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010101">读《听雨》品人生心态<br> 偶尔读到一首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作者以寥寥数语写出了人生不同岁月的感受,那种对人从少年、壮年直到晚年的心态描绘,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禁对其中蕴涵的深意所感染。<br>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br> 人在少年时无忧无虑,在歌楼听雨,点红烛,歌舞升平,能听出什么滋味?沒有经历过人生的风雨磨砺,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到了中年,人生颠沛流离,漂泊异乡,饱经世事沧桑,背负沉重压力,此时在客船听雨,那种忧思愁绪涌上心头,也只有经历过岁月磨砺的人,才能感悟到江阔云低、孤雁哀鸣的悲凉。人到中年,经历岁月洗礼,人成长了,成熟了,却也难掩内心的浮躁与无奈。如今人到晚年,鬓发已斑白,寄居在僧庐下听雨,在经历了人生的无数悲欢离合后,已心如止水,那种听雨时愁肠百结的情绪已远去,一任阶前雨,自在滴到天明,木然了,但也彻悟了,豁达了,放下了。这种对人生豁达超然的心态,与苏轼笔下的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意思是说,归去之后,看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沒有雨也沒有晴,风雨和阳光已沒有什么区别,人既不必对风雨忧伤,也不必对阳光欣喜,这是对人生宇宙彻悟的大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幸福与苦难、荣耀与屈辱、悲伤与欢乐,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无论碰到哪一面都是生命必然的经历,沒有什么差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必为人生的得失或喜或悲,任何时候都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泰然处之。<br> 人们尝遍了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后,才明白淡才是人生最真的滋味。人到晚年,变得从容了,温和了,不再斤斤计较,终于领悟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平淡不是平庸,人到晚年需要的是心态的淡定与从容,而非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地消耗生命最后的时光。每天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退休老人坐在街巷口的台阶上,望着人来车往的马路发呆,眼神空洞淡漠,虽然还沒到人生暮年,但已显老态龙钟。他们也许是在等待儿女不知何时的探望,也许是感觉这里总比家里的寂寞冷清、孤单无聊要强多了……难道晚年就是这样捱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人到晚年就沒有价值了吗?非也。</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之一周有光老先生,在110岁时依然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谈到他健康长寿的秘诀,他说,除了生活规律、饮食合理外,就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虽然他一生经历无数磨难,但始终能大度乐观地看待过往。他每天坚持读书写作,在他107岁时还出版新作《百岁忆往》、《语文闲谈》等书籍。他说这样最大的好处是,猎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br> 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女士虽年逾九旬,但魅力不减当年,在她93岁时还能精力充沛地和年青演员一起参加话剧《如梦之梦》的表演。众所周知秦怡女士经历坎坷,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除了工作就是照顾智障的儿子。如今晚年何以能保持容颜不老以及旺盛的工作热情?她表示自己心态好,从不放弃对美的追求,肯学习,做到内外兼修容颜。她说:“我心态比较平衡,不会去妒嫉人,也不会羡慕人家,生活是很艰苦的,沒有什么好日子,但是心态很平衡,沒有什么要我生气的,虽然我家庭里边有很多的问题,但是也是比较想得开。”<br> 事实证明,人到晚年也能发挥余热,温暖他人,人老心不老,心态年轻才能有健康体魄,才能延年益寿。当然每个人的条件和能力不同,不可能人人都那么不同凡响。但至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例如含饴弄孙,游山玩水,休闲垂钓,吹拉弹唱,下棋打牌,绘画摄影,挥毫习字,读书写作,甚至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二次创业等等。总之,拥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有幸福快乐的晚年。何必为夕阳西下、垂老暮年而叹息,只要付出,就会收获生命的喜悦……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