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晋斋浮雕厅 · 历代名人与天一阁

Lin若存

<p class="ql-block">千晋斋浮雕厅 · 历代名人与天一阁故事略述 ,未求甚解,仅备参考。</p> <p class="ql-block">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别号南雷,宁波余姚人,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父黄尊素为万历进士,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黄宗羲上书请诛阉党余孽,当朝对证时出袖中锥刺恶臣、当众痛击割其须,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十七年明亡后,他抗清隐居。清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黄宗羲在当时范氏族长范光燮的首肯下,以外姓人的身份第一次登上天一阁。天一阁自此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只有真正的大学者才会允许登临天一阁,至清末仅有十余名外姓人登临。登楼后,黄宗羲看到了大量罕见的善本古籍,后来还为天一阁写藏书记感慨说,“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之名从此闻名天下。天一阁西大门两侧的钟鼎文对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 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为著名文献学家、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的手笔,上联是说天一阁源远流长,下联则包含着黄宗羲以外姓第一人的身份登上天一阁的典故。</p><p class="ql-block">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康熙十九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黄宗羲拒不仕清,以年老多病坚辞不就。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p><p class="ql-block">“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指等待后代明主寻访采信。天一阁的南园内有“明夷亭”、古藉阅览室又称“待访楼”,即名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宁波鄞县人,清初著名史学家。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二十一史,并受业于史学名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清廷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拒绝后,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后来,大学士徐元文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万斯同上京后寓居于徐元文家中,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学者尊称“万先生”,修《明史》前后19年,卒于明史馆。万斯同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到晚年万斯同双目失明,以耳听口授修史,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p><p class="ql-block">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因其这种严肃认真的修史态度,学界评价“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为朱酂卿先生旧藏捐赠,在史学上具有相当地位。</p> <p class="ql-block">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埼亭长,宁波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所著《鲒埼亭集》,收明清之际碑传极多,极富史料价值。《七校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文采斐然。</p><p class="ql-block">胡适曾说:“绝顶聪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熹,另一个就是全祖望。”</p><p class="ql-block">天一阁东园海礁石堆垒的假山上建有双亭,其中之一名为“鲒埼亭”。</p> <p class="ql-block">钱大昕(1728—1804),江苏嘉定人,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吴中七子之一。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钱论诗强调“真性情”,才、学、识、情,诗此四长,缺一不可。出任过会试同考官及多地乡试考官。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以教书为业。他刚满周岁时,祖父便教识字,五岁时,送至本村塾馆读书,乾隆五年,年仅十三岁的钱大昕参加童子试,便考出了第六名的佳绩,使主考的县令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钱大昕诗书史学皆精,是藏书家、金石痴。他坚持历史学秉笔直书的传统,“据事直书,是非自见”,不必画蛇添足,多加褒贬议论。</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钱大昕应聘修《鄞县志》三十卷,编撰《鄞县志辩证》《天一阁碑目》二卷及《疑年录》四卷。</p><p class="ql-block">阮元评: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言经术,或言史学,或言天文,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或言金石诗文,专精者固多,兼善者甚少,惟嘉定钱辛楣先生能兼其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袁枚(1716-1798),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表现诗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文笔与大学士纪昀(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食单》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袁枚爱金陵灵秀之气,以“三百金”价格购得江宁府内“隋园”,改造更名为“随园”(传为大观园原型),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袁枚的随园一直是可供后代园林建造者学习与借鉴的范本。此外,在园林中营造坟茔、生圹也是袁枚的园林创新。据《随园六记》载,袁枚于在园西建造坟茔安葬其父,同时又在茔旁建造了自己、妻子、妾、仆婢的生圹,目的是使各人死生皆有所随。他的园林兼及了宇宙生死这一命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袁枚有中国古代“食圣”之誉,至今他的《随园食单》仍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袁枚认为“作厨如作医”&nbsp;,世间万事万物“知己难,知味尤难”&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在天一阁前的半亭上有一副与袁枚随园有关的对联:“</span>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副对联集自<span style="color: rgb(47, 47, 47);">《兰亭集序》和《左传 • 昭公 • 昭公十二年》成句。</span>三坟五典指的是三皇五帝的文章经典,八索九丘指八卦和九州地方志。曾经袁枚将这副对联贴在随园门外,有名士前来求见袁枚要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坟五典</span>”,当时袁枚外出不在园中,回来后得知此事,自知话说大了,就把对联悄悄撤了。民国时期维修天一阁并在阁前园林新建兰亭半亭,就将这对联用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阮元(1764-1849),出生于江苏扬州府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曾两任浙江巡抚平定海盗,阮元提倡朴学,于数学、舆地、金石、校勘等方面多有建树。</p><p class="ql-block">阮元乾嘉年间在浙江任职有十余年,多次登临天一阁,建议范氏后人编录《天一阁书目》并为之作序。最有远见的是他摹刻天一阁藏宋拓石鼓文嵌于杭州府和扬州府学明伦堂壁间。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贞观年间,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共十只,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计718字。这石鼓盛世出而乱世消,历经沧桑、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465字,明代天一阁藏本为462字(拓本后遭毁失),如今石鼓尚存文字仅二百多,因为阮元的摹刻,使这古老的文字得以最大限度的流传。同时亦可说明天一阁昔日碑帖收藏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曾为曾国藩的幕僚,后成为李鸿章的智囊人物。光绪十年(1884年)薛福成出任宁绍台道,光绪十一年初,他率领军民精心筹防、抗击法军,使法国舰队在镇海口屡战不利、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他任浙江宁绍台道时,于官署之后建崇实书院,辛亥革命后扩建为“薛楼”,后来成为宁波图书馆。同时对宁波藏书楼“天一阁”藏书和建筑,赞不绝口,命其子薛南溟按“天一阁”式样营造藏书楼,命名“传经楼”,曾收藏图书数万卷。</p> <p class="ql-block">吴引孙(1851-1921),是阮元之后登临天一阁的另一位扬州人。光绪十四年离京出任浙江宁绍道台,兼浙江海关监督。他好读书藏书,同年登临天一阁,为之撰写楹联,“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目前,天一阁正门内抱柱悬挂的正是吴引孙的这副对联。同时,吴引孙聘请浙东工匠在扬州建吴道台宅第,其藏书楼——测海楼就是仿天一阁而建。</p> <p class="ql-block">缪荃孙<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1844—1919),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藏书家、目录学家、史学家、金石家,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nbsp;1914年6月初,缪荃孙得知旧书市上有一批善本流通,全是难得见到的天一阁藏书,范氏一向家规极严,难道如今肯违反族训出售阁书了?缪荃孙是一位真正热爱藏书的文献家,又和范家交情不浅,几经打探确证后他及时写信通知范家,又历尽艰辛,调查被窃阁书的基本情况,精心编成 《天一阁失窃书目》两册,记录被盗阁书1759种,并在序中详细记述案发经过,让后世以此为鉴,妥善保护文献。</span></p> <p class="ql-block">陈登原(1900-1975),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历史学家,藏书文化研究专家,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是四卷本的《国史旧闻》。作为甬籍学者,1930年陈登原入天一阁调查,1932年《天一阁藏书考》出版,这部书被认为是全面研究天一阁藏书史的第一部著作,他堪称天一阁藏书研究第一人。在书中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8, 248); color: rgb(34, 34, 34);">主张把天一阁藏书的管理权收归公有,化私为公,如此“于己无损,于人有益,于藏书更有益也”。陈登原的这一主张,直接推动了社会参与对天一阁的管理。1933年2月,天一阁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天一阁重修委员会成立。标志着社会正式参与对私家藏书的管理。从此,天一阁及其藏书开始获得较大改观。</span></p> <p class="ql-block">赵万里(1905—1980),浙江省海宁市人,著名文献学家、敦煌学家,精于版本、目录、校勘等,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同乡兼门生。</p><p class="ql-block">1931年,赵万里与友人郑振铎、马廉三人欲访天一阁,恰因族长出门未获登阁,于是转去宁波另一藏书家孙家溎孙氏的蜗寄庐,欣喜得见《录鬼簿》这一史上第一部为曲家立传书籍的明蓝格抄本,几经吁请又得藏书家朱酂卿先生作保,主人终于准借一天,当晚他们特地在寓所装了一只一百支光的灯泡,三人分抄才就。</p><p class="ql-block">两年后,赵万里如愿登楼,为天一阁整理图书。他评价:“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能保存朱明一代的直接史部。”</p> <p class="ql-block">郑振铎(1898-7958),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诗人、学者、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49年任文化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郑振铎在1931年想登天一阁,但没有如愿,达成心愿是在20年后,也就是五十年代初,天一阁已经由新的人民政府接管,而此时郑的身份已是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所以记载是他“对天一阁的性质、方针、任务和保护有明确的批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乐山,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有原创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1962年到访天一阁,留下一诗一联,我们所看到的</span>西大门的另一副对联:“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 就是他的手笔。他为天一阁留下的诗云:</p><p class="ql-block">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嫏嬛信不虚。</p><p class="ql-block"> 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p><p class="ql-block">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p><p class="ql-block">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p> <p class="ql-block">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浙江鄞县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文史、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曾任浙大中文系教授、浙江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46年,沙孟海在教育部任秘书,蒋介石知道他擅长金石,对谱牒也颇有研究,特地请他重修《武岭蒋氏宗谱》。当时参与编纂还有吴敬恒、陈布雷、冯孟颛等。1949年初,蒋介石几次召沙到溪口,探问家乡遗迹、掌故,并要沙陪同参观天一阁。沙孟海怕蒋介石把他留在身边,委他职务,就找个借口,离开溪口去了上海。</p><p class="ql-block">沙孟海与天一阁有不解之缘,多次来阁观书鉴定字画,在古阁多处留下墨宝。</p> <p class="ql-block">附展室内其它文字介绍及展柜陈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