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眼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搏弈

侠骨柔情

<h1>哲人眼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搏弈<br>——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h1><h1> 秦刚<br> 法国著名作家政论家哲人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叙述和反思,对封建专制社会的上层人物的虚伪,狡诈和凶残的丑恶行为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抨击,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欧洲封建贵族中真善美和假丑恶搏弈的场景,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崇尚自然,崇尚真实,不畏权贵,寻求真理的文豪形象。<br></h1> <h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道孚电厂当学徒的我有幸读到了当时的禁书《忏悔录》记得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就手不释卷地读起来,卢梭对华伦夫人那种女神似的崇拜和母亲似的尊重的恋情令人难以忘怀。同寝室的吕体清师兄看到卢梭称华伦夫人为“妈妈”,便戏谑称自己的女朋友为“婆婆”而我则把书中卢梭对华伦夫人的崇拜和敬重之情,转移到那些对自己好的师傅和老师身上。以至于整个青年时代谈情说爱都是以柏拉图似的精神爱恋为目标,不太注重世俗的情欲。如果当时我也同周围的一些人一样,过早地追求情欲冲动的婚恋,就没有后来的发展。卢梭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他青年时代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社会交往原则更是影响到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因为从那个时候起,我除了如饥似渴的学习,博览群书外,还养成了记日记和收集资料的习惯。至于卢梭书中晚年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性格变得敏感多疑的内容和情节,当时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当然那时的知识面不广,理解能力弱,并没有把握到作品的精髓,那时的我们只是对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各取所需而已。</h1> <h1> 四十多年后再读这部巨著,感受到的东西更多更深刻。从过去偏重于喜欢与年轻人相关的爱情事业方面的内容,延伸到对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方面。感到卢梭在社会民主方面的许多论述,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石,对后来不少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卢梭吸取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的民主的营养成分,在他的小说《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等著作中,响亮地提出了“人的私欲是一切罪恶产生的根源,人类社会的主权者与政府及行政官之间的契约,决定了执政者必须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观点。”他说“社会契约是所有文明社会的基础。我们必须依据这种契约的性质才能说明,按照这种契约而形成的社会的本质。我们要研究这种契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也许大致可以把它用这样一段话概括: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地把自己所拥有 的财产、人格、生命以及一切能力交由全体意志支配,听从它的最高指导,而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将把每一个成员都看着是不可分割的全体的一部分。”卢梭的这些思想观点,在《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马恩经典著作都有都有引用或体现。应该说卢梭在社会契约和民主政治方面的诸多论述,是人类社会进步中共同的宝贵财富。</h1> <h1> 但当时当时卢梭这些离经叛道,振聋发聩的观点,在当时欧洲的封建专制下的贵族和教会中,引起了极度恐慌,他们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统治者的利益和教会的特权,对卢梭开展了围剿和迫害。使写《新爱洛漪丝》和歌剧《乡村卜师》而在欧洲名声鹊起的卢梭四处逃亡,穷愁潦倒,无家可归。在这期间,敌人以各种罪名疯狂地迫害他,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挑衅和威胁,过去的一些所谓的朋友也背叛和出卖了他,包括他在逃亡途中写的反驳文章《山中来信》也 成为暂居地驱逐他的罪状依据。躲在圣皮埃尔岛,悲愤无名的卢梭,写下《忏悔录》委托朋友在他生后公开出版,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剖析,表明自己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的心迹,驳斥迫害者和那些别有用心的所谓朋友的攻击自己的荒谬言论。</h1> <h1> 出生贫寒的卢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写作一举成名后,坚持自己崇尚自然,崇尚真实的观点,对“大人物”不谄媚、不妥协,不慕虚荣,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鹤立鸡群,显得清高自傲。歌剧《乡村卜师》成功上演后,王妃的青睐,国王路易十五准备接见和赠送的年金,他委婉谢绝,毅然舍去别人求之不得的荣誉和利益。卢梭的观点是:“为了保持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情愿自食其力,过清贫的生活,也不要任何人的财富与提拔。”为此,作为老师和朋友的狄德罗,极力劝阻不听后竟与与卢梭绝交,后被小人格里姆挑唆利用,成为污蔑打击他的强劲对手。还有一些有名无实,附庸风雅,慕名而来的拜访者被卢梭拒绝后,也加入造谣诽谤者的队伍,说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其实书中叙述的卢梭对那些性格相近,事业相知相投的朋友是情真意切,非常珍视友谊的。狄德罗因《哲学思想》一文被捕入狱时,卢梭就是从惺惺相惜恶角度,设法营救并表示愿意陪同狄德罗一起入狱的。即使是后来卢梭与狄德罗绝交后,当作为对手的狄德罗被别人以不实之词诬陷时,卢梭不仅没有幸灾乐祸,还写文章为其辩解,据理力争,而狄德罗就没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了,他反而恩将仇报,说是卢梭侮辱了他,他绝不接受这种侮辱。</h1> <h1> 另外,卢梭对那些封建贵族中,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愚蠢虚伪的大人物,瞧不起,看不惯。如法国驻意大利大使蒙太居,“他既不会口述文件,自己又写不通”,工作上的事基本上全靠秘书等手下人干工作,但极端自私的他,居然连购买办公用品一类开支的小回扣,都提出分账,有些由使馆开支的款项,他无耻地提出让工作人员开支,事后把公款支付的费用占为己有。对使馆的业务瞎指挥,出了漏子,秘书想法帮他挽回影响,他还不领情,这样的贵族官僚,下面的人都不愿意为他干事,卢梭作为他的得力助手,为蒙太居处理了许多麻烦事,但他用别人又不放心别人。卢梭只有愤然辞职。而对孔蒂亲王和卢森堡元帅、苏格兰元帅吉斯勋爵等思想开明,正直善良,平等待人的贵族卢梭是敬重,甚至是佩服的。书中卢梭回忆他与孔蒂亲王交往两件小事:一是是与亲王下棋,旁观的人都不停地给卢梭使眼色,他置之不理,连赢两局后,还对殿下说“大人,我太崇敬殿下您了,我不愿意老是赢您的棋”孔蒂亲王对此毫不在意。还有一次是孔蒂亲王送一篮猎物到退隐庐给卢梭,第一次他欣然接受了,过了几天又派人送来一篮猎物,卢梭接受后,便给孔蒂亲王写了一封信,委婉地指出自己对这种不需要的东西感情上很难接受。写这封信的事,并在信中说,如果再送,就定然不会接受了。卢梭没有告诉卢森堡元帅这件事,卢森堡元帅在亲王处得知这件事后,也没有责备卢梭,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护他。卢梭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同时也表现对亲王和卢森堡的敬重之情。卢梭与卢森堡元帅和吉斯勋爵等贵族的交往,表明他并不是一概的仇视和反对“大人物”,而是有他自己爱憎分明的原则,与人交往必须是正直善良,平等待人,真情实感流露的友谊。而不是虚伪狡诈,相互利用的关系。而真正的贵族精神,与卢梭的原则几乎是如出一辙,并行不悖的。</h1> <h1> 中世纪欧洲贵族精神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意志独立,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政治强权或主流意见所奴役。”贵族这一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实质性的确认,都必须是与其品德、学识、行为相符合的。否则,即使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能进入贵族的行列中。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去不择手段。所以我们说卢梭忏悔录中鄙视的那些有贵族名号的大人物,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而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小人。而与卢梭交往甚厚的孔蒂亲王、卢森堡元帅、吉斯勋爵等贵族,正是有真正贵族精神的人物。现实生活中不管那个阶层的人物,都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变化的。任何阶层任的何人在人性方面都存在着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搏弈,不注意个人修养,不能严格管控和约束自己的人,都有可能因为私利私欲堕落成为无耻和丑恶的人。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h1> <h1> 卢梭对社会交往中那种只图虚名,没有实质内容的相互拜访和交谈非常厌恶,认为是既耗钱财又浪费宝贵时间的无效交往。因此而拒绝和疏远了一些人,所以当卢梭因《爱弥儿》一书获罪时,这类人便加油添醋地攻击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狂人。联合起来打击和孤立他。卢梭在退隐庐居住和逃亡途中经常都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拜访者,一呆就是半天,其中一些人连卢梭的作品都没有读过,就不着边际地奉承吹捧他,严重影响他的静下来思考和搞创作。使卢梭很苦恼,尽量逃避这类交往,实在无法拒绝的,出面应付一下,人家还不满意,认为是有意冷淡。其实这些人无非就是通过与名人接触而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份。当然也有人是建立人脉关系,为自己谋利。这方面最厉害最阴险无耻的还是格里姆,当初他与卢梭认识后,就不断地让卢梭介绍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与他认识。而他自己的朋友,绝对不让卢梭接触。每当卢梭介绍朋友与他认识后,他便紧追不放,巩固关系。最阴险的是,格里姆利用卢梭的疏忽,挑拨离间,使这些朋友逐渐疏远卢梭,甚至反目成仇。书中卢梭认为:曾经是朋友的狄德罗心胸狭窄,自己固执,不愿攀附权贵得罪他而成为对立的关系,但他毕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有自己的操守和主见,而格里姆就纯粹是个阴险的小人,他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地利用别人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从而来谋取利益和打击别人。这种两面三刀,搞挑拨离间的人往往还混得四处逢源,风生水起。</h1> <h1> 卢梭感到与一些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交往中,他们喜好奢华的风气和对他过份的礼遇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比如去高官和贵妇人那里拜访,人家会让自己的车驾和仆人送他回家,返回时卢梭必须按当地的风气,慷慨大度地打赏车夫和仆人,否则就会被下面的人瞧不起。而这笔开支却超过应付的车马费十多倍,常来常往真是不堪重负。还有与一些贵妇人信件往来,本来贴上邮资就可以了,但有些贵妇人为了表示重视,专门派人送来,回信时就必须打赏送信人,形成很大一笔开支。另外住在达官贵人家里,打赏仆役实际上也是花重金换来他们的服侍。这对囊中羞涩的卢梭来说,根本就是一大灾难。本来有些大人物有意赠卢梭以重金,可他又有不轻易接受别人金钱,绝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则和习惯。为此造成与一些朋友的疏远,还引起一些朋友的误会。</h1> <h1> 卢梭后期,特别是在遭受迫害和驱逐期间,与朋友交往时显得有些敏感和多疑,从他书中叙述与一些人交往的过程和引起误会的原因,有不少都是卢梭自己猜测而无法核实的。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长期的寄人篱下和少年时代的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被人欺骗的苦头。他第一次见到华伦夫人后,因为要改信新教,被送到都灵教养时,出发前华伦夫人给了一笔旅费,可被委托人,路上尽量克扣,最和私吞了剩余的部份。在教养院由于环境恶劣,又被性变态者假意关心示好,差点受到侮辱。从教养院出来,准备回华伦夫人那里,没有钱住旅馆,在大街上过夜,遇到一个“好心人”请他到家里住宿,结果那个人也是性变态者,被惊吓后逃出来的卢梭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这一切使成年后的卢梭在与人交往时不得不敏感和多疑一些。他的敌人和一些所谓朋友就利用他的性格特点,加油添醋地污蔑和攻击他。所以他在《忏悔录》中,谈到与朋友产生误会时,总是从各个方面叙述事情的起因和过程,让读者来评判是非。所以叙述一件事的文字显得有点长</h1> <h1>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与女性的交往和情感纠葛的内容比较多。总体来讲,他与华伦夫人、埃皮奈夫人、乌德托夫人等一些贵妇人的交往都是停留在友谊或拍拉图似的精神爱恋层面的。唯一例外,是因为以救黩灵魂为己任的华伦夫人,见年少的卢梭与一位名声不好的女人接触,怕他被勾引变坏,而自己主动让卢梭成为情人,对此卢梭一直都觉得内疚,感到亵渎了他对女神那种妈妈似的情爱,这种情感使他在华伦夫人身上,找不到男女性爱的感觉,为此,卢梭找理由逃避离开过,后来因各种原因又回到华伦夫人身边,直到后来在夫人家里的地位被管家,心术不正的人所替代,才不得不离开。华伦夫人视钱财为粪土,大手大脚又被管家欺骗,而家道中落,在穷愁潦倒中度过余生,使卢梭后悔终生。</h1> <h1> 与其他几位贵妇人,卢梭始终没有突破朋友交往的界限,尽管格里姆从中挑拨破坏,埃皮奈夫人发出逐客令,卢梭不得不从退隐庐中搬走。但他内心还是怀恋过去对埃皮奈夫人那种真诚的友谊的。至于乌德托夫人,因别人的误解,周围环境的恶劣,卢梭更是小心翼翼地处理与她的关系,时时从内心告诫自己,不要做有害于所爱之人的蠢事。当然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卢梭也不是完人。他青年时代,在一次旅行途中,与两位妇人同行,他与其中一位贵妇人的一夜情以及后来与一些女性近似暧昧的关系,也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对此卢梭在书中自己也有一些忏悔,再者,本来作为一个人来说,情爱与性欲是其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只是不能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取之有道,纳之以礼”罢了!</h1> <h1> 书中卢梭真正有忏悔之意,甚至悔之不迭的是,当初在寡妇维尔塞里斯夫人家里当奴仆的时候,偷拿了一条已经用旧了的玫瑰色和银色相杂的小丝带子。被人发现后,当众撒谎,说是年轻的女佣玛丽永送给自己的,把可爱,诚实,绝顶聪明的女孩玛利永的一生,葬送到屈辱和贫困之中。“我竟无耻地说是她偷 的丝带:她愣住了,一言不发,向我看了一眼,这一眼就连魔鬼也得投降……”这件事,缠绕了卢梭四十多年,回忆时常残酷地折磨着他,每当苦恼德睡不着觉的时候,便看到那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他的罪行。还有卢梭与夫人戴莱斯的五个孩子,生下来陆续送到孤儿院,他们自己没有尽过父母的养育之责。这是攻击他的人说他最没有人性,对这一点一方面述说自己迫不得已的苦衷;另一方面也婉转地流露出懊悔之意。除此之外,对自己独立不羁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毫不后悔。所以他的敌人攻击他的《忏悔录》是在借忏悔而表白自己。拿卢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披露事实真相,让后人去评判是非曲直。</h1> <h1>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激励了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对浪漫主义的一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r> 卢梭幼年丧母,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从小开始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722年,父亲获罪流放,他寄居在舅父家里。不久便开始了近20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后到过安西,都灵和巴黎。期间当过仆役、乐师、雕刻学徒,几经磨难。他通过刻苦努力,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音乐和拉丁文。他从广泛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其渊博的知识。1750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卢梭参加了法国第戎学院举办的关于科学和艺术是否使道德淳化问题征文奖竞赛,其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获得第一名。在文中,他提供了科学艺术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带来灾难的观点。1755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题目是《什么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人类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则所允许?》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尽管论文没有中选,但卢梭在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观念的产生和私有制财产的出现,谴责了封建专制和暴政。这两篇论文发表后,卢梭激进的观点,轰动一时,可他并没有留恋巴黎的城市文明,先后在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的森林附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过着简朴的隐居生活,潜心著述,这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相继出版了三部力作。《新爱洛漪丝》、《爱弥儿》《社会契约论》1764年底,开始写自传《忏悔录》,讲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1778年7月病逝于巴黎郊外的一个小农庄。卢梭一生的言行表明,他不爱荣华富贵,也不追求显赫闻达。他去世十年后,轰轰烈烈 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卢梭获得了无数拥护者和崇拜者。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在蒙莫朗西建立了卢梭纪念碑。法国政府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卢梭的灵柩移葬于先贤祠。<br></h1> <h1> 我们今天读《忏悔录》可以了解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准备。同时应该学习卢梭的追求真理的态度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学习他崇尚自然,求真务实的学习和探索方法。摒弃书中关于个人情爱方面的不健康因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身与工作和学习中,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br> (2021年3月8日秦刚于蓉城斋)<br></h1> <h1> 附故事梗概:卢梭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个穷钟表匠,母亲是牧师的女儿。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非常爱他,常和他一起读抒情小说和历史作品,有时竟通宵达旦,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听到燕子的呢喃声。他最喜欢读的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部书使他从小养成了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和倔强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卢梭十岁时,父亲与一陆军上尉发生纠纷而被迫离家出走。舅父成了他的监护人。他被送到法院书记官那里学习“承揽诉讼”,卢梭十分讨厌用这种十分卑鄙的手段去发财的方式。所以根本对此不感兴趣,终于被看着没有出息的笨虫而被感了出来。随后他又去当一个零件雕刻师的学徒,受尽了师傅的惩罚与折磨,奴隶般的生活并没有使他自由不羁的性格就范。</h1> <h1> 16岁那年,卢梭逃出了樊笼,离开了日内瓦。他流落到意大利,在都灵的宗教收容所,迫于环境的压力,改信了天主教。以后,他当过店铺的会计和某公司夫人的秘书。一次,他偷了伯爵夫人侄女的丝带,却嫁祸到女仆身上,这件事让他一生悔恨不已。从青年时代起,卢梭便得到华伦夫人的帮助和保护。在她那里有了个安静的栖息地和良好的自学环境。卢梭兴趣广泛: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文学、音乐、生物学都使他着迷。他研读笛卡尔、洛克的著作和伏尔泰的每篇文章,特别是伏尔泰的《哲学书简》,使卢梭产生了用优雅的风格写文章的愿望。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身体逐渐变坏,并不时吐血,死亡的逼近并没有削弱他研究学问的兴趣,反而更加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学问来。后来,卢梭又逐渐地恢复了健康。</h1> <h1> 1741年30岁的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并成了他的密友。两年后卢梭去了威尼斯担任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秘书。在那里他读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洛克的大量政治类学术著作,自己也开始酝酿关于论述政治制度的著作。由于同上司不合而辞职,他又重新回到了巴黎。应狄德罗等人的请求,为他们的《百科全书》撰写音乐和政治条目。1749年,狄德罗因《哲学思想》一文被捕时,卢梭曾设法营救,并表示愿意陪同他入狱。一天,卢梭步行前往范塞纳监狱看望狄德罗,无意中翻到《冰星》杂志上题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风化俗》的征文,那一刹那间,他就感到那样有生气的思想向狂潮一样在心中奔涌,随即就写了《论科学与艺术》的文章,投稿后获奖并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1753年卢梭的歌剧《乡村魔法师》大获成功。路易十五要亲自赠送他年金,为了保持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卢梭终于拒绝接受路易十五的年金,狄德罗为这件事与卢梭发生争执,但卢梭坚决不让步,他情愿自食其力,过清贫的生活,也不要任何人的财富与提拔。</h1> <h1> 当年第戎科学院举行了第二次征文比赛,题目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此,卢梭研究了人的本质,人的历史,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便是私有制。正如他自己所料,这部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品没有得奖。卢梭对此并不在意,他说:我本来基本上为得奖才写这篇文章的。1754年卢梭去日内瓦旅行,并入住埃皮奈夫人赠送给他的“退隐庐”。在这段时间里,卢梭相继出版了《新爱洛漪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书。《新爱洛漪丝》的出版,轰动了整个巴黎,使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h1> <h1> 但《爱弥儿》的问世却给卢梭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灾难。巴黎法院判定《爱弥儿》为禁书,当中焚毁并下令逮捕卢梭。这时,卢梭原先的一些朋友如狄德罗等都与他断绝了往来。埃皮奈夫人不久也向卢梭下了逐客令使他不得不离开《退隐庐》而回到日内瓦。然而祖国也不亲近他,使卢梭没有栖身之地。一时间,整个欧洲都掀起对卢梭的谩骂和攻击。他被看成一个反教份子,一个无神论者,一个疯子,一只凶猛的野兽和一只豺狼。后来,卢梭在普鲁士的纳沙戴尔找到了暂时的避难所。面对迫害他的执政官们和日内瓦新教的伪善,卢梭不得不写了《山中来信》进行反驳,于是牧师们便煽动当地民众向他投掷石块,鸣枪威吓,甚至夜袭他的住宅。卢梭忍无可忍,只得躲到圣皮埃尔岛,但不久就收到管辖机关的驱逐令,他不得不再次在辗转流浪中面对吉凶未卜的世界。他写下《忏悔录》强调自己所说的是真话,希望大家评价他是怎样一个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