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宵节过后,乍暖还寒。今天日丽风清,不由得想到新建的苏州河畔徒步巡访那里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人们普遍认为上海城市是近代从外滩口黄浦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典籍、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博物馆以后,越来越相信苏州河才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经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因此人们以此为据,认为苏州河原名吴淞江。</p><p class="ql-block">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立租界。上海最初的租界沿苏州河东段两岸而建。租界的出现虽然给上海套上了殖民地的枷锁,但是也给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租界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扩张。建设洋行、修建华人居所、拓宽道路、改造桥梁……近代城市初具规模。租界的扩张,不仅直接造就了上海近代城市,推进了华界的近代化建设,并从苏州河沿线向整个城市辐射。至此,上海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轨道。今天依旧矗立在苏州河两岸的众多优秀建筑就是上海近代城市化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上海的工业规模十分有限,苏州河的污染尚未达到极致。建国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苏州河沿岸的工业厂房更加密集,人口更加集中。上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上海境内段全部遭到污染,成为黄浦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进入80年代后,苏州河的黑臭日益严重,曾经令人骄傲的苏州河,已经成为上海的耻辱,不但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有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为了还苏州河以清澈,上海市政府于1998年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拉开了全面整治苏州河的序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令人欣慰的是,苏州河已经“复活”,河水变清,鱼虾重现,生态系统基本恢复,两岸42公里的滨水岸线实现贯通开放。因此,我们就去见证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藏路桥 (北连西藏北路,南接西藏中路)。 1853年建成木桥,因毗邻泥城浜,所以俗称“泥城桥”。1922年租界工部局在原桥东侧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梁。因桥南堍为英商上海自来火房-煤气厂,桥以厂名命名,叫“自来火厂桥”;桥北端为垃圾码头,为区别浙江路垃圾桥,故名“新垃圾桥”,现此桥为200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西藏路桥北端。</p> <p class="ql-block">今天巡访就从西藏路桥堍的四行仓库开始。</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在西藏路桥(原泥城桥)北榭光复路紧靠大陆银行仓库处,建造11984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四行仓库。</p> <p class="ql-block">富有历史感的四行仓库西墙首先映入眼帘:整墙上布满枪眼、弹孔、炮击造成的大面积破损,墙体真实且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还没开始参观,已经深深地震撼到我们。</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日本密谋进军上海。9日晚,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在虹桥机场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身亡。日本随即往上海增兵入侵。</p><p class="ql-block">日本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蒋介石则指挥中国军队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打响“淞沪会战”。</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1营“八百壮士”(实际人数414名)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生命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13日,光复路21号底层建立了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馆。</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13日,在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之际,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p><p class="ql-block">由于疫情防控,我们通过手机微信扫码实名认证后进入参观,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大厅的浮雕立柱</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以一封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家书开篇,展现了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在国难当前之际,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展现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span></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p><p class="ql-block">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实际为414人)死守上海四行仓库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击毙敌军二百多人,我军阵亡三十余名的战绩,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p><p class="ql-block">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入租界,原商定通过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诺言,将八百壮士解除武装,羁留在胶州路星加坡路口(今余姚路321弄晋元里)一块15亩的空地里,四周以铁丝网围困,派了“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上海市民称此为“孤军营”。1937年10月31日至1941年12月28日,谢晋元率领的国民政府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377人羁留于此四年余。</p><p class="ql-block">随着抗战的持续深入,上海形势逐渐变化,日伪活动日益猖獗。汪精卫伪政权在对谢晋元威逼利诱企图令其变节失败之后,萌生杀机,随即收买了“孤军营”内部的四个不肖士兵,于1941年4月24日将谢晋元暗杀,谢晋元以身殉国,时年三十七岁(四个凶手当场被擒)。次日,谢晋元追悼仪式在上海举行,有30万人前往吊唁。1941年5月8日,国民政府追授谢晋元为陆军少将。</p> <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遇害殉国(四个凶手当场被擒)。次日,谢晋元追悼仪式在上海举行,有30多万各界人士前往吊唁。</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墓</p><p class="ql-block">民国30年4月24日,抗日将领谢晋元遇刺殉难,墓葬于“孤军营”(现余姚路321弄晋元里)。1983年,经市人民政府决定迁至上海市万国公墓(宋庆龄墓园)名人墓园。</p><p class="ql-block"> 谢晋元将军纪念碑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谢将军讳晋元,字中民,广东蕉岭人。民国二十六年“八·一三”凇沪之役,国军以持久战略,诱敌深入,将军则奉命来,所部八百人坚守四行仓库。时闸北正在劫火中,敌集精锐环攻,烟火蔽天,弹落如雨,历四昼夜,莫能克持。区市民咸惊敬鹄立,隔河向国旗遥拜,西桥亦有感至泣下者。租界当局以战区迫近,惴惴焉,惟虞波及,请求我最高统帅下令撤离。弗获已,始于十月三十一日晨二时退胶州路孤军营。四稔以还,风纪整肃,训练不少懈。旋又兼授工艺,卑归农后得自食其力,其卓识类如此。沪人往劳,辄以大久相勖辞语激扬,闻者动容。将军平日,恂恂有儒将风,善属文,居恒不离翰墨;横逆之来,又坚抗如铁石。以是益为奸徒所忌。三十年四月二十四日,适循例早操,有营兵四人后至,将军方斥其违纪,刃已及身,中要害,遂赍志殉难。噩讯传出,举国震恸,各界往吊者途为之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将军生于民国纪元前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其尊公发香尚健在,太夫人李氏已殁。德配凌维诚女士,生子二:长幼民,次继民;女二:曰雪芬,曰兰芬。将军曾肄业国立中山大学。十四年十二月入黄埔军官学校。十五年冬北伐时战于龙游、桐庐,身先士卒,当者辟易。十七年五月三日战于济南,数负创而报国之志弥坚。后历任排、连、营长、参谋主任及团附等职。沪战起,政府以将军守四行仓库有功,擢升团长,授青天白日勋章。遇害时,市三十有七岁。以春秋鼎盛之年,当光明在望之际,虽未克参与反攻以争胜利,磅礴正气将与中国抗建史并垂不朽。爰爰为之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保卫疆宇,血战玄黄,摧坚攻锐,我武维扬。孤军殿最,声蜚八荒,赍志没地,举国恸伤。四万万人同继起,雷霆成奋消冰霜。秋风烈,黄花香,四行遗绩扬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施庆华敬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上海云飞、祥生、泰来、银色四行汽车司机企以敬立</span></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一隅</p> <p class="ql-block">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共投入陆海空三军兵力75万以上,伤亡人数30万左右;日军动用兵力25万,伤亡人数6万多。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八百壮士遗留的钢盔和刺刀</p> <p class="ql-block">八百壮士遗留的军号和绑腿带</p> <p class="ql-block">向人们展示: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打退日寇十余次疯狂进攻,毙敌200余名,完成了阻击战。</p> <p class="ql-block">还原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1:1真人大小还原八百壮士浴血奋战场景的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八百壮士浴血奋战,打退了日寇十多次疯狂进攻。</p> <p class="ql-block">在四行孤军与强敌浴血奋战,14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的惊人之举使这段历史又多了一层传奇色彩。28日拂晓,杨惠敏去苏州河畔一睹勇士的壮举时,发现四行仓库矗立在“太阳”旗、“米”字旗的重重包围中。细心的少女当即产生一个迫切的愿望:如果四行仓库顶上能飘起一面中国国旗,该是多么的鼓舞人心。守军已经表现了我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但应该让上海人、让在上海的所有人都感受到这威武不屈的正气。</p><p class="ql-block">当晚,杨惠敏脱下童子军制服,将一面大国旗紧紧地缠在身上,再罩上制服。此刻,夜空黝黑,英国兵在来回走动着,而四行仓库就像一个巨物矗立在马路对面,而她必须要冒着被英国警戒兵发现的危险,溜过马路,再沿着重重铁丝网爬到缺口处,再从窗子爬进去。情况非常危险,杨惠敏也顾不得个人的生命安全了,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于是,她卧倒地上,爬过马路,突然枪炮声大作,她还以为是警戒兵发现了她,忙趴下不动,红绿的火舌在她头上乱舞。原来是敌人又进攻四行仓库呢!于是等枪炮声沉寂下去,她又开始慢慢爬,终于到了东侧的楼下。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早有消息,知道有人要来献旗,想不到是一个14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郑重地交给了他们。朦胧的灯光下,这一群不曾被敌人枪炮吓怕过的英雄此刻却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29日黎明,曙色微明之中,四行仓库六层平台上站着一二十人,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国国旗,终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闸北的上空、在周围日军“太阳旗”的包围中猎猎飘扬。1营营长杨瑞符少校面对庄严的国旗,郑重地说道:“庄严灿烂的国旗啊!闸北有了你,闸北的领土、主权还是属于中国的。我誓在你的鼓舞之下,使你这光荣的国旗,永远地飘扬在废墟的闸北上空。”层迭的“太阳”旗中,那面中国国旗是如此地醒目、如此地光芒四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百壮士奉命撤离四行仓库,广大市民纷纷前来欢送。美联社记者海岚.里昂现场拍摄了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将军铜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亲笔题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针对日寇进攻卢沟桥,于1937年7月8日通电</p><p class="ql-block">通电号召:“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84年前卢沟桥畔的枪声,揭开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序幕。中国以逾3500万军民死伤的惨重代价,赢得了这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争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四行天地大楼,位于西藏北路18号,与四行仓库隔街相望。系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原中国银行仓库,由知名华人建筑师陆谦受设计,与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同出一脉。经改造后的四行天地由四栋独立建筑打通、连结,形成相对独立而又整体统一的灵动空间结构。传承近百年苏河水岸要塞,连接浦江与内陆的黄金走廊。如今的四行天地一期不止是改造重生的老建筑,更是苏州河历史的索引和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藏路桥上观看四行天地与毗邻的中国银行堆栈大楼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与四行天地大楼相邻的是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堆栈大楼,位于北苏州路1040号。中国银行前身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8月创办的清朝户部银行,是清政府最早设立的官商合办银行,总行设北京,到清光绪末年,已在天津、上海、汉口等城市设有多处分行。1912年北洋政府拨股本将其改组为中国银行。1927年,国民政府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从北平移到上海,宋子文任董事长,成为国民政府的金融垄断机构“四行两局”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由人民政府整顿改组。</p><p class="ql-block">旧址大楼建筑建于1931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无樑楼盖结构十一层,地下一层。南侧主立面装饰简洁,二层至四层通长外挑阳台,矩形钢窗。大楼地下一层为金库库房,底层银行办事处,二层以上为货物仓库和出租的办公室,出入道为分离布置。建筑由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属现代派建筑风格。大楼在建造时,基础采用浮筏基础,地基采用平桩法打桩,为上海首例。</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北苏州路912号商坊会馆</p><p class="ql-block">在苏州河浙江路桥至西藏路桥之间的北苏州路上这幢典型的英国式建筑,这就是“商坊会馆”。</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式建筑,没有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名单,但却是一幢真实体现英国建筑风格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浙江路桥即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浙江路桥 (北连浙江北路,南接浙江中路)1879年工部局建木桥。1906年改建为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此处原有运送粪便、垃圾的码头,故成“垃圾桥”。20世纪20年代,西藏路又造了一座垃圾桥,此桥因此被称作“老垃圾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福建路桥堍</p> <p class="ql-block">桥下保存着这盏140多年前的路灯,似乎在向守护它的监控探头讲诉着苏州河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福建路桥 (南接福建中路,北连福建北路)。 1570年,应天巡抚海瑞疏浚吴淞江,在今福建路桥附近建造吴淞江闸门。清光绪元年(1875年),福建路木桥建成,1885年,工部局拆除旧桥,在原处建7孔新木桥一座,名老闸桥。1962年拆除,1968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后因被船撞损,于2002年至2007年底再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回眸苏州河南麓高楼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北苏州路朝东走。</p> <p class="ql-block">山西路桥即将到了</p> <p class="ql-block">山西路桥 (南接山西南路,北连山西北路)又称盆汤弄桥。这里原是一座简易便桥,于1956年拆除。2007年12月年重建钢混结构的人行便桥。</p> <p class="ql-block">上海总商会旧址位于北苏州路470号,此处原系清政府出使行辕旧址。近代上海已是个江海之通律的城市,中国派外大使大多从上海港出发,为了保佑海上的安全,仿照闽南渔民建"妈祖庙"或"天后宫"祭神保佑平安的习俗,光绪十年(1884年)在这里征地8000平方米分别建造天后宫和出使行辕。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商会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共谋发财大略,成为民营经济社团中心。</p> <p class="ql-block">1914年起总商会商务先后创设商品陈列馆、国货商场、商业学校,并创刊“商业月报”。</p> <p class="ql-block">1915年迁入原出使行辕旧址建造的上海市商会新址,占地3300平方米,沿苏州河大门牌楼用西式柱和花饰装饰,额匾上书写“上海总商会”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有南大楼和北大楼,均是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建筑决算计十二万余两白银。</p><p class="ql-block">南大楼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底层系会场,二、三层为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北大楼建筑面积3016平方米,系是商品陈列所、国货商场和商业夜校等。两幢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壁柱、门窗等有巴洛克装饰,会场两边为回廊及包厢,风格典雅、雕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外墙装饰包括门窗均采用巴洛克风格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南北进深25 米,东西净宽度18 米,上部为大跨度弧形天棚顶加双层天窗,吊顶中间最高处有9.3 米,两侧靠墙支点最低处约6 米,两侧低中间高的弧形吊顶,使得整个空间感受高耸宽敞。议事厅线脚细腻的木制墙裙、曲线优美的壁柱装饰、考究的回廊栏杆和扶手、英国制造的大型屋架及回马廊钢梁无不透露着大半个世纪前千人盛会的喧嚣和显赫。</p><p class="ql-block">在舞台上看议事厅全貌。</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是总商会内最大的空间,高两层,二层为回廊,采用钢结构,正前方为舞台。</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靠门口左右两边各有楼梯上至回廊。</p> <p class="ql-block">木楼梯为三跑大楼梯,柱头形态饱满,花饰栏杆上镶板样式精美,与建筑立面窗山花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南门厅旁有楼梯上三楼和下一楼。</p> <p class="ql-block">通往议事厅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二、三楼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董事会会议室现在成为宝丽格大酒店的酒吧与餐厅。</p> <p class="ql-block">沿苏州河北畔健身步道向河南路桥行进。过去污秽发臭的河水已变清澈。放眼眺望,南北两麓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往前是一片树林,接着是一片绿地,真像一副美丽的画,一群群白鸽掠过河面,在蓝天白云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格外好看,风景远胜于伦敦的泰晤士河。</p><p class="ql-block">在这风景如画的苏州河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桥 (南接河南中路,北连河南北路)1875年工部局架设简易木桥,时称三摆渡桥。</p><p class="ql-block">桥北吴淞铁路筑成后,改称铁马路桥、铁大桥。1927年至1928年底改建钢筋混凝土桥。因桥北堍建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亦称天妃宫,故又称天后宫桥</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19日再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站在河南路桥上,看北苏州路的河滨大楼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河滨大楼又称河滨公寓,位于北苏州路340–400号。1935年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竣工。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坐北朝南,现代派风格。早期主要为英、美及西班牙人租用。1938年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设此地。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p> <p class="ql-block">大楼为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亚洲第一公寓),其“∽”平面形设计绝无仅有,建筑四面临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河滨公寓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苏州河昔日污秽黑臭水体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大力治理,水质清澈,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经过精心设计建设已贯通开放。</p> <p class="ql-block">原有停车场、变电站、码头办公用房、水质监测设施等沿河而设,使得沿河步道存在断点。各区与相关单位沟通协商,把沿线所有的滨河空间都腾退出来,让市民能够畅通无阻地沿河漫步欣赏苏州河岸线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邮政大楼风貌展示段”以国宝级历史建筑为背景,滨水景观、步道、建筑相互勾连,形成宜人的滨水游憩景观步道;以历史民居建筑为基底,打造高品质的滨水生活氛围。</p> <p class="ql-block">四川路桥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全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四川路桥,又名“里摆渡桥”。(北接虹口区四川北路,南接黄浦区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上海县自治志》称为“白大桥”。因位于邮政局(旧称)大楼南,俗称“邮政局桥”。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总长度70.97米,跨径中孔36.6米,南北孔各17.1米,宽度18.2米,车行道12.8米,人行道左右各2.7米。载重量为15吨。桥下三孔,仅中间一孔可以通航,通航净跨为34米。桥中孔梁底标高6.56米,由于梁底较高,驳船除特大潮汐外,可常年通航。</p> <p class="ql-block">大楼为古罗马建筑风格,地上4层,地下1层,井字形框架结构。平面三段式划分,基座、檐部各占1层。大楼主立面即南面和东面以及东北转角处共设有19根高数十米的通贯上下3层的罗马科林斯柱,非常壮观夺目。</p> <p class="ql-block">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276号,原名上海邮政总局。上海邮政博物馆1922年由协澄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在原集美里地块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为当时上海十大建筑之一,为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学的代表作。塔楼为17世纪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体现了典雅格调与雄伟气势。</p><p class="ql-block">在屋顶花园可以观赏苏州河及浦江两岸的美丽景色。不过,屋顶花园现在暂时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立面采用英国古典主义手法,而主立面则围以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支撑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体现邮政的公正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大门转角入口处两面有大理石铺筑的双旋转形楼梯,人们可以从两侧旋转形楼梯直接进入二楼营业大厅。</p> <p class="ql-block">铜铸灯柱与楼梯护栏,以及大理石的墙体和台阶构成古朴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楼道厅天花板上悬挂着华丽的吊灯,与对称的旋转型欧式风格的楼梯彰显古典高雅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2004年10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上海邮政博物馆题写了馆名“上海邮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从两侧旋转型楼梯进入1200多平方米的二楼营业大厅,可以容纳6只篮球队同时上演篮球比赛。</p><p class="ql-block">大厅内部墙面装饰大理石,地面采用马赛克、水磨石及水泥地坪3种。室内空间宽敞,光线充足,天花板装饰精美,走道两边有长列大理石柜台,柜台上装有精致的铜栏杆,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营业大厅,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邮件分拣室</p> <p class="ql-block">1904年(光绪三十年)颁布的《大清邮政章程》</p> <p class="ql-block">大清邮票</p> <p class="ql-block">这是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的大清邮筒,邮筒上的蟠龙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专门收寄往南京、沪京沿线各大城市邮件的邮筒。墙上展示的是清光绪皇帝签发通邮的护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澳大利亚的邮筒。</p> <p class="ql-block">展区摆放着以1:100的比例缩小、于1924年竣工的上海邮政大楼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邮政大楼模型的邮务长办公室里,用蜡像制成的邮务长正在用望远镜查看浦江岸边邮件的到达情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代,印刷错误而少量流入市场的四枚错版邮票,俗称“民国四珍票。”</p> <p class="ql-block">旧上海滩走街串巷叫卖的报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邮万里 国脉所系</span></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9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邮政总局第三军邮视察段总视察林卓午(字叔卿)先生亲笔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勉励他致力于国共通邮事业。1941年底到1942年初,林卓午先生赴延安就国共双方通邮事宜进行商谈,最后达成了通邮协议。</p> <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9日,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题词41周年,为了促进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早日实现通邮、通电,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朱学范(1905—1996),是我国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浙江嘉善枫泾人(今上海金山枫泾人)。 中国工会领导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新中国成立,首任邮电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陈艺先(1902—1986)</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进驻市邮政局的军代表;同年11月担任上海市邮政局局长。1950年9月担任华东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任上海邮政局局长。1953年调任邮电部担任邮政总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共同签发任命陈艺先为市邮政局军代表的任命书。</p> <p class="ql-block">一枚枚凝聚着深情的邮票,一封封散发着温馨的信笺,一张张表达真挚问候的贺卡,都是这笔财富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发行的马年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中国2009年世界集邮展览发行的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金铜佛造像》特种邮票、小型张由国家邮政局发行于2013年6月16日,一套六枚,总面值为6.80元,为了配合邮票的发行,中国邮政还特意推出了面值为6元的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历年发行的牛年生肖邮票</p> <p class="ql-block">庚申年(1980年)猴年生肖邮票</p> <p class="ql-block">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邮局正式对外营业。1998年国家邮政局批准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设置邮局,隶属于上海浦东新区邮政局,邮政编码:200138</p> <p class="ql-block">各国邮票</p><p class="ql-block">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p> <p class="ql-block">1997年中国—新西兰联合发行的中国玫瑰、新西兰月季的特种邮票。</p> <p class="ql-block">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上世纪电话、传真等尚未普及应用,电报是快速传递信息被人使用。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报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用于送电报的摩托车。</p> <p class="ql-block">邮递员的交通工具,用得最多的应该是自行车。在我国,据记载,大约在1906年,北京城内的邮局使用了自行车,但骑自行车的并不是邮递员,而是检查投递及开筒情况的稽查员。到1909年,北京城才开始有邮递员骑上自行车,这之后,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城市的邮递员陆续配置了自行车。至民国时期,骑自行车投递的邮递员不在少数。至今,大部分邮递员还是骑自行车投递报刊邮件。</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二楼四个展区的参观,可以到底楼邮政博物馆的中庭看看。</p> <p class="ql-block">跃入眼帘的是底楼中庭陈列的几件仿真邮件运输工具:1909年,上海邮政总局用来运输邮件的马车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1917年,上海邮务管理局两辆用于运输邮件的汽车模型。</p> <p class="ql-block">铁路列车的邮政运输专用车厢。</p> <p class="ql-block">上海邮政大楼见证了大上海的百年历史沧桑巨变,也经历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军的破坏,在中共邮局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邮局职工积极开展护局斗争。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劝说国民党守军放弃抵抗,主动投降。有效保护了这座美丽的建筑免遭破坏。195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战上海》真实的讲诉了当时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清风淡云下的苏州河波光不改,流经四川路桥之时,一把古朴灵巧的“折扇”从南岸翻起,这座扇形的建筑是历经文化改造的上海石油“第一加油站”。 </p><p class="ql-block">上海石油“第一加油站”位于南苏州路198号。从1948年开幕营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有加油站。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站被命名为“第一加油站”。历经70多年的岁月蹉跎和历史沉淀,“第一加油站”在苏州河畔见证了中国石油商业的发展历程,从外观形象、服务范围到管理模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是石油行业发展的经历者,更是上海城市变化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苏州河畔的新地标,“第一加油站”兼顾景观和综合服务功能,悬挂式加油机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东,乍浦路桥在即。</p> <p class="ql-block">乍浦路桥,南接虎丘路,北连乍浦路,东距外白渡桥248米,西距四川路桥95米。桥长72米,宽17.3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p><p class="ql-block">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 蓬恩(文惠康)在此渡口之西建造过一座浮桥。</p><p class="ql-block">1873年,将浮桥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 中国人称头摆渡桥,亦称白渡桥。为区别东邻的外白渡桥,故又称二白渡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路名命名。</p> <p class="ql-block">桥北毗邻上海大厦。</p><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北苏州路2号),1934年由英商投资所建。</p><p class="ql-block">大厦高76.7米,22层,气势雄伟挺拔。大厦原址是上海英商电车公司,民国19年动工兴建,民国23年竣工,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屹立于黄浦江之滨、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作为外滩经典的五星级老饭店,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佛兰赛设计的上海大厦原名Broadway Mansions(百老汇大厦),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至今有80多年历史的上海大厦,犹如外滩的一块瑰宝,属外滩14栋近代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之一,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观景餐厅,最早楼内停车场,是上海这座美丽城市的标志,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桥是她的姐妹,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是历史的见证,忠实地记录着上海滩的变迁,但它又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p> <p class="ql-block">桥南堍即光陆大楼(虎丘路146号),是“外滩源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苏州河畔乍浦路桥南堍的黄浦区虎丘路146号。1928年落成,底部曾为光陆大戏院,上层为办公用房和公寓。光陆大楼所在的虎丘路,初名博物院路,沿街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因此,博物院路是当时上海文化活动的中心。起初,英国侨民组织一个名为“话剧票友”的剧社,经常上演各类欧美话剧。后来,剧社失火,英美侨民决定索性在博物院路上兴建更豪华的现代化剧院。</p><p class="ql-block">1925年,英商斯文洋行出资,沪上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设计的一座集剧院、办公楼、公寓于一身的大楼在博物院路的末端开工兴建。当时这种“巴黎式”的布局安排,在沪上乃至国内都十分少见,同时也成为上海第一座将戏院设置在大楼内的建筑。1953年,剧院更名为曙光剧场,后逐渐成为专映新闻纪录片的电影院。“文革”前,家父时常带我来观看最新上映的记录影片。此后就未再光临。</p><p class="ql-block">目前,光陆大楼属于外滩源的一个部分,正在进行重新装修和功能调整。</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南苏州路向东走,是与圆明园路交叉口。新天安堂、划船俱乐部隔街相望。</p> <p class="ql-block">新天安堂位于南苏州路107号,面向北侧的苏州河,东侧与外滩33号,即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相邻,西侧则紧邻圆明园路的北口,以及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新天安堂所处的地位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起点,在2002年以后,这一区域被称为外滩源。</p><p class="ql-block">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的联合礼拜堂。</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借给旅沪闽人堂使用。旅沪闽人堂是福州人的基督教堂会,1954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为上海区会第十二堂会。1958年,新天安堂建筑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教堂内部分成三层。2005年新天安堂复原尖塔,并计划恢复原有的用途。</p><p class="ql-block">2007年1月24日凌晨3时,一场大火烧毁了新天安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屋顶只剩下黑色的残木。</p><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新天安堂遗址被夷为平地,拆卸全部构件后进行“落架大修”。</p><p class="ql-block">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依原图纸重建了东侧礼拜堂和尖塔,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教会公寓(新天安堂宿舍)位于南苏州路79号,与原新天安堂比肩而立,与划船俱乐部隔路相望。挂在原教堂公寓门口的铜牌是这样介绍它的:“南苏州路79号(中山东一路33号3号楼),原为教会公寓,建成于1899年。建筑为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毕士来洋行设计。建筑以帕拉迪奥窗套及花环装饰为特色,既活泼又不失庄重。”</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划船俱乐部(南苏州河路76号)建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坡顶基础上带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由英商马礼逊洋行设计建造。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建吴淞路闸桥而将这幢建筑的东翼拆除,其中西部建筑被改建成现在这个模样。再后来,吴淞路闸桥也拆除了,可惜被拆除的老建筑再也恢复不了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在原址造了这座象征性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南苏州路9号(中山东一路33号2号楼),原英国总领事馆领事官邸,现瑞士名表百达翡丽源邸。建成于1871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师:Robert Boyce。</p><p class="ql-block">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它是外滩源的地标,外白渡桥堍,人们无数次的来来往往都会经过。说陌生,有多少人能进入这个常年被封闭起来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初,原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姚登山带领造反队围攻英国领事馆,闹出堪比当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外交事件,英国领事馆被迫撤退。若干年后,英国领事馆重新进驻上海,他们异地选址,再也不回原址了。</p> <p class="ql-block">“外滩源一号”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主楼始建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现存完好的是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设计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屋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27棵古树绕屋而立,环境幽静。主楼原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1994年2月15日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幢建筑在材料、工艺上有着显著特点,并且它还是在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因此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楼走廊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领事馆辅楼(2号楼)</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2号楼,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建筑风格较主楼华丽,立面以及内部装饰均有所增加。初建为清水红墙,带有明显的外廊式特征,同时受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建筑风格的影响,建筑多处留有古典柱子与壁柱的形式。辅楼为领事住宅,有廊与主楼相连,同时被列为保护建筑。目前贰号楼已租给百达翡丽设立远东地区的旗舰店—百达翡丽源邸,并已于2012年10月18日正式营业。</p> <p class="ql-block">二号楼外建有折中式罗马风格的长廊,支撑柱是外滩建筑中很少出现的科林斯柱式,可见该建筑丰富细腻的装饰,二号楼领事官邸的长廊与主楼相连,同时被列为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外滩源新建了大型公共绿地,各种鲜花盛开,在沿河的公共空间中打造一条“有内容的、有记忆的、有活力的”海派风情博览带。</p> <p class="ql-block">通过多种方式改造防汛墙,为市民能够更好与苏州河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p> <p class="ql-block">在前方就是蜚声中外的外白渡桥,与东方明珠电视塔、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白渡桥 (南接中山东一路,北连大名路.)1873年建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又称“白渡桥”.1907年工部局改建为钢桁架。</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清咸丰年间,吴淞江上本来是没有桥的,于是英国人韦尔斯建筑了韦尔斯木桥,规定外国人过桥不收费,国人过桥则制钱一文,车轿加倍。后来涨价遭到了国人抵制,于是租界当局就在韦尔斯桥的东侧另外修建了一座新桥,也许是因为国人可以像白人一样过桥不再收费,所以它就被称为了“外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尽管四周都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是毫不影响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这对“姐妹”几十年来一直是上海标志的光辉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河北岸,一幢花园洋房隔着苏州河与人民英雄纪念塔面面相覩。</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领事馆”(黄浦路20号)。</p><p class="ql-block">原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span>建于1916年。1924年,中苏建交后,一直作为前苏联驻沪总领事馆。苏联解体后,继续成为俄罗斯联邦驻沪总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外滩源的景点丰富,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巍然挺立,和对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一起撑起了这片天空。</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外滩的黄浦公园内,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建成于1993年,由每根60米高的三根花岗岩石柱组成,以纪念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献身的先驱。三根立柱分别代表1840–1921年、1921–1949年、1949年后三个时间段。</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这里,领略着上海母亲河的风采,远眺对岸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感受着绿树花坛间大都市园林的别样风情,享受着大都市少有的清馨空气和明媚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夜晚,从外滩源看,明珠塔上点点繁星,熠熠生辉,光影流动,变幻奇妙。</p><p class="ql-block">从近处观赏,东方明珠塔耸天入云,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似要把人间最美好的信息传递给全球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感谢观看 请勿送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