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先生”的现代中国女性

读悦己

<h3>在中国人们常常对一些杰出卓著的女性称呼她们为先生。其实用先生称呼女士专属于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由于“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开始追求西化和男女平等,于是不论男女都可称先生,当然一般是对于较有知识或身分的人,而现在已经不会再叫女士为先生,而对一些人的称呼,譬如杨绛先生,还是沿用下来了。</h3><h3>“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 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h3> <h3>宋庆龄</h3><h3>宋庆龄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等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1940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以表尊崇。故而根据传统习惯,宋庆龄女士亦被尊称为“国母”。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岁。</h3> <h3>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书信,称先生。</h3> <h3>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信,也称先生。</h3> <h3>杨绛</h3><h3>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钱钟书)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h3> <p class="ql-block">冰心</p><p class="ql-block">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她以“冰心” 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揭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性。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 。 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 ,写出了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 ,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 新诗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p><p class="ql-block">林巧稚于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她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她的一生在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她是协和医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师,被称为“万婴之母”。</p><p class="ql-block">她一生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妇幼保健事业,终身未婚。</p><p class="ql-block">她就是新中国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林巧稚。</p><p class="ql-block">令人感动的是,林巧稚临死前留下最后一句话竟是:“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她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虽然她一生未婚,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但是由她接生的婴儿有5万多,因为这个林巧稚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中国医学圣母”、“生命天使”。从人们给她的尊称就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位伟大的医者的尊敬与爱戴。</p> <h3>叶嘉莹</h3><h3>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h3> <h3>秋瑾</h3><h3>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h3><h3>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她是一代女中豪杰,她的绝命诗,展现出万千女性同胞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那句“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也成为了她一生的绝笔。</h3> <h3>许广平</h3><h3>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h3> <h3>张充和</h3><h3>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出身官宦之家,只是到她这一辈已家道中落。她有三个姐姐和六个弟弟,丈夫是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98岁的张充和的故事,按照流行的说法,确是“民国最后的闺秀”的故事。</h3> <h3>何香凝</h3><h3>何香凝(1878年-1972年),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h3> <h3><h3>林徽因</h3></h3><h3>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h3><h3>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h3> <h3>张兆和</h3><h3>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之妻。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h3> <h3>常香玉</h3><h3>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常香玉出身艺人之家,从小学戏,10岁登台,13岁主演《西厢》,名满开封。一生从事豫剧的演出与研究。常香玉的一生始终心系人民、心系国家,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h3> <h3>(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