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从“1”到“0”的实践感悟</p><p class="ql-block">基于网络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观点,通信信息网络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p><p class="ql-block">1)基础设施网络(Underlay),或承载网络;</p><p class="ql-block">2)虚拟叠加网络(Overlay),或业务网络。</p><p class="ql-block">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各种业务和应用。如今,“社交网络”(如脸书、腾讯)、“电商网络”(如亚马逊、淘宝)和“内容推送网络”(CDN)等等,成了网民意识中 “真实存在”的网络概念。如今,年复一年接二连三重大安全事件的态势感知,表明在虚拟叠加网络的掩护、隐蔽之下,我国网信安全危机四伏、日益加剧、愈演愈烈。彻底解决自主可控的“底座”、“根基”问题,构建我国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主权网络(特别是基础设施承载网络),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十分典型的事实是,我国本世纪初在教育和科研网试点的IPv6,2012年开始全国部署,2017年底举国推进。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仅我国,全球(包括美国)至今都仍然还是IPv4绝对主导。教育和科研网仅仅是我国公众网络中的一个局部,中国公众网络也只是全球网络中的一个“个体”和局部。全国公众网络环境生态的复杂状况、变化跨度、应用规模等,根本不可能在教育和科研网中完整地呈现和复现。也就是说,教育和科研网的IPv6试点,不可能主观地简单复制全国公众网络中存在、变化与发展的客观场景,延伸扩展到全球更是如此。彻底废掉(淘汰)IPv4而重新建设一张“纯IPv6”的全国或全球网络,只能是舍全局、毁整体,得不偿失,费力不讨好。</p><p class="ql-block">网络信息领域,一项技术、一个产品或一组协议,在实验室的测试也许可以满足设计(或安全功能)需求,但是在不同实际场景中的联网实践,大概率是捉襟见肘、左支右绌、顾此失彼。实验室只能展示浓缩的局部环境及微小的个体现象,不能表现实际存在与发生、变化的全部。任何一个局域网络场景(微观),对于全网(宏观)只能是“个体”现象。</p><p class="ql-block">网信科学家不得不面对和关注,互联网络发展所呈现的普遍、显著的“涌现”效应(Emerging Effect):即只有整体才具备、个体不具有的非还原性(Reducibility,还原其它物质的能力)或非加和性(addition,复合已分离要素的聚拢能力)。</p><p class="ql-block">在因特网的圈子里,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来看,局部脱离乃至对抗全局,往往比服从全局、顾全大局表现得更为明显、更加激烈。</p><p class="ql-block">就网络实践而言,全国公众网络映射的是全国陆海空天疆域的静态和动态场景,个体网络映射的只能是有限的局域(局限)场景。其中最具规律性的规律,就是难以预料和预防的各具特点的特性(characteristic)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难以预见和预防的特性问题的出现,都可能引发危及全局的“脑栓塞”、“肠梗阻”,抑或这样或那样的“不治之症”,导致全网或大面积(一个行业或一些关联企业)网络瘫痪或崩溃(断服断网)。</p><p class="ql-block">教育和科研网试点IPv6是1,试图一厢情愿地转换为全网规模部署时,成功的大概率几乎是0。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践了10年(或更久)的事实警示我们,只有抓住全局的牛鼻子,攥住牵一发而动全局自主创新的主线,因势利导,纲举目张,才能最有效地解决从局部向全局的网信安全转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创新自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一个怪圈。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度依赖因特网;另一方面,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美国对因特网的“指挥与控制”已经由“武器化”构成了“武器系统”。切实保障本国网络信息空间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强烈坚持的底线。</p><p class="ql-block">世界网络信息领域的主流科学家判断,未来5到10年内,全球网信安全恶化与激化的态势,将促进欧洲、中国与美国“三足鼎立”的自主可控网络(联盟)新发展格局。全球网络合久必分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已经形成。</p><p class="ql-block">网信科学家通过对既有公众网络技术、工程、应用等长期的全面考量、深度研判与综合权衡,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自上而下地抓住主要矛盾(缺失和短板)及主要矛盾方面(影响全局的关键要害问题),以融合的模式和合作的方式直面介入(单刀直入),自下而上、顺藤摸瓜,针对性地自主创新;寻根求源、釜底抽薪,颠覆性地重建规则;从根本上破除因特网霸权导致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可以最小的代价,可靠的途径,在基本不改变、不解体既有公众网络体系架构的前提下,快速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主权公众网络信息空间,顺应并融入全球网信领域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我国公众网络信息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不断加剧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与深度依赖因特网之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我国公众网络的主导权、话语权以及技术上的指挥控制权、知识产权不在我们手里;另一方面,我国网信领域的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长期被严重压制、打击、排斥,监管、审计、纠错机制严重缺位,实事求是的创新正气和科学正义难以声张,无节制地盲目追随美国“让渡主权”、掩盖真相、粉饰“太平”的歪理邪说,长期被当成“正能量”。</p><p class="ql-block">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国企业向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准予提供我国自主创新的域名注册管理服务,主管部门竟然要求中国企业必须首先取得美国“因特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授权并签订协议。</p><p class="ql-block">我国网信领域的自主创新、自强自立,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下大力气、真功夫,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矛盾方面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性、危机性关键重要问题。</p><p class="ql-block">规模部署IPv6的实践证明,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主权公众网络,在既有的IPv4网络平台上,将“个体”推向整体,由局部导向全局的做法以偏概全、并不可取。全部推倒重来,再投放几倍、几十倍于既有网络的重金,重新建一个“纯粹”的IPv6网络,无论从商业成本、经济效益、社会代价、生命周期而言都绝不是科学的、明智的创新进取。</p><p class="ql-block">美国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NICT)、威尔森网络通信公司(Verizon)、量子交换公司(Quantum Xchange),以及英国电信集团(BT Group)等,与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合作,已经开始部署和试验量子密钥分发(QKD)平台及量子加密网络。东芝宣布,2021年开始向全球推广QKD系统集成业务,2025年之前在日本和其他国家建立QKD网络并重点针对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目标是推动量子互联网(quantum internet)诞生。</p><p class="ql-block">我国“十四五”(2021-2025)依然滞留和周旋于“全面推进IPv6商用部署”,与美国、英国、日本的网络建设与发展的差距,是不是更加渐行渐远、若即若离?追随美国蹒跚学步,我们究竟何时能自立自强?</p><p class="ql-block">以“规模部署IPv6”作为我国网信战略的唯一选项,是方向和目标的本末倒置与重大倾覆。“全面推进IPv6商用部署”更是必须恪守市场法则、遵循商业规律。任何“一刀切”的做法必将伤筋动骨,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严重损害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严重违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原则底线,严重动摇“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p><p class="ql-block">我国网信业界,是时候继承遵义会议的优良传统,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实事求是地、严肃认真地公布主报告、副报告和反报告了。以“网络信息安全”的是非曲折、成败得失为主题,开几天“遵义会议”,海内外四方八面的“英雄好汉”们一视同仁,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地议一议、论一论、评一评,讲真话、将真相、讲真理,畅开言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降人才“揭榜挂帅”,该当如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我国网信创新前景光明</p><p class="ql-block">1、国家队的自主创新</p><p class="ql-block">我国公众网络全面接入因特网以来,国家队(科学院、工程院、高等院校、国家企业机构等)受困于“因特网(Internet)就是互联网”和“造(建)不如租”等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思维定势,长期固执地认为“因特网神圣不可侵犯”。更有人将个人和小圈子的名利与因特网和IPv6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习惯于以“权威”自居,固步自封、指手画脚。因而,在独立自主地创建自主可控的我国主权公众网络方面,束手束脚、患得患失、强词夺理、空喊口号。尤其是在网信基础理论研究、原创研究和关键重点技术突破方面,少有激励人心的成果和建树。</p><p class="ql-block">全面接入因特网之前,国家队在我国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与国外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方面,在国家资金紧张、普遍知识水平滞后、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奋发图强,卓有成效。之后,我国自主建设、控制的网络陆续中断,创新也逐渐转变为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或“拿来就用”。这些年,少数“权威”的“一言堂”之风,严重窒息自主创新。</p><p class="ql-block">近几年发生的内外势力联手扼杀新IP,令国人震惊。</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民企华为公司(网络设备制造商)牵头,央企(网络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工信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联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新IP(New IP)标准建议。12月,进一步提出“面向未来应用的新IP框架和协议”(New IP Framework and Protocol for future Applications)技术建议。新IP研究认为,现行的IP协议“不稳定”且“效率严重低下”,“含有对多个网络互联的限制”,“‘大带宽等于高质量’的假设不再普遍适用”,“不论是IPv4(32位),还是IPv6(128 位),并不适合于所有网络”,已日渐难以满足新兴应用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构成因特网(Internet)IPv4、IPv6技术平台的TCP/IP协议和协议栈,与“未来网络”(FN)不相适应,需要“革新”(Renovation)。</p><p class="ql-block">新IP建议显然触动了因特网治理最敏感的神经中枢。美国政府扶持设立的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主席,第一时间发表了反对和否定的系统性意见。设立在美国的因特网国际协会(ISOC)的WHOIS审查小组主席和高级顾问等,也相继表明了不支持的立场和态度。一时间,华为又成了破坏因特网全球秩序的众矢之的。</p><p class="ql-block">又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信通院直接主管的“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的某些专家,公开倒向了反对和否定新IP的美国一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发表署名文章,在呼应和粉饰IETF主席声明、抨击支持新IP者的同时,重点攻击和毁谤非国家队的自主创新。最有发言权的联署应用单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几乎噤声,代表工信部联署的中国信通院选择沉默,国家主流媒体鲜有支持新IP的舆论报道。被新IP刚刚激发的我国网信业界自主创新的热情火星,不久就被淹没在国内外反对与否定的唾液之中,湮没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之中。</p><p class="ql-block">2、非国家队的自主创新</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决策,极大地鼓舞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了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自主创新。当时,广大军民中涌现一大批自主创新的优秀人才(如任正非)。我国网信业界非主流的自主创新,与主权公众网络全面接入因特网同步。曾经的“中国红客联盟”,为深入了解和剖析因特网构造与技术的缺陷与真谛,为保卫国家主权,作出了积极地探索和贡献。二三十年来,我国非国有、非主流的网信自主创新成果,涉及网信空间从底层到应用层、通信层等各个层面的技术、产品和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比较系统、完整地对主权网络的自主创新,是被“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的专家,痛斥为“伪科学”的十进制网络IPV9技术方案。美国授权专利,英国、俄罗斯等希望合作,ISO/IEC予以肯定的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十进制网络,怎么就遭到我国的(美国)IPv6专家嫉恨、排斥呢?</p><p class="ql-block">原信息产业部2001年组建的“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也是工信部新一代安全可控信息网络平台的总体设计组。2004年,十进制网络技术获原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重大技术发明金奖”。2011年,基于十进制网络IPV9方案的“采用全数字编码为计算机分配地址的方法”,获得美国联邦专利与商标局的专利授权。</p><p class="ql-block">自2007年4月到2014年,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主要成员,经原信息产业部主要领导同意,作为中国国家成员体代表,参与联合国成员公认的世界权威标准组织ISO/IEC“未来网络标准化”研发工作。7年多里,参加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各类研讨会议活动三四十次,以第一编辑身份起草、编写《命名与寻址》、《安全》部分,经过两轮国家成员体正式投票无反对票通过,载入《信息技术•未来网络•问题陈述与要求》(ISO/IEC TR 29181)文件公布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