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年老建筑

青岛老张

青岛的百年间,从小渔村、山海孤舟,到平地高楼、万家灯火,红瓦绿树尽头的海浪,连绵不绝的奔涌,此时,跨越时光隧道,穿越百年老街巷,欣赏那风采依旧的万国建筑…… 自1897年德国人来到青岛之后,在这片土地上兴建了体系较为完整的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青岛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后宫(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太平路19号) </div><div><br></div> <div>  漫步在青岛的老城区,万国建筑随处可见,而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天后宫格外显眼,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毗邻栈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是青岛地区妈祖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与城市起源文化的凝结之处和珍贵遗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坂井贞一宅第旧址(太平路23号)</h3> 距“后天宫”不远处,有一绿树环绕中的欧式小楼,这里曾是著名日商坂井贞一在青岛的旧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坂井贞一宅第旧址(太平路2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华银行旧址、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广西路14号)</h3> <p class="ql-block">  走上堪称“早期青岛最宽、最平的马路”广西路,首先来到建国后合并而来的广西路14号大院,在这里探访青岛近代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建筑,以及百年胶济铁路的重要遗产建筑,触摸城市脉动,感受历史温度。</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华银行旧址、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广西路14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华银行旧址、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广西路14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华银行旧址、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广西路14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青岛邮电博物馆、良友书坊 安徽路5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向安徽路与广西路的交界处,这里有一座典雅浪漫的庭院式建筑。这座百年前的德国领事馆,如今已成为青岛唯一一处关于孔子的纪念馆;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走进精致华美的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了解青岛邮电通信发展史的光辉历程;再踏上青岛市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德式木质塔楼,精美非凡的哥特式构造,将向我们揭示120年前令人惊叹的建筑技法。</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青岛邮电博物馆、良友书坊 安徽路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青岛邮电博物馆、良友书坊 安徽路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青岛邮电博物馆、良友书坊 安徽路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药商店旧址(崂山矿泉博物馆 广西路33号)</h3> <p class="ql-block">  循着一抹迷人的砖红,走进医药商店旧址,德国学者托尔斯滕·华纳曾赞誉此处为“青岛最漂亮的德国青年派风格建筑”。如今,这座造型典雅的“红房子”已蝶变为“崂山矿泉博物馆”,将在百年经典建筑中了解百年传奇品牌,细细聆听“生命之源的故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药商店旧址(崂山矿泉博物馆 广西路3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药商店旧址(崂山矿泉博物馆 广西路3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药商店旧址(崂山矿泉博物馆 广西路3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爵饭店旧址(广西路37号)</h3>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眼前是侯爵饭店旧址的古堡式风韵,看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庭院饭店,如何诠释中世纪德意志建筑精神的深刻内涵;望向街道尽头的半球形坡地,宏伟庄严的天主教堂矗立于此,这里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堪称宗教建筑艺术的杰作。</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爵饭店旧址(广西路37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爵饭店旧址(广西路37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主教堂(浙江路15号)</h3> <p class="ql-block">  1925年,随着教区的发展和活动的活跃,时任主教维昌禄亲往德国各地教会募集资金,计划在青岛筹建一座宏伟壮观的教堂。1932年,天主教堂开始修建,1934年,教堂竣工,这座有着56米高大双尖塔的巨大建筑,成为时至今日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少有的祝圣教堂,堪称宗教建筑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天主教堂,已成为来青旅行必选的地标式打卡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主教堂(浙江路1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主教堂(浙江路1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式建筑(中山路17)</h3> <p class="ql-block">  向西且观且行,途中将欣赏中山路17号的典雅精致,这座建于1897年的古典复兴风韵的小楼,已成为百年中山路上最重要的点缀之一;不远处,雄伟非凡的东莱银行大楼旧址静默守候,将向我们讲述一段青岛近代金融发展的风云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警察署旧址(湖北路29号)</h3> <p class="ql-block">  沿着百年老街乘风而游,感受“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的静谧悠闲。行至著名的湖北路,探访未曾改变原风貌与原功能的德国警察署旧址,它高耸的钟楼令人叹为观止,优雅的色彩宛如画卷,在细节设计上精彩纷呈,堪称青岛德国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警察署旧址(湖北路29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警察署旧址(湖北路29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站饭店旧址(兰山路28号)</h3> <p class="ql-block">  伴着远处的波涛阵阵,继续向西而行,清新的海风拂过车站饭店旧址巴洛克式的八角塔楼与山墙;来到宽阔的青岛火车站站前广场,这里作为青岛城市发展史的起点之一。</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火车站</h3> <p class="ql-block">  青岛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二大部分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砖木钢混合结构,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建筑双坡陡峭屋顶,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花岗石砌成,是仿半木构式样的公共建筑。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于1991年拆除重建;于1994年8月8日投入运营;于2006年12月10日再次改造;于2008年8月1日重新启用。</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火车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的青岛火车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中国银行广厦堂宿舍旧址(大学路14号、14号甲)</h3>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大学路,路过日本居留民团学校教员宿舍旧址,走进青岛中国银行广厦堂宿舍旧址,这处静谧的大院,不仅是近代银行金融业发展的珍贵遗存,据说也曾留下过梅兰芳、裘盛戎等多位京剧名角的身影,建筑本身更是经过了巧妙构思和塑造,体现出建筑与园林一体化的中国式布局思想。</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骆驼祥子博物馆(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h3> <p class="ql-block">  跟随着阵阵咖啡香的引导,坠入一个明媚的花园梦境,黄县路上的老舍故居静静伫立,荒岛书店继续吹送着文化绿洲的清风,一段文豪们与青岛的温情故事,为这处网红打卡街区铺就了最文艺的底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骆驼祥子博物馆(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骆驼祥子博物馆(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h3> <p class="ql-block">  走过在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马牙石路。石,抗风雨而不蚀,路,指引人走向远方,而无数的故事,就写在这石路上的深深浅浅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h3>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海风拂过街道,杨振声故居矗立在街道旁。以杨振声、赵太侔、华岗等人为代表的“山大校长”们,自1930年起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推动青岛进入了文化名人荟萃群居的黄金时代。</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恒山路5号</h3> <p class="ql-block">  穿过文艺复兴式别墅恒山路5号的典雅庭院,走进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这座精致非凡的建筑艺术精品,将向我们敞开怀抱,展示一段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历史群像。</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龙山路26号)</h3>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开始建造德国驻胶澳(即青岛)总督的住宅,称“总督官邸”。1907年总督官邸建筑落成,民间称之为“提督楼”。</p><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主楼的建筑风格为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幢德国风格建筑,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集中体现了西方建筑史上诸多风格的流变轨迹,典型反映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乃至欧洲建筑思潮的某些特殊征候,在建筑艺术的包容性、协调性与纪念性上均堪称典范。梁思成评价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p><p class="ql-block"> 如今是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龙山路26号)</h3> <p class="ql-block">  从青岛“最美红墙”中的万字会旧址出发,看看将中国传统建筑、罗马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三种风格融为一院的建筑群,是如何诠释“中外不分,视若一家”的;然后我们推开青岛人民会堂厚重的大门,打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的同款视角;</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墙内就是万字会旧址(鱼山路37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字会旧址(鱼山路37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字会旧址(鱼山路37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毕娄哈旧宅(太平路11—13号)</h3>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太平路上,前往毕娄哈旧宅,了解这位设计出青岛天主教堂的德国建筑师,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接着我们走进略显神秘的欧人监狱旧址,这座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近代监狱建筑之一,曾被称为“海岸古堡监狱”,我们将在这里看展览、听历史,感受独特的狱政文明和法制发展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欧人监狱旧址(常州路2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欧人监狱旧址(常州路2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欧人监狱旧址(常州路2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胶州帝国法院旧址(德县路2号)</h3>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走进胶州帝国法院旧址,这座厚重粗犷、气势磅礴的德国建筑,如今延续原功能成为市南区检察院;胶州帝国法院旧址北侧方向、有一建筑,就是德国总督府旧址,迈上39级宽大的石阶,走进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这座被誉为“世界现存最雄伟、最具代表性的总督府建筑之一”的遗产瑰宝,将迎来旅游者内部场景的探秘时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沂水路1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沂水路1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背面(沂水路1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侧面(沂水路1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德公寓旧址(德县路4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德公寓旧址(德县路4号)</h3> <p class="ql-block">  沿着静谧闲适的德县路漫步,路过路德公寓旧址,看看这座有着巨大红色坡顶的昔日家庭旅馆,见证了怎样的百年时光......</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胶济铁路青岛大港站周边(摄于1910年代)</h3>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画卷翻回清末,自1897年起,德国人在登陆这片土地后开始筑码头(大港及小港)、修铁路(胶济铁路),近代青岛由此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而且成为了山东省内的货物集散中心和金融中心,在华北乃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的中山路街区</h3> <p class="ql-block">  以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活动为基础,得益于自身的交通优势,中山路—馆陶路街区的金融业及进出口贸易业在德占时期初达兴盛,在第一次日占时期发展迅速,并在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三十年代)达到鼎盛。</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的馆陶路街区</div>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成熟的金融机构进驻于此,日本的大型银行和洋行也纷纷在这里建立分支机构,中国新兴的近代民族资本也在此积极地谋求发展,此外还有国际各大跨国公司、领事馆和办事处也云集于此。一时间盛景如云,在这里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和进出口商业贸易对青岛乃至中国都有影响。</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中山路1号)</h3> <p class="ql-block">  往日已逝,换了人间。昔日的繁华盛景和风云变幻早已沉淀在书页里,只有留存至今的老建筑依然如初。这些承载着众多传奇的建筑以商业性质为主,既有欧洲建筑师偏爱的古典从容,又有日式商业建筑主打的雄浑大方,而中山路沿线的众多银行建筑,则是第一批近代中国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同时整个街区又保持着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不仅是青岛商业与金融发展史的物质见证,更成为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中山路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兵俱乐部,如今是青岛电影博物馆</h3> <div><br></div><div> 位于青岛中山路南段,1902年建成启用。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共有三层,总面积为4607平方米,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经过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召集的专家团研究论证,最终认定青岛水兵俱乐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div><div> 2016年,青岛城发集团遵循“原建筑、原设施、原功能”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建筑文化、电影艺术等元素融为一体,开办成电影文化综合体——1907光影俱乐部(青岛电影博物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兵俱乐部,如今是青岛电影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兵俱乐部,如今是青岛电影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兵俱乐部,如今是青岛电影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莱银行旧址(湖南路39号)</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是经久不息的海潮,虽经无数次的烫洗与冲刷,中国近代史的底色仍是永远的悲壮与苍凉。以中山路—馆陶路街区为核心的青岛近代金融中心建筑群,现仍基本保持着当时的建筑风貌,是青岛乃至山东以至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沧桑与沉浮、苦难与抗争、热血与振兴的重要历史遗存,也在客观上对青岛城市风貌格调、以后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城市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莱银行旧址(湖南路39号)</h3> <div><br></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旧址馆陶路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旧址馆陶路1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陆银行旧址(中山路70号),由中国建筑师罗邦杰设计</h3> 大陆银行旧址(中山路70号),由中国建筑师罗邦杰设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馆陶路12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馆陶路12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典型的罗马柱式建筑——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菱洋行旧址馆陶路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菱洋行旧址馆陶路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旧址,由日本建筑设计师长野宇平治设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国汇丰银行旧址馆陶路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国汇丰银行旧址馆陶路5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青岛取引所旧址,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馆陶路22号</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取引所旧址馆陶路22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取引所旧址馆陶路22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取引所旧址馆陶路22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的青岛老城区</h3> <p class="ql-block">  自近代以来,曾有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在青岛居住生活,这些名人为青岛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大量的寓居建筑,构成了国内罕见的文化名人故居群景观,广为海内外所瞩目。</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演变中,这些人文英才与科学巨子的寓所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具有相当大的整体性、丰富性与集中性,蕴含丰富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它们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青岛历史记忆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回故古典文学伉俪的鱼山岁月,探访中国的“克隆之父”与“中国的爱因斯坦”科学之光照耀之处;接着我们深深体会一下何为“君子国”,感受文豪笔下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然后我们拂过女诗人缱绻万千的精致诗篇,走过海洋科学家为国为民的沧海之志,了解昔日教育家的深邃思考,再看看曾经遨游在戏剧艺术与海洋科学双重领域的藏书家,如何在小小的屋宇内囊括人间万象;走进戊戌变法领袖钟爱的“天游园”,领略为青岛留下“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盛赞的近代文化先驱与青岛的故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有为故居(福山支路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有为故居(福山支路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有为故居(福山支路5号)</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有为故居(福山支路5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p class="ql-block">  文化名人如候鸟一般,来过之后又离开,为青岛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思想精粹和永不褪色的人文情怀,更有温度的是他们曾经住过的屋、走过的路。得益于文化名人故居群的存在,青岛美丽的海岸线变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人文走廊,彰显着青岛人文与自然、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理想生态,更彰显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之内在底蕴中至为精粹的一部分。</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青岛老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景色风貌,生机依旧;“典雅、厚重、包容、和谐”的精神内核,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同漫步于此,看屋前房后是苍松翠柏,举目不远的碧海丘陵,在这如诗如画的风光中,老建筑静静守护着百年老街。我们学习、了解这些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不仅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领悟历史建筑存在的意义,更是对历史记忆的正视与铭记,构筑起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历史之间的精神纽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