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百年婚俗 》文/左敬伟

乾坤

<p class="ql-block">  鸡西百年婚俗</p><p class="ql-block">———从结婚证的变迁看鸡西人民地位的提高 </p><p class="ql-block"> 文/左敬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婚证</p><p class="ql-block"> 是一个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是一个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一次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改变了中华民族思想观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变革,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被严重地冲击,自由、平等原则得到充分体现。新的生活方式、礼仪礼俗也随之出现。</p><p class="ql-block"> 结婚证一词就是在清末民初流行新式文明结婚后,才出现的。它传承发展了旧式婚姻制中曾被称作求婚帖、允婚帖、合卺帖、龙凤帖、鸳鸯帖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民间婚俗习惯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等核心思想理念。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结婚证早年间也有人称他为"婚书“,质地有硬本、绢面、宣纸等,以手书居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文物鉴定部门已将这张婚书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鸡西市东北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另一张现藏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作品并列。</p><p class="ql-block">既是婚书又是卖身契,反映了旧时劳动人民身卑位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张40年代末在东北(鸡西地区)一对朝鲜族革命青年结婚的誓约书。与旧式婚书的内容截然不同,出现了马列主义,配偶互称同志的先进思想。</p> <p class="ql-block">  1949年以前,东北(鸡西地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聚居着各族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亲手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北民间的婚俗习惯大多还都沿袭旧制,遵循封建社会中“六礼“的婚姻习俗。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双方当事人同意不同意,而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个别婚书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的一大串。这些繁杂的礼仪渐渐的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不论在城市或乡村都见不到这样的"婚书"了。婚姻也由当事人自己作主,冗长的婚书也已经变成了体小方便携带的结婚证了。</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从根本上废除了旧时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残余思想。</p><p class="ql-block"> 以往的婚书中,从书写格式上就表现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新郎的名字都要排在新娘之前,而且有的字号较大。</p><p class="ql-block"> 而在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结婚证也只有两个巴掌大小的薄纸片。但新郎新娘的名字开始并列在一起,顺序不分先后,有的新娘的名字排在了新郎之前。上面只有结婚人的姓名、年龄,再无其它人的名字了。封面上印有"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周围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中间嵌入"婚姻自由"四个大字。这反映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已得到极大提高,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得以确立,标志着我国新的礼仪习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  此时期的结婚证书彻底改变了旧式婚书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非常精美的彩色印刷的结婚证。男女结合先领取结婚证,各执一份,以作见证。这是一种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创新表达了社会进步,彰显了中华礼仪文化魅力,树立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p> <p class="ql-block">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结婚证不同地方的样式不尽相同,几乎都是简单的奖状式纸片,都印有浓郁的彩色民族风格的图案,如稻穗、麦穗、棉花、玉米等。这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p><p class="ql-block"> 特别突显的是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都印有一句简洁的口号。如在一张1951年的结婚证上,醒目地印着"互敬互爱"四个粉红色大字。这个时期各地所印制的式样非常繁多,不尽统一。还有"自主自愿"、”婚姻自由"等等,但皆都是宣传和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新思想。把优秀传统的文化思想理念及近代产生的自由、平等原则都体现在社会规范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期的结婚证还出现了并蒂莲、梅花、石榴、鸳鸯戏水等民族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时代特色十足,一切东西都披上了政治色彩,结婚证当然也不例外,每张结婚证上全部要有一段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少数还绘有毛主席头像,林副统帅题词。整体色调十分简单,一般只有红、黄、黑三色。文字也很简洁:"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而落款都是"xx革命委员会"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青年男女相亲相爱到了国家法定结婚年龄。结婚男女双方要写结婚申请书征得各自的单位同意后,申请人拿着单位开具的介绍信,才能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手续,领取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婚证"因其时代特色鲜明,政治性强且式样繁多。现已形成一个独立系派,备受藏家们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后,结婚证上的落款变成了"人民政府"。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二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变化式样,逐步取消了复杂绚丽多彩的图案。开始添加新人单贴或合影的照片。朴素的黑白照片中透着一种历史感,并且由奖状式变为对折式,极大的方便了结婚人携带。</p> <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5月10日开始,结婚证由各省、市、区人民政府统一监制,统一颁发。因此可以说我国结婚证丰富多彩的时代已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  到1994年,结婚证开始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一监制,封面仍为红色的而且还是单页对折式。</p> <p class="ql-block">  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现行版的结婚证,封面颜色变为枣红色,国徽和“结婚证"字样都是烫金的。使用了更加完美的定向定位安全防伪水印印钞纸印刷,水印图案为“双喜"。内页为横版式,便于电脑打印,提高了现代化的科技含量。</p><p class="ql-block"> 新版结婚证与旧版结婚证相比,内芯内容有所变动。</p><p class="ql-block">一是在结婚证上要有婚姻登记员的亲笔签名</p><p class="ql-block">二是增加防伪功能,即在结婚证封底内页增加了结婚证编号</p><p class="ql-block">三是在结婚证上印制了如下文字:"婚姻法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p> <p class="ql-block">  结婚证几经变迁,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鸡西解放75周年的纪念之年。回想当年我国被侵略者入侵,而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严重落后于日军的情况下,经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十四年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8日被鸡西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确定为鸡西解放纪念日。这是由鸡西无数烈士鲜血铸成的纪念日。75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开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收入增长逐年增加。75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定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一定要继续传承光大先烈们所展现出来的"负重奋进,敢于争先,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抗联精神,永不忘记在久远的过去,有那么一群伟大的人为我们牺牲,为我们流血,为我们奋斗,才换来今天的小康生活。</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发扬中国精神,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