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表现出来的症状未必是真的,所以要治病还得找到根源</p><p class="ql-block">夏天还得穿羽绒背心的小伙子,终于可以穿短袖、吃冰镇西瓜了!</p><p class="ql-block">记得很多年前,老爸还在太原开诊所的时候,来过一个求医的小伙子,叫什么名字我们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他的病情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就称呼他小Z吧。(老爸从出版社退休后,在太原开了一个小诊所,十年行医不收诊费,只为验证中医的疗效,以及自己学习中医的成果。诊所规模很小,因全是义诊,抓药也基本不挣钱,所以没有多余的费用请助理进行档案管理。因此那个阶段很多病案都没有记录下来,非常可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Z来诊时34岁,据他说已经四处求医十余年年,却一直也没有治好病。原来,他在23岁那年患了“怪病”,就是极度怕冷,一年四季都裹得严严实实,还觉得冷,就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还是需要穿着羽绒背心,否则就会冻的瑟瑟发抖。全身无力且食欲非常差,一顿饭连一小碗稀粥都喝不下,一点凉的东西也不敢吃,说看见都觉得冷。他表现出来的所有症状如四肢逆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神情欲寐等都符合四逆汤证,大夫们也就都是按照四逆汤证,给他用了附子等温热的药,以求为其“寒证”纠偏。不料越吃越重,这一病就病了10年,34岁正当壮年的小伙子,却是羸弱不堪,好像一阵风都能把他吹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起初老爸也认为他是寒证,但是看了他以前吃过的药方,其中包括一些大家给开的方子,以热药为主,却都没有见效,就开始考虑是不是用药的方向不对。于是重新细细为他诊脉,这次诊脉的时间很长,从脉象中老爸发觉他的病是真热假寒,或者说是寒包裹着热,应该是本身有热症又感受风寒,结果热没有出去,郁结在身体里,因其表现症状一直是怕冷,所以一直按照受寒的病来用温热药治疗,这样郁结在内的热不但散不出去,反倒是越来越重,以致迁延10年而不愈。</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他就给小Z用了清热的药,结果没想到立竿见影,不到一个月,小Z就又来到了诊所,这次见了我爸纳头便拜,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激动的眼含泪水说:“谢谢郭大夫,吃上你的药,我越来感觉越好,现在一顿饭可以吃一大碗面条,也没有以前那么怕冷了!觉得这十几年来,头一次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又过几个月的一天,我爸刚回到诊所所在的小区门口,就看见小Z从面包车里下来了,居然穿着短袖。还满脸喜色的跟我爸说:“郭大夫,我现在全好了,夏天不用穿棉袄了,还敢吃冰镇西瓜了,你真是神医!我们村的人看见我好了,好多人都要找你看病哩,今天我先带几个过来看看。于是拉开面包车的侧门,陆陆续续走出六七个,大家看着我爸憨憨的傻笑着打招呼,搞的老爸哭笑不得,只得带回诊所一一诊治。</p><p class="ql-block">200斤的壮小伙3个月高烧不退,瘦了40斤,还能如期举行婚礼吗?</p><p class="ql-block">2017年,朋友H带着他的一位好友小A来找老爸看诊。他们都是足球爱好者,是踢球时认识的。</p><p class="ql-block">小A身高一米九多,但是精神十分委顿。据H说,他本来有200多斤,非常高大魁梧,是球场上的一位健将。本来是10月份要准备结婚的,结果6月份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开始高烧不退,在医院治疗了很久,又是输液又是消炎药,但还是每天下午傍晚就开始高烧,经常烧到39°多,人也瘦了40斤,十分憔悴。小A的父母陪着他一起来看病,但其实他们本身都有西医背景,所以起初并不相信中医,实在是医院治了好几个月都没治好,看着儿子一天天憔悴下去心急如焚。况且小A和未婚妻的婚礼定在了10月,喜帖早就发给亲戚、朋友们了,婚礼也早就筹备了。如果他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别说婚礼无法照常举办,命还能不能保得住都不知道。这才在H的强烈推荐下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病。</p> <p class="ql-block">老爸为小A细细诊脉后认为他是感受了风寒得的这个病,但是发病时是6月正值夏日,于是就问他是不是被空调吹的受寒了。小A回忆说确实是有一天特别热,大汗淋漓的回到家就对着空调口猛吹了一会,第二天就发烧了,一直也没好。于是老爸给小A开了药方让他回去先吃3剂,主要就是散寒解表的药,里面还用了30克附子。附子是大热之药,通常药典上用量每付药不超过9克。</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小A的妈妈焦急的打来电话说是他烧到40°了,怎么办?老妈也忧心忡忡的问老爸:“烧这么高你还给他用那么多附子,真要出点事儿可怎么办呐?”老爸淡定的说:“让他接着吃,现在是正邪在斗争,烧的高一些正常,他这个病根是受寒了,所以咱们的治疗方向没有错,再吃2付看看情况再说!”</p><p class="ql-block">第三天小A的妈妈就打来电话说只烧到38°了,人也有点精神了。</p><p class="ql-block">第四天小A的妈妈再次来电说已经退烧,感觉很好。</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小A彻底康复,婚礼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反观小Z和小A,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时候表现出来的病症是有欺骗性的。小Z的病,根源是内里有热而外感风寒,真热假寒,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怕冷畏寒,而小A的病确实因为受了风寒,毛孔又闭合,无法把寒气散出去,就化热高烧不退,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就会给他用消炎药甚至物理降温,消炎药性多寒凉,再物理降温那就更凉了,所以才会治疗几个月都不见好。这就是没有找到疾病的第一原因。</p><p class="ql-block">郭老点评:症有假象时,唯有凭脉用药。</p><p class="ql-block">中医诊病靠的就是脉证,脉证不明,遣方用药方向不明,岂能奏效?</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中医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里有大学问。</p><p class="ql-block">明代徐春甫说:“脉为医之关键,医不查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唯明脉,则诚为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p><p class="ql-block">这话正好指出我们现代中医的弊病,也是中医治愈率不高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临证中凭脉辩证兼顾其他三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能了然于胸,用药大方向对了头,就不难取得疗效。进而得心应手,甚至治愈许多疑难大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