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的足迹》

追梦的老牛

<p class="ql-block"> 一位农民的自述传</p><p class="ql-block"> 2013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 …吴仁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章</p><p class="ql-block"> 从一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他就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每个人的经历都能成为传奇,当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方行走时,身后便会留下一串清晰而模糊的足迹,顺着足迹向后搜寻, 就知道他曾经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路·······</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出生】</p><p class="ql-block">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我肯定选择出生在一个当官人的家庭里,有权有势,大树底下好乘凉。或者找一个亿万富豪的爹妈做靠山,从来都不必为钱而发愁;也可以投胎在知识分子的世家里,书香门第,琴棋书画,学识渊博。</p><p class="ql-block"> 但即便没有选择,我仍然还是出生了,我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淤上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父母给我取名叫吴仁福,绰号”拾犬儿”</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姐,一个弟。姐姐比我大好多岁。在我出生之前我母亲分娩时曾夭折过两个孩子,于是心中害怕,怕我也带不大,才给我取了这个绰号‘拾犬儿‘,意思是从路边野地里拣回来的小狗。</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人们都认为,狗是很容易养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动物。那怕是被人打跛了腿掉块皮甚至几天不吃不喝仍然能够存活,我母亲只求我能象一只小狗一样,顽强的活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儿时记忆里,家的贫穷让人难以想象。除了一把柴刀一把斧头还有一椇耕田用的犁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了。当然,应该还有一口饭吃吧,我估摸着。</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家庭状况,用大学生村官白一彤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就能形容,“农民真苦呀!要啥没啥”。</p><p class="ql-block"> 即便当时条件太艰苦,我还是在父母的养育下顽强活了下来,并且开始慢慢长大。</p><p class="ql-block"> 【成长的烦恼】</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家里穷没吃过零食,也没吃过啥好吃的食物。所以,有时候嘴馋了,年幼的我就会抓起身上旧衣服的衣角当临零食吃,咬呀咬,就把牙齿咬坏了,不太平整。</p><p class="ql-block"> 据我母亲说,我小时候吃奶的时间很长,一直到七岁。这一现象不知究竟为什么,或许是营养不足,也可能零食太少。</p><p class="ql-block"> 在十七岁之前,尿床和流鼻血一直困扰着我,尿床则基本发生在冬天。.</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的时候,气候非常的寒冷,特别是冬天。衣衫单薄,吃的食物所含热量极少,因此到了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总是瑟瑟发抖。</p><p class="ql-block"> 在读初中的时候,我总感觉自己还是小孩子,啥事也不懂,也不知道为啥要读书,整天就拼命玩。</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学校非常破旧,学生宿舍四面透风,两层的床铺下摊着三四块木板,上面放一张草席。一床薄薄的棉被把它卷成一个圆筒,底部用皮带扎紧,睡觉时从上面钻进去,缩成一团呼呼睡去。</p><p class="ql-block"> 厕所是离宿舍很远的,睡到半夜一觉醒来想撒尿,可是实在是太冷了,光着身子睡觉呢,再忍忍吧等天亮了再去!</p><p class="ql-block"> 但一个转身又进入梦香,在梦里到处找厕所,哇!终于找到一处。看看四周没人赶紧撒尿。撒完尿立刻惊醒·······天哪!原来还在被窝里。。。</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那个年代这种个例很多,我们寝室也有,不足为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p><p class="ql-block"> 流鼻血就没有规律可寻了,有时候早上洗脸感觉有水滴从鼻子下滴落,用手一擦,是鼻子流血!</p><p class="ql-block"> 也有时候天气太热,在剧烈运动时就流鼻血了。</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水与火的不相融一直持续到十七岁左右,按农村的土话说,叫上下隔不和,意思是阴阳未调和。可能是头脑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吧!我可以肯定的这么说。 </p><p class="ql-block"> 但后来却突然间就停止了,尿床消失了,鼻血也不流了(以后再没流.过)。</p><p class="ql-block"> 虽然值得高兴,却也很难明白其中的原由,也许有一点点是跟练习气功有关联 吧·····</p><p class="ql-block"> 【气功】</p><p class="ql-block"> 自从十六七岁的时候订了一份气功杂志,我就开始边看边练习。</p><p class="ql-block"> 气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看不到也摸不着。书上所描写的一些所谓气功大师发放外气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那么在各种舞台表演和电视镜头里应该可以看到,而且还能上央视的春节晚会。</p><p class="ql-block"> 但硬气功,也就是抗击打的气功,确实存在并且应用于各大门派的防身当中,它可以使练习者身体的抗击打能力高出平常人许多倍。就如同整个身体被一只金钟罩着,又如同穿上了一件用铁皮做成的布衫,这就是所谓的金钟罩铁布衫,据说霍元甲就有练过这个。</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经按书上所说的练习过,后来居然有所小成。</p><p class="ql-block"> 我练的是静气功,属于养生系列的一种。其练习的要领是练精化气。练气为神,练神还虚。</p><p class="ql-block"> 其练习方法是坐着(盘腿而坐),或躺着(睡觉前将身体放松躺在床上),然后用内视法慢慢巡视身体内部的器官,丹田,以及各条经脉,久之,我们的意念就能集中起来。</p><p class="ql-block"> 意念是一种能量,有质而无形。它能凝聚和带动人体的生物电流在身体的各条经络中偱环,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如此练习了一两年,有一天夜里躺在床上放松身体,然后进入虚无状态。那种状态非常奇妙,只感觉肉体已不存在了,只剩下意识和精神,很惬意。很舒坦,很享受。</p><p class="ql-block"> 突然间,有一股电流从脊椎骨的尾端生出,象闪电一般顺着脊梁骨向头顶窜去,那股电流大慨有200伏左右,直击得整条脊椎骨一阵阵弯曲颤抖但很舒服,这是人体生物电。</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脊梁骨属于人体的督脉,在周天功的练习当中,男人的练气就是从督脉而上到达头顶再从胸前的任脉而下,如此偱环为一周天。而周天功也分小周天和大周天两重境界。</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道电流在到达颈椎后就没有往上走,后来经过练习引导也能到达头顶的百会穴,但之后就再也没有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五岁结婚之后气功也慢慢荒废了。因为有了家庭,生活上的琐事太多心中杂念如野草,况且损耗了精,就很难再练成气了。</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则报道说,某单位有三十多人在集体练功时同时把任督二脉打通了,这个纯属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气功需要安静,心无杂念,靠冥想才有可能练成。而我们平常人心中充满各种欲望,烦恼也由此而生,想要心如止水?谈何容易!况且任督二脉不是铁路遂道,派个工程队就能把它打通。所以,此等说法只能骗三岁小孩,也只有外行才会相信。</p><p class="ql-block"> 【读书】</p><p class="ql-block"> 我没读过太多的书,正式的上学是从村里的小学一直上到初中,之后就走上社会混饭吃。</p><p class="ql-block"> 说到读书至今仍然有些后怕,读小学时父亲经常让我请假去干农活,有一次居然还是他亲自去跟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我的考试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前五名,有一次考了全班第二居然得不到奖状便放声大哭,仔细一看成绩单59分,不及格!而第一名刚好是60分。</p><p class="ql-block"> 读到了初中则更糟糕,读初二才看懂初一的课本,读初三才解开初二的几何题;以至于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做梦还梦见在教室里读书,翻开书本却看不懂,象天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手艺]</p><p class="ql-block"> 初中读完我就没再读书了,母亲叫我去学一们手艺将来好混口饭吃。当时家里住宿着一位弹棉花的师傅,正在给村里的农户打棉被,于是母亲叫我跟着他走村串户学手艺去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农村有很多匠人,有打铁匠,木匠,石匠,篾匠等等到各个村镇施展他们的手艺活,这个比种田的农民就要受人尊敬一些。</p><p class="ql-block"> 但是弹棉花却并不算是一门上好的手艺,辛苦极了。那个工具就象一张大弓,用一根竹杆吊着插在背上,手上拿个锤子砰砰砰把整堆的棉花弹散了然后做成棉被。 </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种手艺并不适合我来学,即便学会了,象我这么胆小的人也不敢走村串户找活干,所以学了没多久就罢工了,然后就去了香菇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菇厂 ]</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人在福建省松溪县的一个大队找到一个山头,并且看中了山上茂密的阔叶林,于是与这个大队签订了砍伐这些树木的合同,准备把山上的树砍了,用来种香菇。</p><p class="ql-block"> 在几个领头的合伙人里有一个是我的叔叔,于是叫我父亲也一起去。我爸是个老实人,但力气大,干活是一把好手,况且做香菇也有好多年的经验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跟着父亲一起去了福建省松溪县祖敦乡溪后村,在那片大山里和一大帮人一起住进了香菇厂,开始了伐木做香菇。</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香菇厂(也叫香菇寮),其实就是在山上盖的一个茅草屋,屋顶上铺满厚厚的茅草,以至于一种叫地老虎的昆虫生长十分旺盛,铺床是用树桩打在屋内泥土里,高出地面六七十公分,用小木棍平整地摊开,在上面放一层稻草铺上草席然后人就睡在上面,屋内的地上挖了七八个圆圆的坑是用来生碳火烤干香菇用的。隔着一垛泥墙是一间小一点的厨房,中间有一个门连通。灶台是石头和着黄泥巴砌成,非常简陋。再用几根毛竹劈成两半把山泉水引进来就可以烧菜做饭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上做香菇是一件苦差事,大冷的冬天在茅草屋里住着,没有手机没有电灯,点的是松油灯(就是把松油枝劈开了放在一个火炬一样的东西上面燃烧)。每天早出晚归还没啥好吃的,过的就象是原始社会野人部落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香菇的生产方式从古至今不断演化,从古老的剁花方式过渡到树木上接种再到现在的大棚规模化生产,见证了时代科技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香菇是一种少有的山珍,土话叫香覃,人们想吃香菇要到原始森林里去找,很辛苦而且数量并不多,在当时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食材。</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朱元章当皇帝的那些年,有一次碰上大旱,土地龟裂河流干枯庄稼绝收灾民遍地。国师刘伯温请来法师向上天求雨,要求朝野上下吃斋念佛,</p><p class="ql-block"> 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皇帝有些受不了,几天过后就食欲不振面容憔悴。这时候刘伯温给皇上送来一碗汤,清香扑鼻金黄透亮,让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皇上问刘伯温:“爱卿,这是什么汤“?刘伯温答:“皇上,这是臣家乡的特产,是老乡从大山里的枯树上采下来的素菜,叫香覃”。皇上尝了一口,龙颜大怒:“大胆刘爱卿,你竟敢骗朕,这分明就是鸡汤,山里的野菜哪有这样的鲜味!你误了朕的求雨大事,罪无可赦,真是气煞朕也。”</p><p class="ql-block"> 刘伯温不慌不忙说道;‘皇上若是不信,明日我带些香覃到大殿,在文武百官面前亲自熬汤让大家也尝一尝’。</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朝时刘伯温叫人抬上一口大锅就摆放在殿堂上,把锅架空,加了水烧上火,在文武百官面前做起了他那道家乡的香覃素菜汤。</p><p class="ql-block"> 等到水有些沸腾,刘伯温拿出一个用粗布缝制的小袋子,伸手从布袋中抓出几把圆圆的象伞状的干菜,放入铁锅的沸水中,片刻,缕缕清香从锅里飘出,顷刻间弥漫了整个大殿。</p><p class="ql-block"> 文武百官啧啧称奇,从未听说这世上竟有如此美味!于是皇上降旨,这道菜就叫‘’香锅",因为香气是从锅里飘出來的,至此,刘伯温的家乡菜"香覃”名震朝野,为天下人所熟知。但是后人觉得"香锅‘’作为一种野生的菜名有些不妥,于是慢慢的改名为香菇。</p><p class="ql-block"> 以前做香菇就是把山上的树砍倒,老法子是在树皮上用斧头均匀地剁花,新法子是接上香菇的菌种等两年以后长出香菇,当然,出菇的季节是在冬天。</p><p class="ql-block"> 如今香菇种植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生产的菌棒当年就能长出香菇,产量更是成倍增长,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让曾经的老一辈制菇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香菇是菌类,它的种子不象小麦和水稻一样把种子种下去然后发芽成长,它首先的种子是从孢子粉开始的,成熟的香菇会散发出数以千万计的孢子粉,随风飘扬,当落到合适的枯树枝上就发展成菌丝,之后菌丝向外扩张吸收养份,等到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就长出小香菇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汽油链锯,大伙还是用老祖宗教下来的老办法,用斧头砍大树。全厂十来个男人分成几组(当时香菇厂没有女人)腰间挂一把柴刀,手里提把斧头,认准了可以做香菇用的树,(一般都是阔叶树)挥舞着斧头便使劲砍,不时可听见大树倒下的轰响声,如果有的树太大了,就需要两个人砍上一天。‘</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饭吃的是饭团,就放在火堆上烤着热了就吃,也没有菜,早上做饭要起来很早是轮流做。刚去的时候都是大人们做饭,后来几年熟悉了也便学着做了,十多个人的饭做起来也并不容易,有时候火候过了一点饭就太烂了,大伙就有话说,后来试了几次就做的喷香,老远就能让人流口水。</p><p class="ql-block"> 在吃菜这件事情上,至今想起来实在是吃的太苦了,平常也就抓点野菜或者做一大锅用萝卜叶熬成的汤,偶尔也能吃上一顿肉,为了使一碗肉能让十来个人吃一顿就多放盐,等水烧干后,可看到每一块肉的外表都有一层白花花的盐巴,足足有一张纸的厚度,吃起来却也特别的香。</p><p class="ql-block"> 后来几年在香菇生产的空闲季节也抓一些野味来改善伙食,当年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抓点野味是平常事。</p><p class="ql-block"> 比如野猪,我用绳套抓过几个,黄麂有三四个,穿山甲用树棍压过两个,还有老鼠,松鼠,白鸽,竹鸡,玉面狸等等 ,生话简单平常却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刚看过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就学着洪七公烤叫花鸡的方法把一只竹鸡用烂泥包严实了,放在火堆里烤,等泥巴烤干了像一个硬球模样时就把它敲开,把泥连着竹鸡的羽毛剥掉,拿起香喷喷的肉狠狠咬了一口,哇!刚熟进去一点点里面全是生的。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香菇生产的旺季,当树上长满了香菇的时候, 就需要晚上到山上去守夜,两人一组,在各个山岗上搭一个草棚,临时住在里面以防止有人偷香菇,半夜起来时不时的在空旷的野地里嚎一嗓子,或者拿一根木棍用力在树干上敲打,发出声响,以示警有人看守,偷香菇的人也抓过好几个,送到大队上罚了款以示警告。</p><p class="ql-block"> 在采收香菇的日子里是很忙碌的,白天采菇,晚上要用炭火把香菇烘干了便于储存,当时卖的都是干菇。在碳火生起来时,整个厂房就像一个炉子,热的不能入睡,只能躺在地上睡。当时香菇厂养了七条狗看家护院,所以跳蚤在狗的身上藏着衣食无忧,狗闲着没事就举起后腿在身上 踢跳蚤,在半睡半醒中,我一个晚就就在身上摸掉七只跳蚤,至今仍然感觉有有些后怕。</p><p class="ql-block"> 烘干后的香菇必须拉回自己的家乡去卖,因为浙江省庆元县是中国香菇城,这里有巨大的香菇交易市场,价格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运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先联系好运输的车辆,那个年代车辆很少,然后把香菇挑到指定地点,驾驶员亲自上车,把车上的货物掏一个空洞,把香菇藏进去,又要恢复原样,再过关卡时才不会被发现要罚款。</p><p class="ql-block"> 挑香菇则选择在夜里进行,到了下半夜每人挑一担,打着手电筒行走在山林的小路上,绕开本地的村庄,快天亮时就到达公路边上,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将香菇藏起来,留下两个人看守,其他人就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嫌,以至于几年后村庄里的人也不知道我们究竟带了多少香菇回家,我们的东家在跟村子里的人是这么讲的:“山上香菇厂里的那帮人没挣有钱哎,他们都没采收多少香菇”。其实钱还是挣了一些,在那几年里我们的菇厂还算是很红火的,只是他们当地人不知道而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香菇厂所认识的动物里,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大黄蜂,就是鲁迅先生书里写的:”肥大的黄蜂伏在菜花上”。</p><p class="ql-block"> 大黄蜂的身体有女人的手指那般大小,比马蜂大上一倍还多,比蜜蜂大上10倍。那天我和我叔叔到山上去干活,正好撞到了一大黄蜂的家门口上。 </p><p class="ql-block"> 大黄蜂把窝筑在地下,在地面上只剩下一个拇指大的小洞,作为进出的门口,一般人很难发现,在门口有一大堆黄土,很容易让人认为是老鼠打地洞搬出来的泥。</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在专心干活,突然听见我叔叔在旁边一声惨叫 “有肚笔”(我们称大黄蜂为肚笔,因为它的肚子象毛笔)。我惊恐间一抬头。便看见头上正前方1.5米远的空中悬停着一只大黄蜂,身材臃肿而笨重,象极了一架重型的直升机。</p><p class="ql-block"> 猛然间它向我扑了过来,以我当年敏捷的身手,居然未能躲避,眉心正中被它尾部的毒针刺中,毒刺太长了,甚至能听到穿过皮肉碰到头盖骨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过了10秒钟,我的双眼只剩下一条缝,紧接着鼻梁肿胀,血管似乎要爆裂,双唇变得肥厚,舌头僵硬,喉咙喘气困难,像是要窒息一般。</p><p class="ql-block"> 我们俩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回家“,于是两人连跑带爬回到了香菇厂,在山涧边挖了一些山芋头磨烂了涂在伤口上。我们连晚饭也没吃,躺在床上翻滚哀嚎,整夜不能入睡,到天亮时才发现原来我叔叔被刺了三针,有两针是在背部,被毒针刺中的地方,会留下一个小凹点,成为永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据科学家分析,大黄蜂的毒素有增强记忆力的效果,这个是真的,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只要一想起这件事,眼前就会浮现出那只大黄蜂的身影,它依然悬停在头前方1.5米的空中,形态臃肿笨重作势欲扑。</p><p class="ql-block"> 香菇厂一共去了五个冬天,等山上的树都烂了不出香菇,就自然结束了这段生活,然后待在家里种田,母亲为我盘算着要去相亲讨老婆了。</p><p class="ql-block"> 【相亲】</p><p class="ql-block"> 在我22岁那年,母亲到处托人给我介绍对象,那个年代农村到处都住满了人,我家乡的农民都以种田为业,另外还养几头猪或者在山上砍一些大树做香菇以维持生活。农村的姑娘幸好都没外出,在家帮着爹妈做农活,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有的家庭生了五六个闺女也很普遍。</p><p class="ql-block"> 我要感谢那个时代,如果换成是现在,就算我带上干粮备足了矿泉水,到各个村庄里去转悠半个月,想要碰到一个待在农村还未出嫁的漂亮姑娘,简直比碰到阿富汗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概率还要小。</p><p class="ql-block"> 我当年去相过很多次亲,我母亲听说哪个村子里哪家的姑娘到了出嫁年龄了,就叫我去看,当然,都是有熟人带我去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里的农村以前对相亲的说法不叫相亲,叫做看老婆,于是很多人就笑着对我说:”仁福,看老婆看来了吗”?好多次我的回答都是“看不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很懵懂,当初我以为是去看老婆而实际上是送去给别人看,那些姑娘们就躲在隔壁的屋子里,他们的父母很客气的给我泡茶端瓜子,极尽农家淳朴的待客之道。有些女孩会出来给我泡一杯茶,于是我便问身旁的熟人:“是这个吗”?熟人会轻声回答说:”是的“。</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喝了半天茶吃了一碗点心,还不见姑娘的踪影,我便有些急了,冒冒失失的就跟这家的大人说了:”叫你的女儿出来见一见呀”,他们的回答是:“到山上砍柴去了还没回来”。 其实那个女孩早就躲在别的地方看到我了,因为他们根本看不上我,于是就不肯出来相见。</p><p class="ql-block"> 相亲的时候吃点心是有讲究的,乡亲们都习愦用一只大碗,装了一碗粉丝或者自家打的面条,如遇到节日也许就是一碗农村的黄稞再加两只鸡蛋。</p><p class="ql-block"> 如此的大腕可以显示出待客的热情,更主要的是考量一下相亲的小伙子能吃多少。</p><p class="ql-block"> 农民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负担起繁重的农活以养家糊口。如果能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一般将大碗里的点心一扫而光,则这家人的大人们心里就有了底,证明小伙子肯定能干活,而姑娘们注重的是外表。</p><p class="ql-block"> 在我东奔西跑转了很多个村庄之后,又有媒人给我介绍对象了,就在邻近的村庄叫富林村。</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的人在相亲好多次不成功以后会有一些思想负担,而我却并不害怕,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娶到老婆!于是我又去了。</p><p class="ql-block"> 男人,脸皮太薄是没有用的,我不怕被姑娘们嫌弃多少次,坚信只要继续去找,总会找到一个,不管她是胖是瘦,无论她是丑是美。</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次相亲也没成功,这家的姑娘说我体格太小,而且头上还有几根白头发。但这没办法,身体的一些因素都是父母给的,即便是瘸腿驼背也必须坚强活着,人都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位媒人再次在同一个村子又给我介绍了另一位姑娘,他就是我现在的妻子。这次相亲怎么就成功了呢?我到现在也记不清了,我想肯定她是命中注定就是我的妻子,只是以前没找到她。</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问过妻子其中的缘由,却说是因为我给过她一个苹果。这让我有些震撼,一个苹果就能换来一个女孩的芳心,太令人不可思议。她说那年我在县城的汽车站帮她装过货,还递给他一个苹果,而我却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是从福建香菇厂回来的时候吧。</p><p class="ql-block"> 这种说法当然不必太认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岳母想把女儿嫁邻近的村庒,也好在农忙时有个劳动力做帮手。我岳父岳母生了4个女儿之后,才生了一个儿子,我妻子排行老二,最小的弟弟在外边读书,因此家中缺少劳动力。</p><p class="ql-block"> 幸亏岳母有了这个想法,才让我谈成了这门亲事,否则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做光棍也未可知,这些都是妻子在几年之后无意告诉我的。相亲一事,总算尘埃落定。我得感谢妻子一家和感恩上苍对我的眷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结婚》</p><p class="ql-block">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不管是今天或者将来。</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很差,但结婚却很早,她们信奉的是父母之命,恪守的是媒妁之言。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但结婚的年龄普遍推迟,三十几岁未结婚也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 我很佩服古人的造字,结婚的婚字是一个女字和一个昏字组合成,意思是说女人昏了头才会想着去结婚。女人,如此精明,啥时候会昏了头呢?只有在青春期的时候,体内雌性激素大量分泌,使身体中的荷尔蒙迅速升高,于是,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p><p class="ql-block"> 男人,或者女人,等过了青春期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对于结婚就逐渐变得现实起来。甚至有些婚姻出现商业化的趋势。房子,车子,票子和面子,使得很多青年男女结不起婚,年龄越来越大,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剩男和剩女”。</p><p class="ql-block"> 剩男基本上都是不太会挣钱没什么本事的男孩,而剩女则大多都是女人中的精英。凡是长得漂亮的有本事的女孩,她们的眼光通常都要高一些,一般的男孩在她们的眼里都是小毛孩,是看不上眼的。虽然这世上的好男人实在是太少,但她们都抱着宁缺毋滥的想法,坚定不移地等待着生命中那位白马王子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王子是骑白马,那已经过时了,现在的王子都开着白马,……白色的宝马,英俊潇洒,人见人爱。因为白马王子的数量不多,所以很多女人中的精英仍旧孤芳自赏,待字闺中。如果这些优秀的基因不能传承下去,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将是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结婚的时候,生活并不富裕,刚刚解决了温饱,当时母亲东借西凑准备了两仟块钱为我筹备了一场婚礼,是不是包括礼金在内呢?这个我不太清楚。后来妻子说结婚的钱都是我们自己还的,这个我并不太相信,女人都爱这么说。</p><p class="ql-block"> 结婚时买的物品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套组合衣柜,那是岳母家买来的嫁妆,我到县城花了大概370元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却让妻子不太满意,因为那是男式的太高了她骑不来。还有一台缝纫机西湖牌的,现在还在用,其它也想不起来有什么了。后来想起还有两张结婚照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想把婚礼办得风光一些,有面子,但是当时我实在是家境贫寒没有办法,甚至拿一种假烟代替好烟在酒桌上发给了客人。那时的场景得咬紧牙关头皮发麻,有些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新房是一件不太体面的老房子,地板有不平的地方,就用木匠的刨子刨几下,墙壁有些黑的地方用白纸糊上几张就算装修一新,还有一副棕板床,床上整齐的叠着好几床被子,上面洒满了很多爆米花和一些喜糖。</p><p class="ql-block"> 都说新做新娘心慌慌,新做新郎盼脱光,我们就在这种简单的婚礼中结婚了。当然,这个“脱光”是网络上一个新流行的词汇,就是盼着早日摆脱光棍的意思。既了却父母的一桩心事,也让自己拥有了一个知心的伴侣,从此不会再孤单。</p><p class="ql-block"> 结婚是人生中必须去做的一件大事,只有把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传承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这是至关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的一种责任。</p><p class="ql-block"> 结婚是一对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携手走进一座围城,他们要将男人和女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进行融合,共同经历风雨,去过着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充满憧憬也充满矛盾的全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假如您看了这篇传记,不要转发,因为作者还不想让它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对于作者一生的经历,这只是冰山一角,要写的还有很多,仅仅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