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沈家园;再尝茴香豆 坐七望八游记

坐七望八

<h3><br> 我们这代人到了绍兴最感兴趣的不是大禹的会稽山,不是王曦之的兰亭,而是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和陆游笔下的‘沈园’。这两个地方我先后去过两次。<br> 我对孔乙己感兴趣是因为我年轻时跟他有共同的爱好—“窃书”。也有不同点。他窃私人的书,太缺乏警提性,脚都被打蹶了;我是顺手牵羊只窃公家的书,从没被发现过。我想孔乙己先生要是生长在文革时代也会跟我一样,只窃公家的书,不窃私人的书;只窃禁书,不窃红宝书。<br> 首次光顾‘咸亨酒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改革开放还没有深入,这种小饮食店属于城市的饮食服务公司管辖。吃大锅饭,谁也没有兴趣去改造发展它。但对我来说,当时的它就显得额外朴实。<br> 当时的‘咸亨酒店’大概四十来平方米,当街。部局远远没有当今桂林市面上的米粉店气派。左边是柜台,和鲁迅文笔下的一样。一个等待退休的老头在里面值班。年青人宁愿到菜市场卖猪肉也不愿到这里站柜台。(我在绍兴的菜市场上,看到几个返城卖肉的女知青。江南姑娘,水淋剔透,但手上握着一把砍肉的大斧。跟舞台上李逵使用的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时代文化。这种斧,我买了把小号的回来着纪念。现在还保存着)。右边摆了几张小条桌,清一色没有漆过的条櫈,算是餐饮区了。几个穿短挂的老头在这里点几碟小吃,边嚼边聊。来来去去的都是老街坊,总要跟柜台的老头打个招呼。我进店了,直接对老头说:“要一碟孔乙己吃的茴香豆。”老头见多不怪。可能文革时期就有很多来这里串联的、好事的红卫兵像我这样点孔乙己吃的茴香豆。<br> 我像孔乙己一样,依在柜台前,用手拈着碟中的回香豆吃。津津乐道地在品尝那个时代。<br> 我吃完了刚想离开发现吃错了。别人吃回香豆都是用黄酒送着吃,哪有像我这样净吃的。我当时对酒不感兴趣,把这个环节忘了。<br> 我只好再从头吃起。我又点了碟茴香豆,加了半斤黄酒。半斤是当地人的最低消费,没有更小的提子了。黄酒用一个大粗碗盛,散装的。用一个生了锈的白铁皮提子从坛子里提出,再搁在热水是温一温。为了文化,我总算把那半斤黄酒喝完了。黄酒属于浊酒类,没经过蒸留,只有十二,三度。但我出门时头已有点晃了。<br> 今年八月我到江南旅游。来到绍兴首先直奔咸亨酒店。今非昔比了。原来的酒店給人的印象就是路边一爿简易的小店,不是那块吸引人的块子,跟周边的小店并没有多大区别。现在周边的房子折掉了,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咸亨酒店就在中央。使人有独树一尊的感觉。门前立了一座孔乙己的大铜像。原来的小店旧迹没动 ,还是几十年前那种小条桌,小条櫈,没有人坐,只是供人怀旧。墙腳架满坛装酒。在后墙上开了洞园门 。园门后扩建了一个宽大的餐饮厅。人们都从外面移到这里面用餐。没有包厢。清一色的方桌,日字型单椅,黑漆。用上等杂木打制,很重。<br> 家人们在聽堂点菜,我走出到柜台前。我只对当年孔乙己用餐的柜台感兴趣。<br> 现在想要像当年那样获得孔乙己那种依着柜台吃豆的特诛待遇已是不可能的了。<br> 掌柜的是个中年人,年近五十,手脚很灵活。他在整个店里年龄最大,估计他是个前堂经理,价真货实的掌柜。<br>我怀旧,上前去向他提过去问题。他用眼角睨了我一眼,去干其它事了,过了好几秒钟才用简单的几个子回答我的问题。眼睛还是望着其他地方,好像根本就没有我这个人存在。我年老耳朵背,根本就听不清他在讲什么。“老而不死是为贼”,为了不逗人讨厌,我装成听懂了的样子。第二次向他提问,他还是那种态度对我。我有点想发火了。我是顾客,是上帝,来这里花钱的,你怎么能用这种爱理不理的态度对我?定下心一想,我本意就是来这里体察孔乙己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穷酸的孔先生免不了要到柜台赊酒喝,遭到掌柜白眼是顺理成章的事。当年孔乙己不正是到这里花钱买气受的么?如今掌柜给我白眼是先进入了角色,我还有什么可拒绝的?我不气了,在远处观察他怎么操作。<br> 餐厅的点的黄酒和茴香豆全部在这里出货。茴香豆在绍兴各个旅游景点都有卖,但都是干的或者油炸的,方便游客携带。要吃正宗煮回香豆得进餐馆。这个店的黄酒有特点。传说中世上最好的酒是‘花雕’。咸亨酒店卖的是‘玉雕’,独家专卖的品牌。<br> 跟三十多年前相比一切都变了。掌握的不再热情跟来往过客打招呼,那支生锈的酒提已换成了不锈钢的。<br>我们四个人花了三百多元点了几盘小碟,还没有喝油茶的分量多。吃不完,不好吃。那碟茴香豆充其量也就三两,18元,也不好吃。一点香味都没有,更谈不上‘回’。孔乙己那个时代是一文钱一碟。我上次来吃是两毛钱一碟。如果按我们桂林人煮这类豆子方法,用盐加八角煮,肯定比绍兴人煮的好吃。<br>散装‘玉雕’60元一斤,一碗半斤。我点了两碗。以前半斤是用大碗盛,现在改成了小碗。我总觉得分量不足。质量可谓上乘,因为不懂喝酒的人也敢品尝。那一斤酒是我个人饮完的。<br>后来听出租车司机说:懂行的外地人到在里只是照个像,吃饭到隔壁的店。因为改造这个店投入的成本太高了,现在要急于收回投资所以信价比低。<br> 人心不古,一切都在变,现在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他们在变,我也在变。这不,刚改革开放时我喝半斤黄酒就头晕,现在一斤下肚,再来半斤问题也不大。<br> 我不喜欢现在的咸享酒店。这种心态像保尔眼中的冬妮娜。在小河旁边钓鱼时看到的是一个天真烂漫纯洁的姑娘;在修铁路时时,看到车厢里坐着的是一个满身珠光宝气世侩的贵妇人。<br> 村姑内茬的美现在在农村里也基本找不到了。<br>怎么没有人在北京复原老舍裕泰茶馆?怎么好的商机。尚若有,我要找个时间去喝两杯茶。咸亨酒店的招牌是孔乙己的回香豆;裕泰茶馆的招牌不是茶,应该是王利发在茶馆内到处贴满‘莫谈国事’的条纸。<br><br> 上世纪80年代初冲着陆游的诗词,我找沈园。<br>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冒出‘旅行社’这种新玩艺。旅游景点这个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并不深。多数‘景点’没有人去霸占,也没有人去管,因此都是不收费的。当时的人们只有‘出差’意识,没有‘旅游’意识。我把‘旅游’意识夾杂在出差里。<br> 我是在一张公共汽车票的背面发现了‘沈园’地址的示意图。它离咸亨酒店不远。但没有这张公共汽车票的示意图还真很难找到,那个地方太不起眼了。<br> 我找到那里,从外面看怎么也不敢确认这就是近千年来和中国文学史有瓜葛的,赫赫有名的沈园。她跟一般的农户大院差不多。那天我很凑巧,有几个泥瓦匠在沈园内修修补补,否则沈园的柴门就是一把大锁,要翻墙才能进去。园子由低矮的粉墙围绕。显眼的是一座青瓦白墙的小房子,乍看去像座工棚。几亩宽,小一点的部门用来建座单位宿舍刚够。杂草丛生。“沈园柳老不吹绵”,哪有什么老柳,连大树都没有几珠。“伤心桥下春波绿”,没有桥。中间有一泫小池塘,可谓半亩方塘。跟当今农民为了骗取国家的征地款才匆匆忙忙挖出来的养鱼塘差不多。我扒开塘边杂草,露出了大块青色的片石才相信没有骗我,这就是传说中的沈园。<br> 现在老年人喜欢旅游,有时到了一个地方感到大失所望。我告诉大家一个巧门。不要相信旅行社吹得天花乱坠。你要看那个地方有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去过,如果有你就跟着去,准没错。旅行社不敢查呼领导。我跑了全国很多景点,验证过。<br>我去之前有哪些领导去过沈园呢?郭沫若1962年去过,文化人士跟只懂打仗的土八路游玩的项目到底不同。郭沫若在被打倒前预见到沈园会改建,题了备用横额。六十年代初期郭沫若到桂林,应黄云之邀也为桂林题了很多横额作备份,文革后全部派上用场了。这也正实了当地领导是个有超前意识的文化人。<br>看沈园当时的照片资料,经过文化大革命,我去的时候要比郭沫若去的时候衰败多了。<br> 我今年八月份去。沈园因为在市区内,成了绍兴的主要旅游景点。门票费40元。我这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分文不取,享受到党的政策带来的温暖。沈园景点的门票是在鲁迅故居的景点出售的。鲁迅故居景点免费参观。这也合理,用沈园的收入弥补故居的开支。游客别那么抠,只进不出。<br>沈园前是一条三米宽的小河。乌棚船载游客来来往往。园门有郭沫若当年题的“沈氏园”三个字。进到里面如同进了大观园,亭台楼阁处处都是 。大家可以看看照片,我不一一形容了。<br> 沈园的面积自南宋以后只不过几亩。这种居住面积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对沈氏家族来说是合理的。现在为了发展旅游,沈园被扩展成十几亩。又在周边建了一些堂馆,这个景点有几十亩了。<br> 陆游在世时隔了四十年重访沈园,沈园只不过作了些维修他就惊叹:“沈园非复旧池台”。如果他看到今天的沈园,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会惊呆了。<br>我并非妄议绍兴政府的扩建决策,后人都喜欢演绎历史痕迹。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痕迹,在这段岁月中人们不断琢磨揣揉历史传说,塑造成自己理想的文化形象。前几年,刘心武在中央台的百家讲坛讲【红楼梦】,经他演译都成了另外一本【红楼梦】了。有网友调侃,根据刘老师的演绎路径考证出林黛玉是死于习惯性流产。她失身是由贾连陪着坐船回老家奔丧。贾连是个色狼。黛玉妹妹用的中药全部是保胎的。林黛玉死时是怀着宝玉的孩子。焦大早就说过荣宁二府只有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尚约刘心武先生用他演译的结果重新组装【红楼梦】,弄个书号出书。过几千年后,人们会认可刘心武的【红楼梦】是原著,曹雪芹的是套牌。因为那个时候后的认知能力与刘心武更接近。<br> 刘心武可以演译古典,绍兴人为什么不可以?<br>很多事情,人们都以为是原汁原味的,其实是经过后人改变了的。就像街上卖的茅台酒,包装写着50年陈酿,真实情况是只滴了几滴老酒调制的。<br> 我八十年代看到的沈园也肯定不是千年前沈园的模样。<br>再说决定沈园身价的那四首诗词吧,近千年了, 已经脍炙人口。但唐婉那首《钗头凤·世情薄》应该不是唐碗本人写的,是后人以她的名义写,续陆游的《红酥手》。<br> 南唐是个儒家思想的礼仪之邦。理学家朱熹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之道。朱熹跟陆游、唐腕是同时代人。在儒家的礼仪中哪允许妇女公开表达自己的爱情,还写在纸上到处传阅。纵使她有这个贼心也没有这个贼胆。再说唐腕的后任丈夫赵士程也是个有头有脸的社会名流,他怎么能容忍老婆在床头边成天怀念旧情人,自己戴着绿帽子满街跑。<br> 中国古代人对“美女”的价值认可是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或者“羞得低头手卷罗衫”。要是唐婉像现在的东北大姑娘一样躺开心扉,自然失去了古典美。<br>都传说唐腕是个女诗人。凭这首词的功夫都可以跟李清照词毗美了。我有疑问,她会不会写诗还是个问题。我查了查,她除了在这首词上有著名外再没第二首了。<br> 后人用自己的创造力完善了这段爱情故事。只要喜欢,宁可不真实。诗人说:“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br> 舍弃真实追求美感,最典型的例子是苏东坡那首赤壁怀古。他到了长江岸边,看到一个地方很险峻,就“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马上发诗癫了。其实那里根本不是古战场赤壁。后人喜欢这首诗,愿谅了他造假的错误。<br>人们想往沈园是因为对陆放翁诗词的爱。不是沈园本身的真实。<br></h3> 咸亨酒店图片: 沈园图片: 转沈园的四首诗词<br><br>陆游:《钗头凤·红酥手》<br><br>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br><br>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br><br><br>唐婉:《钗头凤·世情薄》<br>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br>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br><br>陆游《沈园》二首:<br>一<br>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br>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br>二<br>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br>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br><br> 坐七望八 于2019年10月<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