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十一 辽宁舰

沉静

<p class="ql-block">  <b>【渔洋绝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b></p><p class="ql-block"><b>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清)王士祯</b></p><p class="ql-block"><b>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b></p><p class="ql-block"><b>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b> 【注释】:</p><p class="ql-block"> 题释:这首诗应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王渔洋从江宁(南京)返回扬州途中所作。当时正值大风,诗中描写了风中行船所见到的景物。 </p><p class="ql-block">凿: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p><p class="ql-block"> 翠:绿。指树木在春天一片绿色。</p><p class="ql-block"> 凿翠:风使绿树枝叶摇动而显通透。 丹:红。指春花烂漫。 </p><p class="ql-block">流丹:指红花在风的吹动下闪烁,如流动在绿色背影中。 </p><p class="ql-block">杳霭:暮色。杳,日落在木下,天色昏暗;霭,云气。 </p><p class="ql-block">银涛雪浪:长江上大风掀起的波浪像雪一样呈现出银白色。</p><p class="ql-block"> 潺湲(yuán):流水声。</p><p class="ql-block">【唐】岑参《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 【宋】王安石《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p><p class="ql-block"> 布帆:用布制成的船帆。</p><p class="ql-block"> 卧:躺着。指躺在船上。</p><p class="ql-block"> 金陵:今南京。 </p><p class="ql-block">【舰长试译】: </p><p class="ql-block">绿被雕琢红如流光在暮色之间,</p><p class="ql-block">如银似雪的浪涛急涌水声潺湲。</p><p class="ql-block">十尺高的布帆好似那矫健飞鸟,</p><p class="ql-block">而我正躺着欣赏金陵两岸青山。 </p><p class="ql-block">【手法】:</p><p class="ql-block"> <b>一、全诗脉络: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1、先看全诗布局: </b></p><p class="ql-block">全诗布局是分别以远景、中景和近景三个层次的景色描写,以颜色、声音和动态三个角度烘托出大风中行船的氛围,从而引发出作者的行为及其情感。 </p><p class="ql-block">首句描画季节、环境,表远景,用“翠”和“红”在风的吹动下色彩的动感烘托渡江主题。“凿翠流丹”表春,“杳”表暮。 </p><p class="ql-block">次句从视听的通感描述渡江感觉,表中景。以“潺湲”的浪涛声音烘托渡江主题。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把目光收回到船上,从仰视的角度表近景。以“帆”的动态继续烘托渡江主题。</p><p class="ql-block"> 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景色描写,其实是为合句做好充分的烘托。在如此春色之下,作者干啥去了? </p><p class="ql-block">合句给出了答案:我正悠闲地躺在船上欣赏着两岸的青山。这又回应了首句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间”景色,并回扣了渡江主题。</p><p class="ql-block"> 四句都没有明点《渡江》这个主题。;但在诗句中,却实实在在地让读者明白这是渡江所见。</p><p class="ql-block"> 2、再看灰色箭头:</p><p class="ql-block"> 如何表达“大风”?</p><p class="ql-block"> 作者通过动词三个动词“凿”、“流”、“飞”和一个形容词“急”,来形象地把“风”的“大”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如身临其中。</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烘托出“渡江”这个主题:春天的风一般都是比较和缓的,只有在长江上顺流而下,才能感受到风大。</p><p class="ql-block"><b> 3、再看红箭头: </b></p><p class="ql-block">表达“渡江”的主题,作者是用精选物象来实现的: </p><p class="ql-block">远处的绿树红花、江中的浪涛、船上的帆和两岸的山,都是渡江所见物象。这些物象,都紧扣渡江这个主题。 </p><p class="ql-block"> 二、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 1、运用“通感”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之间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并能进而引起人的情绪。这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p><p class="ql-block">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地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诗中,前三句看似纯景描写,其实每一句都是作者的心境与视觉、听觉所得的环境相融通:</p><p class="ql-block"> “凿翠流丹”,自然界的绿树红花,幻化成诗人心目中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银涛雪浪”,把汹涌的浪涛与纯净的银雪联系,令人心境平和; </p><p class="ql-block">帆如飞鸟的联想,消去旅程的枯燥,代之以高远的情怀。 </p><p class="ql-block">视觉、听觉的交汇,融合成诗人自身的心灵感受:闲逸、惬意,最终体现在“卧看”这个身体语言上。这就是通感修辞的妙处。</p><p class="ql-block"><b> 2、运用“烘托”修辞手法。</b></p><p class="ql-block"> 此诗还运用了“烘托”修饰手法,这正是渔洋绝法十一的归纳根据。 </p><p class="ql-block">【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p><p class="ql-block"> 如下图: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用背景艳丽盛开的桃花,烘托出孩子们敲锣打鼓放鞭炮,欢乐游玩的愉悦,更直观、深刻地突出《春天》这个主题。 </p><p class="ql-block">把烘托这种技法用在诗词联中,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或先对事物的环境进行渲染,以烘托出主题的表现技法。可使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更加鲜明突出。</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境”。选用最合适的物象,运用合适的修辞,有目的地炼字炼句,营造一个最适合寄寓情感的语境和意境。</p><p class="ql-block"> 王士祯此诗,先从远中近的环境描写着手,渲染出春天的生机、动感,从而烘托诗人的悠雅闲恬。 </p><p class="ql-block"><b>3、不着痕迹。</b></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不见一个“风”字,,却用“银涛雪浪”、“水流声急”和“帆飞如鸟”三个意象,把风的状态表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形容词“银”、“雪”,显示风之力量,大到能把浪涛搅动得泛白;形容词“急”、动词“飞”显示风之速度,快到声急帆飞。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p><p class="ql-block"> <b>4、炼字功夫:</b></p><p class="ql-block"> “凿翠”、“流丹”,首句前四便已先声夺人。凿、流,可谓是神来之笔。字炼得炉火纯青。两个动词,把本是沉寂的静物炼活;</p><p class="ql-block"> 而“银涛”、“雪浪”则因两个形容词的洁和净,又使本是澎湃的物象归于平和。 </p><p class="ql-block">前二句前四的八个字一起一伏,一动一静,反物象本身性状,炼字功夫可见神奇。 </p><p class="ql-block">而后的虚字“急”、“飞”,也是自有妙处,除了形象地勾勒出风之大,同时,跟“银”、“雪”合在一起,也是极好的烘托: </p><p class="ql-block">以“动”烘托“静”,以“快”烘托“闲”。使得“卧”、“看”这两个寄寓作者心境的动作更突出。 </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浪不大,不会泛白,何况是如银般雪白。而浪不急,声不会响。船不快,帆不会飞。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卧”在船上,为什么? </p><p class="ql-block">1、王士祯晕船,不得不躺下。可是,“看”这个动作,否定了这个可能。 2、王士祯很享受,所以悠之游哉地欣赏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这个反衬,不是很妙吗?</p><p class="ql-block"> 徐晋如教授把鱼洋第十一法归纳为: <b>【渔洋绝句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b></p><p class="ql-block">请大家注意,《渔洋法十》的前三句都是写今事。而《渔阳法十一》其实前三句也是写今事。</p><p class="ql-block"> 那么,两法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 区别就在于:法十的前三句是实写今事,以叙述为主。</p><p class="ql-block"> 而法十一的前三句则是以烘托为主。</p><p class="ql-block"> <b>夹江道中二首之一(清)王士祯</b></p><p class="ql-block"><b>沉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b></p><p class="ql-block"><b>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b></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世祯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经过夹江到嘉州(乐山)时在嘉阳驿路上所吟写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夹江:即今四川省夹江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位于沉黎(今雅安)和古犍为(今乐山)之间。县城在青衣江边,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胜景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沉黎:古驿站名,在今汉源县。同时又是古郡名,西汉时设,辖今雅安市的大部分地区。沉黎驿站在嘉定府(今乐山市)西南,故云“东上犍为”。 </p><p class="ql-block"> 古犍为:犍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是乐山市第一大县。西汉设置犍为郡,辖地在今川西南及贵州北部,至今已有1400多年。嘉州曾一度改名为犍为郡。今天的犍为县依隋朝所置。</p><p class="ql-block"> 红树:枫树。</p><p class="ql-block"> 竹亚枝:“亚”同“压”。形容竹叶茂盛使竹枝低垂迭压状。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亚枝低”,又:“花亚欲移竹”。鱼玄机诗:“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p><p class="ql-block"> 青衣江畔路:又名嘉阳驿路,东起嘉州(今乐山市),西到雅州(今雅安市),沿青衣江北岸延伸。嘉阳为嘉州别名。</p><p class="ql-block"> 峨眉: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青衣江距峨眉山最近,夹江平原的青衣江边是眺望峨眉最佳处,这里距峨眉山脚只有十余公里,远望峨眉秀出天半,三峰并峙(金顶、千佛岩、万佛顶),整体如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舰长试译】:</p><p class="ql-block">从沉黎出发前往东北的古犍为,</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枫树老藤密布竹子压枝。</p><p class="ql-block">在青衣江畔的路上骑着马赶路,</p><p class="ql-block">一天风雨路程上幸可望着峨眉。</p><p class="ql-block">【手法】: </p><p class="ql-block">首句点题,写明行走在夹江路上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从沉黎出发,经过夹江往犍为。这是从路途遥远的角度烘托主题。 </p><p class="ql-block">第二句细写路上所见:枫树、苍藤和枝头低压的竹林。这是从景色苍凉的角度烘托主题。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交代赶路的方式:骑着马沿着青衣江畔走。这是从人的旅行疲惫角度烘托主题。 </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前四后三是转折关系,前四写的是赶路时天气不好,一天都是风雨交加,但是后三却用“望峨眉”表达出愉快的心情:虽然天气不好,但是能够望着峨眉山的景色,也是快乐的。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前三句和第四句的前四都在营造一个不太舒适的氛围,以转折对比烘托出第四句的后三的愉悦心情。</p><p class="ql-block"> <b>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清)王士祯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b></p><p class="ql-block"><b>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b>练:原意指洁白的熟绢。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远望京邑》)</p><p class="ql-block"> 颿(fān):帆的古别字。</p><p class="ql-block"> 建业城,今南京市的古称。是吴国都城。东汉建安十七年 (212),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 </p><p class="ql-block">邨:村。</p><p class="ql-block"> 此诗起句点题“江上”,以“练”形容长江,以“布帆轻”言旅途愉悦,航速快捷。</p><p class="ql-block"> 承句描写沿途直到南京一路青山连绵,点题“青山”。同样言旅途愉悦。 </p><p class="ql-block">转句细描两岸风景。也是表达愉悦的心情。 </p><p class="ql-block">合句暗点题“忆旧”,指曾在江村度过清明节。王士祯在《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所言之事,也许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b>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清)王士祯</b></p><p class="ql-block"><b>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b></p><p class="ql-block"><b>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b></p><p class="ql-block">从《江上望青山忆旧 其二》看,前三句虽无任何明确抒情的字眼,但却能让人读出毫无忧郁的感觉。这都是在烘托一种氛围。不管第四句忆旧之事是喜是愁,都不再影响作者此刻的愉悦。 </p><p class="ql-block"> <b>渔洋法十一要点: </b></p><p class="ql-block">从上述三首例诗可以看出,运用渔洋法十一的要点是: </p><p class="ql-block">1、前三句都为合句烘托气氛。烘托可以用景语,也可用事语。但都不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2、合句都是用作者行为的事语来兴发情感。同样不直接表达出情感。也就是说,合句是赋兴结。 </p><p class="ql-block">按徐晋如教授例举,王士祯采用此法创作的七绝还有: </p><p class="ql-block"><b>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 </b></p><p class="ql-block"><b>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b></p><p class="ql-block"><b>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b></p><p class="ql-block"><b>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b></p><p class="ql-block"><b>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b> </p><p class="ql-block">凝炼苑练习:</p><p class="ql-block"> 模仿渔洋法十一,创作七绝一首。题目自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