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好党员、好干部龚浩成同志先进事迹

木头小芳

龚浩成(1927年-2020年8月30日),终生致力于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创新。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原人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人之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学会名誉会长。2020年8月30日,龚浩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龚浩成是我国金融领域重要的理论工作者、改革先行者,他用一生的辛勤奋斗,以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品格,坚持真理、攻坚克难的改革韧劲,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恪守原则、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践行了一位模范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一位央行干部“忠诚、专业、务实”的政治本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放思想冲破藩篱束缚</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敢为人先勇立改革潮头</b></div></b> 1990年12月9日,虽值隆冬,但上海黄浦路15号门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这座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百年历史建筑内,新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开业了。63岁的龚浩成意气风发,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重要筹建者,正在主持开业仪式。交易大厅里传出清脆洪亮的开市鸣锣声,掀开了中国金融史新的篇章。 <br><br> 1989年12月2日,在康平路市委小礼堂,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邀请银行界、理论界部分人士出席,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的龚浩成也在受邀名单之内。这次会议决定成立负责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小组,龚浩成是三名成员之一,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作为当时上海金融业唯一的专职监管机构,承接了交易所筹建的办事机构职能。就这样,龚浩成直接被推到改革开放的最前线! 这次会议现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开办证券交易所的反对者们理由尖锐犀利,认为发行股票会分散国家财产,分散银行资金,犹如赌博会助长群众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思想,是恢复旧上海资产阶级做法,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甚至直指开办交易所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这些顾虑和争论让工作小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龚浩成坚信,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建设好发展好我国金融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将成为一个重申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国家形象的有利契机。<br> 筚路蓝缕。筹备工作困难重重,大到机构定位、交易规则制定以及与各方面协调,小到英文译名、基建铺设等问题,无不面临着时间、场所、物资、人员、技术等多方面限制。龚浩成带领同事们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他多方沟通学习,赴日本考察,带回来专业书籍就有两大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定位,敢于打破地域界限,促成外地证券公司入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敢为人先,推动采纳电脑配对交易等一系列创新做法。许多个长夜,龚浩成都是在苦苦思索如何解决一个个筹建工作难题中度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如期高标准成功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实干兴邦。而今,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股票交易中心,截至2019年末,上市公司家数已达1572家,总市值35.6万亿元,全年股票累计成交金额达到54.4万亿元,沪市投资者开户数量已逾2.4亿户,有效发挥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支持作用,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力。这也是对曾经创业者的最高褒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少年立志求学经邦济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严谨执教耕耘金融前沿</b></div> “ 你别小看这只烟灰缸,它的岁数可不小了,跟着我有80多个年头啦!”龚老说的是他案头常放着的一只焦黑破旧的烟灰记忆,可以说是他金融报国的起点。<br> 1927年2月,龚浩成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农村商人家庭,但无忧无虑的童年被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扯了个粉碎。日军侵略了他的家乡,在一番大肆烧杀抢掠后,遗留下这只饭盒,年幼的龚浩成发现了这只饭盒,决定留下以铭记这永久的伤痛。抗战胜利后,龚浩成考取刚刚复校的江苏省常州中学,学校校址除了一座教学楼和科学馆以外,已经荡然无存。目睹国家积贫积弱,龚浩成立志读书、经邦济世。 <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47年,他从两千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入国立上海商学院,就读银行系(今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开始系统学习经济学理论。面对知识他如饥似渴,对待生活条件则毫不在意,“有张床铺可以睡觉就好了”。毕业后被安排留校工作,不久后又经过层层公开选拔,作为优秀青年教师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读研究生。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三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桌前度过,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书籍,系统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他后来回忆:“这三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了两遍马克思的《资本论》,把剩余价值学说掌握得比较清楚,当时读书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钻研。”</h3> 1978年,上海财经学院复院后,急需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在当时的院长邀请下,龚浩成正式调回上海财经学院,先后任财政金融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他为学严缸,由饭盒改做而成,看似平淡无奇,却刻着他终身不忘的一段谨求真,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银行业改革、资本市场建立、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环境建设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开拓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 “龚浩成老师教书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真理,敢于突破僵化的观念束缚,喜欢讲最新的问题”,当年的学生们回忆起来赞不绝口。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龚浩成在学校教授货币银行学,当时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即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他认为搞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是绕不开的问题,便认真详细介绍资本市场的理论和现状,“大胆”宣传资本市场,这在当时是还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但毫无疑问给学子们带来的是金融知识的饕餮盛宴。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勤俭朴素塑造优良家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廉自守浩气蔚然长存</b></h3> 身为了不起的金融改革者,却总想不起革新己自的生活。“这就是上海人常说的老公房,老、破、小,四楼就是老龚的家,已经住几十年了”,邻居们回忆,之前常能看到年逾90岁的龚浩成,穿着大家早已熟悉了几十年的泛黄外套,独自往返于楼上下。不熟悉的人绝不会想到,这位老人竟会是对金融改革发展做出贡献、被称作上海金融改革“活字典”式的人物。<br> 自1980年起,龚浩成就一直居住在上海财经大学分配的教工宿舍,走近这栋老楼,可见外墙面上满是爬山虎。上楼没有电梯,得一步一步攀爬,待到迈进家门那一刻,几乎所有访客都会被家里朴素至简的陈设所震惊。室内装修几乎还是原始的模样,甚至连一个正规的客厅都没有。老式的钢窗木门,上了年岁的手打家具,都是最简单的配置,两张上世纪50年代老式课桌拼成的方桌,兼顾吃饭、办公之用。谁能想到,他就是在这张桌上,起草、描摹出上海金融改革的一张张计划书、蓝图纸。曾经有外国友人到他家做客,看到这样的情况,不禁好奇发问。而龚浩成却平淡地说到:“我觉得一个人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所专注的工作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龚浩成的清廉、讲原则在上海金融界是出了名的。无论是他的领导同事,还是学生下属,都知道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有着坚持一生的原则——“处理公事就往单位跑”。他解释说,“公事往家里跑,容易造成腐败。”即使是在上海金融改革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肩负重任的龚浩成手里的权力不可谓不大,他的工作之繁忙和紧张也可想而知,外界有再多的诱惑,他都将它们挡在了家门之外。在龚浩成的小家庭生活里,每一天的日子是平平淡淡的。即使在工作最忙碌、改革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龚浩成也始终坚持和家人同桌吃饭,从不把压力和烦躁传递回家。龚浩成始终认为“日子过得普普通通无妨,但不会做出格、不合规的事”,真正做到了教养、学养、精神涵养一脉相承,家风、学风、工作作风一以贯之。 “你给我200块钱,我要打车回家,我已经93岁了,不要给党和国家添麻烦,医院的床位、医生、药品资源都很紧张……”这是龚浩成病逝前住院时常对儿子说的话。即便在最后的岁月里,他最先想到的依旧不是自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暗泛泪花。<br> 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金融改革,当时我们就把目标设定在要重新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目标是要重建国际金融中心”,在2018年陆家嘴论坛上,耄耋之龄的龚浩成如此道来。<br> 斯人已去,言犹在耳。他那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品格,坚持真理、攻坚克难的改革韧劲,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恪守原则、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必将指引着新时代央行人、金融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进取,走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的第一方阵,为推进我国金融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