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突</b>然想起来写一篇关于大学毕业分配后的第一份工作的事。好多年没有在重庆过夏天啦,不得不在网上查了一查,七月份的重庆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不过人云亦云,众说纷纭,还是自己回忆一下吧。作为三大火炉城市之首,处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川盆地的盆底,导致重庆的夏天注定不会凉快,夏天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32度,中午的时候,突破40度是常有的事,</span>即便是夜晚的温度也高达三十几度,记得当时没有空调,连家具都是烫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二年的七月,山城重庆也应该不例外,和每年一样,四个字,“热的要命”。尽管很热,由于毕业之前,大家都非常的忙碌,做毕业实习,写毕业论文,并关心自己的分配。我是我家老二,习于四海为家,所以也就不在乎分到哪里。不像其他有些同学据说还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我除了准备毕业论文以外,一个人显得清闲,自在。终于分配案下来,我是去北京。哦,北京,好像有点远,生活可能也不习惯,不过是首都,一想起小时候总是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还是有一点点的小激动。当时还自嘲去北京八年抗战(结果只呆了四年)。出发前,也没有多大的准备,不像现在有电话微信联系方便,也不知道事先和单位上的人联系一下,让人来接什么的。没带什么东西,就出发了。当时去北京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座三天两晚的火车。到北京的那一天,可能是晚点,公交车也没了,也不知道单位在哪。那天晚上和几个在车上认识的哥们,同是来京报到的,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潇洒的</span>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走了一晚。记得当时也没人管(现在的城管可能还没有出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很安全,</span>还和守新华门的几个站岗的大兵哥聊起了家常,问寒问暖。他们看见我们几个来京工作且无家可归的大学生眼里允满几分羡慕。第二天一早,我就赶上最早的班车去了单位,天还没全亮,突然窜出一个脏兮兮的小伙子,把守大门的那个老头吓了一大跳。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那天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工资是八十块钱左右,住房都是免费,工资都基本用在吃或买点衣服,书什么的,所以基本够用。但是都是月月光,没什么存钱。后来要出国(叫自费公派),护照和签证都办好了以后,那时也没有什么旅行社之类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就直接到民航局去买飞日本的机票。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单程四~五百人民币。同时政府允许出国人员每人兑换外币五千日元(五十美金),那也是小五百呀,加到一起一千多人民币。对一个月八十的月月光的单身贵族来说,那可是一年半的工资呀。看来这东洋也不是说去就能去的。后来还是父母专程从重庆到北京雪里送炭,才解决了这燃眉之急。当然这是后话,对不起,有点跑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是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各个单位百废待兴,对人材也是如饥似渴,好不容易分一个大学生就如获至宝。有一天,听说有一位新大学生要来报到,让我去接侍一下。一见面还真巧是同大学七九届校宣传队跳舞的男主角,谢兄。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也是校宣队拉手风琴的,真可谓“异地遇老乡 两眼泪汪汪”。再加上以前还认识,好不高兴。我们经常一起,上班,吃饭聊天。事过不久,才知道他有一个老爸是南京汽车厂当厂长的女朋友,想调到南京去。当时我听了,心里凉了一大半,好不容易有一个老乡,可马上又想走。当然这是情有可原的事,我也很支持他。可是想要调走是非常的困难的事情,用人单位一般都不会轻易放人,讨论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南京那边强行要人,这边才放了行,同意的。走的那天,我们好几个同事一起喝了好多酒,聊了一晚上。大有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的“生死离别”的感觉:-)。当然也少不了吐槽一番,那永恒不变的单位食堂的水煮大白菜。第二天一早我送他上了去南京的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南方人来说在北京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吃。单位食堂的伙食确实不敢恭维,每天都是水煮大白菜,除了盐,什么味道也没有。我一直认为北方人可能就不会烧饭,可能也不懂得享受。不过在美国看到很多北方的,北京的媳妇们都能做一手好菜,改变了我的三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在北京的生活记得最多还是在九号楼的日子。院里的九号楼,是出了名的单身楼。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住。我们每天下班后,要不晚上熬夜打扑克,就是学英语。还搞了一个英语会话“群”,好不热闹。有考研的准备考研,有出国的准备出国。总之大家都没闲着,总是每天忙忙碌碌。据说还有很多好姑娘托媒人来说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老川东地下党的同事的太太们,也给我介绍过几个女朋友,有一个是学法律的,听说现在在大学当法律教授。还有一个是北京广播学院,学导演的。(她母亲也是广播学院好像是教导演的)。记得我一个侄女跟我到北京来玩,和她认识后,很是喜欢她,到现在还埋怨我为什么没跟她好?可能当时是太年轻,一心想出国,也没把这种事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工资不高,但生活费用很低,没车没房,出门都是自行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活得很潇洒自在。</span>不像现在结婚时,男人要准备彩礼、车子、房子,女人则需要准备昂贵的嫁妆,有的为此成为了房奴,压力山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我们也需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变化。保持现状或者逆流而行是很难的,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心(信仰)。我曾在2017年写了一篇关于阿米什人的文章《美国的阿米什人给我们的启示!》</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gresfh3?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07776&v=6.6.4</p><p class="ql-block">“记得90年代初,外国人喜欢去中国旅游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有很多自然未被开发,老百姓的朴素和热情。现在有许多中国人也开始去未被开发的国家旅游,感叹出同样的情感。是呀,人类象往自然,回归田园生活,难道不正是阿米什人正在努力而为之的吗?”</p> <p class="ql-block">父母送我出国前一天,在上海外滩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