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不是骑游,而是现在正盛的听课游购物游,第一天纯玩第二天听课和走购物点,游客只需出点车费,吃住和送十斤米都由讲课的商家赞助,商家边讲课边送小礼品,最后推销,将曾经如流水般的电视广告费,改花在赞助旅游,面对面讲课做广告和推销之上,旅游者和商家各取所需,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而且风起云涌,甚至还有二十元玩两天的团,有些鱼龙混杂。</p><p class="ql-block"> 我就随着这样的团,无意中走进了沙湾,匆匆一游,见过这座广府传统文化博物馆式的古镇,有许多别于广州其他古镇的风格和故事,十分有趣,故写下游记。</p><p class="ql-block"> 为延续广州古镇篇,仍采用了相同的标题:骑游广州古镇,生造假嫌疑,有辱“骑游”二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是匆匆一游,未及细看,故为沙湾印象,农历三月三我将再赴沙湾,去欣赏传统文化“飘色”的表演,去购票进入留耕堂看看因附马爷而建的回龙交脊,去看看那40元的套票里,遮挡众多游人的古迹。</p><p class="ql-block"> 哪怕是被票挡在门外,哪怕是随团旅游的匆匆,沙湾古镇的独特魅力依旧从别具一格的古建筑、从浓郁的文艺古风中渗透出来,让我欲罢不能,遂着笔写它的独特。</p> <p class="ql-block"> 进入沙湾,迎面是巨型砖雕影壁,为何氏后人何世良创作,何世良被称为“大国工匠”,古镇里面还有一个景点何世良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看的就是何氏家族,始建于宋末,沙湾800余年的历史也是何氏家族在沙湾800余年来不断繁衍壮大演变的历史,经历了战乱、迁海令、国破家亡、文革,屡毁屡建,并突破了官宦之家、富贵之家都富贵显赫不过三代的魔咒,依旧屹立不倒,依旧子孙兴旺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看历代皇宗国戚达官贵人,低头想想自己和身边的人,祖业何在,家族传承何在,为什么就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而何氏的宗祠又如何透过了800余年的腥风血雨,何氏又如何从安徽的流浪汉到番禺沙湾娶渔家女落根建府,从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到广东音乐的创始、名曲《雨打芭蕉》的“沙湾何氏三杰”,到著名近代科学家何炳林,到现在的“大国工匠”何世良……</p> <p class="ql-block"> 有许多门楼,这是见到的第一座,看不出年代,但里面的门楼不仅仅是防御工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如进士巷,将何氏三兄弟同时中举的荣耀刻进历史的路碑里。</p> <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的重点就是这座气势恢弘的何氏大祠堂,巨大的风月塘,大于建筑三倍的屋前广场,人家叫天街,巨大的左影壁,这里的古影壁都建在房屋的左边。在两广的祠堂中,建石砖影壁的极少,这是中原风格。</p><p class="ql-block"> 何氏大祠堂不仅建影壁,许多建筑风格都带着皇室气息,再揉合岭南特色,看屋顶,何氏那么大的官位,那么多官人,却不建镬耳山墙,只是屋顶加了船山脊,但里面却有一条飞腾的回龙交脊,卓尔不凡。这个屋顶我看了半天判断不出类型,原因后面说。</p><p class="ql-block"> 两只硕大的黄灯笼非常引人注目,在沙湾古镇,随处可见这类的黄灯笼。黄色除了富贵还有皇室专用的特质,何氏用黄色彰显经年的贵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说黄灯笼,我们把后面游览的著名的“三稔厅”先提上来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黄灯笼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沙湾多姓何,旧时大户人家,家宅门口多有大灯笼,写上主人姓甚名谁,一望便知。沙湾多何姓,好多门宅灯笼写着“何府”。“府”与“苦”,粤音相同。于是一句粤语歇后语为:沙湾灯笼——何苦。</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有趣的由来,何氏祖传重教,使何氏子弟奋发读书,以博取功名利禄。但族内的长辈只希望其子弟博取功名学位,都不愿他们出外做官,怕仕途凶险。所以何氏子弟不少人在取得功名后,不谋职业,只过着清闲的生活,这便形成了一个有闲阶层。这些人无所事事,其父辈怕他们放荡不羁,身败名裂,便为他们寻找一种健康的娱乐来消遣,请一些琴师来教他们演奏音乐、唱戏,于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便培养起对音乐和戏剧的浓厚兴趣。年深日久,相互影响,形成了音乐传统。而在这块音乐传统的土壤里,产生了不少名伶和音乐名家。</p><p class="ql-block"> 何氏家大业大,这些名门音乐家不需要外出讨生,便在家开了“私伙局”又叫“灯笼局”,凡聚众玩音乐的地方都高挂灯笼,以欢迎知音者入座同乐,客满才收下灯笼。在清末年间,沙湾镇的“私伙局”已相当盛行,经常到“三稔厅”演奏、切磋技艺的有“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及被誉为“南音圣手”的陈鉴。直到现在,厅内梁阁还留有根据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何与年的《月影寒梅》,何少霞的《陌头柳色》所作名曲的意境绘成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说何氏大祠堂,在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是礼台,接礼所用;后是“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另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留耕堂正门,最让我意外的是门顶的横梁,特别是在古建筑学上称为“驼峰”的33个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花样百出,远远望去,我被这些斗拱震惊,被它们打动,因为这样的斗拱在岭南地区极少能见,而且与北方的挑梁重拱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北方少雨,怎么挑怎么重都适应当地气候,但在多雨的岭南,有长达半年之久的雨季,每天阵雨然后艳阳高照,所以岭南多为下垂的硬山顶,简单沥水的重脊。</p><p class="ql-block"> 但何氏大祠堂的屋顶象硬山顶却有弧度,还加上厚重繁华的驼峰斗拱,处处彰显皇室贵族的格调,但低奢不张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街的左右两边各立着4个石礅,每个石礅上又各立两个石碑,然后是林立的旗杆碑。</p> <p class="ql-block"> 这个阵容也是少见的,科场得意猎功名,祖祠前竖旗杆、祠内悬金匾,以显光宗耀祖和毕生荣耀,也象征士子从此可进入到士大夫阶层。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踊现出文武进士8人、博学儒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何族数百年人文之炳蔚及对教育之重视由此可见。</p> <p class="ql-block"> 何氏宗族经济富裕,族内福利优厚,族内的男丁,一年四季有钱分,红白喜事有补贴。结婚有“大床金”,读书有“学金”,生子女有“姜醋金”,死亡有“帛金”。邻近四乡之人都是羡慕不已,“沙湾何,有仔唔忧冇老婆”一话便是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门的两边是两个大石鼓,这么大而豪华的石鼓在广州古镇是极少见的,让人一震。这是功名的象征,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p><p class="ql-block"> 注意看高高的门坎!</p> <p class="ql-block"> 进正门,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这座碑坊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属于留耕堂的二进。门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白沙所书“诗书世泽”的石刻,表明沙湾何氏是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p><p class="ql-block"> 这里开始收门票,因为时间紧,肯定看不够,让二位年龄上免票的姐姐进去帮我拍照,她们显然不清楚我需要什么照片,挑选了几张说点故事,待以后再细讲。</p> <p class="ql-block"> 历代功名录。</p> <p class="ql-block"> 看这个月台(又称钓鱼台),原是族人在喜庆日子看戏的舞台。重点看基石,由一列15块大理石构成,石上刻有“老龙教子”、“双凤牡丹”、“双狮戏珠”、“犀牛望月”、“苍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图案,刀法浑朴自然、玲挑剔透,是元、明 年间的古石雕,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象贤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房外旗杆房内金匾,就在这里。</span>进深达17米多,在古祠中是少见的,正中一前一后悬“大宗伯”、“象贤堂”两块红漆金字木匾,然后就是一大排耀眼的金匾,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 留耕堂的最后一进,正中的神龛呈长方形,精雕许多吉祥图案,外镀金漆,光彩夺目。正中檐下悬挂白底黑字“留耕堂”横匾,两边有一副木刻对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点出了留耕堂的原意。</p><p class="ql-block"> 这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留耕堂”横匾是后制的,</span>原牌匾于大跃迸时为防洪需要被埋于大堤之下,30多年后的1984年才被发现、挖出,经省市文物专家精心清洗与保护,并陈列于此。据考证,“留耕”二字为明中叶学者兼书法家,人称“白沙先生”的陈献章“茅笔”所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氏宗祠全祠共有木柱、石柱112条,以柱多而著称。木柱与其上所有梁枋一样,材质叫作冬荆(东京)木,学名铁力木,非常坚硬,能抗御潮湿虫蛀,为上佳的梁柱材料,是当时从越南、老挝、柬埔赛一带采运回来的,这种木材生成极慢,现代甚为稀有。</p> <p class="ql-block"> 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旁建有玉虚宫、时思堂。</p> <p class="ql-block"> 漂亮的玉虚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著名近代科学家何炳林纪念馆,何炳林院士(1918年—2007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是“两弹一星”重要功臣。沙湾镇是何炳林院士出生、成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进士巷,还有这幅瘦老头穿一身黑礼服戴眼镜的墙画,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他叫何与年,就是前面所说的何氏三杰之一,生活浪漫。清瘦,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黑色胶绸,说话阴声细气,慢条斯理,他爱音乐,爱自然的美景。每天夕阳西下,云彩缤纷之际,他独自坐在家中的花园中,弹一曲《晚霞织锦》,悠扬动听。</p><p class="ql-block"> 何与年一生独身。早年曾和一李姓姑娘热恋,爱情使他内心的浪漫主义情绪更为奔放。他的不少作品打破了模拟自然的局限而注重内心感情的抒发,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有很大关系。只是很不幸,何与年的爱人情有别属、离他而去,他此后便决意终身不娶,他的愤懑和苦痛则凝聚在《性的苦闷》、《私语》等乐曲中。</p><p class="ql-block"> 何与年对演戏素有研究,众多的改革方案奠定了广东音乐在粤剧中的地位。何与年自1950年初去香港后,一直从事音乐工作。1962年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二岁。</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蚝壳墙,古人使用蚝壳作为墙壁材料有多种好处。一是,蚝壳做墙表面凹凸不平,猛烈的阳光照到蚝壳墙上,阳光便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效果;二是密密麻麻的细小孔洞吸收噪音,从而达到隔音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建筑是清末下南洋后的中西合璧,走在古镇上,几百年的历史象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古今中外,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些古建筑中有一座广东音乐厅,对面是“岭南风情街”,每天下午1:30这里上演粤剧粤曲。</p> <p class="ql-block"> 走在沙湾古镇的小巷,依旧是百年小巷的模样,两旁的店小,但沿袭着祖辈商贸形式和内容,生动而有趣。</p> <p class="ql-block"> 艺术的气息时时从木门里面流淌出来,令我在匆忙中伫立凝视:黄友镇崖柏艺术馆(镇南祠),三进两天井精致砖木石格局。馆内契合沙湾古镇建筑传承氛围,陈列了当代著名艺术家黄友镇先生崖柏根雕代表作品及国内知名顶级的崖柏艺术精品数百件,艺术馆环境祥和、安宁,艺术与建筑无缝契接,天物地人相而合一,是一所集崖柏根雕,书画艺术品鉴赏的高端会舍,成为沙湾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崖柏,生长距今约三亿多年前,恐龙还没有灭绝的时代,白垩纪繁盛一时。现为中国濒危树种,生长于大巴山上,太行山脉,珍贵而稀少。世界林木植物学家眼中的世界林木仅存植物活化石。是我国特有国宝级植物。因其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悬崖峭壁上,故而得名为“崖柏”。</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 ,原名“水绿山青文阁”,俗称“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为留耕堂附属的风水建筑,也作为全村的风水塔。始建是砖木结构的六角三层青砖塔,首层供奉“文昌”神像,二层供奉“关帝”神像,顶层供奉“魁星”神像,原为乡中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处,祈求学有所成,功成名就,平步青云。</p><p class="ql-block"> 在塔边的巷子叫锦围巷,以前学子考取功名前都会来这里的水绿山青塔(又称文昌阁塔三层文塔)参拜文昌星,祈求能高中,高中后他们就会走这条巷回来衣锦还乡“还神”,寓意锦绣前程。</p> <p class="ql-block"> 塔边的祈福条,这个常见,不常见的是在古镇的民居屋边也挂着这样的祈福条。</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觉得稀奇。</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这里的著名美食姜撞奶。</p><p class="ql-block"> 姜撞奶是广州著名的小吃,起源地便是沙湾镇,相传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不小心把奶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二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p> <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古建筑仍在古为今用中,仿佛历史一直那般的平静与温柔,没发生任何不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忍不住说说“迁海令”: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由于清朝惧怕移居台湾的反清复明势力,为切断沿海渔民等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下令“迁海”。康熙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 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海之患 。于是摩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三年(1665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留耕堂也在这次“迁海令”中被强令完全拆毁。</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施琅收复台湾,1688年复乡何氏族人开始第四次重建留耕堂,至1700年,正式开始大规模复建扩建为今日之规模,历经34年始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沙湾人有着怎样的情怀,才能揉平几百年的苦难和创伤,才能一如继往的发展与壮大?</p> <p class="ql-block"> 影视城拍摄基地,人工仿古得很完美,还有奢华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 皇宫在,皇帝及子孙却不在。宋、元、明、清,皇帝个个换,但何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却800年长盛不衰!且越走越强,家族文化源远流长保持了持继的稳定和延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为官,少为官,何氏家族留下一片迷人的人间仙景,恩泽祖祖辈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