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错刀嚣应运短,风潮夜涌息烽烟

影子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浅析铜色古道《七律.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影子/文</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错尘嚣应运短,风潮夜涌息烽烟。</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犁耕万顷藏珠米,雨给三川剥瘦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富贾敛财敲骨利,方兄成串费绳穿。</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暮临街角需争问,穷鬼多羞鄙自怜。</div> 本诗是借典以叙事抒情的律诗,结构严谨,遣词精准,语意含蓄抒情,值得读者咀嚼品味的诗作。作者通过典故在诗中的应用,以 抒发情感的同时,寄以对劳苦大众的劳动被强占行为负以批判鞭笞与同情。下面说说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创作方法与诗意的解读。<br> 一、“金错尘嚣应运短,风潮夜涌息烽烟”<br> “金错尘嚣应运短,风潮夜涌息烽烟”的创作中,运用了“金错”“尘嚣”“应运”“风潮”“夜涌”“息烽”等词组引领主题,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对这些词语的历史文化信息予以充分理解诠释,为诗更好地理解作有力的铺垫,强化作品思想内容上内在的关联与高度艺术修饰。重点解读“金错”“应运”“息烽”在本句中的作用。<br> 本诗开头两句就写得凝重而别致,运用历史典故。汉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诗中把“金错刀”作为珍贵的礼物相赠。宋梅尧臣 《饮刘原甫家》诗中“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直接说出金错刀的货币价值,亦省称为“金错”。而“应运”是应运元宝,中国古代铜铸货币。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顺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铸行了“应运元宝”和“应运通宝”。新和大蜀政权存在时间短暂,但是流通金错刀与应运元宝承载的信息是无价的。“息烽”原是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一六三〇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这里取平息烽火之意。<br> 开头两句,作者精心选择了金错”“应运”“息烽”三个历史典故,并巧妙地把他们串接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新颖奇特的联想句子,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经过对历史片段和典故的重温与诠释,用这样的遣词组句方式,组成诗的首句,非但不显得生硬而变得易懂,同时还产生了对历史文化厚重积淀新的认知,对于弘扬这些知识起到积极的意义。从“金错”“应运” “息烽”典故,作为文化载体符号,对我们生活赋予了无限想往与美好的期盼。“金错”“应运”“息烽”的内涵对于我们文化传承影响之深远,令人敬畏而感叹。另外一方面,“金错”“应运”作为流通或敛财工具,还是征伐工具,对社会贻害之深也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是朝潮夜涌的“息烽”,还是门伐王莽的“金错刀”,还是大蜀李顺的应运元宝,都是在硝烟战火中产生的,都是给社会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产物。<br> 二、“犁耕万顷藏珠米,雨给三川剥瘦田”<br> “犁耕万顷藏珠米,雨给[jǐ]三川剥瘦田”诗句中,“犁耕”“万顷”“珠米”“雨给”“三川”“瘦田”等词汇。通过这些词汇进行运用,语意凝炼而准确,场景宏大,尽展作者真实寓意。本句重点解读本“犁耕”“珠米”“瘦田”在“犁耕万顷藏珠米,雨给三川剥瘦田”中的作用及含义。<br> 首先“犁耕”一词,远在宋代在诗词中得到广泛应用与认可。如:宋王用亨《平绿轩》诗中“犁耕宿雨春风暖,舟撼清流夜雨寒”;宋卫宗武《山行》诗中“花事已阑农事动,村村雨足一犁耕”。在古诗人笔下,“犁耕”在诗中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对“劳动者”的一种真挚感情。更重要的是“犁耕”在农事里的及其重要性。“犁耕”乃世间世春种秋收轮回之开始,是满足千万黎民之餐食,另外表现了耕牛艰辛劳作,从侧面普通的农人的劳作之辛苦予以同情。古人妙诗之下,隐喻多少人间苦辣酸甜?足以证明犁耕千顷地,温饱千万人的实际作用。<br> 其次“珠米”一词,明代归有光《与周淀山》之三中,“北地极寒,珠米桂薪,殆不能度日”之说,诗中米如珠玉般的昂贵。而当代的“珠米”意为“富有者”。云南省西盟一带佤族对本族富裕户的称谓。珠米是农村公社解体过程中形成的。约占当地人口的8%。多数参加劳动,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采用雇工、放高利贷、畜养奴隶等方式对其他阶层进行剥削。大多数珠米在村寨行政组织中占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本句中的“珠米”已经失去光鲜,这群剥削者,不劳而获,竟能蓄养奴隶,共和的奇彩。<br> 再次“瘦田”谓之瘠薄之田。瘦田入诗,在不朝代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下面把古人瘦田入诗的精彩篇章研读一下。唐孟郊《秋夕述怀》“浅井不供饮,瘦田长废耕”诗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浅井、瘦田,皆是不被世用,暗喻诗人为世所弃之意,是诗人久不得志之愤激语。宋苏轼《新渡寺送任仲微》“倦游安税驾,瘦田失归耘”诗中倦游、瘦田,是厌倦废弃生存状况。暗喻诗人报复难施,是诗人久被压制愤闷之语。作者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br> 承上作进一步阐述:山川良田的广袤,尽是安居乐业之景象。但这个景象的另一层面下,也是功利人世,炎凉与疾苦。尽展作者爱莫能助心里,无法释怀的愤懑。“藏珠米与剥瘦田”实际上以反语暗指,“珠米”为世人赏识佳米,实际上“藏”是社会另一层面的代言而已。尽是万顷良田,犁耕不怠,也难获其酬。“剥瘦田”用雨给山川大地的润泽,但也有被剥蚀非肥沃的授田,收成难济温饱。“犁耕万顷藏珠米,雨给三川剥瘦田”的语言外表并不华美,但是有坚实的思想内容。诗在构思的思想性,及艺理性令人折服而感人。<br> 三、“富贾敛财敲骨利,方兄成串费绳穿”<br> “富贾敛财敲骨利,方兄成串黑绳穿”诗句中,“富贾”“敛财”“敲骨”“方兄”“成串”“黑绳”等词汇。表现作者的情趣与思想倾向,“富贾敛财”的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剥削压榨极其残酷剥削与逐利方式,那些向来暴敛横征之恶吏,对百姓作威作福。对被敲骨吸髓者,已是无骨可敲无髓可吸矣。下面重点解释“方兄”一词,在诗中的转承作用。<br> “方兄”是孔方兄”之省称,指钱。钱与我们生活各方面都不可分割,每天缺东少西,还是青梅煮酒都离不开它。如宋杨万里《诚斋集.食鹧鸪》诗:“方兄百辈买一只,可惜羽衣锦狼藉”中,百枚方兄买一只狼藉羽衣的鹧鸪,表现出诗人浓重生活情趣。而宋黄庭坚《豫章集.戏呈孔毅父》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中,孔毅父,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治平二年进士,乃黄庭坚好友。管城子是毛笔,食肉相即封侯之相。黄庭坚以拟人的笔法,写管城子。像我这等靠执笔写文章过活的人,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了,那位孔方兄早向我发出了绝交的文书。宋王炎《今日方兄情稍亲》诗:“平生毛颍义相许,今日方兄情稍亲”说明“方兄”作为文化符号,或者货币符号,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及其便利的作用。对经济繁荣带来及深远影响,为人类社会发展“方兄”做出杰出贡献。<br> 五六句转入当前,对于那些富甲天下豪富巨贾们,不放过任何敛财的机会。“富贾敛财敲骨利,方兄成串费绳穿”对敛财者细致描写,展现了美好社会另一层面下,也是锈斑人世,炎凉冷漠,无钱不事的金钱社会。“方兄”为世人所接受的生活符号,就像“百枚方兄买一只,狼藉羽衣的鹧鸪”的生活情趣。实际上“敲骨”与“费绳”是占有另与积累一层面的代言而已。那些占有巨额资财,为其赚取巨额资财的劳动者,所获其酬有多少?“富贾敛财敲骨利,方兄成串费绳穿”的诗情,尽是言世,在其理论其实。而诗的艺理虽世致人。<br> 四、“暮临街角需争问,穷鬼多羞鄙自怜”<br> “暮临街角需争问,穷鬼多羞鄙自怜”诗句中,用“争问”“穷鬼”“自怜”等词汇串接起来,表现作者的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用“暮临街角”的语言叙述了社会底层,穷苦劳工或失去土地入城讨生活的人们境遇状况。用“争问”的词语,叙述着是底层的人们,说着与自己相关或不相关的事儿。怎奈何因贫穷没有得到与付出相当的回报,而叹气!“穷鬼多羞”是因衣着简朴或破烂受到那些大款们的奚落与嘲笑,因贫穷而蒙羞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正如“宋吴芾《喜晴》诗中:“饥肠雷转寒侵肤,中夜穷鬼常揶揄”描绘出,“穷鬼多羞”的真谛。身处社会底层普通百姓,不论那一方面都身处弱势,从咿呀学语到黄土埋身,啥时候有过话语权。晋束晳《贫家赋》中:“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诠释乞借无门的自怜像。明俞安期《代送中使织衮还朝》“自怜不及吴蚕老,一吐新丝上衮衣”诗中尽展“自怜不及吴蚕老”的形象,所有的付出都是给他人做靓衣,自己身上的粗布短衫。只是“鄙自怜”形象表现而已。 <br><br>20210308落笔(初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