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我做了一个梦</b><br><br><div>1968年文革高烧未退之际,我18岁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当时正是农村改革之前“大帮哄”的年月,尽管我铲地“花达板代冒锄”“拉草不拉人”,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累个贼死,可还是常常拉在后边“打狼,”跟不上大帮。<br>“歇头气了!”打头的这句话,在我当时听来,那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了。我头枕着锄杠,躺在地头绿茸茸的草地上,盖着悠悠的蓝天白云,眼睛一闭就过了“二道岭。”<br>我做了一个梦:我填了一张表,并揣着它来到了让我眼神不够用的牡丹江大城市,走进了像宫殿一样的《牡丹江日报》社大楼,我当上了记者……<br></div> 天幕上那火辣辣的太阳把我烤醒,想着这南柯一梦,心灵深处似乎升起了淡淡的曙光。可坐在这锄杠上,望着那蒸腾着暑气,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长垄,心想,这啥时候是个头呢!<br>浩瀚兴凯湖畔的蜂蜜山上,野蜂成群,山花烂漫时节,蜂蜜顺着山崖流淌,密山县便因此而得名。可我所在的杨木岗乡朝阳三队,生活没有一丝甜蜜,家家的日子过得都挺苦涩。 <font color="#167efb">波烟浩渺的兴凯湖宛如大海</font> <font color="#167efb">醉美蜂蜜山高峻挺拔郁郁葱葱</font> 这里是全密山县最偏远的村庄,地处中俄边境的北大荒腹地,人们都管它叫“啦啦街”,东西十好几里哩哩啦啦没几户人家,离公社10多里地,公社所在地离县城120多里。<br>从我老爹这一辈往上数,这个家族没有人显贵,都是土里刨食,地垄沟捡豆包。我的老父老母一天书没念,扁担横在地上,不知道念一。但倔强不屈,都有一身的力气。虽然腰一年年弯下去,但欠生产队的三角债却越摞越高。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在生产队见过回头钱。 <font color="#167efb">与老母亲在一起</font> 我家姊妹6个,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爷庙的旗杆——独一根。“砸锅卖铁,也得让成子(乳名)上学呀,就这么一个。”老两口躺在炕上合计着。<br>于是,养口猪,一年到头舍不得杀;眼巴巴盯着小鸡屁股下几个蛋,哪舍得吃啊!口挪肚攒几个钱,供儿子上学。邻居王大姑家的老六与我年龄般对般,王大姑拖着他,他狼哇地叫唤,不愿上学。我却乐颠颠地背上了书包,走进了学校。 <font color="#167efb">作者就是在这样的茅草屋中长大</font> <b>远离父母上中学</b><br><br>卑贱的出身,穷苦的生活,赐予我一颗孤独、内向、怯懦的心。但我在屯里是最懂事、听话、不打架、不骂人,不尿尿和泥的好孩子。自打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font color="#167efb">老父亲生前和孙儿去放牛</font> <font color="#167efb">站在老妈后面的是她的5个女儿,并排左是她的老妹妹,今年已经90岁。</font> 我老母亲聪明、漂亮,爱唱歌,记忆超群。因为她把冬学扫盲时认识的几个庄稼字教给我,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米面豆子,棉花布衣服,我全会,老师总表扬,我因此偏科语文。夏天,放学后或节假日,房后菜园子里的屋檐下,门前用木架子搭起来的苞米楼子上,简直就是我的天堂。这地方凉爽宜人,我把左邻右舍凡是能划拉到的书,全都借过来看。诸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这些小人书,我看得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冬日夜长,老妈点亮“吊灯”做针线活,我趴在枕头上,写完作业,便捧起书来,默默地看个不停。有时,老爹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些小唱本,让我笨笨磕磕地念,他们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在我们这个穷乡僻壤,除了年把的放一场露天电影,或者婚丧嫁娶,正二月,偶尔有说评词、唱大鼓书的,哪有什么文化活动啊?我念唱本给他们听,这就是最好的文化大餐了。我尽管似懂非懂,倒也从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br> <div><br></div>大约是在我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邻居“周老坦儿”家,来了一位山东青年叫武世田,他好像念了一些书。听他说,他们山东老家有个人写了一篇稿子,我影忽地记得是十六字令,一首诗,被报社发表了,还得了一笔稿费。这件事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我要是也写稿挣点钱,那该多好啊!”于是,我就以在北甸子为我们生产队放马的“马倌”张庆选为原型,有影没影地编写了一篇文章《张庆选放马》,没曾想,居然在《牡丹江日报》小故事专栏配插图发表。据说,后来《牡丹江日报》编辑部还曾经给大队寄来过农村通讯员登记表。从此我便想入非非,时常做着那个记者梦。 <div><br></div>1965年,我以“白马杨柳知”,也就是白泡子、马家岗、杨木岗、柳毛、知一,五个公社学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密山县知一中学。入学后就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待已是初三的学生会主席赵连方一毕业,就接任主席。<br>我们“老三届”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一代,有着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我们出生在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初期;大跃进的浪潮激荡着我们懵懂的童年;三年自然灾害吃“代食品”的滋味,对后人来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大队干部带领社员,到857劳改农场明偷暗抢水稻,成了英雄壮举。以致后来震撼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将我们这些中学生稀里糊涂地卷入了历史的狂澜之中,命运从此偏离了轨道。 <font color="#167efb">50多年后,同窗好友相聚在冰城哈尔滨</font> <div><br></div><b>命运偏离了轨道</b><br><br><div>1968年文革正方兴未艾,祖国山河一片红,学校复课闹革命。我因为可怜那几个被斗的“走资派,“特别是学校的书记林玉峰,这个胖老头,满头华发,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高的觉悟,也绝不会是早有先见之明,预见到后来全国性的平反冤假错案,就是不忍心看着他们遭罪,这可能出于我善良的本性和常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吧。当我作为学生代表,被”三结合“到学校革委会的时候,我便站出来,联合一部分师生,为林书记翻案,决不同意把他按敌我矛盾定为”四类分子,“顶多犯有严重错误,但也要账往上算根往上挖。这却遭到了那些”打林派“的疯狂反对。于是大字报铺天盖地,大辩论永无休止,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保派打派势不两立。正当两派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省里下来指示,严令反“三右:”右倾投降主义、右倾保守主义、右倾分裂主义,大抓漏网走资派。没有打倒的要统统打倒,已经打倒的,要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风云突变,祸起萧墙。保林派所有的头目都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剃了鬼头,关进了牛棚。密山县革委会在讨论如何处理我的时候,念及我还是一个孩子,没有给我“戴帽,”但要陪斗,以便触及灵魂,肃清流毒。</div> <div><br></div>1968年深秋,别人都毕业离校了,只有我留在学校,陪着那些黑帮挨批斗。这一致命的打击,让我天旋地转,万念俱灰,我默默无言,整天以泪洗面。<br>几个星期过去了,我被轮流押送到各个班级,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之后,一个人孤零零地回到了“啦啦街”那个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心想,这辈子算完了。<br>从此,村里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自己也觉得矮人一头。招工、选干、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哪能轮到我头上啊!我扛枪保卫祖国总可以吧?征兵时节到了,我咬破中指写血书,要求当兵,誓死报国。接兵的圆脸,个头不高,说话南方口音,他看好了我,又去了我家征求父母意见。可公社武装部说啥也不同意。最后,部队接兵的和地方武装部闹僵了,没用。在欢送新兵入伍的大会上,让我代表全乡的基干民兵发了言,算是高看我,给我一个安慰。 <br>没招,老老实实在生产队干活吧。我生下来,老妈没奶。吃了上顿没下顿,能有奶嘛!是老妈嚼“奶布子”(用嘴嚼烂大碴子后用纱布过滤)把我喂大。因此从小体格瘦弱多病,又因为是“独苗,”倍受娇惯,干农村活“半拉子”都不如,过庄稼日子,啥啥不是。生产队长倒是安排得“人尽其才,”冬天让我扛个大鞭子看场院,职责是把来偷吃堆在场院里粮食的一切牲口无情赶走。 <b>又做起了朦胧的记者梦</b><br><br><div>1970年,正赶上教育改革,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穷山沟本来念书的人就不多,再加上远走高飞的,造成师资短缺。恰逢有一个叫张考生的文弱老师请病假,当时的校长李迎福想到了我,让我去临时代课,后来张考生病逝,我便成了村办学校的民办老师。<br></div> <font color="#167efb">2017年作者又回到了故乡的老屋,但这里的条件已明显改善</font><br><br><div>放下了锄杠,握上了笔杆,从田间走进了办公室,我那朦胧的的记者梦,又不时地闪现出来。一次,曾经当过公社中心校书记的宣传委员马永庆,在学校见到了我,他送给我一本《牡丹江日报通讯》,鼓励我利用业余时间,写写新闻报道。从此,我便一发而不可收。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就伏在煤油灯下写。眼皮打架一磕头,火苗哧啦一下子燎了头发,干脆剃它个秃脑亮,省事。<br>稿子写出来了,可邮寄又成了问题。到杨木公社邮局,来回要沟沟坎坎、在青草没棵以及松树林、坟茔地中间,跋涉20多里路。我常常是头天晚上抄好稿子,第二天起大早,跑到公社邮局塞到邮筒里。有时觉得公社邮局不如附近农场邮局把握,信封塞了一半又拽出来,再抄近道投到七八里外的农场邮局。然后再汗巴流水地跑回学校不耽误上班。</div> <div><font color="#167efb">1974年当民办老师时的师生合影,(左2)为作者</font></div><div><br></div>稿子发出去了,等啊,盼啊,邮局送信的一周来一次,我心砰砰直跳。接过报纸翻烂了,也没看到自个名,但我从不灰心。悬殊的社会落差,先天不足的缺失,一切一切的不如意,没有使我颓废、放弃、抱怨、认命,反而激起我一股巨大的势能。立志须坚定,持之必以恒;精卫衔微木,誓将海填平。我不顾一切,疯狂地写下去,潜意识里,我自信能靠自己的笔杆改变自己的命运。<br>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已奔“古稀,”县广播站第一次播发我写的稿子时的激动情景,清晰如昨,刻骨铭心。当时,我站在生产队的窗台上,用耳朵贴在小喇叭上,心里一阵狂喜,激动得一宿也没睡好觉。一连几天,我觉得天也蓝了,水也甜了,吃嘛嘛香,春风满面,走起路来也像小燕子一样轻盈。荒僻而又僵老的“啦啦街,”在我的眼里到处充满了灿烂的阳光。看来,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自己挡住了太阳。 <font color="#167efb">当年村办学校的同事,半个世纪又重逢。右为当时的校长李迎福,左为后任校长任彦君</font> <b>铅字搭成的阶梯</b><br><br><div>从此我信心倍增,着了魔一样地写。我的名字也频频见于报端。名随稿扬。1973年,我到密山县广播站参加了三个月的骨干通讯员学习班。这三个月奠定了我人生追求的方向,决定了我终生与新闻结缘。尽管当时我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对新闻理论一无所知,但我淳朴厚道、老实本分的农民气质、扎实能干、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求索精神,赢得了县广播站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我在这里一共工作了5年,他们像爱护一棵希望的嫩芽,百般呵护,精心培育。我最初的每一篇稿件,都无私地融进了他们心血和智慧。后来,我不断进步,许多作品已经“青出于蓝,”他们由衷欣慰,毫无嫉妒。他们真是心地如水,感情似火。这种环境的熏陶,加上我骨子里农民的品性,逐渐形成了我的人格和文风。</div> <div><br></div>我永生感念已经故去的密山县广播科长许明鉴,我调离密山以后,他曾先后被提拔为县委宣传部长、县纪委书记、县政协主席等职。他相貌平平,文化不高,但聪明睿智,为人正派,政策理论水平高,事业心极强。他认定我是一棵好苗子,便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千方百计要把我留到县广播站编辑部工作。须知,那时我还是乡下学校的民办教员,仅仅是一个农民通讯员而已。三个月的骨干通讯员学习班结束之后,我便回到了农村。他到处奔走游说,调动各种关系,想尽一切办法,终于把我借调到县广播站,当上了一个“季节临时工。”我成了一个“吃农村粮、拿工人工资、做记者工作”的奇葩人物。 <br>从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走到县城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这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步登天。从昏暗如豆的煤油灯下,来到铮明瓦亮的电灯下写作,我只觉得如鱼跃江河,鸟翔高天,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隆冬的风雪,盛夏的烈日,早春的料峭……,我全然不顾,穿双农田鞋,背个黄书包,一天天往下跑,一宿宿不停地写。在一个小小的村屯,我能一口气呆上七八天。为了采访一个典型人物,我能一连几天吃住在他的家里,和他在一个田里劳动,躺在一个炕上唠嗑。“当土记者,唠庄稼嗑,”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正因为如此,我写出来的报道,才能生动感人,生活气息浓郁,风格特色鲜明。也正因为如此,我一个边陲县广播站小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常常能被国家级大新闻单位采用。比如《铁西村吸引了城里人》《姑娘出嫁带存折》《发家记》《家务清官》等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家务清官》《一个流浪汉的归宿》等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还被收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的优秀广播稿选《心灵之光》一书中,被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选为教材。 <div><font color="#167efb">专访著名军旅老艺术家严阎肃</font></div><div><br></div>当时,许多人觉得我了不起,有才华,是个传奇人物。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的这些作品,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多地下了一番笨功夫,在别人休息玩乐时,我仍埋头爬格子而已。龟兔赛跑不停步,慢鸟先飞能远行,我确信:”人的差距在业余之间。” <b>从农民通讯员到高级记者</b><br><br><div>沿着铅字搭成的台阶,我走进了省城,成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这曾让我激动万分,但我从不敢炫耀,仍是低位与人相处,老老实实下笨功夫。在省电台,名校毕业的,出身高贵的,业界知名的,大家耆宿,高手如林。我一个初中课程只学了半年的农村小青年,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农民通讯员而已。在我的灵魂深处,一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无论工作环境以及身份地位怎么变,我孜孜以求,刻苦勤奋,埋头苦干的那么一股子劲儿始终没变。与别人比较,越是无能,越是低贱,越是被人嘲笑,越是能激发我追赶比赛的竞技心态,而我绝不会呼啸着前进,只是默默地憋着一股劲奋争。别人喝酒我靠边,别人打牌我不会,台里一开会,我就躲旮旯,你们说啥我都不介意,种地的拿粮食,写稿的看报道。天道酬勤,人道酬善,我不仅成了省电台一年发表上百篇报道的高产记者,还成了“获奖专业户,”先后有100多篇次的报道,获省部级以上大奖。各种荣誉不期而至,接踵而来,不仅年年是本台的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赴京参加了建国35年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会后回到省城哈尔滨,当时的省委书记李力安还亲自迎接我们,并召开了省城所有新闻单位领导参加的座谈会,点名让我发言。省报、省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还做了专题报道。我这个以报道新闻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成了新闻人物。<br><br><br></div> <font color="#167efb">采访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font> 1987年,文革结束后,国家首次恢复评定新闻职称,历史欠账之多,评定矛盾之大不言而喻。我当时只是报了一个中级职称,我就是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心想,咱啥身板儿呀,这辈子在省级新闻单位能名正言顺当一个普通记者,也就烧高香了。绝没有想到的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厅的评委们在张成芳主任的提议下,一致同意我破格晋升主任记者。那个年代风清气正,走后门拉关系被人不齿,也不兴。除了王佳奎老台长以及我们记者部主任段续之外,基本没人认识我。提议的电视台老主任张成芳,只是听过我的报道,并没有见过我。 <div><br></div>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姓庄的老师曾经夸奖我说:“这孩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当上工程师。”工程师就是一个中级职称,而主任记者,相当于副教授。我的天啊,我连做梦也想不到啊!仿佛一夜之间,舆论哗然,我又成了新闻界里的头号新闻了。当然,我后来经过全省考试答辩的诸多环节,最终破格晋升为主任记者,并被确定为“厅级后备”。<br>“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人祝贺我,有人羡慕我,有人学习我,也有人嫉妒我。对嫉妒我的人,我真心理解,从未记恨过。我是谁呀?我太了解我自己了。我不过是文革时期的“老初一”嘛(我1965年读初中,刚上学不久因病休学一年)初中的文化课只学了半学期,我常常戏称自己的学历为“小学本科”。 <div><font color="#167efb">2018与《黑龙江经济报》同仁相聚在哈尔滨</font></div><div><br></div>后来由于种种一言难尽的复杂原因,我从黑龙江电台调到《黑龙江日报》任主任记者。三年后,《黑龙江经济报》升格为省政府机关报,我又调到《黑龙江经济报》社担任副总编。在《黑龙江经济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破格晋升为“高级编辑,”成为一名正教授级的新闻工作者。<br><br><b>“啦啦街”是我的根</b><br><br><div>经常有些场合让我介绍经验,各地纷纷邀请我去给新闻班讲课。这是我最不擅长、最打怵的事。我虽然进中央电大脱产进修二年,但学的是中文,对新闻理论一知半解。而我的特点是能写不善说,下笔千言,说话怯场。讲点啥呢?静下心来想一想,从农民到“教授,”却也有不少嗑可唠:<br>我下乡采访从来没觉得苦。我忘不了,我在农村干活,冬天坐马爬犁,脚冻得受不了,就下来跟在后面跑,棉衣里面是汗,外面是霜。我当上记者之后常常坐着轿车下去采访,还好吃好喝好招待,这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怎么会叫苦喊累呢!在农村,夏天铲地,凌晨两三点钟就下地打早垄;冬天打场要挑灯夜战,我坐在草垛上,睡着又冻醒;每年春节一过破五,就得扛起大镐去刨粪。不到半尺长的小笔杆,怎么也没有大镐沉啊!所以我总是激情满怀,浑身是劲,“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div> <font color="#167efb">几年前回到老家看望儿时的伙伴</font> 我永生永世也不会忘记,又从不敢回忆。我在离家100多里外的知一镇知一中学读初中时,老父亲为了省下那元八角的车费,背上木箱子,里面装满老妈烙的干巴饼和蒸熟的小咸鱼,半夜上路,一步一步走到学校去看我;我忘不了,寒暑假时,几个杨木家乡的小伙伴结伴儿往家走,当天到不了家啊!现在我坐着轿车回家,路过知一,想到已经长眠地下的老父老母,多想到没人的地方去大哭一场啊!他们要是活到现在该多好啊! <div><br></div>2018年,我又回到家乡,又回到了老屋。屋里屋外,转来转去,那些年,那些事,老爹、老妈..........,一幕幕都在眼前,我心里在喊:爹——妈——我想你们啊!<br><br>老屋前的怀想<br>写于2018母亲节<br> <br>别梦依稀老屋前<br>往事历历如昨天<br>披头散发房檐草<br>弯曲腐朽出头椽<br>碗里粥稀照人影<br>盘中野菜苦中甜<br>春夏秋冬周复始<br>老父老母腰背弯<br>逢年过节难堪日<br>勒紧腰带贴春联<br>玉米大豆遍山野<br>还有老屋前后园<br>汗珠掉地摔八瓣<br>为何难把肚子填<br>如今说起这以往<br>孩子两眼瞪溜圆<br>认为长辈编故事<br>如今天天像过年<br>只因改革春风起<br>吃饱全仗大包干<br>眼看日子天天好<br>父母不幸去那边<br>天旋地转肝胆裂<br>此痛今生思无眠<br>戊戌之年清明雨<br>孩儿独自跪坟前<br>老父老母今安在<br>你儿就在坟外边<br>还是那样劳苦吗<br>还是那样处处难<br>老妈还是刀子嘴<br>老爹还是抽旱烟<br>儿在这边啥都好<br>二老不必再挂牵<br>只是孩儿想你们<br>阴阳两隔天地间<br>苍天可鉴孩儿意<br>二老定会享清闲<br>今生不能再见面<br>来生儿仍绕膝前<br>那时儿已不瘦弱<br>虎背熊腰一壮汉<br>家里家外顶梁柱<br>爹妈不再把心担<br>只因今生孩儿弱<br>老父老母总娇惯<br>所幸孩儿还争气<br>常让二老开心颜<br>深恩今生无以报<br>获奖证书当纸钱<br> <div></div>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