对仗】:《汉典》: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p><p class="ql-block">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p><p class="ql-block">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p><p class="ql-block">我们再用王士祯《灞桥寄内二首之一》首联来分析: </p><p class="ql-block"><b>长乐坡前 雨 似 尘,</b></p><p class="ql-block">平仄平平 仄 仄 平 </p><p class="ql-block">专名 名 名 动 名 </p><p class="ql-block"> 定中 主谓 </p><p class="ql-block"> 状 主 谓 宾</p><p class="ql-block"><b>少陵原上 泪 沾 巾。</b></p><p class="ql-block">仄平平仄 仄 平 平 </p><p class="ql-block"> 专名 名 名 动 名 </p><p class="ql-block"> 定中 主谓</p><p class="ql-block"> 状 主 谓 宾 </p><p class="ql-block">可见这两句,除了尾字都是平声,</p><p class="ql-block">其余都符合六相的要求。 </p><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严格的要求,对仗的尾字必须平仄对立。因此严格来说,这两句是对偶,而且是比较严的对偶。 </p><p class="ql-block">但愚意以为,因为这两句的其他节奏点都符合平仄对立的要求,而且词性和结构、断句都符合对仗要求,也可把这两句视为一种特殊的对仗。</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如王力先生所说的:诗中对偶就是对仗。 换言之,愚意以为,格律诗的首联,当首句入韵时,如果与第二句对偶,可以视为对仗。 </p><p class="ql-block">也有不少批评王士祯此诗的声音,认为一二句14字,用8个字 “长乐坡前”和“少陵原上” 写灞桥附近之景,又在第三句重提灞桥,是浪费篇幅。更有甚者,直言此联空洞无物。</p><p class="ql-block">愚意以为,此联两句的前四确实浪费了篇幅,这不必效仿。 </p><p class="ql-block">但是,两句的后三并非空洞无物,仅用6个字,把前面浪费的篇幅救回来,可见功力。</p><p class="ql-block"> “雨似尘”,“尘”,应指雨细密的样子,把春雨霏霏写活了,为下句的“泪”作烘托。在细密的雨中独自一人,雨泪交织,更添离愁。“泪沾巾”,是以行为借代心情。 而全诗最出彩的是合句“送尽东西渡水人”。在秋雨绵绵中,自己如灞桥柳一样送尽告别的人,想起离别的妻子,又怎能不令人销魂? </p><p class="ql-block"><b>2、章法特点:</b></p><p class="ql-block"> 此诗是二段式,前两句对仗为一段,后两句为一段。但与王士祯其他诗的起承转合不一样的是,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为: 景起(雨似尘);事承(泪沾巾);景转(桥、柳);事结(送、渡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前二句,不是正对,而是事理顺承关系流水对。“雨”是引发“泪”的原因。所以这两句不是双起,而是起承。 </p><p class="ql-block">前二句的对仗,在全诗是感情的领起:春雨霏霏的环境,引得作者泪沾襟。此时作者自觉像灞桥的柳,送尽离别之人,浓厚的离愁跃然纸上。全诗的气脉便一气而下。 </p><p class="ql-block">徐晋如教授总结为: </p><p class="ql-block"><b>【渔洋绝句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b></p><p class="ql-block"><b>茅山进香曲四首之一(清·王士祯)</b></p><p class="ql-block"><b>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b></p><p class="ql-block"><b>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b> 【注释】: 茅山,位于江苏省金坛市与句容市(位于镇江西南部)交界处,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p><p class="ql-block">进香:到寺庙拜神。</p><p class="ql-block"> 茱萸湾:位于扬州市区东北5公里。因汉朝此地遍植茱萸树祛邪造福而得名。又因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之二》“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远。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而扬名。此地应为王士祯任扬州推官时的住处。 复:连接之意。</p><p class="ql-block"> 白沙江:应为江名。暂无资料佐证这是哪里的江。</p><p class="ql-block"> 赤山湖:在今江苏省句容县西南三十里 赛神:是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 【舰长试译】:</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茱萸湾湾接湾,</p><p class="ql-block">每年的三月都要上茅山。</p><p class="ql-block">先要到白沙江边去吹笛,</p><p class="ql-block">再到赤山湖上拜神而还。 </p> <p class="ql-block">【手法】: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前两句交代此行的时间、起点和目的地:自家住处在茱萸湾,离茅山很近,所以每年三月都要去茅山烧香。</p><p class="ql-block"> 后二句则用对偶的形式来描述上茅山的活动: </p><p class="ql-block">“白沙江边”对“赤山湖上”,地名相对;“吹笛”对“赛神”,人的活动相对;“去”对“还”,动词相对。 </p><p class="ql-block">与前面《灞桥寄内二首之一》不同的是,这首诗的章法是全述事句,没有景句。 </p><p class="ql-block">从我们前面所引的王士祯的七绝,说明,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并无定法。所以,我们写绝句,不必依循四句各句分别承担起承转合的任务这一死规矩。</p><p class="ql-block"> 此诗的三四句,是事件顺承关系流水对,从句尾的“去”和“还”,说明第三句在前,第四句在后。所以也不是双结,而是转合。</p><p class="ql-block"> 而第四句是这首诗的旨意所在:上茅山就是为了祭神。 </p><p class="ql-block"> <b>新滩二首之二(清·王士祯)</b></p><p class="ql-block"><b>兵书峡口石横流,怒敌江心万斛舟。</b></p><p class="ql-block"><b>蜀舸吴船齐著力,西陵前去赛黄牛。</b> 【注释】 新滩:即青滩,长江西陵峡三个险滩之一。位于兵书宝剑峡与牛肝马肺峡之间,长约1.5公里,悬岩峭壁,临江矗立,江床狭窄,暗礁林立,水流沸腾,泡漩无定。它因历史上的地震和多次山岩崩塌,巨石横亘江心,壅塞河床,造成险滩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兵书峡:即兵书宝剑峡,长江西陵峡四峡之一,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河口,东止青滩。长约5千米,江面最窄处近100米。因峡北岸崖壁石缝中有古岩棺葬的匣状遗物,形似书卷,相传是诸葛亮藏的兵书,其下有一块巨石直立似剑,插入江中,传说是诸葛亮藏的宝剑,故名兵书宝剑峡。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书宝剑峡的照片。山崖中间的“兵书”,其实是悬棺。远看似书叠放。 </p><p class="ql-block">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云:“登舟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似卷帙,俗谓武侯兵书。” </p><p class="ql-block">万斛舟:意指大船。能装百万市斤的大船。斛,古代计量单位,1斛==100市斤(1斛==10斗,1斗==10升,一升为1市斤)。</p><p class="ql-block"> 蜀舸吴船:三国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的船。意指蜀、吴曾于此合作打击曹操为首的魏国。 </p><p class="ql-block">西陵:指西陵峡,长江三峡中最长、最神奇壮丽的峡谷。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叫西陵峡。</p><p class="ql-block"> 西陵峡中有“三滩”(泄滩、新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滩多水急,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p><p class="ql-block">黄牛:指黄牛峡。西陵峡崆岭滩内一小段峡谷,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因为岸边的一座山上有一块岩石酷似人牵黄牛,所以又叫黄牛山。峡又因山得名。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这段江流水急,暗礁多,木船行驶,十分吃力,又要时刻小心谨慎,所以行驶速度很慢。 </p><p class="ql-block"> 【舰长试译】: </p><p class="ql-block">兵书峡口江面乱石横流,</p><p class="ql-block">怒斗江心百万斤重大船。</p><p class="ql-block">蜀吴两国战船一起奋力,</p><p class="ql-block">顺西陵峡而下如赛黄牛。 </p><p class="ql-block">徐晋如教授把此诗归到法十二,他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写到:“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第五首“灞桥两岸千条柳”、第七首“蜀舸吴船齐著力”,第九首“残碑堕泪回文锦”皆是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p><p class="ql-block">徐晋如教授所说的第七首就是《新滩二首之二》,此诗的所谓对偶,就是“蜀舸吴船齐著力”的“蜀舸”、“吴船”在第三句句内自对。而不是一二句对仗或三四句对仗。</p><p class="ql-block"> 这种所谓的句内自对,在唐诗中比比皆是。至于这样的自对,是否真能像徐晋如教授所说,“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本人确实迷糊。恕本人学识浅薄,真没看出这里的奥妙。敬待各位友好指点迷津。 </p><p class="ql-block">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有:</p><p class="ql-block"><b> 1、首联对仗或对偶: </b></p><p class="ql-block"><b>棹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b><b>(对仗)</b></p><p class="ql-block"><b>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b></p><p class="ql-block"> <b>新滩二首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b><b>(对偶,有不规则重字,平仄失对失替)</b></p><p class="ql-block"><b>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b></p><p class="ql-block"><b>2、尾联对仗或对偶:</b></p><p class="ql-block"><b>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b></p><p class="ql-block"><b>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b><b>(对仗)</b></p><p class="ql-block"> <b>德云庵晓起</b></p><p class="ql-block"><b>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b><b>(对仗) </b></p><p class="ql-block"><b>博望城 </b></p><p class="ql-block"><b>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空闻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b><b>(对仗)</b></p><p class="ql-block"><b> 3、句内自对:</b></p><p class="ql-block"><b> 叶欣离宫秋晓</b></p><p class="ql-block"><b>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片败荷</b><b>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b> </p><p class="ql-block">“一片败荷千点叶”,“一片”对“千点”。</p><p class="ql-block"> <b>襄阳口号</b></p><p class="ql-block"><b> 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b></p><p class="ql-block"><b>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b></p><p class="ql-block">“残碑堕泪回文锦”,“残碑”对“回文”。 </p><p class="ql-block">此法也不是王士祯首创。早在唐人的作品中就有绝句对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请大家自行参阅相关唐诗。</p><p class="ql-block"> 到此为止,鱼洋十二法已学习完毕。因本人学诗不精,悟性有限,缪误难免。还望各位慧眼明辨。</p><p class="ql-block"> 兹把徐晋如教授归纳的渔洋十二法综合如下,其中一些仅有细微差别。</p><p class="ql-block"><b> 1、法一到法七,是第三句的写法。</b></p><p class="ql-block"> 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p><p class="ql-block">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p><p class="ql-block">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p><p class="ql-block">法五: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p><p class="ql-block">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法七: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p><p class="ql-block"><b>2、法八到法十一,是第四句的写法:</b>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p><p class="ql-block">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p><p class="ql-block">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p><p class="ql-block">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p><p class="ql-block"> <b>3、绝句用对偶:</b></p><p class="ql-block"> 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p><p class="ql-block"><b>凝炼苑练习: </b></p><p class="ql-block">仿渔洋十二法之十二,创作有一联对偶或对仗的七绝。题目自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