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去年的期末考试移至年初,被我们亲切地戏称,“该来的躲也躲不掉”。</p><p class="ql-block"> 考试,是一个人人紧张的活动,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分辨力,可分出三六九等。因此,每次考完,都“过分”🉐️量化了名次,而忽视了“吃一堑长一智”。不仅这些,老师还会被“行政总结”或者“过场总结”,总之你要形式反思,大体如:题型特点啦,知识范围啦。这些的确是需要分析的,但是这种分析往往太“个体化”了。教育,是面向学生的,那么考试分析也应该是以学生为主,而非“命题规律”第一。</p><p class="ql-block"> 考试分析,是必备的,而且必须要审慎对待,同时它要面向学生和老师这两个群体,是双向的、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师方:</b></p><p class="ql-block">1⃣️命题规律紧握教学大纲,这是基础。学科知识的核心,你要牢牢把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其“点”,还要知其“面”,且成系统。这个主流大概是“学科素养”和“考试应用素养”。</p><p class="ql-block">2⃣️题型技巧灵活探讨。不去耍几把剑,只背“练剑法”,往往不得真要领,正所谓“真刀不练假把式”。所以,每套试题,老师应该戴“放大镜”去做,去探讨。由题知义,由题知“路径”,由题嗅“方向”。单纯讲知识,索要义,未免太单调了,方法精髓不可缺少!</p><p class="ql-block">3⃣️深入“学生”。考试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考试,重点不是考老师,而是考学生;重点不是考知识,而是考“灵活生长”的思想。分析学生实际,透析学情,实现真实对接;每一次考试都是学生“活灵活现”思想的再现,它既是“分化”的思想,又是“整合”的思想。学科文化,学科内容,学科技巧是否相互结合从而加以渗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生方:</b></p><p class="ql-block">认真分析,有效总结。跟紧老师,放开思想。分析做对和做错的原因,分析并记录知识欠缺之处,重要地是分析“题型思想”。比如:一道政治答题让你总结袁隆平的优秀品质。不要只局限于读懂答案,而要思考答案的来源,将自己的思想随着学科的升级提升一个高度。初一:个人;初二:国家法律;初三:国家政治、党,思想高度在一定层次上会影响你分值的力度。</p><p class="ql-block"> 考试分析不可少,老师学生皆助跑;</p><p class="ql-block"> 形式过程全乱套,真挖实战最可靠;</p><p class="ql-block"> 命题规律做指引,题型归类知识心;</p><p class="ql-block"> 技巧辅助助提升,双向助力求双赢;</p><p class="ql-block"> 漫江碧透点要透,八方联系成系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