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作品上了《中国日报》

田文宗

<p class="ql-block">我的摄影作品上了《中国日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田文宗</p><p class="ql-block">&nbsp;&nbsp;近日在电脑查看老照片,突然一张天安门前金水河畔改造工程照片映入我的眼帘,使我惊喜万分!这是我发表在1983年1月20日《中国日报》头版头条的我的摄影作品《为了首都更美丽》。望着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让我感慨万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我是1977年从黑龙江兵团化肥厂返城的知青,业余喜欢摄影。</p><p class="ql-block">&nbsp;&nbsp;我拍摄这张照片使用的是1980年父亲托熟人花了60元在北京照相机总厂买的“内部处理”的“长城牌135自动过卷”相机。自从有了这台相机,机不离身,在单位的小天地里开始了业余摄影生涯,成了单位的摄影“记者”了,每逢所里有活动,如新产品鉴定会,新产品试制成功,车间里,车间外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我的身影……后来觉得活动范围太小,就带着我的“小长城”转向社会,走街串巷,街头抓拍。为了提高摄影技术,我定了全年的《大众摄影》。</p><p class="ql-block">&nbsp;&nbsp;1982年底的一天,看到《北京晚报》上有一条征稿启示,《中国日报》将举办“北京一日”摄影比赛,要求元旦那天拍摄的作品。</p><p class="ql-block">&nbsp;&nbsp;看到启示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可是我初学乍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使用的家伙又是个“处理品”,功能差……但我想,事在人为,只要自己尽力就好。</p><p class="ql-block">&nbsp;&nbsp;我提前好几天买好胶卷,12寸放大纸,显影罐,显影液,定影液……元旦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带着小摄影包,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了。去哪里呢?拍什么呢?不知不觉到了天安门广场,发现天安门东侧正在施工,走近一看原来是金水河畔在清理改造,挖掘机轰轰作响,司机在聚精会神的操作,岸上一大堆黑色污泥浊水,散发着恶臭,据说河底有百年没有清理了……这场面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正是数九严寒,气温零下5~6度,工人们为了首都更美丽,冒着寒风刺骨加班加点的施工,当时光线不十分好,天空半阴半晴,散射光,我把光圈定好,正准备拍照,一看已有20来个“发烧友”长枪短炮的瞄准了这个场面,我手里的这个“长城”和人家相比,简直太寒酸了,不免有些气馁……既来则安之,不想那么多了,只能寻找最佳拍摄距离,尽量往前靠。观察后设想了一个大胆的构图,利用挖掘机支臂形成一个人字形,把天安门套入中间,找好拍摄角度,脚下踩着污泥,趁支臂的大铲往下倒黑泥的瞬间按下了快门,只听我的相机在吱吱地作响,拍了有十多张底片。</p><p class="ql-block">&nbsp;&nbsp;我给照片起了个题目《为了首都更美丽》。</p><p class="ql-block">&nbsp;第二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作品寄了出去。20来天杳无音信,心想,肯定石沉大海了。出乎我的意料,1月23日突然收到《中国日报》寄来的一封信,刚开始还以为是退稿,打开一看,原来是1月20日的《中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着我拍摄的《为了首都更美丽》大幅照片,还附有一版英文文章,详细介绍天安门改造规划,真让我高兴万分!</p><p class="ql-block">消息不胫而走,厂里的职工奔走相告,我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p><p class="ql-block">注:“ 《中国日报 》发表照片底部英文翻译为”</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前的检阅台正在施工改造成花坛 摄影田文宗)(图片一 原版照片、二 《中国日报》版 图片、三、四、五、六 天安门喷水花坛改造后优美景色 、七 研究所科研成果在调试 、八 长城牌相机 、九 自制放大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