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百年校庆(之四)——王洛宾老师在北京八中的风采

郑达夏

<p class="ql-block">(赵荣尊 撰文/ 黄坚配图、编辑)</p> <p class="ql-block">王洛宾老师在北京八中的风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洛宾一生编写、整理、作词、作曲的作品近千首。《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个中国人能唱出的歌曲。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这些优美动听的歌曲,都是经过他的手,飞向了四面八方。    </p><p class="ql-block">但许多人都不曾知道的是王洛宾于1950年一一1951年在北京八中曾任过音乐教师,短短的一年教学生涯,给八中校园带来了音乐的春天。经他亲自整理、编写、谱曲,亲自教唱给学生的作品就有:小歌剧《卢沟桥水哗啦啦流》:是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而作。大意是父女两人下地劳动,看到田野美丽的风光,看到丰收在望的庄稼,想起了死在日本兵枪口之下的亲人。在北京市抗美援朝文艺汇演中曾获二等奖。《学习歌》:为了学习科学技术,要努力学习,要前进。是边唱边跳的集体舞。《黄昏的炊烟》:描绘了黄昏时,走在草原上,看到缕缕炊烟的心情,是一首美妙动听新疆风格的抒情歌曲。《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则是一首欢快、活泼边唱边跳的歌舞曲。他还曾为八中谱写过《八中校歌》等等。这些歌舞,当年与他合作写词的刘国正老师及他的学生们……乔世昌、陈书明、张连元……都能马上又唱又跳地表演给你看。美好的回忆,四十几年来一直都在伴随着他们。   </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第一个用俄文教唱苏联歌曲的是王洛宾老师,他的用心是为了配合俄语教学。他亲自翻译了《体育万岁》、《飞向莫斯科的黄莺》教唱给学生。当时北京市第一所会唱俄文歌曲的就是八中。多少次集体校会后,学生们都会又喊又叫地——“王老师,来一个!”这时就会看到他立即走到台上,给大家又跳又唱,有时还会拿上六弦琴自弹自唱。师生美好的情谊都融汇到一起。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自然地展现在师生面前。这是多么美的享受,又是多么美的教育呵!    </p><p class="ql-block">1951年,他离开了八中,又去了新疆。直到95年10月5日,在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巧遇到他。这时他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几十年坎坎坷坷留下的痛苦、忧伤全然不在。而热情、幽默、快乐却陪伴着他,之所以是这样,他说:“跳动的音符1、2、3 是我生命的组成,音乐才是我真正的生命。”几次与洛宾老师的交往,终于按奈不住提出能否给八中写首歌。没有想到他立即应允。95年10月7日,也就是——一天后, 一首校歌——“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便交给了母校。这首歌,也许是王洛宾老师一生的绝唱吧!我们深深怀念他!</p><p class="ql-block">(北京八中赵荣尊撰文2007-01-1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件:</p><p class="ql-block">传奇歌王王洛宾逝世25周年祭</p><p class="ql-block">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作曲家。原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7岁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12岁考入北京通县潞河中学,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34年因母亲病故家庭生活困难,肄业于北师大艺术系。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他南下参加八路军,并改名为王洛宾。1938年,他创作了30多首歌曲。同年,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介绍,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个月。</p><p class="ql-block">1939—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1941年因宣传抗日,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达一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第一兵团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1950年1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科长,翻译出版《苏联最新歌曲集》。1950年5月,王洛宾请假到西宁探亲,携家属到兰州工作,因家庭困难得不到解决,写信给新疆军区政治部要求辞职。1950年11月携家属回北京居住,并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选为北京市音教联常委等。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惊吓卧床不起,留下三个无人照料的儿子离开了人间。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p><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被释放后,他被安排到南疆军区文工团任教员。1960年4月,王洛宾又因历史问题被关进乌鲁木齐第一监狱长达15年之久。狱中,王洛宾以惊人的毅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对照写出的《共产党宣言》组歌、《毛主席语录》组歌及8首歌曲等。 </p><p class="ql-block">1975年5月,他被刑满释放,这时他已62岁。1979年4月,应兰州军区政委肖华之请,王洛宾到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帮助工作,他在那里创作了大型歌剧《带血的项链》,该节目参加建国30周年文艺会演并获二等奖。1979年11月29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了1961年对他的判决,新疆军区于1981年7月6日为王洛宾举行了平反大会。次月,《新疆艺术》登出新华社记者赵全章的文章《便从今日谱新曲》,这是王洛宾出狱后新闻单位对他的第一篇报道文章。此后,王洛宾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出来,他的歌曲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他本人则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p><p class="ql-block">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1993年,《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p><p class="ql-block">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p><p class="ql-block">王洛宾的一生,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身为一个北京人,却在苍凉的大西北生活了大半生,想安心创作却先后两次入狱,服刑十九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坎坷。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的那些作品才更加打动人心,他的那些故事才更多了几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J根据网络文章编辑2021.3.2)</p> <p class="ql-block">附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谁为两次入狱的王洛宾平反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被国人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是名扬世界乐坛的殿堂级人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流传于世的我国西部民歌中,除了黎英海编配的《送我一支玫瑰花》和丁善德的《玛依拉》等少数几首歌曲外,其余基本出自王洛宾之手。但对于这些作品的归属,学界是有过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就是作品署名,究竟算是作曲呢,还是改编,抑或编配?对此,王洛宾始终坦然处之,他嬉称自己:只是一个西部民歌的传歌者而已。王洛宾的一生悲喜交织。他史诗般辉煌的作品,有过无数的光环和荣耀。但其命运却多舛,三次身陷囹圄,历经过常人难以想象、忍受的遭遇和罹难。淡泊明志、荣辱不惊的王洛宾,为了心中神圣的音乐,信念执着。他穷尽一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洛宾本名王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在北平东城牛角湾艺华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四。祖父王昭先是个民间艺人,曾在京城画梁雕栋,空闲时喜好吹拉弹唱。父亲王德祯则酷爱京昆雅韵,兴起时总会有板有眼地唱上几段。王洛宾从小就是在笛声阵阵、唢呐声声、昆曲柔美、京剧多韵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15岁那年的盛夏,父亲病故了。受家人委托,王洛宾去给远嫁哈尔滨的二姐处报丧。在那里,他无意中结识了一批进步有为的文艺青年,其中有萧军(著名作家)、塞克(诗人、剧作家、音乐家)、沙蒙(后来电影《上甘岭》的导演)等。 1941年,王洛宾去兰州,回青海的路上,以共党嫌疑犯的身份被抓进兰州的沙沟监狱。王洛宾虽与他们走得很近,也积极宣传抗日,但他并不是共产党员。在监狱里,王洛宾将牙膏皮卷起来做笔,写了第一首囚歌《炊烟》,草原上黄昏的炊烟是自由的。放风的时候,乐观开朗的他就给难友们唱歌,甚至跳新疆舞。一个八个月大时就被带进监狱的小姑娘,一天神奇地把手伸到他面前:“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原来是监狱看守给她的一颗蚕豆。王洛宾的眼睛湿润了,他用牙膏皮为小女孩写了一首《蚕豆谣》。1944年5月,在马步芳的营救下,王洛宾出狱了。被提携为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军官训练团音乐教官,后来又担任国民党西北行政长官公署政工处上校文化高参。&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步芳曾要王洛宾与他一同逃亡台湾,但热爱西北音乐的王洛宾婉拒了。1949年9月,彭德怀司令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解放了甘肃、青海全境。王洛宾所在的国民党八十二军起义投诚。时任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的马寒冰,是个文化人,他也是《我骑着马儿过草原》《新疆好》等歌曲的词作者。马寒冰在起义军官名单中发现了王洛宾的名字,于是就向兵团司令王震汇报,请示如何处置。王震将军当即表示:国民党、马步芳尚且能让王洛宾为他们的军队服务,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做到呢?其实,我们人民的军队更需要音乐。就这样,王震将军力排众议,决定留用王洛宾带他一同进军新疆。当马寒冰找到王洛宾,并传达王震司令员的意见后,王洛宾是激动不已,他多少年的心愿终将能实现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在进疆前,王震司令员还专门接见王洛宾,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的歌曲名扬天下,我早就知道。现在欢迎你参加我们的队伍,希望你能用最美的歌曲来赞美我们的祖国、人民和共产党、人民军队。音乐的真正源头,就在生活中和民间,望你能不断深入生活,与人民打成一片……”从此,王震将军的话语,一直是王洛宾创作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0年4月,王洛宾第二次被判入狱,刑期15年。他的罪名是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他曾在马步芳属下任过职,被指“历史反动”;写过一首《萨拉姆毛主席》,被指谐音“杀了毛主席”;他导演排练的《大比武》舞剧,演员的枪口曾对着台下的军区首长,被指“用心险恶”。王洛宾对自己的罪名是百思不得其解。他无数次写申述材料,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我一直是为党和人民写歌,怎么会是反革命呢?但他的申述石沉大海,没人理会;他期盼的贵人相救,也没出现。一次又一次希望的破灭,使他无奈地不得不低下倔犟的头,在监狱的砖瓦厂里,他和其他年轻的囚犯一样,顶着灼人的炽热,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红砖、砖坯,出窑装窑,煎熬地度过5475个日日夜夜。期间,他也有过轻生的念头,但理智最终使他避免了悲剧。因为王洛宾心中的音乐梦还未完成,他坚信光明和正义是一定会来到的,即使是在最困苦的日子里,他还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歌曲。那是他这段牢狱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光。王洛宾的服刑地位于距离乌鲁木齐市20多公里的八家户村。据说当年左宗棠的湘军到新疆,有8个老弱军人退役后无家可归在这里开垦种地,后来形成有8户农家的小村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5年出狱时的王洛宾,已是62岁的白发老人。但他这时在乌鲁木齐生活,又成了一个没有户口、没有粮票、没有工作,居无定所的无业游民。为了生存和音乐,王洛宾先后干过挑沙子、搬砖块、运石头、拉板车等重体力活动。苦难的炼狱和盲流生涯,并没摧毁王洛宾的肉体,更不能击垮他的精神支柱。这样的经历,反而成了他创作中的一种财富。他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作品也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谭友林改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主管全区部队的组织、干部工作。他一面协助军区政治委员搞好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揭批查工作,一面抓紧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整个新疆军区在“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冤假错案,以及“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的错案,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错案,积案如山。谭友林召开各种座谈会,找人谈话,了解情况;审查案卷,派人外调,对每一件案子都仔细审查甄别,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饭都不能及时吃。他依靠党委,依靠群众,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使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尤其是西北歌王王洛宾一案的平反,影响很大。王洛宾在国民党的监狱蹲了3年,在共产党的监狱又蹲了15年,戴了几十年的“反革命”帽子,这次以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文为其彻底平反,使其非常感动。后来,王洛宾在北京举办音乐会,专请谭友林题词。谭友林欣然题写:坎坷人生,辉煌事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名誉和军籍,王洛宾终于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朽的‘’传歌者‘’王洛宾</p> <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青年才俊王洛宾在青海草原与马步芳(左一)</p> <p class="ql-block">创作</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的王洛宾</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王洛宾在西北某监狱。</p> <p class="ql-block">力主为王洛宾平反的谭友林将军</p> <p class="ql-block">被解放军1981年重新启用的王洛宾</p> <p class="ql-block">1993年,王洛宾应邀赴台湾演出,时隔40多年后,见到了青年时代的挚友、马步芳之子马继援。</p> <p class="ql-block">激情</p> <p class="ql-block">王洛宾与台湾作家三毛1990年4月在新疆。</p> <p class="ql-block">王洛宾音乐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人民的艺术家王洛宾精神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