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方的空地

数码叮叮

<p class="ql-block">那天朋友圈看到杨柳松晒的2009年他第一次进入羌塘时拍的照片。小聊了几句关于荒原里偶遇的藏族少年,主题是压缩饼干有多难吃。</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还没有空翻开《北方的空地》,还不知道压缩饼干可以干啃,可以水泡,可以当主食,可以作零食,随着在荒原里时间的推移,可口度会逐步提高。</p><p class="ql-block">交完压了我一整个夏天和大半个秋天的大作业之后,终于可以任性一、两天,读完了杨柳松从2010年四月开始,77天穿越羌塘的日志,完成另一个欠了三年的作业。</p><p class="ql-block">杨柳松在开篇就提到前期拉练时装备被偷,临时东拼西凑得来的替代装备的故障不断,行程被耽误,磕磕绊绊地上路的过程。若不是读过他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穿越纪实,会担心他是不是有点像走进荒野的女主角,无知者无畏地就出发了。不过很快,字里行间就读出他的强大的软实力的积累。</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户外大神都是一部百科全书。杨柳松也不例外。他没有提到轻量化的概念,却用了轻量化的原则来准备应对未知的环境。</p><p class="ql-block">他的助力装备自行车看似简陋,却是深思熟虑后总结各种前人经验之后的选择。三轮易陷,平行两轮拖车费力,前后两轮摇摇摆摆,载重最合适,最不济,还可变一轮。</p><p class="ql-block">他的食物量经过精确计算,50公斤糌粑,25公斤压缩饼干,加一些补充热量兼消毒的辅食辣椒大蒜白糖。</p><p class="ql-block">他带的单人帐篷睡袋加救命膜挡风遮雨避寒一路陪伴,冲锋衣裤和徒步鞋子不是最好最贵,几十天没换也坚持到了最后(严重怀疑这是路上的动物见到他都绕道走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除了羌塘穿越的历史之外,他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的知识储备都写在了他的穿越经历里。惊讶于他对融雪过程的描述,气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和雪蒸发融化的关系讲的相当专业。他还会借助于古河道定位前进的方向。他更会利用土水位计测出每天下午五点时水位最低,从而逃出冰雪融水汇流的沙洲,那可是水文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方向。</p><p class="ql-block">极限挑战之一是荒原找水。毒水源多,会把盐碱滩看成冰雪地错跑许多冤枉路,也会因为相同的地貌而短暂迷路。但都因为天降大雪或偶遇矿泉水瓶子或极限生存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极限挑战之二是在融化的冻土带里移步推车前行。因为专业关系会自动看他脚下红泥的饱和度,从自行车轮上的红泥估算粘度值,知道那种不容易。</p><p class="ql-block">极限挑战之三是风景的重复,要有极高的想象力才能坚持前行。许多照片里的羌塘看上去像火星。比较遗憾的是,书里没有发现一张荒原里星空的照片,因为对他而言晚上出帐篷都不是愉快的经历。身体会有反应,自力穿越羌塘毕竟不是儿戏。</p><p class="ql-block">意志加运气,科学加金刚咒。一路和藏羚羊,野牦牛,棕熊,野狼,野驴,鼠兔相安无事,很多时候是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一个人走进荒原?书的封面上的关键字是探险自然,探索自我。书中提到荒原的呼唤。书的结尾说走出荒原并没有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反而有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p><p class="ql-block">特别理解。契合我完成一个又一个作业之后的心境。“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p>